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心得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心得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心得引言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见的元件,其参数的准确测定对于机械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齿轮的参数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对齿轮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真进行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准确分析与总结。

以下是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实验过程1. 齿轮参数的测定方法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细分仪和光电测微仪两种方法来测定齿轮的参数。

细分仪是通过对齿轮进行刻度,来测定齿轮的模数和齿数的方法;而光电测微仪则是通过探测齿廓曲线来测定齿轮的压力角和齿宽的方法。

2. 实验操作在实验中,我首先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和参数,并对设备进行校准。

然后,我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齿轮参数的测量。

在使用细分仪进行模数和齿数测量时,我要注意对刻度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进行认真观察和记录。

在使用光电测微仪进行齿宽和压力角测量时,我要保持探头与齿廓的接触稳定,并注意排除干扰光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完成实验后,我计算了测得的齿轮参数,并与已知参数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我发现实验结果与已知参数基本吻合,测量误差较小,说明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较高。

同时,在测量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误差的来源,如仪器的精度限制、操作的不规范等。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会进一步优化操作,并尝试更精确的测量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齿轮的认识和了解。

我不仅学会了测量齿轮参数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操作测量仪器和处理实验数据。

同时,我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更多齿轮参数的测定方法,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提高了我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可以更好地掌握齿轮参数测定的方法,并在未来的机械设计和制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零件,其使用范围广泛,从小型日用品到大型工业机械都需要使用到齿轮。

在齿轮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齿轮参数进行精确的测定。

通过测定齿轮参数,可以确保齿轮的精度和可靠性,满足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要求。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对齿轮参数进行测定,从而了解不同齿轮参数对齿轮运动学特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1.齿轮齿数计算齿轮齿数是齿轮的基本参数之一。

常见的计算方法有齿轮齿数比计算和模数计算两种。

齿轮齿数比计算需要通过输入齿轮的齿数,再通过给出的齿轮齿数比计算得到另一齿轮的齿数。

模数计算需要先给出齿轮的模数,再通过齿轮齿数计算得到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2.齿轮齿廓测量齿轮齿廓是齿轮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其测量需要用到螺旋测量仪。

通过螺旋测量仪,可以得到齿轮齿廓曲线的三维坐标数据。

通过对齿轮齿廓曲线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评价齿轮的齿廓精度和几何误差。

3.齿间角测量齿间角是齿轮参数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到齿轮的传动精度。

通过齿间角的测量,可以评估齿轮的传动性能和齿间配合情况。

实验步骤根据测定到的齿轮分度圆直径,通过模数计算测得齿轮齿数,将齿轮齿数记录下来。

通过给定的齿轮齿数比,可计算出另一齿轮的齿数。

通过齿间角测量器对齿轮齿间角进行测量,并记录齿间角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齿轮的齿数、齿廓、齿间角等参数,得到如下数据:齿轮1的齿数为20,模数为1.5mm,齿廓误差为±0.01mm,齿间角为22.5度。

通过计算机对齿轮齿廓进行比较分析,得到齿轮1和齿轮2的齿廓精度都较高,且几何误差较小。

通过齿间角的测量,发现齿轮1和齿轮2的齿间角都符合设计要求。

可以认为齿轮1和齿轮2均符合齿轮设计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传动精度。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齿轮的齿数、齿廓和齿间角等参数,得到了齿轮的基本几何参数和齿轮运动学特性,可以用于评估齿轮的传动精度和几何误差。

实验结果表明,齿轮齿数、齿廓和齿间角对齿轮的传动精度和齿轮工作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齿轮测量虚拟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虚拟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虚拟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齿轮测量,了解齿轮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术,并掌握齿轮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原理在进行齿轮测量之前,需要了解齿轮的基本参数。

