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分析

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分析
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分析

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测定的实验分析

xx

(xx学院物理系 10级物理2班云南玉溪 653100)

指导教师:xx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菲涅尔圆孔衍射图样的特点,设计实验对光强分布规律进行验证,通过对比证明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关键词: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

1.引言

“衍射”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光学现象,但不常被人们发现和熟知。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体现。姚启钧先生在第四版《光学教程》中指出,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就将其称为光的衍射[1]。衍射又可根据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不同分为两种,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之一为有限,这就称为菲涅尔衍射,又称近场衍射,另一种是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限远的,则称为夫琅禾费衍射,又称远场衍射[1]。

衍射实验大多集中在夫琅禾费衍射的研究,直到近些年对菲涅尔衍射光强测定的探究才日益多了起来。顾永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做出过研究,其分别从矢量图解法和积分法推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的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2]。侯秀梅,郭茂田,郭洪三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的轴上光强分布做出过研究,其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出发,在球面波入射的情况下,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时轴上光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对轴上光强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讨论[3]。陈修斌也曾对平行光的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进行过探究,他通过实验观察到衍射图样的中心可亮可暗,并用“菲涅尔半周期带”原理加以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总结出圆孔衍射图像的中心光强的变化规律[4]。范体贵,吕立君利用计算机对菲涅尔衍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接收屏上完整的衍射图样,计算结果

与实验照片符合的很好,与菲涅尔衍射半波带理论预测的轴上衍射极大与衍射极小位置相一致[5]。

据上所述,我决定进一步分别从横向与径向两方面对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分布进行探究,以加深对菲涅尔圆孔衍射的理解和掌握。从实验目的出发,在固定圆孔半径,光源波长的条件下,从横向和径向测量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并利用origin8.0软件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描绘出光强在横向和径向的变化图样。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实验原理诠释和实验设计,第二部分是实验步骤和测量结果,第三部分是实验测量结果的讨论,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论。

2.实验原理诠释和实验设计

2.1 实验原理诠释

首先,分析菲涅尔圆孔衍射图像是如何产生的。

光也是一种波,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我们总是能找到同相位的点,这些点共同组成了相位相同的面,也就是同相面,我们也把它称为波面。早在1960年惠更斯为了说明波在空间各点逐步传播的原因,曾提出过猜想,认为在波面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次波源,由这个次波源发出球面子波,并逐级的往下传递,也就发现了光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也就很好的说明了衍射现象的存在。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衍射图样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菲涅尔根据光的干涉,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子波都是由共同的光源提供,因此他们之间具有相干性,一个子波的振动幅度应该是前面所有子波共同叠加的结果,由于光程差的存在,导致衍射中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其次,运用半波带法分析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圆环光强分布与圆孔和光屏距离的关系。

图1 菲涅尔圆孔衍射波带分割原则示意图

S 为点光源,C 是衍射光屏上的圆孔,圆孔半径为ρ,取圆孔中心点O 到观察场点P 的距离为b ,以P 为球心,分别以b+λ/2,b+3λ/2,b+5λ/2···为半径作球面,将透过小孔的波面(或波前)截成若干环带,,使得相邻两个波带的边缘点到P 点的光程差等于半个波长,这就是菲涅尔半波带(如图1)。

图2 菲涅尔圆孔衍射的半波带数示意图

探究观察点P 的光强,则是所有子波的叠加,关键是求出圆孔露出波面对P 点所包含的半波带数目k ,设K M P 的距离K R (如图2)[6]

根据

222

k (R )k R h ρ=++

展开得:

222k k k Rh h ρ=-

因为 << R k h ,所以上式变为:

22k k Rh ρ= ①

又根据

222()k k k R b h ρ=-+

化简得:

2222k k k R b bh ρ=-- ②

因为相邻波带的光程差为

,则有

2222()2

k k R b b b λ-=+-

2

2k R b kb λ-= 2(()2

k λ舍去) ③ 由①②③比较可得:

2()

k kb h R b λ

=+ ④

由①④可得:

2()

k kRb R b λ

ρ=

+

又因为在菲涅尔衍射实验中,要求入射光线为平行光,即

可得:

k ρ=

2k k b ρλ

=

由上式可知,圆孔包含的半波带数目k 与圆孔半径k ρ,圆孔到接收光屏的距离b

有关。

我们给定圆孔半径k ρ,光源波长λ,改变b 的值,随着b 的逐渐增大,k 逐渐减小

[7]

,圆孔包含半波带数k 与菲涅尔圆孔衍射的中心圆环光强有密切联系:

当k=2n+1,中心圆环呈现亮环,光强较强; 当k=2n ,中心圆环呈现暗环,光强较弱;

2.2 实验设计

为保证探究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我的实验设计是:为保证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都是在一条水平线上完成的,我们在实验台上固定一根张紧的弦,然后将实验所需光学器材按要求,按顺序依次放置于弦上。通过不断调节光源、透镜、圆孔的位置,当在承接屏上能观察到衍射图样时固定三者的位置。承接光屏必须为带有小孔的白色光屏,在承接屏后安装光强测定仪,保证穿过小孔的光是单数、完整进入测定仪,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接下来便可通过光强测定仪得到光强在横向、径向的不同数值。最后,运用origin8.0软件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就可直观描绘出光强的变化图样。图3所示为实验装置图。

图3:实验装置图

1、激光器支架;

2、氖激光器;

3、凸透镜

4、透镜支架;

5、衍射圆孔;

6、承接光屏; 7调节底座;

下图为该实验的实体图:

图4:实验装置实体图

由氦氖激光器发出的光作为光源,然后放置一个凸透镜,将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然后让部分光经过圆孔,用光屏承接,调节光屏与圆孔之间的距离,当距离适中时,则在光屏上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光屏使用的是具有微小孔径的白屏,在光屏后面安装一个光强测定仪,使透过光屏的光能完全射入光强测定仪的探头,准确测量光强的大小,同时为满足所测量的光强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过程中在光源,透镜,圆孔之间运用了一条弦,让光强测定仪探头始终保持在这条弦上运动。

下图为实验光路图:

图5:实验光路图

2.3实验的改进(如图6)

(1)、为保证径向测量光强是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了一根水平线坐标线,令所有的光学器件沿着这条水平线运动;

(2)、为保证入射光线与水平面平行,测量光源高度和由光源射出的光线在屏上的像的高度,令两者高度相同,则保证入射光线水平;

(3)、为保证菲涅尔圆孔衍射条件认为光是从很远的地方入射过来,以平行光射入圆孔,我们特意在实验中增加凸透镜;

(4)、由于实验室提供的光强测定仪上的探头过大,导致不能准确判断进入探头内的是哪条衍射圆环,特意在探头前安装一块带有小孔的白色光屏,并将其固定在探头上,严格控制进光亮。同时为了避免白色光屏上的小孔再次发生衍射现象,

将光屏与探头间的距离做到足够小,保证光强不被削弱;

图6:实验改进实物图

3、实验步骤与测量结果

3.1 实验前准备

(1)、打开氦氖激光器,对其调节,保证射出光线水平;

(2)、在氦氖激光器与圆孔之间固定一根弦,并将此弦向后延伸。(为了保我们所测光强在同一条直线上)

(3)、由于实验室提供的光屏小孔过大和深色光屏会吸收光,我自制一白色屏和小孔,将其固定于光强测定仪的探头上。

(4)、对光强测定仪调零,对其探头进行测试。

3.2 实验过程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分别从横向和径向分析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的分布特点。

先设定实验使用的光源是氦氖激光器,其波长λ=632.8nm,圆孔半径ρ=0.5mm,通过调整衍射光屏和承接光屏之间的距离,找到清晰,明显的圆孔衍射图样。此时,固定衍射光屏的位置。

(1)、保证光源与衍射光屏之间的距离R,接收光屏位置不变,通过旋转探头

支架上的旋转轮,移动衍射图样的横向位置,测量出横向光强。

(2)、保证光源与衍射光屏之间的距离R 不变,调节接收光屏的位置,令其在清晰衍射图样移动位置两边直线移动,每次距离改变2cm ,测量出径向光强;

3.3 实验测量数据的记录和结果讨论

下表为横向光强实验测量的数据(k =0.5mm ;b=209cm;):

得到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通过origin8.0得到的图像:

图7:实验现象图 图8:对应横向的光强分布图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42

45

0.0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光强

横向间隔

实验现象图与横向光强分布图相对照,两者出现亮环,暗环的位置及范围基本

吻合,出现亮环的地方光强强,出现暗环的地方光强弱。

=0.5mm,λ=632.8nm)下表为菲涅尔圆孔衍射径向光强实验测量的数据(k

表2:径向光强实验测量数据表

得到相关数据导入origin8.0做出图像:

图9:径向光强分布图

根据理论公式:

2k k b ρλ

=

当k 值变化对应的b 值:

k=1, b=395.07mm k=2 b=197.35mm k=3 b=131.69mm k=4 b=98.76mm k=5 b=79.01mm

由半波带法计算可知,当k=3时,将在距离圆孔131.69mm 的地方出现第一个中心圆环为亮环的衍射图样,根据实验的数据,第一个亮环出现的位置在距离圆孔大约150mm 的位置;当k=1时,将在距离圆孔395.07mm 的地方出现第二个中心圆环为亮环的衍射图样,根据实验的径向光强分布图,第二次出现亮环的位置是距离圆孔大约390mm 的位置,所以,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光强分布的测定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半波带法也只是一种半定量的计算方法,如果要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则需要运用菲涅尔积分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近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4.实验测量结果的讨论

4.1实验测量结果的讨论 4.1.1 横向讨论:

ⅰ、菲涅尔圆孔衍射图样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ⅱ、衍射图样光强呈对称分布,距离中心圆环相同距离的点光强大小基本相同; ⅲ、明纹和暗纹光强都随圆环向外逐渐递减;

4.1.2 径向讨论:

ⅰ、随着圆孔与接收光屏之间距离的变化,径向中心圆环明暗交替变化,光强大小也随之呈现出变化;

ⅱ、半波带法计算出的明暗圆环的位置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偏差;

5.结论

本实验是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分布的设计性探究实验,通过对实验的改进,顺利的验证了菲涅尔圆孔衍射现象的存在,并分析了其光强分布的特点,从知识理论与实际实验两方面比较光强出现极大极小值位置的区别,发现理论值与实际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半波带法只是一种半定量的计算方法,如果要精确计算,则需要用菲涅尔积分公式具体计算和分析。当然,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的问题,比如光强测定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特别是受外界阳光,灯光等因素影响较大,接收光屏上运用小孔控制进光亮,虽然我们将圆孔与光强测定探头距离尽可能拉进,

但始终存在二次衍射的可能。

致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任继阳老师的关心、指导与支持,同时在实验过程得到了李开毅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姚启钧.光学教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6

[2] 侯秀梅,郭茂田,郭洪.菲涅尔圆孔衍射的轴上光强分布[J].郑州大学学报,1996,02

[3] 顾永建.菲涅尔圆孔衍射的解析处理[J].物理与工程,2000,01

[4] 陈修斌.平行光的菲涅尔圆孔衍射的实验研究[J].物理通报,2012

[5] 范体贵,吕立君.菲涅尔圆孔衍射的数值模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 王文军,张山彪,杨兆华.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1

[7] 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0

[8] 梁栓廷.物理光学.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12

[9] 普朝光,李桂春,光波光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10] 石顺祥,张海兴,刘劲松.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1] 四川大学.高等数学第二册—物理类专业用教材[P].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3)

[12]何圣静,李文河,物理实验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04

[13] 何圣静.物理实验教学仪器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1988,12

[14] 张徳启.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08

[15] 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12

Analysis of Fennel circular aperture diffraction light intensity measurement experiment

Sun Qi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Yu xi normal university, Yu xi 653100)

Directed by Dr. Ji-yang Re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nnel diffraction pattern hole, and rely on experiments to verify, but also for the experiment to improve, reduce error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both the horizontal, radial, large hole small Fennel diffracted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s.

