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CTMRI表现

合集下载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脑膜的一类肿瘤,它的影像学诊断是脑膜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1. CT扫描1.1 低密度平扫表现脑膜瘤在CT平扫上呈现为低密度影像,最常见的位置是脑膜窦附近。

脑膜瘤的形态多样,有囊性、实性或混合性表现。

囊性脑膜瘤呈现为边缘光滑、均匀低密度的囊肿,内含液体或凝胶状物质。

实性脑膜瘤呈现为均匀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

混合性脑膜瘤则表现为囊性和实性的特点。

1.2 强化表现脑膜瘤在增强扫描上常呈现为显著强化的特点。

囊性脑膜瘤的壁可呈现为薄而均匀的强化,实性脑膜瘤则呈现为整个肿瘤均匀强化。

强化的程度与血供丰富度有关,通常脑膜瘤的血供较为丰富。

2. MRI扫描MRI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比较CT,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膜瘤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2.1 T1加权影像脑膜瘤在T1加权影像上呈现为等或稍低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

囊性脑膜瘤内的液体表现为高信号,实性脑膜瘤则呈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2.2 T2加权影像脑膜瘤在T2加权影像上呈现为高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

囊性脑膜瘤的囊壁和内部结构呈现为低信号,而实性脑膜瘤则呈现均匀高信号。

2.3 强化表现脑膜瘤在增强扫描上常呈现为显著强化的特点,与CT扫描相似。

囊性脑膜瘤的囊壁可呈现为薄而均匀的强化,实性脑膜瘤则呈现为整个肿瘤均匀强化。

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方法之一,可以评估脑膜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脑膜瘤脑供血主要来自于脑膜动脉和脑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这些血管的异常扩张和畸形。

以上是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通过CT扫描、MRI扫描和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诊断脑膜瘤并进行治疗的选择和规划。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简版修正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简版修正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引言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的肿瘤,占据了颅内肿瘤中的比例。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分析。

影像学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膜瘤患者常常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

这些症状常常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关。

CT(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膜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灶,边缘清晰。

常常可以看到肿瘤的钙化点,呈点状或团块状密度增高,是脑膜瘤的典型表现。

MRI(磁共振成像)MRI是脑膜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膜瘤在MRI图像上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

边缘清晰,并且常常可以看到脑膜瘤周围的水肿带。

强化特点脑膜瘤常常会在增强扫描中显示强化特点。

动态增强扫描中,脑膜瘤呈现为早期持续强化的特点,这与正常的脑脊液动力学不同。

CT血管造影脑膜瘤常常会在CT血管造影中显示血供异常,如血管瘤样供血、动脉狭窄、静脉填充阻滞等。

诊断分析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的鉴别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与其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

例如,脑膜瘤常常可以与脑囊虫病、星型细胞瘤等肿瘤鉴别。

对于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脑膜瘤,通常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诊断。

脑膜瘤的病灶分析脑膜瘤的病灶分析对于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脑膜瘤的生长方式和侵袭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合并症的分析脑膜瘤常常会合并其他病变,如脑积水、颅内感染等。

通过影像学的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并评估这些合并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包括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的应用。

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实现对脑膜瘤的准确诊断和评估。

影像学诊断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

精准诊断:优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

精准诊断:优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

精准诊断:优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我们需要了解脑膜瘤的基本情况。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脑膜的蛛网膜下腔。

它们通常发生在中年人身上,女性略多于男性。

脑膜瘤的症状取决于其位置和大小,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问题等。

在影像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扫描、MRI和超声波检查。

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CT扫描是诊断脑膜瘤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在CT扫描中,脑膜瘤通常呈现为均匀密度的肿块,边缘清晰。

有时,脑膜瘤可能会呈现为高密度的钙化灶。

CT扫描还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脑膜尾征等特征。

MRI在诊断脑膜瘤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显示肿瘤的信号强度和质地。

在MRI中,脑膜瘤通常呈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的肿块。

MRI还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肿瘤的侵犯程度。

超声波检查在诊断脑膜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超声波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和质地,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超声波检查中,脑膜瘤通常呈现为均匀回声的肿块。

除了上述影像学检查方法外,还可以使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诊断脑膜瘤。

DSA可以显示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在DSA中,脑膜瘤通常呈现为血管丰富的肿块,有时可见血管畸形。

在精准诊断中,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不同检查方法的相互补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脑膜瘤的特点,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我的经验: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在我实践中,CT扫描一直是诊断脑膜瘤的重要工具。