齿轮的主要参数有齿数、分度圆直径、法向齿厚、齿向齿厚等。

其中,齿数是指齿轮上齿的数量,分度圆直径是指齿轮上齿根与齿槽底部相切的圆的直径,法向齿厚是指齿轮沿着齿轮轴线的厚度,齿向齿厚是指齿轮沿着齿轮齿面的厚度。

齿轮测量通常使用齿轮测量仪来进行,齿轮测量仪可以测量各个参数并计算齿轮的几何误差,如齿距误差、分度圆直径误差等。

主要的测量步骤如下:1. 放置齿轮:将待测齿轮放置在齿轮测量仪的测量平台上,保持齿轮稳定。

2. 设置齿轮测量仪:根据测量要求,设置齿轮测量仪,包括选择测量模式、设定齿轮参数等。

3. 电气校准:通过电气校准调整齿轮测量仪的零点和放大倍数,确保测量值的准确性。

4. 开始测量:点击开始测量按钮,齿轮测量仪开始对齿轮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

5. 分析结果:测量完成后,根据齿轮测量仪的测量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并计算齿轮的几何误差。

6. 记录数据:将测量结果和计算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方便后续使用和分析。

3.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齿轮测量,只需在平台上操作,无需实际操作物理设备。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 打开虚拟实验平台,进入齿轮测量实验模块。

2. 选择一个齿轮样品进行测量。

3. 设置齿轮的基本参数,如齿数、分度圆直径等。

4. 点击开始测量按钮,系统开始对齿轮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

5. 等待测量完成后,系统会自动显示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

6. 根据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齿轮的几何误差。

7. 记录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并做好实验报告的准备。

4.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虚拟实验平台进行齿轮测量,我们得到了齿轮的各个参数,并计算出了齿轮的几何误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待测齿轮的质量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进而判断齿轮是否适合使用。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齿轮作为现代机械中不可或缺的传动元件,其运行状态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而齿轮径向跳动作为齿轮运行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对齿轮传动效率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改善方案。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了解齿轮径向跳动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台标准的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两个齿轮和一个电动机。

齿轮采用了标准的齿轮制造工艺,具有一定的精度和质量保证。

2. 实验方法:首先,将两个齿轮装配在传动装置上,并通过电动机驱动齿轮运转。

然后,使用激光传感器对齿轮的径向跳动进行实时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记录并分析齿轮径向跳动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测量与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 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实验结果显示,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在不同工况下有所差异。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较小,通常在0.01mm以下。

而在高速运转或负载较大的情况下,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会明显增大,甚至超过0.1mm。

2. 齿轮径向跳动的原因: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齿轮径向跳动的主要原因是齿轮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齿轮与轴之间的间隙。

制造误差包括齿轮的几何形状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偏差,而装配误差则包括齿轮的安装位置和相对角度等方面的误差。

这些误差会导致齿轮在运转中产生不稳定的径向力,从而引起齿轮径向跳动。

3. 改进方案:为了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提高齿轮的制造精度:通过优化齿轮的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减小齿轮的制造误差,提高齿轮的几何形状和表面质量,从而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

(2)优化齿轮的装配方式:在齿轮的装配过程中,采用精确的定位和调整方法,确保齿轮的安装位置和相对角度的准确性,减小齿轮的装配误差,从而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

齿轮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结果
1.确定模数和分度圆压力角。

2.测定齿顶圆直径d a和齿根圆直径d f ,分别选择偶数齿和奇数齿实验。

3.齿轮其它参数确定和尺寸计算
(1)变位系数;
(2)齿顶高系数;
(3)径向间隙系数。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表
二、思考题
1.决定渐开线齿轮轮齿齿廓形状的参数有哪些?
2.测量渐开线齿轮公法线长度是根据渐开线的什么性质?
3.通过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可间接得到齿轮的哪些几何尺寸和基本参数?
4.在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和齿顶圆时,齿数为奇数和偶数时有何不同?
5.测量时卡尺的卡脚若放在渐开线齿廓的不同位置上对测量的l n、l n+1有无影响,为什么?
6.齿轮的哪些误差会影响到本实验的测量精度?
三、实验心得与建议。

齿轮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 齿 轮 测 量实验3-1 齿轮径向综合总偏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熟悉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径向综合总误差与径向一齿综合误差的定义。

二、实验设备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三、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说明径向综合总偏差"∆i F 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一齿径向综合偏差i f ''∆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被测齿轮对应一个齿距(360°/z )的双啮中心距变动的最大值。

