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
1、到外国学习舞蹈的第一人是:裕容龄
2、第一个办舞蹈机构的人是:唐槐秋
3、第一个举办各人舞蹈发表会的是:吴晓邦
4、红军时期最流行的歌舞是:《八月桂花遍地开》
5、1932年苏区成立的第一个剧团是:八一剧团
6、石联星演的电影《赵一曼》
7、1933年苏军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是: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
8、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话的全名称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9、“三大赤色舞蹈明星:是指:李伯钊,石联星,赵月华
10、东北全军成立的第一个专业舞蹈队是在:1947年
11、解放时期最为轰动的舞蹈作品是:《进军舞》
12、欧阳予倩写的一本舞蹈书叫:《唐代舞蹈》
13、“人民胜利万岁”是: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创作的
14、全军第一届文艺汇演的优秀作品有:《藏民骑兵队》和《轮机兵舞》
15、“五研班”是由崔承喜创办,“五运班”是由吴晓邦创办
16、吴晓邦写的书叫做:《新舞蹈艺术概论》
17、苏联舞蹈家伊莉娜来帮助建立北舞,北舞正是成立是在:1954年
18、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歌舞剧是《宝莲灯》,主演有:赵青
19、1949-1962年参加国际世界青年与和平友谊联欢奖的获奖作品有:
20、天马舞蹈工作室是:吴晓邦创建的
21、新中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舞蹈刊物是《舞蹈丛刊》
22、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是:白淑湘
..。
中国舞蹈史

二、黄帝部族的舞蹈
1、黄帝的乐舞《云门大卷》 2、少昊的乐舞《九渊》 3、的乐舞《六茎》 4、帝喾的乐舞《九招》、《六列》、《六英》 5、尧帝的乐舞《大章》及当时的民间舞《击壤》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2、伏羲氏的舞蹈——《扶来》
3、女娲氏的舞蹈——《充乐》 4、神农氏的舞蹈——《扶犁》 5、著名的葛天氏之乐舞
2、纳西族的《东巴舞》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三、主要的舞蹈起源观点
1、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模仿 2、对超自然现象的认知 3、受生命力驱动产生的肢体语言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第二节
一、远古氏族部落的舞蹈
传说中的其它远古舞蹈
1、盘古氏的舞蹈与今天瑶族的《长鼓舞》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3、广西苗族《芦笙舞》
中国舞蹈史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第一节 关于中国舞蹈的起源
一、古代史籍中保留的有关舞蹈创始者的记载
1、阴康氏之乐
“大舞”
洪水——禹步——巫步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2、帝俊八子之歌舞
黄帝——《云门大卷》
二、中国近现代当代民族民间文化志中有关舞蹈起源的民间传说 1、云南景颇族——木脑纵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第三节 考古方面的远古舞蹈材料
一、陶器 二、岩画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2、内蒙古阴山岩画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3、甘肃黑山岩画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
舞蹈纹彩陶盆
欣赏:
骆越神韵
欣赏:
花山战鼓
舞蹈四史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舞蹈四史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舞蹈四史教育的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舞蹈四史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舞蹈四史教育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舞蹈四史教育以我国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舞蹈四史教育注重挖掘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四史教育融合了舞蹈、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4.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作用。
舞蹈四史教育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受到舞蹈的美,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舞蹈四史教育的实践1. 课堂教学在舞蹈四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结合舞蹈作品,讲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了解历史。
(2)引导学生关注舞蹈中的民族元素,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参与舞蹈创作。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舞蹈技艺,感受舞蹈的魅力。
3. 校内外交流与其他学校、艺术团体开展舞蹈四史教育交流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舞蹈四史教育的水平。
四、舞蹈四史教育的成果1. 学生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舞蹈四史教育,学生了解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学生的舞蹈技艺得到提高舞蹈四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技艺。
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舞蹈四史教育融合了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2023年度军队文职公开招录笔试《舞蹈》典型题汇编(含答案)