Keywords: Fennel circular aperture diffraction; light intensity

仿真实验报告

上海电力学院 本科课程设计 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院系:电力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班级):电力工程与管理2011192 班 学生姓名:学号: 201129 指导教师:杨尔滨、杨欢红 成绩: 2013年07 月 06 日教师评语:

目录仿真实验一 仿真实验二仿真实验三仿真实验四仿真实验五仿真实验六仿真实验七仿真实验八仿真实验九节点电压法分析直流稳态电路..........................1 戴维宁定理的仿真设计................................5 叠加定理的验证.. (8) 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的仿真......................11 两表法测量三相电路的功率............................14 含受控源的RL 电路响应的研究........................18含有耦合互感的电路的仿真实验........................21 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三种状态轨迹....................27 二端口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32)

实验一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 一、电路课程设计目的 ( 1)通过较简易的电路设计初步接触熟悉Multisim11.0 。 (2)学会用 Multisim11.0 获取某电路元件的某个参数。 (3)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节点分析法的理解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及实例 节点分析法是在电路中任意选择一个节点为非独立节点,称此节点为参考点。其它独立节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称为该节点的节点电压。 节点分析法是以节点电压为求解电路的未知量,利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欧姆定律导出(n – 1)个独立节点电压为未知量的方程,联立求解,得出各节点电压。然后进一步求出 各待求量。 下图所示是具有三个节点的电路,下面以该图为例说明用节点分析法进行的电路分析方 法和求解步骤,导出节点电压方程式的一般形式。 图1— 1 首先选择节点③为参考节点,则u3 = 0 。设节点①的电压为u1、节点②的电压为u2,各支 路电流及参考方向见图中的标示。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节点①、节点②分别列出节点电 流方程: 节点①i S1i S2i1i 20 节点②i S2i S 3i 2i30 用节点电压表示支路电流: u1 i1G1u1 R 1 u1u2 i 2R G 2(u1u2 ) 2 u2 i3G 3u2 R 3

圆孔衍射实验仿真设计

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书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070832 班22 学生:吴海 课题名称:圆孔衍射实验仿真设计 课题内容: 1、课题设计要求: (1)分析圆孔衍射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2)设计算法流程图; (3)编写程序,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2、工作进度安排: 查阅资料,设计算法流程图 6月28日~ 7月4日第18周 编写程序,撰写报告 7月5日~ 7月9日第19周系负责人:指导教师:钟可君 时间:2010年6月21日 [摘要]计算机仿真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 以及与系统控制的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进行动态性比较逼真的模仿,并通过建立某一过程和某一系统的模式,来描述该过程或该系统,为决策者提供有关这一过程或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以此作为决策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圆孔衍射理论,并对其中的不同圆孔的半径和不同的波长的情况对比与分析;然后根据圆孔衍射的数学计算公式,编写了各种干涉仿真的MATLAB程序代码;最后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本文设计了图形用户界面。 [关键词]MATLAB;计算机仿真;图形用户界面;圆孔衍射;分辨本领;仿真分析

目录 摘要 一概述 (3) 二圆孔衍射的基本原理 (4) 三设计过程 (5) 四设计过程的问题 (8) 五心得体会 (8) 六致谢 (9) 附录

一、概述 1 本次计算机课程设计是在老师所给的众多课题中所选的课题,并在课题老师的要求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设计本次所选的课题,对于此次所选的课题其具有的意义为圆孔作为光学仪器基本形状,其衍射现象在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光学衍射现象的实验演示需要特定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所,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另外,清晰的圆孔衍射图样,要求的圆孔半径很小,在一般实验中难以实现.基于MATLAB7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功能上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对圆孔衍射过程进行仿分析,可以使衍射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调整实验参数,可以同步生成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衍射图样,便于对衍射现象和像分辨本领进行比较分析;利用色图表现光强分布,使实验效果更为逼真,在实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的课题设计中主要要求完成对所选的课题进行界面的设计,这也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难点,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对这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很是陌生,并不会充分的使用,而且在这次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这个软件的版本过多,对在于学习中又有很多盲点,并在实验过程中在各个软件的安装上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确实是软件功能过于强大,整个安装软件很大,在安装过程中又要摸索着前进,不断的尝试,最终才安装上MATLAB7软件。在此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方向,解决问题就要简单一些。并最终完成了所要求的设计。 2 仿真工具的简单介绍:本此仿真设计是基于MA TLAB软件,MA TLAB 是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除具备卓越的数值计算能力外,它还提供了专业水平的符号计算,文字处理,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实时控制等功能。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 TLAB来解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在新的版本中均嵌有对C,FORTRAN等语言的接口,可以直接调用,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实用程序导入到MATLAB函数库中方便自己以后调用,此外许多的MATLAB爱好者都编写了一些经典的程序,用户可以直接进行下载就可以用,非常的方便。MA 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附加的工具箱(单独提供的专用MATLAB函数集)扩展了MATLAB环境,以解决这些应用领域内特定类型的问题。MA TLAB的基础是矩阵计算,但是由于他的开放性,并且mathwork 也吸收了像maple等软件的优点,使MATLAB成为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MATLAB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友好的编译平台和编译环境(2) 简单易用的程序语言 (3) 强大的科学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 (4) 出色的图形处理功能(5) 应用广泛的模块集合工具箱(6) 实用的程序接口和发布平台(7) 应用软件及用户界面开发

虚拟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实用文档 虚拟仿真实验解决方案 华一风景观艺术工程 2017年8月

目录 第一章需求分析 (2) 一、项目背景 (2) 二、实验教学现状 (3) 三、用户需求 (3) 第二章建设原则 (5) 一、建设目标 (5) 二、建设原则 (6) 第三章系统总体解决方案 (7) 一、总体架构 (7) 二、学科简介 (8) 第四章产品优势 (14) 第五章产品服务 (16) 一、服务方式 (16) 二、服务容 (16) 三、故障响应服务流程 (17) 四、故障定义 (18) 五、故障响应时间 (18) 六、故障处理流程 (19) 七、应急预案 (19)

