肠内营养管饲

合集下载

肠内营养管饲SOP

肠内营养管饲SOP
管固定处皮肤和黏膜受压情况 长期置管时,应每隔 4~6 w 更换导管至另一侧鼻腔。
喂养管的维护
➢ 胃造瘘/空肠造瘘管 应对造瘘周围皮肤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保持周围皮肤清
洁干燥。 置管后 48 h,可轻柔旋转导管 90°再回位,1 次/d,逐步旋转
增加 180°~360°再回位。 外固定装置应与腹壁皮肤保持 0.5 cm 间距。
肠内营养管饲SOP
2021-07
01 肠 内 营 养 管 饲 实 施 方 法 02 肠 内 营 养 管 饲 途 径 选 择 03 肠 内 营 养 管 饲 操 作 要 点 04 肠 内 营 养 管 饲 并 发 症 护 理 05 肠 内 营 养 管 饲 健 康 教 育
01 肠内营养管饲实施方法
▪ 临床营养分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维护细胞、 组织、器官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肠内营养是指经口、肠道途径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 的一种方式,包括管饲和口服营养补充两种形式,其中 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 胃空肠造瘘管。
喂养管的维护
➢ 冲管 间歇重力滴注或分次推注时,应每次喂养前后用 20~30 ml 温开
水脉冲式冲管。 持续经泵输注时,应每 4 h 用 20~30 ml 温开水脉冲式冲管一次。 每次给药前后和胃残留量检测后,应用 20~30 ml 温开水脉冲式
冲管。 对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患者,宜用灭菌注射用水冲管。 应避免将 pH 值≤5 的液体药物与营养液混合。
管饲喂养适应症
胃肠道是否有功能


肠外营养
膳食摄入>90%需要量


管饲喂养
膳食摄入
02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选择
管饲喂养途径选择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导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指通过口服或通过管饲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不仅具备安全性和持久性的优势,还能维持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深入解释肠内营养的定义和原理,探讨其及时、适量和多元化的应用,帮助您全面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目录】一、什么是肠内营养二、肠内营养的原理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四、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五、结语【正文】一、什么是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即通过口服或经胃管、肠管进行营养补充的方式,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它是一种应用广泛、成熟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肠内营养已经成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

二、肠内营养的原理1. 肠道动力学:肠道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理念,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加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促进康复和治疗过程。

2.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肠内营养通过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菌群平衡,有助于减少感染、促进营养吸收。

3. 肠道激素:肠道产生许多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参与食欲、胃肠蠕动和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激素分泌,提高食欲、增加肠道蠕动,从而改善病情。

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1. 临床应用广泛:肠内营养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康复、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情况下的营养不足或无法口服进食的患者。

通过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肠内营养可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加快康复和治疗过程。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减少肠道萎缩和黏膜损伤,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还能减少感染、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3. 多元化的应用:肠内营养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调节剂、增加特定营养素的摄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效果。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03
肠内营养管饲患者的营养需求 与护理措施
营养需求评估与计划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包括身体组成、生化指标、免疫功能 等,以确定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矿 物质和维生素的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医生的建议, 制定适合患者的肠内营养计划,包括 饮食种类、饮食量和饮食时间。
营养液输注的护理措施
昏迷患者的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昏迷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无法自主进 食,需要进行肠内营养管饲以维持生 命。
调整营养液的输注速度: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营养需求,调整营养液的输注 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保持营养管路的通畅:定期检查营养 管的位置和通畅度,确保管道不堵塞 、不漏气、不漏液。
观察胃肠道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胃 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便秘等, 及时处理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和输注 速度。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研究热点
目前,肠内营养管饲护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如 何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和输注方式;如何预防和管理并发症等。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这些热 点问题,以寻求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研究难点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的研究难点主要包括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如何优化营养配方的选 择和输注方式,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并发症等。这些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和探讨,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
长期卧床患者的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 ,胃肠道蠕动减慢,需要进行
肠内营养管饲以补充营养。
调整营养液的成分: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营养需求,调整营养 液的成分,以满足患者对营养 的需求。