图3-1-1为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外形图。

它能测量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涡轮副。

测量范围:模数1-10mm ,中心距50-320mm 。

被测齿轮装在可沿底座6滑动的主滑架15之大心轴11上,标准齿轮安装在可沿V 形导轨浮动的测量滑架5之心轴7上,按两齿轮理论中心距固定主滑架。

主滑架用手轮17调整位置,并可用手柄14锁紧;测量滑架5与刻度尺16连接,测量滑架5的位置由手柄4控制,它受压缩弹簧的作用,使两齿轮紧密啮合(双面啮合)。

转动被测齿轮时,由于被测齿轮存在各种误差(如基节偏差、周节偏差、齿圈径向跳动和齿形误差等),这两个齿轮转动时,使双啮中心距变动,变动量通过测量滑架5的移动传递到指示表1读出数值。

四、测量步骤1.安装百分表把控制测量滑架的手柄4扳到正上方(即相当于将滑架调整在浮动范围的中间),装上百分表,使其指针压缩1~2圈并对准零位,然后将手柄扳向左边。

2.调节中心距转动手轮17,观察刻度尺与游标尺的示值,根据计算出的两齿轮理论中心距调整主滑架15位置,并用手柄14紧固。

3.把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安装在心杆套8上,加垫圈10后用螺帽压紧。

在主滑架15的心轴上安装被测齿轮。

然后将测量滑架的手柄4扳向右边,使测量滑架靠向主滑架,保证两齿轮双面紧密啮合。

4.进行测量缓慢均匀地转动被测齿轮,由于被测齿轮的加工误差,双啮中心距就产生变动,在转动一周或一齿过程中观察百分表的示值变化,将测量数据记录。

齿轮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实验报告齿轮测量实验报告引言: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见的元件,其精确度对于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齿轮的质量,测量齿轮的几何参数是必不可少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齿轮的模数、齿距、齿顶高和齿根高等参数,掌握齿轮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1. 实验原理齿轮的几何参数是通过测量齿轮的外形和齿面来确定的。

常用的齿轮测量方法有两种: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是通过测量齿轮的外形尺寸,如齿距、齿顶高和齿根高等来求得齿轮的几何参数。

间接测量法则是通过测量齿轮对啮合齿轮的影响来推算出齿轮的几何参数。

2. 实验装置和仪器本实验所用的装置和仪器有:齿轮测量仪、游标卡尺、千分尺、光学投影仪等。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待测齿轮清洗干净,并检查齿轮表面是否有损伤。

(2)测量齿距:使用游标卡尺沿齿轮的齿距方向测量相邻两齿的距离,并取平均值作为齿距。

(3)测量模数:使用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外径,并用测量结果除以齿数得到模数。

(4)测量齿顶高和齿根高:使用齿轮测量仪测量齿轮的齿顶高和齿根高,并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结果: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齿轮的几何参数,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齿轮几何参数如下:齿距为2.5mm,模数为1.5,齿顶高为1.2mm,齿根高为1.0mm。

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发现齿距和模数的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相符合,但齿顶高和齿根高略有偏差。

可能的原因是测量时存在的误差或者齿轮制造过程中的偏差。

5.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齿轮的几何参数,掌握了齿轮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结果显示,测量齿轮的几何参数需要注意测量误差和齿轮制造过程中的偏差。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对齿轮测量的精确度控制,以确保齿轮的质量。

6. 参考文献[1] 齿轮测量技术及设备. 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6): 1-5.[2] 齿轮测量方法与技术. 机械制造, 2012, 50(1): 15-18.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齿轮的测量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非常重要的元件,常用于提供转矩和速度的传递。

因此,对于齿轮参数的测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介绍一次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齿轮的模数、齿数和齿轮厚度等参数,确定齿轮的准确参数,以便于后续的齿轮设计和制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我们需要测量齿轮的模数。

模数是齿轮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表示每毫米齿数的数量。

测量齿轮模数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次实验我们采用了刻度尺和卡尺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需要测量齿轮的齿数。

齿数是指齿轮上齿的数量,也是齿轮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测量齿数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本次实验我们采用了齿间距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两个相邻齿的中心距离测量出来,然后通过计算得到齿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邻齿轮的齿数差不大的情况。