第一章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师生教学需求,开发一批专业化教学应用工具软件,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提供资源服务,推广普及应用。 在“十三五规划”方针政策指引下,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强调数理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016年,公布了中高考的新方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科目都设为100分,表示它们在义务教育与学生成长中同等重要,不再人为去区分主次,使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对每一门学科都很重重视,其中物生化实验部分占分比例为30%,高考不再文理分科。 继重磅发布此消息后,教育厅发布《关于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满分为30分;省初中毕业升学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分数为15分,考试成绩计入考生中考录取总分;省理化实验操作10分。

衍射实验

夫朗和费和菲涅尔衍射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夫朗和费単缝和圆孔衍射图样 2、观察菲涅尔単缝和圆孔衍射图样 二、实验原理 衍射分类:观察光衍射的装置,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光源、衍射物(缝或孔等障碍物)、观察屏。按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可以把衍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菲涅尔衍射,在菲涅尔衍射中,光源到障碍物,或障碍物到屏的距离为有限远,称为近场衍射,这类衍射的数学处理比较复杂。另一类是夫朗和费衍射,此时光源到障碍物,以及障碍物到屏的距离都是无限远,称为远场衍射。这时入射光和衍射光均可视为平行光。在实验室中,常需用凸透镜来实现夫朗和费衍射。 1、夫朗和费单缝衍射 单缝夫朗和费衍射的实验光路如下图所示。光源S 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变成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单缝上,单缝的衍射光由凸透镜L 会聚在屏H 上,屏上将出现与缝平行的衍射条纹。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入射光的波阵面到达单缝,单缝中的波阵面上各点成为新的子波源,发射初相相同的子波。这些子波沿不同的方向传播并由透镜会聚于屏上。如图中沿θ方向传播的子波将会聚在屏上P 点。θ角叫做衍射角,它也是考察点P 对于透镜中心的角位置。沿θ角传播的各个子波到P 点的光程并不相同,它们之间有光程差,这些光程差将最终决定P 点叠加后的光强。 从上图中容易看出,单缝的两端A 和B 点发出的子波到P 点的光程差最大,在图中为线段AC 的长度,我们称它为缝端光程差(或最大光程差),等于: s i n A C a θ= ①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明纹、暗纹条件: sin (21)2a K λ θ=±+ 明纹 sin a K θλ=± 暗纹 ②中央明纹宽度:中央明纹的宽度为次级条纹的两倍。在屏中心O 点,会聚在此点的所有子波光程相等,振动同相,叠加时相互加强,使O 点成为衍射条纹中最亮的中央明纹的中心。 ③单缝衍射条纹的特征: 亮度分布:中央明纹最亮,各级明纹的亮度随着级数的增大而减弱,它在与狭缝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开来,如果用狭缝平行的线光源,则在接收屏幕上将会看到一组平行于狭缝的衍射条纹。 条纹宽度:通常把相邻暗纹中心间的距离定义为明纹宽度。则由衍射暗纹位置公式可知,各次级明条纹的线宽度为: f x a λ?=,而中央明纹线宽度为2x ?。 条纹位置和宽度与缝宽和波长的关系 由前面条纹位置的特征。单缝衍射各级条纹的位置和宽度都与缝宽成反比,与入射波波长成正比。这表示缝愈窄,条纹位置离中心愈远,条纹排列愈疏,观察和测量愈清楚准确。相反,缝愈宽衍射愈差。当缝宽大到一定的程度,较高级次的条纹因亮度很小,明暗模糊不清,形成很暗的背景,其他级次较低的条纹完全并入衍射角很小的中央明纹附近,形成单一的明纹,这就是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单缝的像。这时衍射现象消失,成为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这表明几何光学是波动光学的极限情况。 2、菲涅尔単缝衍射 菲涅尔単缝衍射实验光路如下图所示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北邮)

北京邮电大学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波仿真实验

姓名:刘梦颉 班级:2011211203 学号:2011210960 班内序号:11 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4、掌握ADS,通过SmithChart和Momentum设计电路并仿真出结果。 二、实验要求 1、使用软件:ADS 2、实验通用参数: FR4基片: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6mm,损耗角正切为0.02 特性阻抗:50欧姆 3、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仿真,每题截取1~3张截图。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二次实验 实验一: 1、实验内容 Linecal的使用(工作频率1GHz) a)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微带线的宽度 b)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共面波导(CPW)的横截面尺寸(中心信号线 宽度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 2、相关截图 (a)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b)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实验二 1、实验内容 了解ADS Schematic的使用和设置2、相关截图:

打开ADS软件,新建工程,新建Schematic窗口。 在Schematic中的tools中打开lineCalc,可以计算微带线的参数。 3、实验分析 通过在不同的库中可以找到想要的器件,比如理想传输线和微带线器件。在完成电路图后需要先保存电路图,然后仿真。在仿真弹出的图形窗口中,可以绘制Smith图和S参数曲线图。

实验三 1、实验内容 分别用理想传输线和微带传输线在FR4基片上,仿真一段特性阻抗为50欧姆四分之波长开路线的性能参数,工作频率为1GHz。观察Smith圆图变化。 2、相关截图 (1)理想传输线

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解析

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测定的实验分析 xx (xx学院物理系 10级物理2班云南玉溪 653100) 指导教师:xx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菲涅尔圆孔衍射图样的特点,设计实验对光强分布规律进行验证,通过对比证明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关键词: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 1.引言 “衍射”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光学现象,但不常被人们发现和熟知。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体现。姚启钧先生在第四版《光学教程》中指出,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就将其称为光的衍射[1]。衍射又可根据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不同分为两种,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之一为有限,这就称为菲涅尔衍射,又称近场衍射,另一种是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限远的,则称为夫琅禾费衍射,又称远场衍射[1]。 衍射实验大多集中在夫琅禾费衍射的研究,直到近些年对菲涅尔衍射光强测定的探究才日益多了起来。顾永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做出过研究,其分别从矢量图解法和积分法推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的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2]。侯秀梅,郭茂田,郭洪三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的轴上光强分布做出过研究,其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出发,在球面波入射的情况下,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时轴上光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对轴上光强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讨论[3]。陈修斌也曾对平行光的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进行过探究,他通过实验观察到衍射图样的中心可亮可暗,并用“菲涅尔半周期带”原理加以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总结出圆孔衍射图像的中心光强的变化规律[4]。范体贵,吕立君利用计算机对菲涅尔衍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接收屏上完整的衍射图样,计算结果

