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说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如,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由管呼吸的部分(呼吸分系统)、管血液循环的部分(循环分系统),管消化、运动、思维的等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少哪一部分都不行,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某一部分则是一个子系统,如消化系统。
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学习、工作、生活、生存,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地下水主要是由含水介质和流动的水组合而成,各种各样的含水介质和大、小规模不同的水流,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具备着补给—径流——排泄功能。
所以地下水以及含水介质、隔水地层等也构成一个系统,称为地下水系统。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然就分不出这个系统那个系统了。
但这种相对独立并非绝缘,它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要接受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输入”。
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内部的转换处理,再向环境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输入来完成的,这种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作用也称为“激励”。
系统受到激励以后,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结构、功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变换以输出的形式作用于环境,这种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响应”。
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变换是系统特定功能的体现,是对输入(激励)的应对,输出(响应)是系统变换的结果。
系统对环境激励的应对变换情况,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系统的结构不同,对相同的输入(激励)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响应)效果。
例如,两个在相同环境里生活、工作的人,其衣、食、住、行等情况相同,但也会由于构成这两人的结构不同,而对环境所产生的输出(响应)也会不一样。
再如,相同的气候条件,相同的降雨条件,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性、结构、构造、地貌、分布范围以及包气带特征等要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泉水流量、地下水水位变化各不一样。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

第二节地下水类型一、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地下水与地表上其他水体相比较,无论从形成、平面分布与垂向结构上讲,还是从水的理化性状、力学性质上看,均显得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这种多样性和变化复杂性,是地下水类型划分的基础;而地下水的分类,又是揭示地下水内在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地下水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并可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不同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为多种类型体系。
如按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可区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和脱出水等;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如按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又有多种分类。
但从地理水文学角度来说,特别重视如下的分类:(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在上述两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可得到如表5-2所示的组合类型,如孔隙潜水、承压裂隙水等等。
二、包气带水(一)包气带水的特征与包气带的类型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包括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
1.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与饱和带中的地下水相比较,包气带水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包气带含水率和剖面分布最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多雨季节,雨水大量入渗,包气带含水率显著增加;干旱月分,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减少,致使包气带水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变化。
其二包气带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垂直剖面上的差异,一般规律是愈近表层,含水率的变化愈大,逐渐向下层,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
其三包气带含水率变化还与岩土层本身结构,岩土颗粒的机械组成有关,因为颗粒组成不同,使得岩土的孔隙大小和孔隙度发生差异,从而导致了含水量的不同。
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VS
桩基加固
通过在地基中设置桩基,将建筑物荷载传 递到下层土层,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结构优化设计措施
结构优化设计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对建筑物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布置承重结构,减轻建筑物对地基的压力。
地基基础设计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建筑物荷载,合理设计地基基础结构,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05
工程实例分析
地下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含水率
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含水率 ,含水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土壤的 物理性质,如压缩性和抗剪强度。
土壤孔隙性
地下水活动会改变土壤孔隙的大小和 分布,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压缩性, 从而影响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对土壤力学性质的影响
抗剪强度
土壤中的水分在增加时,会降低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导致抗剪强度降低,地 基承载力也随之降低。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地基承载力的力是指地基在一定压力作用下保持稳定,不发生过大变形或剪切破坏 的能力。
单位
常以kPa或kN/m²表示。
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因素
01
02
03
04
土的物理性质
如密度、含水量、孔隙比等。
土的力学性质
如内摩擦角、粘聚力、压缩性 等。
基础类型与尺寸
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 基础等。
04
应对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影响 的措施
降水排水措施
井点降水
通过在地下水层设置井点,利用抽水 设备将地下水抽出,降低地下水位, 从而减少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
排水沟设置
在地基周围设置排水沟,将地下水引 出,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地 基的侵蚀。
地基加固措施