我们需要测量齿轮的厚度。

齿轮的厚度也是齿轮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

测量齿轮厚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次实验我们采用了卡尺测量法。

具体来说,我们使用卡尺测量齿轮的厚度,同时注意卡尺的测量精度。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通过测量齿轮的模数、齿数和齿轮厚度等参数,确定了齿轮的准确参数。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测量的精度,尽量减小误差。

这些测量参数对于后续的齿轮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齿 轮 测 量
实验3-1 齿轮径向综合总偏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径向综合总误差与径向一齿综合误差的定义。

二、实验设备
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说明
径向综合总偏差"
∆i F 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
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一齿径向综合偏差i f ''∆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被测齿轮对应一个齿距(360°/z )的双啮中心距变动的最大值。

图3-1-1为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外形图。

它能测量圆
柱齿轮、圆锥齿轮和涡轮副。

测量范围:模数1-10mm ,中
心距50-320mm 。

被测齿轮装在可沿底座6滑动的主滑架15之大心轴11上,标准齿轮安装在可沿V 形导轨浮动的测量滑架5之心轴7上,按两齿轮理论中心距固定主滑架。

主滑架用手轮17调整位置,并可用手柄14锁紧;测量滑架5与刻度尺16连接,测量滑架5的位置由手柄4控制,它受压缩弹簧的作用,使两齿轮紧密啮合(双面啮合)。

转动被测齿轮时,由于被测齿轮存在各种误差(如基节偏差、周节偏差、齿圈径向跳动和齿形误差等),这两个齿轮转动时,使双啮中心距变动,变动量通过测量滑架5的移动传递到指示表1读出数值。

四、测量步骤
1.安装百分表
把控制测量滑架的手柄4扳到正上方(即相当于将滑架调整在浮动范围的中间),装上百分表,使其指针压缩1~2圈并对准零位,然后将手柄扳向左边。

2.调节中心距
转动手轮17,观察刻度尺与游标尺的示值,根据计算出的两齿轮理论中心距调整主滑架15位置,并用手柄14紧固。

3.把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安装在心杆套8上,加垫圈10后用螺帽压紧。

在主滑架15的心轴上安装被测齿轮。

然后将测量滑架的手柄4扳向右边,使测量滑架靠向主滑架,保证两齿轮双面紧密啮合。

4.进行测量
缓慢均匀地转动被测齿轮,由于被测齿轮的加工误差,双啮中心距就产生变动,在转动一周或一齿过程中观察百分表的示值变化,将测量数据记录。

在被测齿轮转一转时,由
指示表读出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两读数之差就是齿轮径向综合总偏差"
∆i F ;在被测齿轮转过一个齿距,从指示表读出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即为一齿径向综合偏差i f ''∆。

5.测量完后,将浮动滑板上的控制手柄扳至左边,使测量齿轮和被测齿轮脱开,取下被测齿轮。

图3-1-1 齿轮双面啮合检查仪外形图
6.数据处理
画出以齿序为横坐标、中心距变动量为纵坐标的测量曲线图,从GB/T10095.2-2001中
查出齿轮的径向综合总公差"i F 和一齿径向综合公差"i f ,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五、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报告中要求的各项内容逐项填写,在“数据记录及处理”中将被测齿轮的参数
(模数、齿数、压力角、精度等)详细记录,根据测量数据画出测量曲线图,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六、思考题
1. 径向综合总偏差"∆i F 和一齿径向综合偏差"
∆i f 分别反映齿轮的哪些加工误差?
实验3-2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量齿轮齿厚和齿厚偏差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齿厚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设备
1.齿厚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说明
齿厚偏差sn E ∆是指在分度圆柱面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

图3-2-1为测量齿厚偏差的齿厚游标卡尺。

它是由两套相互垂直的游标尺组成。

垂直游标尺用于控制测量部位(分度圆至齿顶圆)的弦齿高c h ,水平游标尺用于测量所测部位(分度圆)的弦齿厚(实际)nc S 。

齿厚卡尺的分度值为0.02mm ,其原理和读数方法与普通游标卡尺相同。

R e
h c
h c
垂直游标尺
水平游标尺
s
nc
s
nc
图3-2-1 齿厚游标卡尺 图3-2-2 测量原理图
用齿厚游标卡尺测量齿厚偏差,是以齿顶圆为基准。