Multisim仿真实验报告

Multisim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实验名称:Multisim仿真实验 姓名:戴梦婷 学号: 13291027 班级:电气1302班 2015年6月11日

实验一五人表决电路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五人表决电路的设计方法; 2、复习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提高集成门电路的综合应用能力; 4、学会调试Multisim仿真软件,并实现五人表决电路功能。 二、实验器件 74LS151两片、74LS32一片、74LS04一片、单刀双掷开关5个、+5V直流电源1个、地线1根、信号灯1个、导线若干。 三、实验项目 设计一个五人表决电路。在三人及以上同意时输出信号灯亮,否则灯灭,用8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1实现,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实现。 四、实验原理 1、输入变量:A B C D E,输出:F;

3、逻辑表达式 F= ABCDE+ABCDE+ABCDE+ABCDE+ ABCDE+ ABCDE+ABC DE+ABCDE+ ABCDE+ ABCDE+ABCDE+ABCDE+ ABCDE+ABCDE+ABCDE+ABCDE =ABCDE+ ABCDE+ABCDE+ ABCD+ABCDE+ABCDE+ABCD+ABCDE+ ABCD+ABCD+ABCD 4、对比16选1逻辑表达式,令A3=A,A2=B,A1=C,A0=D,D3=D5=D6=D9=D10=D12=E, D 7=D 11 =D 13 =D 14 =D 15 =1,D =D 1 =D 2 =D 4 =D 8 =0; 5、用74LS151拓展构成16选1数据选择器。 五、实验成果 用单刀双掷开关制成表决器,同意开关打到上线,否则打到下线。当无人同意时,信号指示灯不亮,如下图:

基于MATLAB的物理光学实验仿真平台构建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Matlab的物理光学实验仿真平台构建 院(系)光电工程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120110 姓名闫武娟 学号120110127 导师刘王云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5年11月26日”。

这些仿真平台的使用不仅方便了教学,而且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光实验的基本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2.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在光的干涉基本理论基础上,实现两束平面波、球面波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和杨氏双孔干涉实验,平行平板的等倾干涉实验,楔形平板的等厚干涉实验,牛顿环干涉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以及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实验。 (2). 在菲涅尔衍射及夫琅和费衍射基本理论基础上,实现矩孔、单缝、圆孔、双缝、多缝、平面光栅及闪耀光栅的衍射实验。 2.2 研究方法及方案 物理光学实验可分为两大类:干涉与衍射。光的干涉有光源、干涉装置和干涉图形三个基本要素;衍射分为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光学领域的大部分图像及曲线分布都可以用MATLAB 软件加以计算和实现[16], 以杨氏双缝干涉为例,简述实验方案 杨氏双缝干涉模型是典型的分波面干涉,其干涉装置图如图所示,用一个单缝与一个双缝,从同一波面上分出两个同相位的单色光,进而获得相干光源并观察分析干涉图样。 图1.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图 2.2.1数学建模 根据干涉的基本原理,点光源S 发出的光波经双缝分解为次波源S 1、S 2,这两个次波源发出的光波在空间相干叠加,继而在其后的接收屏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设入射光波波长为λ,两个次波源的强度相同,且间距为d (1)位相差的计算: 221)2 (y d x r ++ =222)2 - (y d x r +=(2.1) )(*12r r n -=?(2.2)

x射线衍射仪原理

x射线衍射仪原理及应用 课程名称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系别金属材料工程系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材料**** 姓名______ * *_ 学号******** 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制

x射线衍射仪原理及应用 基本原理: 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内部原子面之间的间距相近,晶体可以作为X射线的空间衍射光栅,即一束X射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受到物体中原子的散射,每个原子都产生散射波,这些波互相干涉,结果就产生衍射。衍射波叠加的结果使射线的强度在某些方向上加强,在其他方向上减弱。分析衍射结果,便可获得晶体结构。以上是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科学预见,随即被实验所证实。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在劳厄发现的基础上,不仅成功的测定了NaCl,KCl等晶体结构,还提出了作为晶体衍射基础的著名公式——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 基本特征: X射线及其衍射X射线是一种波长(0.06-20nm)很短的电磁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并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照相机乳胶感光、气体电离。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金属靶产生X射线,它具有靶中元素相对应的特定波长,称为特征X射线。如铜靶对应的X射线波长为0.154056 nm。对于晶体材料,当待测晶体与入射束呈不同角度时,那些满足布拉格衍射的晶面就会被检测出来,体现在XRD图谱上就是具有不同的衍射强度的衍射峰。对于非晶体材料,由于其结构不存在晶体结构中原子排列的长程有序,只是在几个原子范围内存在着短程有序,故非晶体材料的XRD图谱为一些漫散射馒头峰 基本构成: 1,高稳定度X射线源提供测量所需的X射线, 改变X射线管阳极靶材质可改变X射线的波长, 调节阳极电压可控制X射线源的强度。

automod仿真实验设计

1. 实验设计 对于库存系统,管理者往往比较关心供应链的成本和产品满足率的问题。因此将年总成本和产品满足率作为该系统的响应。其中: 产品满足率= 出库总量/订单总量 供应链总成本= 总库存成本+总订货成本 = 年平均库存*单位库存持有成本+单次订货成本*年订货次数 上式中,产品满足率是指以库存来满足的那部分市场需求所占的比率。供应链总成本的计算中,认为供应链不存在缺货损失,因而不考虑缺货成本。 根据上述目标绩效,对模型的输入进行分析可知,参数K,H可能会对绩效指标产生影响。 Q 从上式可以看出,K,H会对最优订货量Q产生影响,则选取K/H来分析。 类型 因子K/H 响应供应链总成本,产品满足率 (正交实验设计) 2. 输出数据分析 该库存系统仿真为非终止型仿真,则选取批均值法进行分析。仿真运行2500天,删除前730天的数据,将剩下的数据分成4批,每批长度为365天。 统计数据 统计项批次粮食销售点企业储备库销区储备库产区储备库 库存均值1 137.5 321.1350.8393.4 2 131.8 312.0 345.7 389.1 3 136.7 320.6 355.8 398.0 4 133.9 308.6 345.4 394.1 订货次数1 58 51 43 35 2 61 5 3 46 39 3 60 52 4 4 36 4 62 5 5 48 40 区间估计

