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静心闲,方能悟道太极真理

体静心闲,方能悟道太极真理
体静心闲,方能悟道太极真理

体静心闲,方能悟道太极真理

修身养性内家拳:2015最具影响力中国武文化微媒体之一,专注武术、养生、禅修、修身养性等内容的分享,欢迎关注!联系方式:微信搜索修身养性内家拳或留言给管理员。您的关注是中国武术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谢谢!太极的静,并不是人体通常所能理解的静,一定意义上,而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的中和运动。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要做到入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静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不过,为了我们练功的方便,我还是要为大家讲解一下太极拳的入静层次,好让大家到了某个阶段时就有某个阶段的参考。简单划分,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静,这个灵是灵活、灵动、灵性之灵,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大动,是“动静如一”,意涵深远,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太极拳神意气的中和所产生的“以静制动”的功效,所以层次就很不一样了。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在静字上下功夫极深的曾国藩的体会就是“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

心离境”是也。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关于心平气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张三丰曾经强调:“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他的告诫是,“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这里,张三丰谈到了心平与中的关系,而这个中,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的那个中。练太极拳,同样是“平”难找,能够像张三丰所说的心不起波,心执其中,你的太极的功夫就相当不错了。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

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实的,还不到任运入定、长久湛寂的状态,因为念头一转,这些感觉马上就不见了。这个阶段好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愣神的状态,但这时还不能见到东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发呆,这是虚静的状态。不过,此时这种寂寂空空的感觉已能体会真气的出入消息。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间的那个图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个图像空掉了。这还不是三际托空的那个地方,佛家的三际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观心,也就是收摄六根,观察这个念头。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着这个念头流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

没有来之前,中间有个“现在念”,现在念要做到空空荡荡,清清净净,中间这一段空,就是三际托空。但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将三际截断,但我们能够体会《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这个念头,我将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样一样,那就是定静。这时候,才开始讲控制图像,逐渐控制了身体里开始产生的变化,好像有同学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这时就是“住无所住”。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松静放在一起讲。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产生这个静的时候,还没有“致虚极”,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

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时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我们的情绪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都得到锻炼,由此接着往下,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到了灵静的时候,就是我现在跟你们讲话,一直在讲话,我也可以是灵静的。因为它是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就是动静同源,动静如一,所以它是灵,又是静。在灵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存在,而且是十分灵动的,活活泼泼的,不是滞碍的,在静的方面,你又觉得可以控制某种机、某种势。美国NBA的一些优秀篮球运动员在谈到自己打球的经验时曾经有这样

的体会当他们进入特别投入的高潮状态时,会感觉到整个球场都非常静,别的球员的动作都相当缓慢,有时甚至感觉到整个球场都不再存在,周围的观众都不再存在,只有那个篮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那个篮球放进篮筐,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静的状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到这时你才知道,我们讲的这么多东西,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

不过,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二相皆不着,

浑浑穆穆,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这时候就是真正见到“自性”了,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白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关于精要八式太极拳教学课程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差之不得。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我师金锡武说: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直线步。不少初学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各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们,感谢各位对本太极拳视频网论坛的大力支持与厚爱,在这里特别给广大太极拳迷们献上我们珍藏版的陈氏太极拳歌诀,希望此歌诀能给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现把歌诀呈上: 头部: 虚灵领劲,眼随手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 上肢: 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 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 胸背: 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 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 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 腰胯: 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 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 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 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 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 下肢: 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 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 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 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 用意: 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 领劲: 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 轻缓: 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 内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 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 连贯: 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 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 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 对称: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虚实:

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 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 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 缠绕: 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 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 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 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 呼吸: 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 发劲: 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 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 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 刚柔: 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 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好像)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 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 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 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这份歌诀到底有没有价值。还需要广大爱好者去检验。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太极拳九诀

第四节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是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重要太极拳诀,杨式其他分支无传。1958年,牛连元的弟子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公布了太极拳九诀,在太极拳界颇有影响,被誉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据吴孟侠先生的弟子喻承镛讲,《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还有两诀尚未公开,其中《五字经诀》和《乱环诀》,实为《五字双诀》和《乱环双诀》。喻承镛先生已将另外两诀欣然献出。今按吴孟侠所著及喻承镛所献,公布于后,同时将《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的《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一并录出。 一、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 1、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 ——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 《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但由