脑膜瘤在CT 上通常呈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的肿块,边缘光滑,有时可见到明显的钙化。

尤其是在肿瘤与硬脑膜的关系上,CT扫描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肿瘤贴附于硬脑膜的特点,有时甚至可见到所谓的“硬脑膜尾征”。

肿瘤的增强扫描也是CT的优势之一,脑膜瘤在对比剂的强化下,通常呈现为均匀强化,这与周围水肿和炎症反应的区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讨论原发性脑膜瘤的临床和放射上的特点,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原发性的颅内脑膜瘤是不常见的,脊索源性脑膜瘤还没有报道。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44岁,主诉为右侧额顶部软组织肿胀。

软组织肿胀已有8年,近年来逐渐增大,不痛。

无创伤历史。

物理检查发现右侧额顶部有1个病灶,直径约3cm,与表面的头皮不连。

肿物不能移动,并且没有触痛。

患者也没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缺陷。

实验室未发现异常。

普放揭示出在右侧额顶部有1个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的破坏灶。

CT揭示出该病灶位于右侧额顶部板障内,周围骨质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

病灶在颅内颅外均超出了颅骨的边缘。

注射造影剂之后,病灶强化明显。

三维CT重建清楚的表现了这个病灶。

在MR上该病灶表现为额顶部1个孤立的椭圆形的病灶,在T1加权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上表现为高信号,注射了造影剂之后,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

MR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该病灶位于颅内,并且在硬膜外。

手术前诊断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恶性溶骨性病变。

对颅盖骨可能性的原发病灶,以除外继发性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然而并没有找到相关的原发病灶。

在手术的过程中,头皮被很容易的从肿瘤上分离了下来,肿瘤已经突破了颅盖骨的内外板障,并且延伸到了硬膜外。

肿瘤及其周围的骨头被取了下来,随后进行了颅骨的重建。

病灶并没有延伸到硬膜内。

组织学上,应为它在myxoid的背景下包含嗜酸性的空泡细胞组成的小梁和条带,而被诊断为脊索源性的脑膜瘤。

组织学上并没有产生脑膜肉瘤的证据。

手术后病人1内活的挺好,并没有复发的征象。

讨论颅外脑膜瘤非常少见。

据报道,它占到所有脑膜瘤的1%~2%。

起源于硬膜外的脑膜瘤曾被称为异位的、硬膜外的、颅盖的、表皮的、颅外的、轴索外的或者是颅内的脑膜瘤。

为了在称呼上解除混淆,Lang等人曾为这种病专门提出了一个术语:原发性的硬膜外的脑膜瘤。

这个术语强调了肿瘤的起源,与起源于被硬膜覆盖的脑和脊髓的肿瘤进行区分,进一步把具有颅外延伸的或转移的原发性的硬膜内的脑膜瘤进行区别。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引言磁共振成像(MRI)表现MRI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在T1加权图像上,脑膜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似。

在T2加权图像上,脑膜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并与周围脑组织对比更加明显。

脑膜瘤通常有边缘清晰、光滑,并可出现囊实性结构。

脑膜瘤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通常清晰,但囊实性结构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可能模糊。

对于位于脑室内的脑膜瘤,其CT和MRI图像上的形态学特征可能与位于脑室周围的脑膜瘤不同。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CT扫描在脑膜瘤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脑膜瘤在CT 图像上呈等或稍低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似。

与MRI相比,CT能够更好地显示脑膜瘤的钙化。

脑膜瘤在CT扫描上可呈现出囊实性、均质性或混合性密度。

囊实性脑膜瘤多为囊腔内液体含水量较高,密度较低;均质性脑膜瘤密度相对均匀;混合性脑膜瘤包含囊实性和均质性部分。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规划也有重要价值。

脑膜瘤常常与周围血管相互关系密切,血管造影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血运和供血动脉的详细信息。

脑膜瘤血管造影表现为脑膜瘤周围供血动脉的扩张和分叶状血管影。

血管造影还可以帮助区分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如脑脓肿、脑胶质瘤等。

普遍的影像学特点除了上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脑膜瘤还具有一些普遍的影像学特点。

脑膜瘤常常呈现出扩张的鞍上池和外侧脑沟。

与脑膜瘤相邻的脑组织可能受到推压,表现为变形。

脑膜瘤的边缘清晰,并且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界限通常清晰。

脑膜瘤外部包膜完整,与周围脑组织之间不存在供血和供应关系。

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MRI和CT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血管造影对于血供动脉的识别和治疗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