估计项 95%置信区间 均值下限上限 库存均值 销售点135.0 130.8 139.1 企业储备库315.6 305.6 325.5 销区储备库349.4 341.6 357.3 产区储备库393.7 387.8 399.5 订货次数 销售点60 58 63 企业储备库53 50 55 销区储备库45 42 49 产区储备库38 34 41 供应链总成本= 总库存成本+总订货成本=159265 估计项 95%置信区间 均值下限上限 出库量16295 15856 16734 需求16420 15914 16926 产品满足率=99.2%

哈工大 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验报告 仿真实验四基于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与综合设计

基于Simulink 控制系统仿真与综合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Simulink 的工作环境及其功能模块库; (2) 掌握Simulink 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方法; (3) 掌握Simulink 仿真数据的输出方法与数据处理; (4) 掌握利用Simulink 进行控制系统的时域仿真分析与综合设计方法; (5) 掌握利用 Simulink 对控制系统的时域与频域性能指标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图2.1为单位负反馈系统。分别求出当输入信号为阶跃函数信号)(1)(t t r =、斜坡函数信号t t r =)(和抛物线函数信号2/)(2t t r =时,系统输出响应)(t y 及误差信号)(t e 曲线。若要求系统动态性能指标满足如下条件:a) 动态过程响应时间s t s 5.2≤;b) 动态过程响应上升时间s t p 1≤;c) 系统最大超调量%10≤p σ。按图1.2所示系统设计PID 调节器参数。 图2.1 单位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图2.2 综合设计控制系统框图 三、实验要求 (1) 采用Simulink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完成仿真实验; (2) 利用Simulink中的Scope模块观察仿真结果,并从中分析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系统阶跃响应过渡过程时间,系统响应上升时间,系统响应振荡次数,系统最大超调量和系统稳态误差); (3) 利用Simulink中Signal Constraint模块对图2.2系统的PID参数进行综合设计,以确定其参数; (4) 对系统综合设计前后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PID参数的改变对闭环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4.1时域仿真分析实验步骤与方法 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中,打开simulink库,找出相应的单元部件模型,并拖至打开的模型窗口中,构造自己需要的仿真模型。根据图2.1 所示的单位反馈控制系统框图建立其仿真模型,并对各个单元部件模型的参数进行设定。所做出的仿真电路图如图4.1.1所示。

圆孔矩孔的菲涅尔衍射模拟(matlab实现)-工程光学(20200607000913)

工程光学综合练习-----圆孔、矩孔的菲涅尔衍射模拟

圆孔和矩孔的菲涅尔衍射模拟 一、原理 由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可知接收屏上的P点的复振幅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衍射屏上的复振幅分布, 为倾斜因子。根据基尔霍夫对此公式的 完善,有 设衍射屏上点的坐标为(x1, y1),接收屏上点的坐标为(x, y),衍射屏与接收屏间距离为z1,当满足菲涅尔近似条件时,即 此时可得到菲涅尔衍射的计算公式 把上式指数项中的二次项展开,并改写成傅里叶变换的形式,可以写成上式为菲涅尔衍射的傅里叶变换表达式,它表明除了积分号前面的一个与 x1、y1无关的振幅和相位因子外,菲涅尔衍射的复振幅分布是孔径平面的复振 幅分布和一个二次相位因子乘积的傅里叶变换。 相对于夫琅和费衍射而言,菲涅尔衍射的观察屏距衍射屏不太远。在菲涅尔衍射中,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分别为衍射孔径平面的光场分布和观察平面的光场 以及光强分布,考虑到这三个量都是二维分布,而且Matlab主要应用于矩阵数值运算,所以本程序选择用二维矩阵来存储衍射孔径平面和观察平面的场分布,并分别以矩阵的列数和行数来对应平面的直角坐标值(x, y)以及(x1, y1)。 二、圆孔菲涅尔衍射 用MATLAB分别构造表示衍射屏和接收屏的二维矩阵。注意使两矩阵阶次相同,考虑到运算量的要求,采样点数不能过多,所以每个屏的x和y方向各取200到300点进行运算。根据式(4),选取合适的衍射屏和接收屏尺寸和相距的

距离,模拟结果如下: 取典型的He-Ne激光器波长=632.8nm,固定衍射屏和接收屏尺寸和相距的 距离,分别取不同的圆孔半径,得到以下三组衍射图样,其圆孔半径分别为12mm,20mm,50mm 图 1(r=12mm) 图 2(r=20mm)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概要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参考图1单摆仪,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摆长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实验内容 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二.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 三.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 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数据 摆线长+小球直径L=91.50cm

D(平均)=(1.750+1.752+1.744+1.740+1.749+1.748)÷6=1.7 47m R=D/2=0.850cm l=L-R=91.05cm t=95.91s,周期数n=50,周期T=1.92s 所以g=9.751 2ΔT/t=0.0022,ΔL/l=0.0005,所以Δg/g=0.27%,Δg=0.026 所以: g=(9.751±0.026)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 结论:g=(9.751±0.026),Δg/g=0.27%<1%,所以达到设计要求。 误差分析: 1.若θ>5°(即角度过大)因为T 与θ相关,当θ越大时T也越大,所以θ偏大,测量 值比值偏小。