管饲肠内营养的护理

管饲肠内营养的护理

失禁性皮炎与I、II期压疮的区别
因素
皮肤环境 部位 伤口床颜色 伤口周边皮肤颜色 涉及皮肤区域特点
失禁性皮炎
暴露于尿液或粪便 尿液或粪便容易积 聚的皮肤皱褶处 有光泽的、发红, 没有腐肉 红色、炎性 斑点状、外观不均 一
I期压疮
压力、剪切力或活 动受限 骨突或外来压力受 压部位 非苍白性发红 正常,可能触及肿 胀 单一区域出现红斑
•A Davies, SCCM Nutrition Meeting, Chicago 2008
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
危重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 时应采取上胸部抬高30-45度体位。如 果病人的情况不允许,则尽量使病人上 胸部抬高。(D级) • 经胃肠内营养的危重病人应定期监测胃 腔残留量。(E级)
低输注速度
机械性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 胃肠道并发症 代谢性并发症
肠 内 营 养 的 并 发 症
六、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机械性并发症—堵管 并 发 症 胃肠道并发症—腹泻 代谢性并发症—高血糖 感染性并发症—误吸
机械性并发症-管道堵塞
• 注入药物、选用导管的管径过细、
营养液稠厚、冲洗不充分等 • 特别是鼻肠管,药物或营养液粘附管壁
鼻 十 二 指 肠 管 鼻 空 肠 管
胃 造 瘘 管
空 肠 造 瘘 管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
肠内营养途径 有
鼻空肠管或 鼻十二指肠管
误吸危险

鼻胃管
时间长于6周
经皮内镜下空肠 置管(PEJ) 经皮内镜下胃 造口(PEG)
营养管放置途径
经鼻胃管置入术
经鼻空肠管置入术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PEG/J)
术中胃/空肠造口
↑皮肤通透性 ↓皮肤屏障性

管饲肠内营养相关治疗看护管理

管饲肠内营养相关治疗看护管理

管道堵塞的预防与处理
管道堵塞的预防
定期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及时冲管或更换管道,避免管道打折或扭曲,注意营养 液的配制和输注方式。
管道堵塞的处理
一旦发生管道堵塞,应立即停止输注,检查管道是否通畅,使用适当的冲洗液进 行冲洗或使用导丝疏通管道。如无法解决,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04
管饲肠内营养患者的日常看 护
腹泻的处理
一旦发生腹泻,应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和量,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泻 药、补液等治疗,同时调整管饲营养液的配方和输注方式。
误吸的预防与处理
误吸的预防
在管饲喂养前确保胃管位置正确且固定良好,每次喂养前检 查胃残留量,避免过量喂食,保持半卧位或抬高床头。
误吸的处理
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喂养,将患者侧卧并拍背,迅速 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目的
管饲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是为无 法正常进食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 养,维持患者的生命活动和健康 状况。
适用人群与疾病
适用人群
管饲肠内营养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 正常进食的患者,如吞咽困难、意识 障碍、消化道疾病等。
适用疾病
管饲肠内营养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如神经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 系统疾病等。
监督康复训练
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及时调整 康复计划。
05
管饲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01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预测患者营养需求并提供个性化营养方案。
新型管饲装置
02

肠内营养管饲

肠内营养管饲

整理文本. 肠内营养液管饲流程持执行单与医嘱进行核对,准确无误了解患者病情、意识、配合程度确认营养管深度与肠内标识深度是否一致、固定是否妥当 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床头抬高30度角4.准备输液架、温开水30ML 余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0ml 空针一支,营养液、营养液输注泵、加温器(必要时备接线板)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核对: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姓名,做好解释将泵固定在输液架上,连接电源。

挂营养液:首先查对执行单与患者姓名、营养液瓶签上的名称、时间准确无误,将营养液悬挂输液架上,排气,关闭水止。

打开电源开关,将营养管卡入泵槽,肠内营养输注泵调至零点,设定输入速度及预置输液总量,进行双人核对。

,30ml 温开水(温度37-40度)脉冲式冲管鼻饲:连接营养液加温器插上电源并连接于管上适当位置按开始键输入查对:将执行单第三次查对营养液的名称、速度及时间等准确无误。

分离导管,消毒营养管口,用温开水30ml冲管,取下肠内营养输注泵。

肠内营养管饲预防堵管的护理推荐意见1. 使用肠内营养泵恒温下以稳定、匀速输入稳定浓度的营养液。

(B)2. 逐渐增加输注液量,维持速度大于50ml/L。

(D)3. 尽量使用液体状药物,使用固体药物时要充分研磨或溶解,注意配伍禁忌,分开注射。

(C)4. 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输入前后应以10~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

