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学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重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时代的变迁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反映。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教材梳理】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____________整理编纂,《五经》之一(1)内容:保存了从_______至______________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注:风(国风160篇)——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大雅、小雅共105篇)——宫廷乐曲歌词;颂(共40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2)特点:①它以____________为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
(3)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
2.楚辞(1)概念:是战国时期____国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又称“骚体”。
(2)特点:突破四言句式,六言七言参差错落,句式灵活,多用语气词“_____”字。
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探求真理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3)代表:屈原、宋玉等,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4)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___风格的先河。
“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3.汉赋(1)含义:以为基础,创造出的的综合文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历史学科的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主要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文学形式和内容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突破。
针对这一课程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小结时,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完成作业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2.通过故事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主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教学内容。
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我会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我会从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入手,详细讲解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3.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我的点评,使学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学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一)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结构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是春秋末年经编定的中国第—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三部分。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被后世奉为。
2、《离骚》: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为基础,采用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代表作是,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3、汉朝时以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的《》,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1)原因:;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性诗人: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盛唐时边塞诗岑参的“”,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山水诗人孟浩然的“”,王维的“,都富于诗情画意。
、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态度层面: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学,尊重文学作品和作者,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习惯。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
c.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d.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特点及代表词人;
e.元曲的戏剧性与音乐性,以及其民间色彩。
3.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创作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作业提交要求:
1.请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2.作业需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堂讨论:针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在科技上的重大发明和成就,就像美国学者罗伯特所说:如果诺贝尔奖在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的全都属于中国人。
包括诺贝尔文学奖。
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读过明代长篇小说《好逑传》?我们对这本书了解不多。
但它在18世纪已经有英法德译本,就连德国文豪歌德也研读过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我们暂且不论罗伯特所说的是否夸张,但这不就说明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那么我国古代文学究竟是如何的辉煌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取得那些成就?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诗经》(一)主要内容——风雅颂;(二)特点:1、2;(三)意义大家打开课本42页读引言内容,分析最早的歌谣是如何产生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
待会找个同学回答最早的歌谣是从劳动中产生的,从原始的歌谣中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歌谣—>诗歌,歌谣之前得有——语言,即语言—>歌谣—>诗歌。
那么我国古代第一首诗歌总集是什么呢?——对,《诗经》!诗经大致写哪些时期的诗歌呢?从西周至春秋中期。
由于玉文课本上已经讲过《诗经》,我们大致回忆《诗经》主要包含的三部分:风—风土之音者曰风,风即指国风。
共15国风,160篇,相传是周王室派人收集的,《诗经》总共305篇,是最精华的部分。
雅—朝廷之音曰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祭神和祖先的诗歌,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我们回忆必修一得内容,西周施行了哪三个主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庙制、礼乐制(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礼乐制度就是就是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雅和颂是朝廷及贵族的音乐,而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随社会的认识,彰显出了他们的创作水平,是里面的精华部分。
那么《诗经》有哪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从《关雎》和上面两首诗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8: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阅读、比较、讨论探究、综合归纳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2)通过阅读,练习,欣赏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对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材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形成和兴盛的原因分别叙述,只是了解了具体的原因,教师需要从具体的原因中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根源:文学形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学工具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文学无论就其体裁的多样性、还是产生的时间、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请同学们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健康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反思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评价环节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标准,如: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清晰等。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将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好奇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学现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课文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出诸如“《红楼梦》中的梦境与现实有何联系?”“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等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作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Word版含解析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唐诗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史料导入唐代的世族和文士从事各门艺术,钻研各种学问。
各类儒学蓬勃发展,尤其是撰述历史注释的经典引人注目。
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献身于孔子的为官之道与信仰佛教或道教相互抵触,很多人学习一种以上的传统学问。
文人墨客对艺术甚感兴趣,他们很多人因书法作品受人敬重。
几乎所有文人都写应景诗,赋诗被列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考试——进士科中的一项。
或许这有助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因为唐代涌现出许多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剑桥插图中国史》互动探究(1)据史料,归纳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2)据史料,直接推动唐诗走向繁荣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诗繁荣的表现。
(3)李白、杜甫、白居易作为唐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诗各有何突出的特点?名师精讲(1)繁荣表现:①数量众多,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②体裁全面。
在唐朝,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③艺术精湛,影响深远。
(2)繁荣原因:①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
诗是中国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在唐代以前的发展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②科举制度的实行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和士族垄断仕途的政治局面。
对庶族地主来说,诗歌成为他们进入仕途的捷径。
③书法、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④统治者对诗歌的爱好和提倡,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⑤唐前期的政治清明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
⑥庶族地主阶层力量的不断增强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阶级基础。
【例题1】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都是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的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程标准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重点难点1.《诗经》、楚辞的特点及代表。
2.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3.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判断正误(1)《诗经》含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现实感强,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总集。
(×)(2)《诗经》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思维点拨《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楚辞使用楚国方言,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概况时期代表特点初唐王勃、陈子昂开唐诗风气之先河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孟浩然、王维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有诗情画意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思维点拨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背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3)代表人物: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1)形成①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2)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思维点拨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1.小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小说发展:唐宋时期进入新阶段,唐代出现传奇,宋代出现了话本。
3.小说高峰:明清时期。
(1)背景①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阶级: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超过前代。
(3)代表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②其他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及体现的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
(3)唐朝的繁盛统一、文化政策开明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唐末至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
(4)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其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
(6)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针对练“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而深刻的感情。
这主要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答案』 C『解析』李白和杜甫所处时代和境遇的不同,导致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楚辞的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材料二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钟……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的风格特点;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的社会现实。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应用据材料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
提示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1.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三吏”『答案』 A『解析』“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是《诗经》,故A项正确。
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词藻描绘盛世局面『答案』 D『解析』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
3.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
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
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B.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可以得出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
4.(2018·乐山高二期末)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
”能印证该变化的是()A.科技的发展B.儒学的复兴C.外贸的兴盛D.宋词的繁荣『答案』 D『解析』宋词是文学艺术世俗化的表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故D项正确。
5.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答案』 A『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为所处时代文学的主流形式都是因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
6.(2018·河南三市高二期中)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D.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答案』 D『解析』“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表明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