实验一-X射线衍射技术及物相分析

实验一 X射线衍射技术及物相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给定实验样品,设计实验方案,做出正确分析鉴定结果。 二、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的仪器是Rigaku UltimaⅣX射线衍射仪。主要由冷却循环水系统、X射线衍射仪和计算机控制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X射线衍射仪主要由X射线发生器即X射线管、测角仪、X射线探测器等构成。 1.X射线管 X射线管主要分密闭式和可拆卸式两种。广泛使用的是密闭式,由阴极灯丝、阳极、聚焦罩等组成,功率大部分在1~2千瓦。可拆卸式X射线管又称旋转阳极靶,其功率比密闭式大许多倍,一般为12~60千瓦。常用的X射线靶材有W、Ag、Mo、Ni、Co、Fe、Cr、Cu等。X射线管线焦点为1×10平方毫米,取出角为3~6度。此X射线管为密闭式,功率为2千瓦。X射线靶材为Cu。 选择阳极靶的基本要求:尽可能避免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激发样品的荧光辐射,以降低衍射花样的背底,使图样清晰。 2.测角仪 测角仪是粉末X射线衍射仪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索拉光阑、发散狭缝、接收狭缝、防散射狭缝、样品座及闪烁探测器等组成。 (1)衍射仪一般利用线焦点作为X射线源S。如果采用焦斑尺寸为1×10平方毫米的常规X射线管,出射角6°时,实际有效焦宽为0.1毫米,成为0.1×10平方毫米的线状X射线源。 (2)从S发射的X射线,其水平方向的发散角被第一个狭缝限制之后,照射试样。这个狭缝称为发散狭缝(DS),生产厂供给1/6°、1/2°、1°、2°、4°的发散狭缝和测角仪调整用0.05毫米宽的狭缝。 (3)从试样上衍射的X射线束,在F处聚焦,放在这个位置的第二个狭缝,称为接收狭缝(RS).生产厂供给0.15毫米、0.3毫米、0.6毫米宽的接收狭缝。 (4)第三个狭缝是防止空气散射等非试样散射X射线进入计数管,称为防散射狭缝(SS)。SS和DS配对,生产厂供给与发散狭缝的发射角相同的防散射狭缝。 (5)S1、S2称为索拉狭缝,是由一组等间距相互平行的薄金属片组成,它限制入射X射线和衍射线的垂直方向发散。索拉狭缝装在叫做索拉狭缝盒的框架里。这个框架兼作其他狭缝插座用,即插入DS,

设计性实验(MATLAB仿真实验)

设计性实验(MATLA仿真实验) 3.1 MATALAB语言概述 3.1.1 MATALAB 语言的发展 MATALAB 是一种科学计算软件,主要适用于矩阵运算及控制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分析设计。它使用方便,输入简洁,运算高效,内容丰富,并且很容易由用户自行扩展,因此,当前已成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最常用而必不可少的工具。 MATLAB 是由美国Mathworks 公司与 1 984年正式推出的,从那时到现在已升级到7.x 版本。随着版本的升级,内容不断扩充,功能更强大。特别是在系统仿真和实时运行等方面,有很多新进展,更扩大了它的应用前景。 MATLAB 是“矩阵实验室”( MATrix Laboratoy )的缩写,它是一种以矩阵运算为基础的交互式程序语言,专门针对科学、工程计算及绘图的需求。它用解释方式工作,键入程序立即得出结果,人机交互性能好,适应于多种平台。MATLAB 语言在国外的大学工学院中,特别是数值计算用的最频繁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中,已成为每个学生都掌握的工具了。它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解题作业、分析研究的效率。 MATLAB 语言比较好学,因为它只有一种数据类型,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语句,不用“指针”,不需编译,比其他语言少了很多内容听三、四个小时课,上机练几个小时,就可入门了。以后自学也十分方便,通过它的演示(dem0)和求助(help)命令,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线学习各种函数的用法及其内涵MATLAB 语言的难点是函数较多,仅基本部分就有700多个,其中常用的有二三百个,要尽量多记少查,可以提高编程效率。 3.1.2MATLAB 语言的特点 1.矩阵运算:每个变量代表一个矩阵,它以矩阵运算见长;每个元素都看作复数,所有的运算都对矩阵和复数有效。(虚部符号可用i 或j) clear %清除内存变量format short % c1=1-2i,c2=3*(2-sqrt(-1)*3),c3=6+sin(.5)*1j c4=complex(1,2) %建立复数 c1 = 1.0000 - 2.0000i

MATLAB模拟演示小孔衍射

《MATLAB语言》课程论文 MATLAB模拟演示小孔衍射 姓名:王照义 学号:12010245259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0级通信工程 指导老师:汤全武 学院:物理电气信息学院 完成日期:2011-12-10

MATLAB模拟演示小孔衍射 (王照义12010245259 2010级通信班) [摘要]以单色标量波衍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均匀平面波从不同角度入射小孔阵列的衍射特性。运用单孔衍射理论,同时考虑相邻小孔间衍射光强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小孔阵列衍射的理论模型和光强分布的数值积分式,小孔为硬边小孔。利用Matlab对500 nm波长的平面波入射微小方孔阵列衍射图样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到了不同几何参量下平面波从不同角度入射时的衍射图样的一维和二维光强分布图。 [关键字] 小孔衍射MATLAB 一、光的衍射种类 包括: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板衍射及泊松亮斑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窄缝)时,它有离开直线路径绕道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光的衍射。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或光环,叫衍射图样。 产生衍射的条件是: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只有十分之几微米,通常物体都比它大得多,但是当光射向一个针孔、一条狭缝、一根细丝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衍射。用单色光照射时效果好一些,如果用复色光,则看到的衍射图案是彩色的。 1.衍射现象 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路径而进入阴影区里的现象,叫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和光的干涉一样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2.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小孔或障碍物的尺寸比光波的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时,光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由于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10-7m至7.7×10-7m之间,所以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 任何障碍物都可以使光发生衍射现象,但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苛刻”的。 当障碍物的尺寸远大于光波的波长时,光可看成沿直线传播。注意,光的直线传播只是一种近似的规律,当光的波长比孔或障碍物小得多时,光可看成沿直线传播;在孔或障碍物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要小时,衍射就十分明显。 3.衍射的种类: (1)狭缝衍射 让激光发出的单色光照射到狭缝上,当狭缝由很宽逐渐减小,在光屏上出现的现象怎样? 当狭缝很宽时,缝的宽度远远大于光的波长,衍射现象极不明显,光沿直线传播,在屏上产生一条跟缝宽度相当的亮线;但当缝的宽度调到很窄,可以跟光波相比拟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射到屏上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纹缝越小,衍射范围越大,衍射条纹越宽,。但亮度越来越暗。