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8.1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的提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系统论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二、系统相关概念(钱学森,1978年)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1+1=21+1>21+1<2三、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不仅内部各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即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然后经过系统变换,再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S=f(I,O)(INPUT,OUTPUT)在此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方法,即通过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系统分析的意义: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HS W ∆⋅⋅=μ四、系统分类1)按照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物质属性: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按照运动属性: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照反馈的属性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时,称该系统具有“反馈”。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地下水的来源2.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基本概念2.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基本概念2.含水层类型划分3.上层滞水和潜水4.层间水(承压水)5.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渗入水2.沉积水3.再生水4.初生水5.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Φ=Vn/V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Kr=Vr/V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K=Vk/V3.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颗粒的排列方式:立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水文地质学根据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隔水层(非透水层)限制的情况,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见图2-1)。
图2-1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据王大纯等,1986)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透水(一)包气带水包气带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来源于大气降水及灌溉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分,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包气带的含水量及其水盐运动受气象因素影响极为显著,天然和人工植被也对其起很大的作用。
研究污染物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与转化,应重视对包气带水形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二)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见图2-1)。
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潜水的表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的深度。
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潜水面埋藏深度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潜水在其全部分布范围都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
它的排泄,除流入其它含水层外,或是径流到地形低洼处,以泉、泄流等形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或是通过地面蒸发或植物蒸腾的形式排入大气。
潜水的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
另一方面,潜水很容易受到人为作用的污染,故应对潜水水源加强保护。
(三)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
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
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见图2-1)。
承压水主要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给区主要是含水层出露地表的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含水层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它还可以从上下含水层获得越流补给,也可向上下部含水层进行越流排泄。
地下水基本知识

或
溶穴的规模悬殊,大的溶洞可宽达数十米,高数十乃至百余米,长达几至几十公里,而小的 溶孔直径仅几毫米。岩溶发育带岩溶率可达百分之几十,而其附近岩石的岩溶率几乎为零。可溶 岩石的溶穴是一部分原有裂隙与原生孔缝溶蚀扩大而成的,空隙大小悬殊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 赋存于可溶岩石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通常极不均匀。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概念
地球上的水根据其分布区域可以为三大部分,即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地表水 (surface water)和地下水(groundwater)。其中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 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2016)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以下饱和含水层 中的重力水。
当涉及水的储存与迁移时,常采用孔隙度来评价。而涉及岩土的压缩变形时则采用孔隙比。 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良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 少都很接近。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都比较均匀。一般孔隙率随岩石性质不同而有不同, 和组成岩石颗粒的形状、排列、淘选度(颗粒大小一致的程度)与胶结度有关。颗粒愈圆、排列 愈整齐、淘选度愈佳、胶结度愈低,则岩石的孔隙率愈高。土壤颗粒的性状越不规则,棱角越明 显,岩土体内的土壤排列就越松散,孔隙度也越大。
在压力或温度改变时,弱结合水可以脱离岩土颗粒表面析出成重力水或蒸发成气态水。如在
抽取松散沉积物中的承压含水层时,含水层内的粘性土夹层或限制层中的弱结合水可能转化为重 力水,进而对承压水的水质和水量产生影响。 (三)毛细管水
工程地质学第五章-地下水

• • •
• Darcy定律适合于层流(砂土)。
5.2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即包气带
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 裂隙水、岩溶水。 通过这两种分类的组合,可得九类不同特点 的地下水。见教材p124。
裂隙水
孔隙水
含水层
承压水井 自流水井 潜水井 承压水位 潜 水 位
6、 地下水的循环:补给、排泄
上层滞水循环:大气降水补给,垂直蒸发、下渗排泄。 潜水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含水层之间的补给①越流 补给②直接补给,凝结水,人工补给。 潜水排泄:蒸发,泉的排泄,地表水排泄,人为排泄。 承压水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 承压水排泄:潜水排泄,泉的排泄,地表水排泄。
承压水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图
用途:流向,水力坡度,初见水位,水位埋深,水头
5.3 地下水的性质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温度: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地热控制