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就其抄化改用之文句中,不是改不得当,要不就是衔接欠妥,突兀于起句、唐突于转换,使人难以理解。无怪乎姚馥春、姜容樵等要慨叹:难以理解呢。这里不妨把旧有文句列照其间,以供参考之?《太极拳论》(以下简称《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周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无极而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全书》:“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宋)朱熹解曰(以下简称解或辩曰):“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又曰:“推之於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 吴孟侠吴兆峰著 (内容选载) 前言 作者爱好武术,尤喜太极、形意、八卦等拳。三十年前,从[牛师连元学习太极拳。牛师系太极拳名家杨班侯的高足,得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牛师把这九个诀转授给我,珍藏多年,不肯轻易告人。1940年在昆明经金一明先生介绍与同道吴志青先生相识时,一谈倾心,曾告诉他三个诀,即“十三字行功诀”、“八字法诀”和“虚实诀”,后于1943年刊入其再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志青先生在这本书中称赞这些诀说:“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句有一句之法,字字珠玑,句句锦锈。”近几年来,我受到党和政府的教育,深为共产党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更激发了我在人民保健事业中愿意供献一份力量的热忱。兹在从事针灸医务之暇,编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一稿,一方面把杨氏秘传九诀全部公开出来,并加以粗浅的注解,供读者研究参考;一方面把八十一式练法加以文字说明,供读者摹练。这套八十一式,旧称“大功架”,其姿势动作与杨澄甫所传的大架子大同小异,惜作者功夫不纯,示范动作不够理想。应该说明:九个诀的含义,全是讲的技击用法,因此在我的注解中也不得不从技击术着眼。我认为技击是武术独具的特点,武术离开技击就不成其为武术了;技击与体育要求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通过复杂的技击方法反倒可以提高武术的锻炼价值。必须明确,我们练太极拳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而不是为了打人防身。我们讲的技击也是服从于这个目的的。惟作者限于水平,注解恐难详尽,敬希读者指明缺点,提出意见,以便共同研究。 吴孟侠1957年12月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要求 太极拳在运动上的主要要求是:松、稳、慢、匀以及连绵不断、平气舒展。这里着重谈一谈松、稳、慢、匀四个字。 松:是机体内外都要松驰舒服,首先放松大脑,俗称“平心静气”,心者意也,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1. 陈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 5.孙式太极拳 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1.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 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3. 杨健侯 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影响后世,尤为深远。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 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幼承家学,早悟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推手 推手,是太极拳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我们需要将其学好。 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种练功方法和手段。推手旨在落实拳理、掌握拳法。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功夫均源于推手。推手双方必须遵守“沾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法则且互相配合。如果一方不懂法则、不配合,就无法进行推手练功。推手是互相交流而不是比赛,推手交流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推手这种练功方法和推手比赛是两个概念。推手比赛为了争名次、夺冠军,必然用力气,会出现“顶牛”、“推小车”等现象。 推手的关键,就是在于劲力的把握,不要太依赖蛮力,需要掌握技巧。 推手练功指导理论有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等。 推手练功不论男女均可进行,体强体弱皆宜。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发放手 推手练功具备一定功夫后,双方彼此约定,可以利用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势进行发放手功夫练习。由于君子相约,故发放手练功比较文明。拳论“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如皮燃火,如泉涌出”,都是发放手功夫练习的经典理论指南。 对于以上要领,我们要好好的揣摩和把握。 发放手练功指导理论有“十三势行功心解”、“五字经诀”等。 发放手练功适合于推手功夫有素者进行。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断手 余功保先生大著《太极拳精选辞典》日:“断手,太极拳技击形式之一。技击过程中双方手臂没有较长时间的相搭动作,进行断开式的攻防,接触均在瞬间完成。”断手较技中双方“惊弹、抖擞、钻翻、拧裹、螺旋、崩炸”六合之劲皆可应用。 断手较技旨在争高低、论胜负,但习练者必须掌握分寸、点到为止。断手练功指导理论有“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八字法诀”、“虚实诀”、“乱环诀”、“阴阳诀”、“十八字诀”、“五字经诀”、“六合劲”、“十三法”、“五法”、“八要”、“全力法”等。 断手练功适合于年富力强者进行。 太极拳中常用的手法:散手 双方较技,击打、擒拿、分筋、点穴、锁扣、节闭,为了取胜而不拘任何形式,是为散手。散手较技,“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其一;“心狠打心良,手毒打手善”是其二。“心毒、眼毒、手毒”,谓之“三毒”。 散手较技“武不善作”,专攻对方要害部位,因此难免伤残,故为武者不取和不为。现代散打搏击为了安全起见,或戴护具以保护,或订规则以限制,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散手练功指导理论有“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太极拳散手秘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十)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十) 第七十一式搂膝指裆捶 一、练法:右腿收回屈膝,右臂向上屈肘,左手下落护于右肘外部(图216)。 右足落地,右手握拳自胸前经过口鼻处向前甩击而出(图217)。 左手由右肘里侧击出,手指向上,取搬拦式,右手收回到右肋下(图218)。 左手奔右肩头划一大圈(图219)。 接前式,左腿屈膝抬起,左手由左膝前搂出(图220)。 左脚落地,右手握拳,向左足前下打,同时左手由下向上护于右臂里侧,手指向上,上身随右拳下打之势,向前微屈,两腿成十字拧式(图221)。 二、技术意义:此式用法,如我手臂被对方之双手采挒时,我即进步以被采住之手,直向下打,以卸对方双带之力,同时即用被采之肩,直向对方胸前靠击而撞出之。诀云:“指裆捶下靠为锋”(参看前注)。 第七十二式:揽雀尾——重式 练法:接反腕式:(重式)将指裆捶下打之右拳变掌从下向上反捞,左手同时护住右腕背面,两手心均向上(图222)。双手经过胸前颏下,虎口向外托出伸直,同时上右步,成右

