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的五禽六气--《太上老君养生诀》
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

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导读DAODU《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是古人传下来的健身良方,对应五脏的训练。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亚健康状态者较多,平时多联系五禽戏可强身健体!在此汇总了五禽戏的锻炼招式,各位办公族可以练起来哦!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
鹿角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
熊掌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
猿钩五指指腹捏拢,屈腕。
鸟翅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
握固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
1虎举第一式动作一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二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
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
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三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这套动作中,两掌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
2虎扑第二式动作一接上式。
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随后,两腿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同时,两掌握空拳,沿体侧向上提至胸侧;目视前上方。
动作四左腿屈膝提起,两手上举。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前倾,两拳变“虎爪”向前、向下扑至膝前两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
内容:五禽戏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一种导引养生术。
据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载:谯国的华佗擅长养生,他的弟子中有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他们均向华佗学养生术。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需要活动,只是活动不宜太剧烈。
人的身体经常摇动,积滞之气就会消除,于是血脉流畅,百病不生。
这就好比开头的户枢不会变朽一样。
古时的仙人和汉时的道士君倩,创制了一种导引之术,像熊一样活动,像(至鸟)一样顾盼,活动腰和躯体,伸展各个关节,以求长生不老。
我发明有一种方法。
名叫五禽戏。
这五禽分别是虎、鹿、熊、猿、鸟。
既可以除去疾病,也可以使手足快捷,只要常常导引就可以了。
每当身体感到不舒服时,就可以摹仿其中一禽的动作,等到身体稍稍出汗时就停下来,这样就可以使身体轻便,增进食欲。
”吴普按照华佗所说去实行,活到九十多岁时,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完好,吃的饭量与青少年一样。
虎戏,就是四肢着地,向前跳三下,向后跳两下,伸长腰腿,脸朝天时停下。
这样做七遍就行。
鹿戏,也是用四肢着地,扭头向后看,左边三下,右边两下,伸出左右脚,向左三下,向右两下。
熊戏,面朝上仰卧,用两手抱膝盖,抬头,左脚击地七下,右脚击地七下,然后蹲起来,分别用左右手按地。
猿戏,就是向上攀登,然后悬挂在那儿,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下,再以脚向上勾住物体,倒悬,左右各伸缩七下,再倒立用手按头七下。
鸟戏,就是把手立起来,翘起一条腿,伸展双臂,扬起眉毛,用力十四下,坐下,伸出脚,用手握脚趾各七下,伸缩双臂各七下。
上述五禽戏在锻炼时,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去做,以出汗为标准。
五禽戏

五禽戏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进行健身运动的一种方法,为汉末医学家华佗所倡导。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
耳日聪明,齿牙完坚。
”说明人体需要经常活动,只是不要过度而已。
通过运动可以使饮食中的养分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使经脉中的气血流通畅顺。
这样疾病就不会产生,好像一直在活动的门枢不容易朽蚀一样。
这就是古代善于养生者所进行的导引术,它通过模仿熊攀树枝,鹞鹰回头顾盼等动作来俯仰身体,活动关节,使人体不容易衰老。
五禽戏就是导引术的一种,经常锻炼,可以防治疾病,可使腿脚活动轻便利索。
在《后汉书·艺文志》中曾记有《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书名,但这些书籍都已亡佚。
只是在晋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太上老君养生诀》、明代罗洪先《万寿仙书》等书中对五禽戏的具体练法有所述录。
各家所述和后世所传的五禽戏练法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和原理是一致的。
【基本内容和方法】(一)《养性延命录》“五禽戏”(1)虎戏:“虎戏者,四肢距(据)地,前三掷,却三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即: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3次,然后引腰、昂头,如虎行步,前进、后退7步。
