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2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苏联工业化成就:
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工业化问题: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斯大林模式之经济:
1、国家工业化:
你是否赞同 这种观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 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 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 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 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 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 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道 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 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 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 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石油(万吨) 1160 生铁(万吨) 338 钢(万吨) 棉织品(亿 米) 430 26.78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 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 政权。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反 衬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 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 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 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 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 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 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幸福”与“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 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 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 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 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 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1、正确拼读下列字词: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 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二、
1、速读课文,请分别概括每一个段落的主 要内容。
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2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脸部轮廓。 3段:进一步刻画他的面部特征, 重点描写面部表情。 4、从各个角度写托尔斯泰的长相平平。 5、托尔斯泰的长相会令拜访者失望。
第二部分4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6.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他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8.他眼睛的威力。 9.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 的“不幸”。
一(1-5):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丑陋——外 表。 二(6-9) :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精神。
一.课文前半部分写托耳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 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 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外语教学法自考题模拟36

外语教学法自考题模拟36

外语教学法自考题模拟36(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Ⅰ.Multiple Choice(总题数:20,分数:20.00)1.The theory of language underlying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was derived from ______. (分数:1.00)A.functional linguisticsB.structuralismC.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parativ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解析:[解析] 语法翻译法所依托的语言理论是由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生出来的。

选项A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

选项B结构主义是口语法和听说法的语言理论基础。

2.What can be introduced as a means of consolida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 Direct Method? (分数:1.00)A.Fill-in-the-blank.B.Dictation.C.Writing. √D.Reading.解析:[解析] 直接法(Direct Method)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做了问答、会话、听写等练习后,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和熟习。

学生通过口头重述熟习的课文,写出教师口头讲述的故事等写作训练巩固和评估所学的内容。

3.During the World War Ⅱ, Leonard Bloomfield and C. C. Fries applied theories and ideas of behaviourism and structuralism systematicall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evised a new approach called ______.(分数:1.00)A.the Direct MethodB.the Oral ApproachC.the Audiolingual Method √D.the Cognitive Approach解析:[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期,布鲁姆菲尔德(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美国结构主义,弗赖斯(Fries)把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的原理运用到语言教学中,都为听说法的产生作出了贡献。

瑞恰兹

瑞恰兹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1922-1929)、中国清华大学(1929-1930)、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任教授,“新批评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对20世纪文学批评起了最大影响的英国理论家,应当说非瑞恰慈莫属。

瑞恰慈是英美形式文论的第一个推动者,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七本美学与文艺哲学著作,在文学理论中引入了两门学科:语义学,与心理学。

前一门学科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后一门却受到形式文论的强烈反对。

但是这二门学科,却在瑞恰慈的终身中国梦想中结合起来。

1922年,当时还是年轻学者的瑞恰慈,便写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与奥各登合著的《美学原理》。

1929年瑞恰慈夫妇又来北京。

在1929年-1930年期间,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

此时瑞恰慈已经出版了《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轰动性的著作,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权威领袖。

20世纪三十年代初,瑞恰慈成为奥各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试图把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一种社会实践。

1937年冬,瑞恰慈到云南大理一带攀山探险,夜渡洱海。

1938年春季,再度北上,到平津地区,以天津的耶稣会师范学校为基地,重新开始基本语工作。

此事颇引起争议,瑞恰慈说他的时间度量单位,“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个世纪”,意思是日据与否,可以暂且不论。

但是到1938年夏,连瑞恰慈也明白了,整个世界已经无法宁静。

他回到西方,在哈佛工作二十年,基本语运动也萎缩成成人扫盲教学法的一种。

1950年,中国内战结束。

国情的稳定,使瑞恰慈再度来到北京,试图重振旗鼓。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梦想再次破灭。

1978年,八十五岁的瑞恰慈寓居剑桥,突然接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代表“前同事们,前学生们”寄来的礼物,欣喜若狂。