2023年度军队文职公开招录笔试《舞蹈》典型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42题)1.安徽花鼓灯流行于淮河两岸,它是哪一朝代开始形成的?( )A.明朝B.宋朝C.元朝2.除古代文明阶段的传统舞蹈外,现代舞的历史身体语源还包括( )。
A.部落文化阶段的舞蹈B.舞台民间舞蹈C.当代文明阶段的新传统舞蹈D.新古典舞蹈3.( )是考察古典舞蹈作品好坏的标准。
A.文本的价值B.反映历史的程度C.历史和艺术语境D.现实认可度4.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的唐代著名画家是( )A.吴道子B.张择端C.周方D.张璪5.孔雀舞中“孔雀嘴”手形的语意是( )。
A.展现孔雀的嘴型B.表现孔雀的高傲C.表达吉祥如意D.展示高贵圣洁6.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形成于( )A.17世纪末B.19世纪末C.18世纪末D.20世纪末7.在傣族,下列舞蹈中只能由女子表演的舞蹈是:( )A.象脚鼓舞B.蜡条舞C.鱼舞8.法国的前卫舞蹈是在( )表演的。
A.巴黎大歌剧院B.巴士底剧场C.红磨坊D.群众生活9.按照艺术形态的特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分类,音乐属于( )A.造型艺术B.实用艺术C.表情艺术D.综合艺术10.从( )中可以最先获得舞蹈的主题信息。
A.舞蹈场地B.舞台布置C.舞蹈时间D.舞蹈名称11.舞蹈《金山战鼓》描写的是哪一朝代的故事?( )A.唐代B.宋代C.元代12.民间舞蹈主要有五大特点,下列选项中属于其五大特点之一的是:( )A.继承性B.连续性C.阶段性13.席勒在艺术起源问题上主张( )A.劳动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模仿说14.西方现代舞肇始于:( )A.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的初叶B.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的初叶C.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的初叶15.被认为现代舞之母的是舞蹈家( )A.邓肯B.丹尼斯C.拉班D.魏格曼16.丁舞除( )舞,都源于美洲各国和非洲。
舞蹈理论

1、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裕容龄: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舞蹈家。
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2、百戏百戏是汉代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形式。
3、十部乐是唐代的部伎乐舞,其内容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高昌乐》。
4、《白紵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的主要乐舞之一,因身穿白色舞衣而得名。
5、《霓裳羽衣舞》“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
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
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1、《葛天氏之乐》远古葛天氏部落的歌舞.《吕氏春秋》记为:三人执牛尾,踏足为节,载歌载舞。
该乐舞有八段:《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该乐舞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2、六舞六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3、大武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是一个以歌颂武王伐纣为主题的乐舞.4、《霓裳羽衣舞》“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
中国舞蹈史

《六大舞》《六小舞》的作用
《六大舞》、《六小舞》在西周礼仪 政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即用于教育, 也用于祭祀,同时《六大舞》、《六 小舞》也是我国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 标志。
五、祭神驱疫之舞
是宗教舞蹈,此舞在夏商周三代有较大发展。
1、巫舞:最早的巫舞人人均可参与,到了氏族社会,出现了专职的 巫师,巫师承担着沟通人神的使命,氏族的许多大事都要听从巫师的 意见。舞蹈是巫师的行巫术的必然行为,巫师以带领众人跳巫舞来祈 神降福,酬神还愿以及超度亡灵。
狩猎征战是原始人生活中的重要内 容。因为原始人获取衣食需要狩猎, 而抵抗强悍氏族的侵害和掠夺弱小 或者血亲复仇,又必须要经历战征, 所以狩猎和战争便成为原始舞蹈表 现的主要内容。
二、传 说 中 的 舞 蹈
中国古代的传说, 伏羲《伏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捕鱼。 神农氏《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 阴康氏《大舞》歌颂他教部落成员强身健体。 葛天氏〈吕氏春秋〉与〈路史〉,是表现人们对丰收的乞求。
宋代的《乐书》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专著。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
礼》对萨满舞有比较系统的记载。 汉文献资料、汉赋。 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
2、岩画、石窟雕塑、壁画。
岩画: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 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石窟雕塑:我国北方自辽宁往西,沿古 长城至新疆分部大量石窟雕塑和壁画, 其中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千佛 洞石窟最著名。
中国舞蹈史
绪言
教师:王贞琴 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
学习舞蹈史的意义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 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
一。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史,就有多少
中国舞蹈近代史课件