原发性的骨内的脑膜瘤:CT和MRI的表现

依据肿瘤发生的部位 ,A G等人进 一步 LN
把 后 两 ■ 分 为 颅 顶 型 ( 、 颅 底 C) 和
() B 。因为向颅骨外延伸 , 以该 例所 介 所
绍 的类 型 属 于 HC型脑 膜 瘤 。 I
物不能移动 , 并且没有触痛 。患者也没 有 神经系统方 面的缺 陷。实验 室未 发现 异 常 。普放揭示 出在右侧 额顶部 有 1个边 界清楚的溶骨性的破坏灶。C T揭示 出该 病灶位于右侧 额顶部板 障内 , 围骨质程 周
也 有 人 认 为 它 们 起 源 于 具 有 多 向 分 化 潜 能 的 间充 质 母细 胞 。 据 文 献 报 道 ,8 的 原发 性 的 硬 膜 外 6% 的 脑 膜 瘤 与 颅 盖 骨 有 关 。 额 顶 部 和 眶 时 骨 内脑 膜 瘤 最 常 见 的 部 位 。存 文 献 报 道 中, 它部位 的发病 部位 有皮下 组 织 、 其
颅内脑膜瘤是不 常见 的, 脊索源性脑膜瘤
还 没有 报 道 。
病 例 资 料
的脑 和 脊 髓 的肿 瘤 进 行 区分 , 一 步 把 具 进 有 颅 外 延 伸 的 或 转 移 的 原 发 性 的 硬 膜 内 的 脑 膜 瘤 进 行 区别 。 原 发 性 的 脑 膜 瘤 町 以分 为 三类 , 纯 单 的 顷 外 型 (yeI) 单 纯 的 颅 骨 型 (y e tp 、 t p Ⅱ) 颅 骨 型 伴 有 颅 骨 外 的 延 伸 (y e ) 、 t Ⅲ 。 p
由于骨组织 的重叠 . 传统的放射平 片
在 诊 断 颅 盖 骨 腑 膜 瘤 中 所 提 供 的信 息 非 常 有 限 cr 骨 商 诊 断 该 病 是 必 须 的 , r在 它 可 以发 现 骨 皮 质 的 破 坏 和肿 瘤 向 内 外 板 障 的 延 伸 。 M 图 像 具 有 好 的 软 组 织 R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

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 磁共振成像(MRI)1.1 T1加权像1.2 T2加权像1.3 弥散加权像1.4 动态造影(DCE-MRI)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2.1 平扫2.2 增强扫描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1. 形态特征1.1 基底部脑膜瘤1.2 脑突出型脑膜瘤1.3 混合型脑膜瘤2. 强化特征2.1 强化方式2.2 强化程度3. 周围组织受侵特征3.1 邻近骨质侵蚀3.2 脑实质受压变形四:影像学诊断分析步骤1. 定位分析1.1 病灶所在颅骨位置1.2 病灶与邻近器官关系2. 形态分析2.1 病灶大小2.2 病灶形态2.3 病灶边界清晰度3. 强化特征分析3.1 强化方式分析3.2 强化程度评估4. 周围组织受侵分析4.1 骨侵蚀评估4.2 脑实质受压变形评估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颅内:指位于颅骨内部的区域或结构。

2. 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射线或波的物理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一种医学技术。

3.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人体组织与器官的详细横断面图像。

4.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并由计算机重建成横断面图像,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和损伤。

5. 增强扫描:在CT扫描中注射有碘造影剂,以提高图像对疾病和病变的显示能力。

脑膜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脑膜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脑膜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以下是脑膜瘤磁共振诊断的要点:
1.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位于脑膜(脑部覆盖的薄膜)的表面或附近。

3. 脑膜瘤磁共振图像显示肿瘤的信号特征,可通过不同的序列进行评估。

典型的脑膜瘤信号是等或低信号在T1加权像以及等或高信号在T2加权像。

4. 对于较大的脑膜瘤,MRI还可以展示与肿瘤密切相关的结构,如脑室、脑组织、颅骨和血管。

5. 提升剂(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增加对脑膜瘤的可见性。

造影剂通过血管系统注入,使肿瘤呈现更明显的亮度,有助于区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