(2)鹿戏:“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返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即:手足着地,回头顾盼2~3次,然后左脚右伸,右脚左伸2~3次。
(3)熊戏:“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辟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即:仰卧,两手抱膝,抬头,躯体向左、右倾侧着地各7次,然后蹲起,双手左右按地。
五禽戏

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 1.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 2.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处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 3.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 (二)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编辑本段古谱摘录
汉华佗授广陵吴普
五禽
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希,悲哉! 虎戏:四肢距①地,前三踯,却②三踯,长引肤,乍前,乍⑧却,仰天即返伏,距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④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鹿戏: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申⑤缩,亦三止。 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按各七。 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陀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编辑本段招式动作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养生之道 华佗模仿五禽戏养生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养生之道华佗模仿五禽戏养生法
导语:很早的时候,我们在课本上就学过关于华佗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技术非常精湛的医学家,据说还有让人起死回生的本领。
那么华佗认为怎样
很早的时候,我们在课本上就学过关于华佗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技术非常精湛的医学家,据说还有让人起死回生的本领。
那么华佗认为怎样养生呢,哪样做对我们身体好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华佗的养生之道吧。
华佗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非常着名的医学家,那个时候战火连年,瘟疫流行,华佗靠他在内、外、妇科与儿科等多方面的医术,帮助了当时很多的人民。
古书上面记载,它年逾百岁身体还是非常健康,那么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喜欢运动
华佗十分重视体育运动与劳动锻炼。
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削。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意即人们需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或劳动),但应避免过于劳累。
经常活动,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环畅通无阻,从而生不了病。
这就像门枢轴,时常使用转动,就不会僵涩失灵。
模仿五禽戏
关于“五禽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华佗年轻时去公宜山采药,爬到半山腰时发现了一个洞穴,他很好奇,正想进去,忽然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论医道,他就站在洞外听。
他听得入了神,听着听着,听见那两个人谈起了华佗,这可把他吓坏了,他正要转身跑去,忽然听见一个人叫道:“华生既已来了,何不入内一叙!”华佗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原来是两位白发长须的仙人。
他们向华佗传授了许多奇妙的医术,还。
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

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云石居士撰五禽戏源自太上,演于华佗仙师,经过历代增演,体系完备,法简效宏。
其法于自然,通过模仿鹤、熊、虎、鹿、猿五种动物而达到圆满身心,与自然融一的境界,具有良好的健身和养生作用。
道家五禽戏经过数千年演化,更加与道家丹道理法融为一体,通过一气之升降、开合、吞吐、屈伸,完成自身上药三品精气神的涵养与补足,初级可以达到健身养生之目的,极则可与道家丹道修行接轨,达到身心的全面升华。
本次所论之道家五禽戏是传自武行的系统功法,其属于道家内家拳体系,在步法、吐纳和运动上与内家拳法保持了全面的一致性,不但是养生良方,更是内家拳基础。
下面就道家秘传五禽戏之理法做简要论述:一、论吐纳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齿着力学龟息,龟息洗心圣人知;四个橐龠八卦炉,不知不能立丹基。
解说:此节点名五禽戏修持,呼吸之重要。
实在讲,三教修持,皆从呼吸入手。
人之生命就体现在平常的一呼一吸之间。
《修道全指》云:“三教修道唯有息中求,一句天机道破无言说。
”可见呼吸对于内功修持之重要。
善于摄生者,必是善于调息吐纳者。
“行立坐卧任呼吸”者,乃言融摄生吐纳于生活,刻刻不离,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也。
丹法之秘,在于火候,火候之秘,在于呼吸。
正阳真人曰:火候者,刻漏也;刻漏者,一呼一吸也。
故言“一呼一吸立丹基”也。
“唇齿着力学龟息”是说呼吸的修持方法。
