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说明文的标题、和句段作用汇编
说明文语段作用

6.某一段与某一段能否调换(抽出的某段话, 放在文中的哪段后面比较合适?)
(1)某一段和某一 段本身有一定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递进顺序。
(2)某一段பைடு நூலகம்它的 前后段是照应关系,
一一对应的。
6.某一段与某一段能否调换 例1:《花重锦官城》: 3、文章第3-6段可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例1、本文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从内容上分析。 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现象。 第二步: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①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题目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物候现象比作 大自然的语言,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易于读者理解。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①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现象。 ②运用比喻修辞,将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易于 读者理解。 ③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引用故事或传说的作用: ①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文章避免呆板; ②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③使文章内容更加详实。
5、引用故事或传说的作用: 例1.文中A、B两处画线句中都列举了古籍中的记载,有何 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示例:以古书为例,证明回锅肉的起源与满族传统习 俗有关(1分),并在明代时就有了制作方法的记录(1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1分)。(大意相近即可)
5、引用故事或传说变式考点: 例2(金典):2、从下面的两组诗句中选出最恰当的一组填入第二段中空 缺处,并简述理由。(3分) A、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引用故事或传说变式考点: 例3(金典):3.以下两项古诗句中都写到了剪纸,请简要分析哪一 项 引用到文中能更好地说明剪纸艺术的魅力。(4分)
八上 说明文词语含义 句段作用

14.本题考查3500汉字书写,平常注意积累,注意书写正确即可,难度不大。
15.本题主要考查段落的作用,由题目可知第①段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放在首段不仅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亦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还需考虑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即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首段看与标题是否照应,与下文是否有引起关系,以及与结尾是否呼应,此段与文章结尾(安特生道歉)呼应。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问加点词能不能删去,首先要表明态度,写出加点词意思,再结合句子分析,若删去句子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符合事实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因此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而选项则偷换概念改成“马家窑彩陶上线条组成的画面给人极富动态的旋律美”。
18.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材料放置题型的掌握情况,首先要对材料文字内容进行概括,然后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寻找合适的位置。
在选定位置后,要结合上下文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检查。
知识点三(标题的作用)【知识梳理】【例题精讲】宣纸的“前世今生”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用的皮纸。
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获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解答文学作品中句子、段落的作用题记叙文段落的作用开头句段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句段的作用:1、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2、(记叙文)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句段的作用1、画龙点睛,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说明文段落的作用引出下文,文章第一段,通常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如果开头很优美。
作用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交代说明对象,内容。
引出下文……(具体内容)议论文段落作用可分两大类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例如: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解答文学作品中句子、段落的作用题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高考题的重头戏,涉及的题目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句子的理解,句子与段落的作用,内容的概括,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其中句子与段落的作用题是一个难点。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在解题思路上作些探讨。
一、明确句子位置一般说来,句子所在位置不同,作用有所不同,答题思路也有所不同:⑴位于文章的开头①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④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⑵位于文章的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说明文文章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文章标题的作用原发布者:qw7er8ty 文章题目的作用1、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文章主要事件(主要内容)。
2、文眼,揭示文章中心;3、交情事情的时间、场景、人物等写作对象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线索,所谓线索,以物写人【以物为线索】以物写事【以物为线索】以人体的部分写人【以人体部分为线索】6、运用修辞手法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7、把握象征意义8、语带双关;9、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0、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寓含哲理,引人思考。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题型:(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2.回答文章标题的作用,要从文章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写。
1、内容指概括文章所叙之事;点明文章的中心;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写人的记叙文:表现了人物….…特点凸显了人物……品质,表达了人物…·.…情感,2、结构指文章的行文线索。
记事的记叙文:揭示了….…线索,表现了…·…情节,突出了……事件,3、艺术效果(1)言简意丰、发人深思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
(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句子,段落,题目分别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段落,题目分别在文中的作用段落是文章组成的基本单位,它可以起到开篇铺垫、承上启下、总结归纳等作用。
首段要点明主题,引出悬念,奠定基调;过渡段要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要总结全文,深化主旨,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环境描写可以设置背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可以创造文化氛围,拓展文章思路。
写景的语段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烘托气氛、深化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增强感染力。
其他语段可以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等。
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画龙等作用。
中心句可以点明主旨,揭示文章中心;点睛句可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情感句可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矛盾句可以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目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点明地点、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交代描写对象、交代故事发生环境、设置悬念等等。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揭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村路为什么会弯曲呢?或许是因为好的地方都被人、河流和田地占据了,留给路的空间太少了。
但是路并不计较这些,它很知足,每天都能吃到人、牛和狗的脚印留下的痕迹,过着滋润的生活。
特别是在冬天,人们穿着布鞋从家里出来,留下暖乎乎的足迹。
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带着青草和蘑菇的味道。
狗脚迹则像一串小小的板栗,待其风干后,又有另一种风味。
偶尔,还会有野猪和狗獾来留下野梅花般的脚印,成为难得一尝的。
这条村路并不羡慕大马路,因为窄一点、弯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路也想变得宽一点、直一点,但它很知足,知足常乐。
那天,我们一早就等在路口,看着___远远地走来。
他一看到我们,就笑了,说:“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是这么穷啊!”我们都笑了,虽然有点尴尬。
___让我们上了车,然后开车往城里走。
车里很暖和,___给我们发了棉被和热水瓶,还让我们吃了很多好吃的。
我们都很高兴,觉得这次出来太值了。
说明方法及作用,段落的作用,标题的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段落的作用,标题的作用。
段落与标题的作用段落在文章中是最常见的写作形式,它
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
段落的作用是将文章的主题、思想、
信息进行有序地划分,使文章结构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当文章中有多个相关的信息需要组织时,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
段落,以汇总、分析、总结的方法,组织出完整的文章。
标题在文章中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缩影。
标题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兴趣,给文章以简洁的概括,并且能
够较快地向读者传达文章的主要思想。
正确编写文章标题,能
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使文章的思想更容易被了解和记忆,也能
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段落与标题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文章
的结构,使文章更加清晰流畅,便于理解。
文章的段落和标题
的编写不仅要保证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还要有助于文章更
好地传达思想,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记忆。
上述就是段落与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
组成单位,它将文章的主题、思想、信息有序地划分,使文章
结构清晰;而标题则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缩影,它能引起读者
的注意,使文章的思想更容易被了解和记忆。
只有结合段落与
标题,才能创作出完整、优美的文章,更好地传达思想,更好
地被读者理解和记忆。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标题作用及句段作用