由于地下水形成的环境不同,其温度变化范围很大; 常随埋藏深度不同而异,埋藏越深、水温越高。 纯净的地下水是无色的,当含有某些化学成分或悬浮物质时, 2、颜色: 会带有一定颜色。 纯净的地下水是透明的,但含有有机质、矿物质及胶体时, 3、透明度: 地下水将变得浑浊不清。 地下水一般是无嗅无味的,当含有气体或有机质时,会具有特殊 4、气味:
特点: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动态变化强 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在土木工程建筑地基内有岩溶水活 动,不但在施工中会有突然涌水的事故 发生,而且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有很大 影响。因此,在建筑场地和地基选择时 应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针对岩溶水的情 况,用排除、截源、改道等方法处理, 如挖排水、截水沟,筑挡水坝,开凿输 水隧洞改道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下水流系统
(一)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与地表水系相比较,地下水流系统具有如下的特征: 1、空间上的立体性: ➢地表江河水系:呈平面状态展布; ➢地下水流系统:自地表面起可直指地下几百上千米 深处,形成空间立体分布,呈现自上到下多层次结构。
实用文档
2、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
地表水系:一般由一条主流和若干等级的支流组合而成; 地下水流系统:众多的流线组合而成,难以区别主流和支
面出露地表,所以地下水承层压次水结带构不明显。
实用文档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1. 包气带水 结合水(吸湿水、薄膜水) 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上层滞水、渗透重力水)
2. 饱水带水 潜水 承压水
实用文档
(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 1. 孔隙水 2. 裂隙水 3. 岩溶水
实用文档
• 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 下,能够流出地下水来的岩体。
如砂层、砂砾石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含水带:有的含水岩体呈带状、脉状甚至是块状, 也称为含水体或含水岩组。
• 隔水层:对于那些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 能力很弱的岩体。
如质地致密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孔隙细小的页岩和粘 土层。
• 排泄区——地下水流出,增加了地面上的水 量,呈现相对湿润的状态。
实用文档
三、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空间立体性):
实用文档
地下水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各地区发育不一致: ➢ 包在气严带重干旱土的壤沙水漠带地区,包气结带合很水(厚吸,湿饱水和、水薄带膜水)
深埋在地下,甚至基中本间不过存渡在带; 在多雨的湿润地区,毛尤细其水是带在毛地管下水水排泄不畅的 ➢ 饱低和洼水易带涝地带潜,水包带气带往往很重薄力,水甚(潜至水地、下承潜压水水)
➢ 地表水:流动受地形控制,其流域范围以地形分 水岭为界,主要表现为平面形态;
➢ 地下水域:受岩性地质构造控制,并以地下的隔 水边界及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界面为界,往往涉 及很大深度,表现为立体的集水空间。
实用文档
• 通常,每一个地下水域在地表上均存在相应的补 给区与排泄区;
• 补给区——地表水不断地渗入地下,地面常 呈干旱缺水状态;
溶洞等)。
实用文档
• 孔隙度——孔隙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 孔隙率—— 孔隙数量多少
(孔隙率大并不表示孔隙也大)
✓ 孔隙的大小与岩土颗粒粗细有关,通常颗粒粗则孔 隙大,颗粒细则孔隙小;
✓ 细颗粒岩土表面积大,孔隙率大: 如粘土孔隙率:45-55%;砾石平均孔隙率:27%。
实用文档
2、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 如:粘土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径很小,水在这些 微孔中运动时,由于水与孔壁的摩阻力大而难以通 过,而且还由于粘土颗粒表面吸附形成一层结合水 膜,这种水膜几乎占满了整个孔隙,使水更难通过。
实用文档
(三)蓄水构造 蓄水构造体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
1、要有透水的岩层或岩体所构成的蓄水空间; 2、有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构成的隔水边界; 3、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
• 与地表水系统相比,表现出立体结构的特点。
实用文档
主要内容
一、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二、地下水流系统 三、地下水系统垂向结 构
实用文档
一、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一)含水介质、含水层和隔水层
岩石、土壤的固体骨架间存在着形状不 一、大小不等的孔隙、裂隙或溶隙,其中有的含 水,有的不含水,有的虽然含水却难以透水。 • 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多孔介质称为含水介质;
流,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3、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
地表江河水流:自高向低; 地下水流:补给区下降,排泄区常为上升,甚至形成喷泉。
4、地下水涉及的范围一般比较小,不像地表江河那样组
合成面积广大的大流域系统。
实用文档
(二)地下水域
• 地下水域——地下水流系统的集水区域。
• 它与地表水的流域存在明显区别:
仍然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 • 持水度大小取决于岩土颗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
3)给水性(给水度) • 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性能。
岩土持水度 + 给水度 = 容水度(或孔隙度)
实用文档
4)透水性(渗透系数)
• 渗透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通过的性能。 • K值:岩土空隙的直径大小、连通性,空隙多少。
第五章 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实用文档
• 地下水:存在于地 表以下岩(土)层 空隙中的各种不同 形式水的统称。
• 地下水系统是自然 界水循环大系统的 重要亚系统。
实用文档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
实用文档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地下水由于埋藏于地下岩土的空隙之中,因 而其分布、运动和水的性质,要受到岩土的 特性以及贮存它的空间特性的深刻影响。
1)容水性(容水度) • 容水度——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 容水度值的大小: ➢ 岩土空隙的多少 ➢ 水在空隙中充填的程度
如全部空隙被水充满,则容水度在数值上等于孔隙度;对 于具有膨胀性的粘土,充水后其体积会增大,所以容水度 可以大于孔隙度。
实用文档
2)持水性(持水度) •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水后,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
实用文档
(二)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1、含水介质的空隙性:
空隙的多少、大小、均匀程度、连通情况, 直接决定了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动特性。
连通性好
① 孔隙——松散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空隙; 分布不均匀 ② 裂隙——坚硬岩石因破裂产生的空隙; 连通性差 ③ 溶隙——可溶性岩石中的空隙(包括巨大的溶穴,
(2)垂直剖面:愈近表层,含水率变化愈大,逐渐 向下,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
(3)含水率变化与岩土结构,颗粒机械组成(岩土 孔隙大小和孔隙度)有关。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二、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
❖ 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
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
实用文档
1.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
(1)含水率和分布受气象因素影响,呈季节性变化。
① 多雨季节,雨水大量入渗,包气带含水率显著增加; ② 干旱月分,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