人之能言能语,首先靠呼吸器官的气流动力,再靠唇齿和舌不断地调整发音共鸣腔的形状,始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五禽戏法五种动物,对应五脏,在调息上和六炁诀配合紧密,故而此处点明“唇齿着力”。
“学龟息”是说,调息吐纳的目的,先运炁,再伏炁,从而至于鹤胎龟息。
从而也说明,五禽戏动作吐纳导引的极则为伏炁,从而至于“立丹基”。
“龟息洗心”是说至于伏炁,可达真正意义上的“心息相依”,此时如同处胎,又曰胎息。
此可谓“南辰贯北斗”,心火入肾水(水府),故而言“洗心”,又叫“洗心退藏于秘”。
养生 五禽戏疗法

五禽戏疗法五禽戏疗法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主要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以达强身防病的目的。
本疗法的起源,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先民们衣不遮体,为“动作以避寒”,所以有模仿动物之动作的体育运动。
较早见诸文字者,如《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有不少模仿各种动物神态的导引动作。
把“五禽戏”整理总结为一种疗法并应用临床者,为三国时期著名医家华佗。
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终不朽也,”阐述了运动锻炼对祛病健身得积极意义。
为此,华佗指出:“卧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后汉书?文艺志》中有《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书名,但这些书皆已佚失。
目前所见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得是南北朝陶弘景得《养性延命录》。
此外,《道藏?太上老君养生诀》一书亦有五禽戏记载,其文字与《养性延命录》略有出入。
后世所流传得五禽戏练法不下十数种,动作变异较大,但基本健身相同。
本篇介绍《养性延命录》和明代得《万寿仙书》中所传得两种。
【基本内容】一、《养性延命录》“五禽戏”1.虎戏: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3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
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在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步。
2.鹿戏: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
然后伸左脚3次,伸右脚2次。
3.熊戏;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次。
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
4.猿戏: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
接着以单脚勾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7次。
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7次。
5.鸟戏:一足立地,另一足翘起,扬眉鼓力,两臂张开欲飞状,两足交替各7次。
然后再坐下伸一脚,用手挽另一脚,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缩两臂各7次。
华佗五禽戏的养生之道

华佗五禽戏的养生之道作者:叶青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3期叶青周亚东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摘要】东汉名医华佗在前人导引术基础上编创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养生的效果。
它的养生之效体现在健形、调气和养神三个方面:模仿五禽动作,外部肢体连接内部脏腑,五戏动作对应五脏,连接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补虚强身;呼吸吐纳配合肢体动作,与自然之阴阳相互调节,达到平衡;融入五禽意境,心情放松,精神集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得以情畅神旺。
【关键词】华佗五禽戏;健形;调气;养神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前人导引、吐纳之术的基础上,总结《庄子》中“熊经鸟伸”二禽和《淮南子? 精神训》中“熊经、鸟伸、凫浴、猨躍、鸱视、虎顾”六数的记载,研究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习性和运动特点,“以‘道法自然’思想为指导,……模仿虎猛、鹿敏、熊稳、猿智、鸟和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特性,结合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1],编创出五禽戏。
练习五禽戏,可以舒展筋骨、舒畅经络,进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据史书记载,华佗去世时已年岁过百,但仍耳聪目明、身体健朗,更有他的弟子吴普、樊阿常年练习五禽戏,一个年过九旬,一个年逾百岁。
“有关‘华佗五禽戏’的原始文字记载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里。
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纂的《养性延命录》。
”[2] 后世医家及养生家皆是以此作为参考,创编出数百套的五禽戏功法,虽动作不尽相同,但其原理和养生之道一脉相承。
1992 年,五禽戏被纳入医学类高等院校推广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内容。
2003 年,联合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将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功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这种对五禽戏养生功效的认可和推崇推动不同年龄人群的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练习五禽戏。