(C)5. 对于高龄老年需长期采用鼻肠管鼻饲患者采用米曲菌胰酶片220mg 碾碎后加水10mL 脉冲式封管可显著降低导管堵管率。

(B)6. 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吸,有条件时可将胰酶溶于碳酸氢钠后冲管。

(C)7. 妥善固定,定期更换喂养管可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

(C)推荐意见的分级系统基于证据力度。

结合研究设计、质量以及临床一致性和实用性的评估,把证据等级转化成推荐意见分级。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
通过手术在腹部建立一个瘘口,将 营养液直接注入空肠,适用于长期 肠内营养支持。
选择合适的营养管饲方式
根据患者的疾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管饲方式,如胃 造瘘适合胃潴留、胃排空障碍等情况,鼻空肠管饲适合长期 肠内营养支持等。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管饲方式,如高能量、 高蛋白质的营养液需要通过空肠造瘘管饲给予。
02
肠内营养管饲的分类和选择
分类
鼻胃/鼻十二指肠管饲
通过鼻腔插入胃或十二指肠,适用 于胃或十二指肠减压、胃肠吻合术 后的肠内营养支持。
鼻空肠管饲
通过鼻腔或口腔插入空肠,适用于 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或胃、十二指肠 减压。
胃造瘘管饲
通过手术在胃部建立一个瘘口,适 用于胃潴留、胃排空障碍等情况。
空肠造瘘管饲
03
肠内营养管饲护理将与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更加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 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
06
提高肠内营养管饲护理质量的建议
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
专业知识培训
提供针对肠内营养管饲护理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包括肠内 营养的基本理论、管饲技术、并发症处理等方面。
实践技能培训
组织模拟演练,使护士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肠内营养管饲 的技能,包括置管、冲管、拔管等操作流程。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3
准备用具
准备好所需的肠内营养管饲用具,如鼻胃管、 肠内营养泵等。
术中护理
确定插入深度
在插入鼻胃管之前,确定插入的深度,并做好标 记。
插入鼻胃管
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将鼻胃管插入患者的鼻 腔,并经过咽部,最后到达胃部。
确认鼻胃管位置
在插入鼻胃管后,需要进行检查确认鼻胃管的位 置是否正确。

肠内营养管饲

肠内营养管饲

肠内营养管饲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肠内营养液管饲流程持执行单与医嘱进行核对,准确无误了解患者病情、意识、配合程度确认营养管深度与肠内标识深度是否一致、固定是否妥当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床头抬高30度角4.准备输液架、温开水30ML余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0ml空针一支,营养液、营养液输注泵、加温器(必要时备接线板)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核对: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姓名,做好解释将泵固定在输液架上,连接电源。

挂营养液:首先查对执行单与患者姓名、营养液瓶签上的名称、时间准确无误,将营养液悬挂输液架上,排气,关闭水止。

打开电源开关,将营养管卡入泵槽,肠内营养输注泵调至零点,设定输入速度及预置输液总量,进行双人核对。

,30ml温开水(温度37-40度)脉冲式冲管鼻饲:连接营养液加温器插上电源并连接于管上适当位置按开始键输入查对:将执行单第三次查对营养液的名称、速度及时间等准确无误。

分离导管,消毒营养管口,用温开水30ml冲管,取下肠内营养输注泵。

肠内营养管饲预防堵管的护理推荐意见1. 使用肠内营养泵恒温下以稳定、匀速输入稳定浓度的营养液。

(B)2. 逐渐增加输注液量,维持速度大于50ml/L。

(D)3. 尽量使用液体状药物,使用固体药物时要充分研磨或溶解,注意配伍禁忌,分开注射。

(C)4. 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输入前后应以10~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

(C)5. 对于高龄老年需长期采用鼻肠管鼻饲患者采用米曲菌胰酶片220mg 碾碎后加水10mL 脉冲式封管可显着降低导管堵管率。

(B)6. 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吸,有条件时可将胰酶溶于碳酸氢钠后冲管。

(C)7. 妥善固定,定期更换喂养管可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7
肠内营养管饲预防堵管的护理
推荐意见
1. 使用肠内营养泵恒温下以稳定、匀速输入稳定浓度的营养液。

(B)
2. 逐渐增加输注液量,维持速度大于50ml/L°(D)
3. 尽量使用液体状药物,使用固体药物时要充分研磨或溶解,注意配伍禁忌,分开注射。

(C)
4. 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输入前后应以10〜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

(C)
5. 对于高龄老年需长期采用鼻肠管鼻饲患者采用米曲菌胰酶片220m碾碎后加水10mL脉冲式圭寸管可显着降低导管堵管率。

(B)
6. 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吸,有条件时可将胰酶溶于碳酸氢钠后冲管。

(C)
7. 妥善固定,定期更换喂养管可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

(C)
推荐意见的分级系统基于证据力度。

结合研究设计、质量以及临床一致性
和实用性的评估,把证据等级转化成推荐意见分级。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
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

肠内营养预防腹泻的护理
推荐意见
\ \ . I \ —■ /
1. 进行肠内营养时,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从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