弓左蹬式(图223),再接揽雀尾(左右两个捋式),动作同前(参看前注)。 第七十三式:单鞭下式——重式 练法:由单鞭末式,接单鞭下式(图224、225)(参看前注)。第七十四式:上步七星 一、练法:接单鞭下式,上身直起,右腿向左脚前迈出成虚步;两掌变拳,右手由下顺右腿前迈时向前甩出,与左拳在胸前交叉架成十字形,两肩下沉,两掌心均向外,目前视(图226)。 二、技术意义:此式用法与十字手的意义相同,对方如以手自上打下,在来不及闪躲时,即以两手交叉迎截,以便换式进着之用,诀云:“上步七星架手式”(参看前注)。 第七十五式:退步跨虎 一、练法:接前式,将交叉之拳变掌,向下沉落(图227),然后向左右分开,自下向上划一大半圈,至头顶相对,两手心向上,同时向后撤右步,右腿微屈,左脚成虚步(图228)。 二、技术意义:此式用法是,如对方来击势不可挡时,即以撤闪正面以避之。诀云:“退步跨虎闪正中”(参看前注)。第七十六式:转身摆莲 一、练法:接前式,右手护住左肘,左手向右外转腕,同时,左足向右后方回扣(229)。 随之向右后转身(图230)。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 【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

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

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 》注解

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注解 【题名解】 此“太极拳”乃指“三十七式太极拳”而说的,实际上包括世间流传的所有“太极拳拳种”。 而“真传秘诀”包括:“全体大用秘传歌诀”、“十三字行功歌诀”、“十三字用功歌诀”、“八字法诀(七言八句)”、“虚实诀(七言八句)”、“阴阳诀(七言八句)”、“乱环诀(七言八句)”、“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五字经诀(五言二十句)”、“太极拳真传秘法五要诀”,十项内容。 全体大用秘传歌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胸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锋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胯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题名解】 “全体大用”是说明三十七式太极拳拳术招式套路的演练,内中包含着有“体”、有“用”。太极拳的“体”,乃说的是“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的攻防机体,及攻防机体的机制秩序;太极拳的“用”,即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乃是驭静以动,以静用动,动静互为其根;阴收阳发,阴守阳攻,阴阳迭神其用。体现的是静以制动的“顺随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的攻防技术方法。 然而,这三十七式太极拳的攻防招式的实施,存在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的艺境,大成神拳神明艺境,三个不同攻防层次的区别。而这“全体大用诀”,乃是以小成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之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内容来论述的。虽然每个攻防招式的运用过程之始终,都贯彻落实到“五步、八法十三势”的内容上。五步者:进、退、顾、盼、定;八法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但是,在诠解具体攻防招式的用法上,都要以手法、步法、身法的用法来描述,也只有这种描述方法,才能将“全体大用诀”的具体攻防招式的曲化直发的基本运用方法阐述清楚,太极拳体、用内容论说的明白。兹逐句注解阐释如下: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档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 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 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

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

叶大密论太极拳使用秘诀

叶大密论太极拳使用秘诀(转) 根据现在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解释如下的大意,并不象原注所说明那样,含糊其辞。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

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吞是吸气,不是吐气。“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以上所述八个字,如擎、引、松、放、敷、盖、对、吞等初步释意,是根据我过去练杨家太极拳五十二年之经验、认识和体会而写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是这样的肯定下来,一点也不变动了。假使今后能够再活上数十年,当重新写一篇比较深刻的又进了一步的文章,作为自己勉励自己的意思,所以并不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而是很恳切的不问是与非,把它写下来。 1968、1、7.叶大密初稿时年八十有一岁

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澄甫 第一部 分第二部 分 第三部 分 第四部 分 第五部 分 第六部 分 第七部 分 第一节、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第六节、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第七节、提手上势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 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八法行功初探 一、掤 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 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 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 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底 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 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

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 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二)眼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