当时他水肿病已很严重,靠利尿剂维持,却依然决定重返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改

美国 英、法 德 日本
模式一: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 主义经济。(资本主义)
模式二:以国民经济军事化为 特征的法西斯道路。(资本主 义)
苏联
模式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社会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 英法美等早期工业化国家 业化 所有 制 运行 机制 经济 结构
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阶段特征是复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从阶段特征的视角整合历史知识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为例
分析阶段特征的一般步骤:
罗列重大事件 概括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归因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国际关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919年,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特征概括:“走向战争”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兵役制。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意入侵埃塞俄比亚。 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演变、 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日本广田弘毅内阁 瓦解。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贸易战、关税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上台,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西班牙内战爆发。柏林协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 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 爆发。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1939吞并捷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贸易战、货币战、 关税战。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20世纪30年代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

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加西亚· 马尔克斯生平
加夫列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年3月6出生于哥伦比 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陈卡 塔。这是加勒比海岸的一个小镇,后来在他 的小说中逐渐变形,成了《百年孤独》的背 景。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医生。
委身下嫁
棒打鸳鸯 非法游历
2002年,新经典开始着手操作《百年孤独》 92年,《百年孤独》在华出版被叫停 的版权,整个谈判历经8年之长。
92 年10月,中国国家版权局宣布中国成为 • 负责版权贸易的猿渡静子,从 2005年开始, 《伯尔尼公约》的第93个成员国。任何未 她每年都要写几封信给卡门老太太。
第三讲:加西亚·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1.评价 2.生平 3.讲解
评价
《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纽约时报 加西亚·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


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 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一部唯一的美洲《圣经》。 ——卡洛斯· 富恩特斯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 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 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巴尔加斯· 略萨 被誉为“《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拉美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
主讲人:孙晓博
1.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2.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界定
3.加西亚·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第一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英国电影史

英国电影史

他们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借鉴了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美国导演弗拉哈迪的经验,构成了自己的学派。
这一学派没有主张,但在拍摄影片上坚持两个方针:
1,纪录片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处理;
2,纪录片应当更直接地用做宣传手段。应当更真实的表现现实社会。
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
(1960)
约翰?施莱辛格:《一点爱意》(1962)
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1963)
“自由电影”特点:
1、多以中部工业区为背景,有意选用黑白胶片,以阴暗的色调表现环境。
其主要特征:
1、 资金来源上求助于政府。因此拍出的影片大多以表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为主,或者为给予资助的部门拍摄影片,以做宣传。 2、艺术手法上。镜头处理精细。如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十分讲究。
代表人物:约翰?格里尔逊 代表作《漂网渔船》
1927年,格里尔逊回到英国后说服帝国市场委员会,设立了电影部并担任主任。期间不少热衷于电影的青年,如巴锡尔?瑞特、阿瑟?艾尔顿、斯图亚特?莱格等以他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格里尔逊为他们筹集资金,做制片人。他还邀请外国电影大师如弗拉哈迪来英国拍摄纪录片。
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
1990年以后的英国电影业呈现出喜忧参半、荣耀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不断出现的英国优秀影片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影坛的突出亮点;
另一方面,英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电影主宰,其票房的90%以上来自美国影片
第一,英国政府大幅减少国家对电影业的扶植。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自1979年上台后,实行的新的电影政策仍在产生影响。
四、描写下层社会生活的影片

郑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世界现代史检测(B卷)

郑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世界现代史检测(B卷)

郑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世界现代史检测(B卷)1.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英国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革命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令苏俄农民感到“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D.创建斯大林模式4.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了少数大国的意志②涉及了中国问题③确立了战后新的统治秩序④根本上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长久和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下列各项不属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点的是()A.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破坏性极强C.持续时间很长 D.导致了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6.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获胜演讲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