说明文--标题作用及句段作用考点一:标题的作用(1)事物说明文的标题的作用是揭示说明对象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写具体)(2)有的还要兼顾考虑运用的说明技巧及说明效果。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说明内容等)(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是否借助拟人、打比方、设问等方法,达到生动形象或设疑激趣的效果,从而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巩固练习】把玉米穿在身上张世平1你可曾想过,玉米,这种最寻常的常常被用做饲料的东西,将摇身一变成为统领世界服装时尚的明星?2总部设在美国的杜邦公司将在10月投产一代全新的多聚体化合物产产品。
这种很可能风靡全球的将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叫“索罗那”(Sorona)。
3索罗那是一种聚酯化合物,像尼龙一样,具有许多优异特性。
用索罗那制成纤维加工成的纺织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其他化纤品。
索罗那还有易染色的特点,因而花色品种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用它制成的模压品比现有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像真皮。
索罗那能制成内衣、针织品、运动服、衬衣、仿毛品、表面防护剂(漆)、密封剂、盛具、包装家用及汽车用装潢材料以及宇航用品……可谓前程远大。
4在当今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时代氛围中,索罗那最独特的优点是它的回收再利用性。
这使它成为“环保世纪”最受重视的项目。
用旧了和废弃了的索罗那产品被加工处理后,可以再成为生产索罗那的原料。
5索罗那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种被称为3GT的多聚体化合物。
3GT是是一种由丙二醇(3G)和对苯二甲酸(T)交替相接的链状分子。
只要把链的合成控制在不同的长度,或者在对苯二甲酸上加不同的基因,就能制造出不同性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产品。
650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化学合成丙二醇,因为这样才能把3GT发展成廉价的工业产品。
90年代中期,杜邦公司与迪戈萨霍公司合作,终于实现了工业合成丙二醇的理想。
说明文

2.表推测或估计的词语有:大概、大约、左右、也许、 可能。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 测,说明了XXX只是估计,不是肯定,这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 表时间的词语有:在那个时候、当时、 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在当时” 限定了时间,只说明了XXX在当时是XXXX, 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2.作比较:语言标志:比、而、相对于、也、较、与----不同。作用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 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 深刻。
如:《中国石拱桥》中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 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很少出事,足见 它的坚固,把卢沟桥和赵州桥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 沟桥的十分坚固。
3.打比方:语言标志:使用比喻修辞;像、-----仿佛--------如-----犹如---
作用格式:将-------比作-------,形象生 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如<中 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把桥洞比作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最 重要的外形特征。
4.列数字:语言标志:确数、约数、小数, 百分比、度数等(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1. 修辞方法的使用:判断方法,运用拟人、 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用“传语”暗示唱歌写出了物候对气候 变化的反应,说明了物候对人们生活的重要 意义。
2. 表达方式的使用:判断方法:使用记叙、描写、 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
4. 表频率的词语有:往往、经常、常常、通常、 总是、有时、一般。“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 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展示】 点出说明对象和内容----- 3D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动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说明文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答题技巧:
结构上: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承上启下; 总结全文或前文。
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提合 理化建议。
• 不能脱离文章; • 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联系实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效果上:引发阅读兴趣。 (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 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展示答案】
找出:中 心 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 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 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 极少数在段中。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前两点都要把内容写具体。)
示例2:
《达作用?
答: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 新产品的介绍这一内容。
方法提示: 1、分析语言修辞特点 2、说明作用:A、吸引读者引起思考
说明文的标题、和句段作用
【示例1】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展示】 1.点出说明对象“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点明了 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是什么) 2.“追风”修饰“战靴”,“飞人”点出奔跑,运用 夸张的手法,表明跑鞋对奔跑速度影响很大,形象点 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 。(判断运用什么手法,怎样地 说明了什么特点)
B、引出全文内容
【课堂演练】《大象考王》P144:
《3D技术的前世今生》第1题。
【方法指津】
一、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标题作用一般是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写具体) (2)考虑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地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 (3)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内容上:通过什么手法,怎样地说明了什么。 (设问、举例子、打比方等)
效果上:引发阅读兴趣。
(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 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
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
1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
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
“海子”的事例,准确具体地说明堰塞湖的形成 过程及危害;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演练】《中考指南》P142: 《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方法指津】
结构上: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承上启下; 总结全文或前文。
内容上:通过什么手法,怎样地说明了什么。 (设问、举例子、打比方等)
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
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物、泥石流或
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
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堰塞湖”; (2)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四川地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