舞蹈事业初发展产生的作品 《鱼美人》由中国歌剧院于1959年在北京首演。
舞剧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第二届编导班。 全剧采用了三幕一序一尾共五场的结构。 在情节舞蹈的处理上,以抒情舞蹈场面表现情节,使舞剧具有丰富
的舞蹈性。在拟人化方面注重了形态的“像”与人格化的“情”的结合,使 舞蹈具有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 这部三幕民族舞剧大胆运用了芭蕾的表现手法,大量借鉴了苏联芭蕾 舞剧的成功经验,其创新对在戏曲单一基础上发展的中国舞剧提出了 挑战。
用微软雅黑字体
用微软雅黑字体
表现剧情的舞蹈化动作;3.歌舞剧中心创作的舞段。
此校还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创作基地。1928年停办。
02
伴随着革命前进的舞蹈艺术
苏区歌舞——中国舞蹈事业的革命性转折
这是一种新型的歌舞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扎根在
红色单土击此壤处编中辑的内容歌舞艺术之花,以顽强的生命力,显示出单劳击苦此处大编众辑内的容智 单击添加标题,建议您在展示时采
慧和乐观主义精神。苏区歌舞是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写用照微。软雅黑字体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建议您在展示时采 用微软雅黑字体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这一时期的特点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建议您在展示时采
苏区歌舞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国共分裂前用微后软雅革黑字命体 歌舞
舞蹈艺术开拓者。
用微软雅黑字体
1929年春至1936年10月,曾3次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高田亚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夫单舞击添蹈加标研题,究建议所您在、展示江时采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俑研究单击所添加学标题习,建芭议您蕾在展及示时现采
第三节 中国舞蹈发展简介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延安“新秧歌”运动引发了中国民族舞蹈之勃兴,开启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新篇章。各根据 地及随军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话剧。如《送郎当红军》、《游 击队舞》、《军民联欢舞》等。
“新舞蹈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 他提出了“新舞蹈艺术”理念,创作表演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饥火》 都是经典之作。
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 市的发达得到普遍推广,而且向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三、封建社会
清朝时期,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舞蹈 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
戏曲舞蹈出现,融入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成为舞蹈 重要的构成因素。
新中国的民族舞蹈事业,最初就是在挖掘民族舞蹈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前后秧 歌、腰鼓成了新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形态。在此期间编创出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如《龙舞》、《孔雀舞;另一类是运用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素材表现 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红绸舞》、《花儿与少年》、《快乐的啰嗦》等。
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 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 的训练、表演体系。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 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和“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
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
1889年5月12日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年9月21日。
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
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同时,加入南社。
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馒头庵》、《潘金莲》、《哀鸿泪》等,获北梅(梅兰芳)南欧之誉。
1918年在南通组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培养戏曲人才。
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写出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
1926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3部影片,并在后两片中扮演角色。
1929年2月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及报纸副刊《戏剧周刊》,还创作了话剧《屏风后》、《车夫之家》等。
1930年导演《怒吼吧,中国!》,193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
193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1935 年又编导了影片《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
1937 年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和洪深等主持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演出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京剧,随后又编写了电影剧本《木兰从军》。
1938年起赴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导演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
1941年创作优秀历史剧《忠王李秀成》。
1944年和田汉等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演出话剧、戏曲、木偶戏等60余出,为宣传动员民众、检阅抗战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曾在新中国剧社和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把京剧《桃花扇》改编成话剧,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
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
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
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等。
欧阳予倩早在1919年就主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建立了更俗剧场。
他在办学过程中,破除旧的科班制度,建立新的办学宗旨。
他提出:学社是为社会致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歌童养习所,学社是要造就改革戏剧的演员,不是科班;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唱堂会。
学社开设了戏剧专业课,文化课、音乐舞蹈课,提倡白话文,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刊。
他讲授戏剧理论课,介绍外国戏剧家和他们的作品,目的是为培养一批有新文化知识的戏剧人才,为改革戏剧艺术建立一支生力军。
他在更俗剧场的建设方面,也和旧剧场的恶习作过不懈的斗争,而且改革、建立了新的舞台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剧场秩序。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
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
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
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二、对欧美舞蹈的吸纳1、裕容龄由于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涉猎了西方舞蹈,乃至日本舞蹈,开启了中国人向西方学舞的先河,并萌发了将中西舞蹈熔于一炉的创作意图,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2、20世纪初,西方舞蹈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心态和形式。
清末舞蹈家裕容龄清末舞蹈家裕容龄(1882-1973年)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裕容龄出生贵族,1895年其父裕庚出任驻日本公使,裕容龄母女随行。
在日本时她曾向红叶馆舞师学习日本舞。
裕庚后来调任驻法国公使,17岁的裕容龄随父亲到法国巴黎。
在巴黎期间,裕容龄曾向邓肯学习现代舞,她的舞蹈才华得到邓肯的赞赏。
邓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她。
后来裕容龄还向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著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芭蕾舞。
1902年,20岁的裕容龄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了两个节目:《希腊舞》、《玫瑰与蝴蝶》,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后来,裕全家回国。
1904年裕容龄入宫成为慈禧的御前女官。
从此,开始了她作为宫廷舞蹈家的生涯,也是她一生中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裕容龄从入宫到1907年出宫,在仅仅3年时间内,创作表演了约五六个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作品。
裕容龄的中国风格舞蹈作品,来源于中国的民间舞与京剧舞蹈。
在她创作表演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间扇舞。
她还创作表演了《菩萨舞》,服饰化妆,都参照了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塑像。
她创作的《剑舞》,从照片上看,其服饰与舞姿均具有戏曲舞的韵味。
清王朝覆灭以后,裕容龄积极参加公益义演,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心,当时她已40多岁了,可见其舞蹈功底的深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裕容龄被聘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著有《清宫琐记》等书。
文革期间,她受到冲击,折断了双腿,加上生活过得十分困苦,年迈的她承受不住,终于在1973年1月16日病故,享年91岁。
裕容龄出生于满清贵族,由于她酷爱舞蹈,能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和束缚,坚持学习。
在创作表演中,努力运用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表演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十分难能可贵。
三、学堂舞蹈的兴起与普及学堂歌舞:在学堂中把歌舞作为教育课程黎锦晖:在教育领域的新运动中为学堂歌舞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先后编写了三十多个具有儿童特点的融教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和歌舞剧。
这种兼有启蒙和美誉双重目的和价值的歌舞活动成为中国近代舞蹈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校艺术运动。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
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
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
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
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