(A)
2. 在配制、使用肠内营养的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做到现配现用。

(C)
3. 推荐使用含纤维素的肠内营养剂以降低腹泻发生。

(A)
4. 推荐乳糖不耐受的病人,应给予无乳糖配方。

(A)
5. 推荐使用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制剂。

(A)
6. 尽量避免食物中含短链碳水化合物。

(B)
7. 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使用持续加温器,保证营养液的恒定温度。

(B)
8. 肠内营养时,采用经专用营养泵持续滴入的方式。

(B)
9. 进行肠内营养时,避免使用引起腹泻的药物。

(C)
10. 腹泻发生时,及早查找腹泻原因、及早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

(C)
肠内营养输注泵的使用
推荐意见
1. 对接受2〜3周及以上肠内营养支持、或长期(6个月或更长)采用PEG进行肠内营
养的患者推荐使用输注泵输注优于重力滴注。

(A)
2. 肠内营养液黏度较高,需要严格控制输注速度时,输注大剂量、高渗透压的
营养液时,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时推荐使用输注泵。

(D)
3. 对危重症患者及重大手术后患者在刚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时,推荐使用肠内营
养泵,在肠道适应期,推荐选用间歇重力滴注或推注法。

(C)
4. 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推荐采用注射器间歇管
饲。

(B)
5. 肠内营养泵采用专科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

(C)
肠内营养误吸的预防与护理
推荐意见
1. 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评分<9分者以
及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能降低误吸发生率。

(A)
2. 推荐鼻饲时若病情允许应抬咼床头30°或更咼,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
\ \ /I: I . / J
半卧位。

(A)
3. 选择适宜管径大小的胃管进行鼻饲:成人可选择14号胃管。

(B)
4. 推荐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保证胃管末端达到胃幽门后。

(B)
5. 推荐采取低流速、匀速喂养方式进行鼻饲。

(A)
6. 推荐通过加热达到使营养制剂恒温。

(D)
7. 每4小时测定胃内残留量,胃残余量大于150ml,应延缓ENS用。

(A)
8. 优先选择螺旋型鼻胃管的应用。

(C)
9. 肠内营养行人工气道患者需行声门下吸引1次/4h。

(B)
10. 检查有无腹胀、反流等误吸危险因素⑶,听诊胃肠蠕动1次/4h。

(C)
11. 腹腔高压的患者需定时测定患者的腹腔压力。

(C)
肠内营养并发便秘的护理
推荐意见
1. 推荐增加食物纤维,尤其是可溶性纤维的摄入可以增加排便次数、排便量,从而达到了改善便秘的效果。

(A)
2. 术后病人或危重病人及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缓解便秘。

(B)
3. 推荐摄入充足的水分及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保证肠道供血,促进肠蠕动,
改善便秘。

(C)
肠内营养胃潴留的预防与护理
推荐意见
1. 经胃喂养可采用间断输注的方式,经幽门后喂养需连续输注。

A)
2. 重症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
度。

(A)
3. 在肠内营养开始,及达到全量前,应检查有无腹胀,听诊胃肠蠕动1次/4
~6ho(D)
4. 经胃喂养的患者第1个48h内应每4h检测胃残留量,达到喂养的目标速度后或使用小口径的胃肠管可每6-8h—次。

(A)
5. 胃内残留量>200m,可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A)
6. 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促动力药(胃复安和红霉素)或镇静药拮抗剂(纳洛酮和爱莫潘)°(B)
7. 应当避免不恰当终止EN胃残余量v 500ml时,若没有不耐受的其他表现,不应终止EN (B)
'I ■- , I :
I ■* I
8. 可以考虑通过留置幽门后喂养管进行喂养。

(C
9. 对重度颅脑创伤患者,宜选择经空肠实施肠内营养。

C)
10. 经幽门后喂养的患者出现胃潴留时,可同时经胃置管减压,继续肠内营养。

(B)
11. 氧供不足情况下肠道喂养则可加重肠粘膜缺血,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乳
酸>2mmol/时,应暂停EN (A)
肠内营养血糖调控与护理
推荐意见
1. 对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血糖波动情况,控制目标血糖控制在6.1〜10mmol/L范围。

(A)
2. 危重患者使用持续静脉胰岛素治疗优于皮下给药。

(B)
3. 血糖的监测可采用动静脉血糖和/或快速末梢血糖。

(D)
4. 肠内营养开始后的12〜24h,在血糖控制于目标血糖之前必需监测
0.5 〜1h
末梢血糖或动静脉血糖。

(B)
5. 选择低碳水化合物营养制剂可有效控制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