仿真实验报告格式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电流负反馈偏置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学号:姓名: 一、本仿真实验的目的 1. 研究在电流负反馈偏置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各个电路元件参数与电路中电 压增益aus=vo/vs、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以及低频截止频率fl的关系; 2. 进一 步理解三极管的特性以及电流负反馈偏置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 理; 3. 进一步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仿真电路 注:在此电路中,三极管为bjt-npn-vrtual*,设置参数为bf=100,rb=100 ω(即设置晶体管参数为β=100,rbb’=100ω)。 三、仿真内容 1. 计算电路的电压增益aus=vo/vs,输入电阻ri及输出电阻ro; 2. 研究耦合电容、旁 路电容对低频截止频率fl的影响: 1) 令c2,ce足够大,计算由c1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1; 2) 令c1,ce足够大,计 算由c2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2; 3) 令c1,c2足够大,计算由ce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3; 4) 同时考虑c1,c2,ce时的低频截止频率fl; 3. 采用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使用上述给定的晶体管参数,设rl=3kω,rs=100 ω,设计其它电路元件参数,满足下列要求:aus≥40,fl≤80hz。 四、仿真结果 1. 计算电路的电压增益aus=vo/vs,输入电阻ri及输出电阻ro; 仿真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测量结果如下所示: 1) vs有效值为5mv,频率为60hz: 测得aus=-29.2,ri=5.60kω,ro=3.35 kω。 2) vs有效值为5mv,频率为100hz: 测得aus=-43.5,ri=3.89kω,ro=3.33kω。 3) vs有效值为5mv,频率为1khz: 测得aus=-76.1,ri=2.27kω,ro=3.31kω。 4) vs有效值为5mv,频率为1khz: 测得aus=-77.1,ri=2.25kω,ro=3.30kω。 测量数据归纳如表1所示: 2. 研究耦合电容、旁路电容对低频截止频率fl的影响: 1) 令c2,ce足够大,计算由c1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1; 仿真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令c2=ce=5f,输入电压为1mv。 当f=1mhz时vo=0.071v,因此当f= fl时vo=0.0502v。经电路仿真,当f=19.5hz时, vo=0.0502v。因此fl =19.5hz。 2) 令c1,ce足够大,计算由c2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2; 仿真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令c1=ce=5f ,输入电压为5mv。当f=1mhz时vo=0.358v,因此当f=fl时vo=0.253v。 经电路仿真,当f=5.7hz时,vo=0.253v。因此fl=5.7hz。 3) 令c1,c2足够大,计算由ce引起的低频截止频率fl3; 仿真电路如图5所示:

浙江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姓名: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 物理光学实验郭天翱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系) 3100101228 蒋凌颖 2012年1 月7日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夫琅和弗衍射光强分布记录实验类型:_________ 课程名称:__物理光学实验_指导老师:_蒋凌颖__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单缝和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路的布置和光强分布特点。 2.掌握一种测量单缝宽度的方法。 3.了解光强分布自动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束单色平面光波垂直入射到单狭缝平面上,在其后透镜焦平面上得到单狭缝的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为: i?i0( 装 式中 sin? ? ) 2 (1) 订 ?? 线 ??sin?? (2) ?为单缝宽度,?为入射光波长,?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场中心点(??0处)的光强。如图一所示。 由(1)式可见,随着?的增大,i有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小值条件 asin??n?(n?1,n?2) (3) 是: 如果测得某一级极值的位置,即可求得单缝的宽度。 如果将上述单缝换成若干宽度相等,等距平行排列的单缝组合——多缝,则透镜焦面上得到的多缝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 n? sin?2 )2 i?i0()( ?

2 (4) sin 式中 ?? sin??2???dsin? ? ?? (5) ?为单缝宽度,d为相邻单缝间的间距,n为被照明的单缝数,?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中心点(??0处)的光强。 n? )2 (sin?2() 2称?为单缝衍射因子,为多缝干涉因子。前者决定了衍射花 sin (干涉)极大的条件是dsin??m?(m?0,?1,?2......)。 dsin??(m? m )?(m?0,?1,?2......;m?1,2,.......,n?1)n 样主极大的相对强度,后者决定了主极大的位置。 (干涉)极小的条件是 当某一考虑点的衍射角满足干涉主极大条件而同时又满足单缝衍射极小值条件,该点的光强度实际为0/,主极大并不出现,称该机主极大缺级。显然当d/??m/n为整数时,相应的m 级主极大为缺级。 不难理解,在每个相邻干涉主极大之间有n-1个干涉极小;两个相邻干涉极小之间有一个干涉次级大,而两个相邻干涉主级之间共有n-2个次级大。 三、主要仪器设备 激光器、扩束镜、准直镜、衍射屏、会聚镜、光电接收扫描器、自动平衡记录仪。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调整实验系统 (1)按上图所示安排系统。 (2)开启激光器电源,调整光学元件等高同轴,光斑均匀,亮度合适。(3)选择衍射板中的任一图形,使产生衍射花样,在白屏上清晰显示。 (4)将ccd的输出视频电缆接入电脑主机视频输出端,将白屏更换为焦距为100mm的透镜。 (5)调整透镜位置,使衍射光强能完全进入ccd。 (6)开启电脑电源,点击“光强分布测定仪分析系统”便进入本软件的主界面,进入系统的主界面后,点击“视频卡”下的“连接视频卡”项,打开一个实时采集窗口,调整透镜与ccd的距离,使电脑显示屏能清晰显示衍射图样,并调整起偏/检偏器件组,使光强达到适当的强度,将采集的图像保存为bmp、jpg两种格式的图片。 2.测量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强分布(1)选定一条单狭缝作为衍射元件(2)运用光强分布智能分析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衍射图像,并绘制出光强分布曲线。 (3)对实验曲线进行测量,计算狭缝的宽度。 3.观察衍射图样 将衍射板上的图形一次移入光路,观察光强分布的水平、垂直坐标图或三维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