6. MRI还能提供有关脑膜瘤的血供情况和脑水肿程度的信息,这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7. 脑膜瘤的MRI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总之,MRI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诊断工具,能够提供关于脑膜瘤的详细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特点和定位。

详细的磁共振诊断结果需要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异位脑膜瘤

脑膜瘤是中枢常见的肿瘤,异位脑膜瘤少见,主要
可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鼻窦、眶内、口咽、帽状健膜
下、腮腺等。肺原发性脑膜瘤的起源不明确,大多数无临
床症状,常在无意中发现,偶有咳嗽者。发病年龄30-72岁,
肺内病灶为界限清晰的孤立性结节,肿瘤与肺组织界限清
楚,多靠近胸膜,质软,切面张力较大,质地均匀无出血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 (一)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或 硬脑膜相贴。(如病变中心发生于额顶上部,由于CT横断 面扫描的局限性,部分病变似脑内占位,CT冠状面、矢状 面重建及MRI有助于显示病变特征。)
平扫右侧额 叶见等密度 肿块,外侧 与颅板相贴, 周围见大片 水肿,占位 效应明显。 增强后明显 均匀强化, CT值上升约 110Hu。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鞍上脑膜瘤MRI主要表现
• (1)T1加权像上与脑组织对比表现为多为等信 号,也可表现为低信号,极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 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 (2)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 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 (二)平扫常为均一略高或高密度肿块,钙化常见,常为 细小点状、沙粒状或不规则,罕见整个瘤体钙化(见下 图)。增强扫描呈均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锐利。少数病 例还可显示肿瘤周边有一薄层环状强化影(见下图),可 能是肿瘤包膜所含血管较丰富和包绕肿瘤的静脉或引流静 脉较多所致。
• (1)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影,脑组织受压移 位,脑池变窄甚至消失;可合并有脑水肿;
• (2)明显的对比增强; • (3)骨质改变不明显; • (4)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女性,51岁,头痛20年,加重伴头晕,视力下降半个月。查:双眼粗测视力下降, 以右侧为著,双颞侧偏盲。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侧脑室内肿瘤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
母细胞瘤,多发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 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 瘤成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 区。
• [手术所见]左颞及颞下窝有肿瘤突出,无明 显包膜,质硬,不活动。咬取浸润骨及肿 瘤,分块切取,血供不丰富。肿瘤自眶外 侧壁长入眶内,肿瘤基底部与蝶骨嵴外侧 硬膜相连。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 本例患者病变累及广泛,有骨质改变及软 组织肿块,发生于左侧眶骨外侧壁、左侧 部分颞骨及额骨,术前未考虑到脑膜瘤的 可能。脑膜瘤因与硬膜紧密粘连,颅骨因 肿瘤附着,可造成骨质增厚、变薄或破坏, 少数肿瘤可向颅外生长。还有少数脑膜瘤 呈扁平状或盘状,质软,沿脑表面蔓延, 常侵入颅骨或颅外组织。
多伴结节性硬化,次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大成人最常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可发生此区。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恶性脑膜瘤
女性,45岁,头痛一周,无其它异常症状。
2019/5/13
顶叶与大脑 镰紧邻较低 密度占位性 病变,边界 清楚,内密 度不均。
嗅沟脑膜瘤大部钙化
男性,44岁,头痛2年,视物不清1月。
中线部位可 见巨大肿块 影,肿块大 部呈菜花状 钙化,边缘 可见软组织 肿块,右额 叶见大片状 水肿区。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主要鉴别诊断
• 四脑室内室管膜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要点: 室管膜瘤常见囊变、出血、血管流空,强 化为不均匀,环行强化常见;脑膜瘤信号 均匀,强化明显均匀。
脑膜瘤CT、MRI表现
[评述]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 密切,是典型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女性 多于男性,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 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天幕。少数发生于脑 室内,多为单发。脑膜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 ⑴内皮型:肿瘤有蛛网膜上皮细胞组成,是最常见 的类型。⑵纤维型:由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 成。⑶血管瘤型:瘤内有丰富的血管成分。⑷砂 粒型:瘤内含有大量砂粒体。⑸混合型:也较多 见,瘤内含有上述四种成分。⑹恶性脑膜瘤:细 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且可以发 生转移。
• (五)占位效应明显,并可表现脑外肿瘤征象。
• ①病变与颅板、大脑镰、小脑幕直接接触,基底宽度常大 于肿瘤的最大径。
• ②大都边界比较清楚,瘤周水肿无或轻。 • ③瘤灶邻近的脑实质被挤压,推移出现所谓“白质挤压征”
或“白质塌陷征”。 • ④颅板下肿瘤嵌入脑灰质,使灰质下方的脑白质受压变平
且与颅板之间的距离增宽。 • ⑤肿瘤附近的沟池增宽,或被填塞。 • ⑥可使邻近静脉窦闭塞,CT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左侧眶骨外侧壁、 左侧部分颞骨及 额骨骨质增厚, 内密度不均,部 分区域呈溶骨样 改变。左颞及颞 下窝、眼眶内可 见不规则软组织 肿块,突向眼眶 并推压眼肌。