那么,华佗的五禽戏到底是如何达到养生健身效果的呢?1 通过模仿五禽动作健“形”《黄帝内经》认为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形与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的五禽六气--《太上老君养生诀》今天介绍《太上老君养生诀》,看了全文,我觉得取名《华佗导引吐纳养生法》可能更合适。
本养生诀,是华佗让他的弟子吴普写的,以“太上老君”名之,可能原因:一则是显示对老子的尊重,二则也可借老子的名声将此文广大。
由此可见,老子在吴普心中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
我不太喜欢把这种取名方法说成“托名”,总看到一些书说道教的“托名”之书是不可信的,话里话外,都带着一种贬义和否定。
个人觉得,用谁的名字命名,或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只要内容好,对读者有益,就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
我们很多古诗写的很好,但作者不署名的也很多。
(注:不知怎么回事,今天技术问题,我的点注图都不能扶正,将就一下吧)在《道藏》中,作者“不着姓名”的书,太多了。
这些,都是看透了名利的人。
他们不会为了后世虚名而一定将自己的名字与著作写在一起。
总是随著随弃的超然与洒脱,那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
历代高道,潜心钻研生命之学,反复实验,并如实记录相关步骤和数据,以及结果,他们是“人用历史”的试验者,有些道士甚至用生命的代价去试丹、试药,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尊重和感恩的。
华佗,是三国时候的名医,今天安徽亳州人,经常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一带。
华佗的弟子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有三位:李当之、樊阿、吴普。
西安的李当之,精于本草,著有《李当之药录》;徐州的樊阿,非常擅长针灸;也喜欢内服本草,保养内脏。
樊阿向华佗讨教可以服用而且对人体有好处的药方,华佗便拿“漆叶青黏散”教给他。
药方用漆叶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两,按这个比例配制,说是长期服用此药能打掉三种寄生虫,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便,使人的头发不会变白。
于是樊阿按他的话去做,活到一百多岁。
由于《本草图经》中记载这个方子是“本出于迷人入山中,见神人服之,以告佗”,是有见山里的神仙人物服用的,告诉华佗的。
神仙人物服用的,那一定是仙药了,于是后世道士们对这个配方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进行配制,开始研究这个“青黏”是什么本草,有说是玉竹,有说是黄精,我没有试过这个配方,目前还不确信。
但黄精是我泡养生酒中的一味药,加上在《道藏》很多辟谷法中,最常用的一味本草,知道其养生功效。
但不能就此断定这个让樊阿活到100多岁配方中的本草到底是什么。
那么,我们就看一个确定性的养生方法---华佗导引法。
这是有确切记录的。
本文的作者,扬州的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最爱练习华佗的导引体操。
他练习华佗所创五禽戏进行养生锻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九十多岁的寿命,在三国时期,可是了不起的长寿,而且还耳聪目明,牙齿完好坚固。
可见华佗这套导引养生法的有效。
为了更容易理解,先解析一下本文的结构,共五个部分:1. 五禽第一2. 服气吐纳六气第二3. 养生真诀第三4. 服气诀5. 总结其中,4、5部分并入到第三章养生真诀中了。
但从内容上看,我觉得第4部分“服气诀”应该在“服气吐纳六气第二”那一章,所以在注译本文时,我将第4部分提到第二章来。
也可能正是因为原文这种结构上的迷惑,让后世注译者非常谨慎。
所以现在网上能搜索到的《太上老君养生诀》的内容,基本都是第三章“养生真诀”中的一部分内容。
连第三章都不全。
这就是系统学习和研究《道藏》的难处,缺少可靠的文献。
第二章,我看内容比较独立,所以单列,以便理解和记忆。
由于前两章相对短,所以今天先介绍前两部分。
第三章网上有一点点(两段)译文,我原不想再注了,但由于“服气诀”部分比较实用,又没有人翻译过,所以也就一起注译,但提到第二章去。
经名:太上老君养生诀。
题华佗授广陵吴普。
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太上老君养生诀华佗授广陵吴普五禽第一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申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日五禽之戏。
挽引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止。
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
耳目聪明,牙齿完坚。
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希,悲哉!杨子注:老君曰:古代那些修神仙的人,都会做导引健身操,象鸟一样伸展牵引肢体,让各个关节运动起来,并得到持续的锻炼,以求不老之法,这种导引之术叫“五禽之戏”。
拉伸一下腿脚,引导全身气血畅通。
体内有不适症状时,开始做一做这套禽戏操,等到人身体出汗,就停下来。
这套操,可以使人身体轻便,经常这么做,可以活九百多岁,而且耳目聪明,牙齿完好坚固。
做导引操是非常方便易行的,可惜能做到的人很少,真是可悲啊!我曾看到一个记录片,在北京的某公共场所,有一位老人,四肢着地行走。
那是我所见到的(通过视频)做华佗的“五禽戏”中“虎”戏最好的一位。
我十几年前就想尝试,但做不到,因为趴下去容易,往前面走动时,后面的腿要像老虎腿一样伸直,那个我真做不到。
因为对筋骨要求太高了。
随着年龄增加,人的筋会收缩,人会变得比年轻时矮小一些,主要原因是筋缩了。
所以“拉筋”常常体育锻炼的一项专业技能。
一般人做不到。
能做到的,可称为神仙。
下面就是“五禽戏”中的具体动作,原文说的简单明了,不必翻译:虎戏: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距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鹿戏: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申右脚,右申左脚,左右申缩,亦三止。
