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X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
最新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成绩当堂达标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成绩1.哲学作为世界观包含许多方面的成绩,其基本成绩是( )A.物资和认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成绩B.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成绩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绩D.认识和物资的关系成绩解析:D 哲学的基本成绩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绩,也就是认识和物资的关系成绩,故选D。
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2.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资实体;休谟说,世界上存在的只需知觉和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所处时空不同,阐述成绩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①哲学的基本成绩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绩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成绩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成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成绩。
题干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资的,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成绩;休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思维,同时认为“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是一种不可知论,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成绩。
二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成绩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绩,①②表述符合题意;设问限定语“共同回答了”,③④不符合限定范围,排除。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根据是( )A.存在能拒绝定思维B.思维能拒绝定存在C.思维能否正确熟悉存在D.思维能否等同存在解析:C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成绩。
思维能否正确熟悉存在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据,答案为C。
4.在理想生活中,鸡生蛋,蛋也生鸡,但若是要诘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成绩时,有人说,这个成绩无从答起。
此人的看法( )A.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否认了物资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了认识是世界的本原D.否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A “这个成绩无从答起”是指思维没法熟悉存在,即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A。
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哲学的基本成绩的第二方面的内容,B、C、D与题意不符,不选。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成绩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成绩,在于它是( )A.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需首先回答的成绩B.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志C.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而必需回答的成绩D.唯心主义必需首先回答的成绩解析:C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成绩的地位,是对教材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考点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考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b)(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它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 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1.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的基本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 2.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②③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解析:选 D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世界 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②③ 正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不符合题意; 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是正确反映,④的表述绝对化。 故选 D 项。
思想政治 必修4
[知识归纳] 哲学基本问题的图示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 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 能动作用。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对存在 具有能动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浙江专用)高考政治大一轮优选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

2.比较世界观和方法论
比较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 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解析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和“气者,理之依也”,均属于唯物主义观 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和“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均属于唯 心主义观点,②③正确。“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反映了因 果关系,“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涉及了 全面观点,均不合题意。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知 知识一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识 梳 知识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 知识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 突破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堂 互 突破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动 突破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知识一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
解析 人们往往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说明观 念决定做人做事的方式,从哲学角度看反映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两者之间 密切联系,①③正确。②不合题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④错误。
突破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 题。
联系 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对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 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第一方面问题的正确解决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新人教必

探究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基本问题的原因
甲:当我站在镜子面前,是镜外的“我”走到了镜子里面,“镜内之我”只不过是“镜外之我”的投影罢了。 乙:当我站在镜子面前,是镜子里面的“我”走到了镜子外面。“镜外之我”是“镜内之我”的一个影子。 哪一个“我”是真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1)“镜内之我”是“镜外之我”的投影的回答是真的。 (2)这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创新预测】 1.这部关乎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法律,回应了社会关切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的内容涉及食品贮存运输、食用农产品、转基因食品标识、农药、保健食品、媒体责任、法律责任这七个方面。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是( ) ①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首先应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①错误;②不符合题意;③④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表述,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C
【命题视角】 命题角度:重修《食品安全法》,说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根据客观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重修《食品安全法》,说到底是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为世界的本原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浙江专版)201X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 唯物主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试要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目题(一) 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根本观点是什么?(1)分歧:两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如何评价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区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F)点拨: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元气”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T)点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F)点拨:三者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古代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的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王充的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王夫之的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⑤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⑥泰勒斯的水为始基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近代①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②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2.全面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典例应用]1.我国哲学家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一切有形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气。
高中政治第1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须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础·初探] 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思___维_和_存___在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意__识___和 _物___质__的关系问题。 2.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_本___原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__唯___物__主___义__和___唯__心___主__义__的唯一标准。 ①凡认为_存___在__决定_思__维___的,就是唯物主义。 ②凡认为_思___维__决定__存___在_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同__一___性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_正__确___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可__知___论_和__不___可__知___论__的标准。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9
①人们认识世界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人们改造世界需要从正确
的思维出发 ③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②
说法错误,人们改造世界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 选 C 项。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3.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浙江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名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标准。
不能笼统地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
考向 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高考山东卷,T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
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 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 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 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 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 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 的回答。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首先要排除唯心主义观 点,然后对唯物主义观点按照先后演进的顺序进行排列。
3.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 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 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 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 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 是( )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考试要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b)目题(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各自地位分别是什么?(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2017·台州模拟)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F)点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F)点拨: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图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提醒]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典例应用](2016·浙江4月选考)世界上永远存在未知之物,但是不存在永远不可知之物。
这种观点属于( )A.彻底的不可知论B.不可知论C.不彻底的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 材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属于可知论。
[答案] D目题(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必然结果。
(F)点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各种哲学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2.不管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研究哲学,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F)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个角度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由哲学的任务所要求的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既是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遇到的最经常、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能否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决定着我们实践的成败。
实践要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首先必须回答思维和存在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3)是由哲学的历史所证明的全部哲学史证明,任何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学说时,都不能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典例应用]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解析]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主要表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D正确。
其他三项都不是其表现。
[答案] D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休谟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知觉和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所处时空不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题干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休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思维,同时认为“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是一种不可知论,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二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②表述符合题意;设问限定语“共同回答了”,③④不符合限定范围,排除。
2.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 )①存在决定思维②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③思维决定存在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D 材料中,“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④入选;②表述与题意不符;③错误,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存在。
3.2018年6月8日,台风“艾云尼”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对于这次台风,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准确的预报。
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没有任何关系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解析:选B 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这说明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项符合题意;思维与存在有关系,故A项错误;C项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D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知识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法、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解析:选A 计划属于思维,实际属于存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并无法回避的问题,选A项。
B、D两项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的说法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争论的焦点。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它是( )A.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志C.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而必须回答的问题D.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解析:选C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是对教材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
依据教材可知答案为C。
6.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了( )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解析:选D 一切哲学不能回避、首先弄清、必须回答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案为D。
7.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利用借助网络实施诈骗、犯罪等。
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新建构。
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③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④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A.③④ B.①③C.①② D.②③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日益突显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促使人们反思,这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C;③④本身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
8.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
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基本观点?(2)这两个基本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解析: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同看法折射出人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本题设问简单,只需运用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答案:(1)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反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