• [CT拟诊](1)恶性肿瘤,考虑转移的可能 性大(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鞍上的脑膜瘤
• 常起源于鞍膈、鞍结节、前床突及部分蝶 骨嵴。好发于成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女性多见。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 长较为缓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 结构(如视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 的症状。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鞍上脑膜瘤CT主要表现
•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
化也没有脑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增强扫描示幕 下病变明显强 化,冠状面 (图2)与小 脑幕广基底相 连,可见脑膜 尾征(图2箭 头)。
人则最常见脑膜瘤。转移瘤和淋巴瘤可见,另外脉络丛囊肿和黄色肉芽肿常见于成人, 偶而可见于儿童。
枕角和颞角:很少发生肿瘤,偶可见脑膜瘤,有时可见颞角脉络丛钙化扩大常合并
NF- 2,有时三角区和邻近脑实质肿瘤可累及颞枕角。此区肿瘤成人与儿童无明显差 别。
孟氏孔区:较小儿童很少发生此区肿瘤,较大儿童和青年人可见室管膜下巨细胞瘤
脑膜瘤影像剖析
诊断依据:
• 1、鞍上软组织信号占位。 2、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正常的垂体可见,受压;颈内 动脉受推移而非包绕;鞍背无扩大而蝶窦气化好。
• 3、矢状位肿瘤前缘贴在颅底脑膜往前面生长,象一只下 破胆的老鼠俯在鞍上,叫“蹲鼠”征。
• 4、可见脑膜尾征。 • 5、患者为中年女性。
鉴别诊断: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2019/5/13
多发脑膜瘤
女性,55岁,头痛1年。
平扫示顶部中线大
脑镰处及蝶骨右侧 鞍结节见两个等T1 等T2信号类圆形肿 块影,大小分别为 1.8cm×1.8cm×1. 5cm和 1.8cm×1.8cm×2. 1cm,边界清楚。 增强后病变明显均
匀强化。病理诊断: 多发脑膜瘤
侧脑室体部:5-6岁儿童原发于该区的肿瘤常见有PNET,畸胎瘤和星形细胞瘤以 间变性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较大儿童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成人最常见为间变性星 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较常见;偶可见室管膜瘤、脑膜 瘤、淋巴瘤、转移瘤和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三角区:较小儿童最常见脉络丛乳头状瘤,较大儿童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成
和坏死,影像学表现符合大体标本的表现,表现为类圆形
近软组织的密度均一、边缘光整的孤立性结节影,无特征
性改变,很难和其他的疾病鉴别,最终诊断依靠病理。肺
原发性脑膜瘤为良性,易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但是还有恶性的报道。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三)囊变者少见,约占3%-5%。
• 女性,55岁,头昏、头痛2年,加重一月。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诊断依据:1、病变呈类圆形,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侧低 密度坏死区内见液液平面,密度下高上低,考虑为瘤内出 血所致; 2、病灶外缘与脑膜呈广基相贴,骨窗示相连的颅 骨骨质较对侧更厚,且内板边缘明显,较毛躁而不光整锐 利;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肿 带,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
造影剂后不增强。 • ⑦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形成假包膜征。
2019/5/13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 (一)通常在T1WI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 的脑皮质相似,常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 比较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掩盖。 就信号而言,绝大多数其他颅内肿瘤呈长 T1长T2信号,脑膜瘤上述信号特点有一定 特征性。
脑膜瘤影像剖析
恶性脑膜瘤
• 极少见,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 袭性(如肿瘤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无 或仅有轻微钙化。平扫和增强显示瘤内明 显囊变。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中度强 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恶性 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最大径 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不在同一 层面,这一点与胶质瘤不同,后者脑水肿 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