猿戏:攀物自悬,申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按,各七。
鸟戏:立起,翘一足,申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
坐,申脚起,挽足指各七,申缩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陀行之年过万岁。
教传弟子广陵昊普,亦得延年长寿。
杨子注:这里说的五禽戏法,要“任力为之”,做不到的不可强为,以出汗为限。
可以轻身健体,助消化,益气力,除百病,华佗这么做活过万岁(这当然是夸张的写法,可能在弟子心中,老师是长生不老的万岁师吧)。
华佗教传给弟子吴普,于是吴普也很长命。
作者活了90多岁,但写本书时,肯定是不知道自己何时死,所以不能写活了90多岁,只能说“延年长寿”。
这是实在话,也说明这本书的可靠性。
服气吐纳六气第二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藏心热舌乾,有疾,作呵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温即唇焦。
有疾,作呼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肝,肝连目。
论云:肝盛即目赤。
有疾,作嘘吐纳,治之。
吹字:吹主肾,肾连耳。
论云:肾虚即耳聋。
有疾,作吹吐纳,治之。
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杨子注:原文中,这一段也写得简单明了,有中医基础或练气功的人,更有同感。
这“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就是道家的吐呐功,真是一个神奇的组合,能调养五脏及三焦。
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对照一下:肺脏呼吸系统不好的,用“呬”字吐纳;心热,口干舌燥的,作“呵”吐纳;脾脏偏温,唇焦不适的,作“呼”吐纳;肝主目,一般肝有问题的人,都反应在眼睛上,肝火旺盛,就红眼睛,可以作“嘘”吐纳;我对“吹”字特别感兴趣,“吹主肾,肾连耳”。
老年人一个很典型的标志,就是耳朵听力不行,这主要是因为肾虚的原因。
常做这个“吹”的吐纳,可以延缓肾虚,治疗耳鸣、耳聋。
三焦的疾病,作“嘻”吐纳,可以治。
这真是太有趣了。
特别好玩。
我一边打字,一边“呬呵呼嘘吹嘻”的练习,余光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忍不住咯咯笑起来。
只可惜,咯字不能吐气,不能算是吐呐的字。
忽然想起,吹笛子、吹口琴的人,内脏功能更好一些呢?理论上应该是。
我高三时的一位同学,叫吴莉,我们俩住一个屋,她学声乐的,经常“呼呼、呵呵”,说是在练气,因为她唱美声,总笑话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太“low”,说美声才是真正的高雅艺术。
又总说自己肚子里气不足。
为了练气,她说声乐老师告诉她一个练气方法,放两块砖头在肚子上,让我坐上去,她鼓起肚子撑着。
她练气时不能讲话,我就坐在她肚子上读课文给她听。
这样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都利用起来学习。
那时候,我们上学,骑自行车,路上没法看书,就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写在手心里,边骑车边思考,想不起来了,就看看手心。
在操场上,可以看到很多同学的手心里,都是密密麻麻的蓝色钢笔字,有些手指缝里都是字。
而且,在下课时间,去洗手间时,很多同学手心里也都有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这种勤奋并非一小部分人,而是绝大部分同学。
在我的记忆中,所有同学,没有最勤奋,只有更勤奋。
可能是因为是在“尖子班”,同学们的努力超越语言。
分班,是最残酷的。
按分数排名,落后的,就到“普通班”。
这个对学生情感的伤害非常大。
我那位练声乐的同学就是因为文化课考试竞争太激烈,选择了音乐专业。
她的勤奋和良善,以及为了改变命运而做出的努力,至今让我想来心酸、敬佩和感慨,也一直激励着我在这样的时代勤奋不已。
那个年代的人,都这么过来的。
有些东西,是时代给的;有些东西,是时代欠的。
我开始不理解她为什么那么拼命。
有一次看到她对着男朋友的一封信流泪,上面写“你只有考上了,咱们才有未来”。
因为她男朋友已经考上大学了,她必须要考取,才能配得上他。
于是我忽然很同情她。
所以,尽力帮助她练气。
她在经常房间里“呼来呵去”的,有时会冷不丁大“呵”大叫,吓我一大跳。
但我能承受,因为理解她的不易,理解她没有选择。
有一次她在安静地写作业,我去盛饭,叫她:“帕瓦罗蒂,过来吃饭”,刚掀开锅盖,她突然起身,大“呵”一声,我当即魂飞魄散,勺子掉到地上,碗掉进锅里,米汤溅得到处是。
我们哈哈大笑,我闹着要她赔我的魂儿。
现在想来还忍不住笑。
笑后含泪。
还有一次,我正坐在她肚子上帮助练气,她爷爷突然来了,见状,大发雷霆,说这样会要命的,万一气撑不住,砖头会把五脏压碎。
我当时惊恐万状。
直到现在还后怕。
这种方法对练气是否正确,我不知道。
她是如何撑起我和砖头而不散气的,我也不知道。
但从那时起,我知道,体内的气,是可以通过训练渐渐增强的。
中医讲,健康的基本就是气血通畅。
如果气滞血淤,一定会引各种疾病。
中医看病,一般都是“疏通”、“疏散”、“调理”等词汇,是有原因的。
“呬呵呼嘘吹嘻”这几个字,就是道家练习吐纳服气的基本功法。
没事了,可以试试,静静地体会气流在体内的作用,可以感知到,不同的字,作用的部位确实不一样。
只要心足够静,很容易感觉得到。
养生真诀第三(略)……此处略去五段服气诀老君曰: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言口鼻,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
杨子注:老子说的“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个人以为是指生命之门为天地的根本,是老子对母性文化的白描和礼赞。
但本书作者吴普先生为说玄牝之门,指口鼻,我不是很同意。
但口鼻可吐纳阴阳生死之气,说得过去。
每旦面向午,展两手於膝上,徐徐按捺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
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於五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