当齿顶圆直径为公称值时,直齿圆柱齿轮分度圆处的弦齿高c h 和弦齿厚nc S 由图3-2-2可得:
X h h c +'=
⎥⎦⎤⎢⎣
⎡︒-+
=Z Zm m n n 90cos 12
Z
Zm S n nc ︒=90sin
式中,n m 为被测齿轮模数(mm );Z 为被测齿轮齿数。

当齿轮为变位齿轮且齿顶圆直径有误差时,分度圆处的弦齿高c h 和弦齿厚nc S 应按下式计算:
)()1802tan 4cos(12
e e n n
n c R R Z x Zm m h -'
+⎥⎦
⎤⎢⎣⎡⋅+-+=παπ )tan 22
(
x m S n n nc ⋅+=απ
式中, x 为被测齿轮的变位系数;n α为压力角; e R 为齿顶圆半径的公称值(m x h Zm R a e )(2
*++=
,其中齿顶高系数1*=a h );'e R 为齿顶圆半径的实际值。

四、测量步骤
1.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齿顶圆的实际直径。

2.计算分度圆处弦齿高c h 和弦齿厚理论值nc S 。

3.按c h 值调整齿厚卡尺的垂直游标尺。

4.将齿厚卡尺置于被测轮齿上,使垂直游标尺的高度尺与齿顶相接触。

然后,移动水平游标尺的卡脚,使卡脚靠紧齿廓。

从水平游标尺上读出弦齿厚的实际尺寸(用透光法判断接触情况)。

5.分别在圆周上间隔相同的几个轮齿上进行测量。

6.按齿轮图样标注的齿厚上偏差sns E 和下偏差sni E ,判断被测齿轮齿厚的适用性。

五、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报告中要求的各项内容逐项填写,在“数据记录及处理”中将被测齿轮的参数(模数、齿数、压力角、精度)详细记录,并将测量及计算结果填入表3-2-1中。

齿厚极限偏差 sns E = sni E =
序号(均布测量) 1 2 3 4 5 齿厚实际值 实际齿厚偏差
sn E ∆
齿轮的适用性
实验3-3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设备
公法线千分尺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说明
公法线长度偏差bn E ∆是指在齿轮一
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与公称值之差。

公法线的长度可用公法线指示卡规、公法线千分尺(图3-3-1)或万能测齿仪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的基本结构、原理及读数方法与外径千分尺一致,只是测座为盘形。

四、测量步骤
1. 按公式计算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公称长度
W
k
式中,
m
n
为被测齿轮的法向模数(mm );n α为被测齿轮分度圆处的压力角;z 为被测齿
轮齿数;x 为被测齿轮变位系数;n inv α为—压力角n α的函数(n n n inv ααα-=tan ,n α︒=20时,=n inv α0 .014904)
;k 为跨齿数(圆整到最近的整数) n
n
x
Z k απαtan 25.0180
+
+=
2.根据计算出的被测齿轮跨齿数k 和齿轮公法线公称长度
W
k
,选择合适量程的公法线千
图3-3-1 公法线千分尺
分尺并校对零位,用公法线千分尺沿齿轮一周均匀测量,将实际测得的公法线长度填入表3-3-1中。

3.将所有读数取平均值,它们的平均值即为公法线实际长度W
ka
,而
W
ka
与公法线公称
长度
W
k
之差即为公法线长度偏差E
bn
∆。

4.根据GB/Z18620.2-2008规定,公法线长度上偏差bns E 和下偏差bni E 的值为:
()()n sn bn E s i
s i
E αcos =
式中,
()s
i
sn E 为齿厚允许的上下偏差。

五、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报告中要求的各项内容逐项填写,在“数据记录及处理”中将被测齿轮的参数(模数、齿数、压力角、精度等)详细记录,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3-3-1中,数据处理过程填入表3-3-2中。

表3-3-1 单位:mm
表3-3-2 单位: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