”20世纪30年代美国所进行的一次重大“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B.驱逐殖民者,建立独立国家C.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7.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A.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B.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C.兴修水利以防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8.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和主要因素是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B.绥靖政策泛滥C.两极对峙 D.宗教纷争9.对以下漫画的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图一中的法西斯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危机的“生路”B.从图二可以看出三个法西斯已经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C.图三中的结局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D.这组漫画中的主角代表的是法西斯德国,它警示人们法西斯战争不是“生路”,而是“死路一条”10.“绥靖主义者在玩喂鳄鱼的危险游戏——可预计最后鳄鱼也会把他给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一、多维角度整合阶段历史知识(学生自主归纳)二、分析阶段特征的一般步骤:•罗列重大事件政治•概括阶段特征经济•阶段特征归因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三、20世纪三十年代的阶段特征:经济:史实: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引发贸易战、货币战、关税战。

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20世纪30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制经济、官僚资本膨胀特征: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模式模式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美国、英国、法国)模式二:以国民经济军事化为特征的法西斯主义(德国、日本)模式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苏联)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国防开支明显增长;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

原因: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德日法西斯上台疯狂扩军备战;美英法等国对外推行孤立或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

政治:美、英、法:维护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意、德、日:建立了对了高度集中的社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统治苏联:建立会主义政治体制国际关系:美国:企图争霸世界→“孤立主义”、中立政策英、法:主导凡尔赛体系→绥靖政策德国:对凡尔赛体系不满→扩军备战日本:加紧对外扩张(侵华)苏联:反对武装干涉→与英法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特征:凡尔赛体系的瓦解,世界由和平再度走向战争思想文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凯恩斯主义女权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法西斯主义四、历史概念含义: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法律、制度、思想、学说等等。

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五、分析问题,深化认识【罗斯福新政】概念1929~1933年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使人民深受其害。

在危机高峰时期,美国有200万流浪者。

而此时的胡佛及其领导的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认为经济危机是正常现象。

罗斯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取代胡佛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从1933年到1934年,罗斯福实施了第一期新政,通过了70多项法律,稳定了摇摇欲坠的经济形势。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个举措是,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清理整顿银行;第二个举措是由国会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复兴工业;第三个举措是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以减少耕地的方式减少产量,从而提高产品价格;第四个举措是政府开展失业救济的工作。

1933年5月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其目的是向穷人提供援助。

到1936年,用于直接救济的拨款共达30多亿美元,但失业救济的主要方法还是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公共工程署则投资于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在6年内为800多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

到1939年,美国70%的新学校、65%的法院市政厅、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是在它的帮助下建立的。

11月又建立了民用工程署,在一个月内为400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1935年,工业产量比1933年增加了14%,美国经济开始恢复起来,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了。

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不少学者并不这样认为。

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对罗斯福新政则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统计数据,说明新政并没有取得成绩,反而加剧了危机。

材料一新政不只是一个项目,是罗斯福和他的内阁在他刚开始任职的时候和以后的几年里制定的一些项目的名字。

罗斯福想做的不仅仅是减轻经济衰退带来的眼前的问题,比如:失业问题和低收入的问题,他还想规范和实施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并且帮助防范以后的经济衰退。

所以有很多项目,比如工作项目,来帮助筑路、建学校、修桥、筑堤、植树、重建公园。

这样,不仅让人们有了工作,也给政府提供了有用的基础组织。

还有很多项目,比如,社会保障项目,给老年人、失业人群和残疾人提供保障。

还有有关银行和金融业的政府政策,这将有助于防范以后的经济衰退。

——《世界历史》解说词材料二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

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私人投资率的萎缩,而新政时期私人投资的恢复也很有限: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的16%,到1941年也就恢复到14%。

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公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四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问题探讨:1.材料一二各从什么角度看待罗斯福新政的?2..概括材料三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全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特点?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你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

1、材料一观点:“新政”缓解并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了危机。

论述角度: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社会矛盾;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材料二观点:“新政”没有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危机。

论述角度:新政对降低失业率效果甚微,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有限;新政对私人投资刺激有限,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罗斯福政府借计划、控制和调节为名大肆扩张,限制经济自由。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3、通过国家立法方式;4、同意第一种观点“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为了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以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济金,实行紧急救济等措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长期性建设【斯大林模式】概念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第六,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一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

……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

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材料二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指控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材料三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队。

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

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

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