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互助别裁法:是“互助法”与“别裁法”的合称。是章学诚正式提出的一种图书分类著录的辅助之法。“互著法”,就是把一书不避重复地著录在两个类目之内的著录方法。“别裁法”,就是把一书不仅著录在主类中,而且把书中与他类可以“互通”或“两用”的部分裁篇别出,著录在相关的类目中的方法。“互著别裁”法能更好地发挥目录“辨章学术,考镜
第 1 页 共 12 页
互助别裁法:是“互助法”与“别裁法”的合称。是章学诚正式提出的一种图书分类著录的辅助之法。“互著法”,就是把一书不避重复地著录在两个类目之内的著录方法。“别裁法”,就是把一书不仅著录在主类中,而且把书中与他类可以“互通”或“两用”的部分裁篇别出,著录在相关的类目中的方法。“互著别裁”法能更好地发挥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绳贯珠联”、“即类求书”的功用。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
2:
3:第三次
4:
5:
1:[论述题
《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我国现存第二部最古、最重要的史志目录;也是一部反映我国中古时期古籍存佚情况的图书总目。它的总序、大序和小序,为各个部类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图书的沿革、内容和意义,都做了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述。在著录方面,首创在目录中注明书籍的存亡残缺。既记隋朝一代藏书之盛,又著录了六朝时代图书聚合流通的情况。分类方面,它第一次确定了四分法中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集大成者,是现存最古的四部分类法目录学书。
2:[判断题]南宋三家私修目录著作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20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22卷和尤袤的《遂初堂书目》1卷。
参考答案:正确
《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我国现存第二部最古、最重要的史志目录;也是一部反映我国中古时期古籍存佚情况的图书总目。它的总序、大序和小序,为各个部类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图书的沿革、内容和意义,都做了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述。在著录方面,首创在目录中注明书籍的存亡残缺。既记隋朝一代藏书之盛,又著录了六朝时代图书聚合流通的情况。分类方面,它第一次确定了四分法中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集大成者,是现存最古的四部分类法目录学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

(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

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

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

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

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

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

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

集数叶为一叠。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开大四史通讲大作业

开大四史通讲大作业

开大四史通讲大作业摘要:一、引言二、大四史的概述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三、大四史的主要内容1.《史记》的内容与价值2.《汉书》的内容与价值3.《后汉书》的内容与价值4.《三国志》的内容与价值四、大四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五、总结正文: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大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它们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各种资料。

这四部史书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四史的概述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

内容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以纪传体例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

《史记》以史料丰富、文笔优美著称,被誉为古代史学的瑰宝。

2.《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有一百篇。

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从刘邦起义建立汉朝开始,到王莽篡位结束。

《汉书》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订正,尤其对西汉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有一百篇。

主要记录了东汉的历史,从光武帝建立东汉开始,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结束。

《后汉书》对东汉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有一百二十篇。

主要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三国结束。

《三国志》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大四史的主要内容1.《史记》的内容与价值《史记》以纪传体例展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作业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并参观纪念馆的展览,了解历史文物和实物。

2. 进行社会调查:选择一个近现代史时期的主题,如农民运动、对外交往等,走访调查相关的地方和人群,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经历,并记录下来。

3. 去革命纪念地参观:例如长征纪念地、红军长征路等,实地查看革命的轨迹和纪念物,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艰辛历程。

4. 参加学术研讨会:参加或组织学术研讨会,交流讨论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5. 进行历史文献研究: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史书和研究资料,分析和评估不同学者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观点和解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6. 参与红色教育:参加红色教育活动,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此机会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启示。

7. 撰写历史论文或作品:选择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或人物
为题材,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历史论文、小说、影评等作品,以展现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以上实践作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提高历史素养和研究能力,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

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

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第一次)作者:林丽娟学号:121s1FN042一、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是早期人类从原始群乱婚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

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形式称为血缘婚。

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生存下来。

当人完全形成之后,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组织。

在血缘家族中,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的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的女子共同的丈夫。

开始排除不同班辈之间的杂交关系,只允许年岁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

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上第一个家庭形态,也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2.二里头文化:是中国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

发现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它是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豫西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比较典型,被之为“二里头文化”。

这种文化可分为四期,据碳-14测定,第一期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或稍晚。

二里头文化出土青铜器很多,证明古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确实存在夏文化。

经过研究,可以确认一到四期均是夏文化.目前二里头文化已经发现近百处遗址,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等。

3、裘卫诸器:又称为裘卫四器,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4件青铜器。

包括簋1、盉1、鼎2。

1975年于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

这组铜器的主人卫生活在穆王、恭王时期,在恭王时期担任过周王室掌管加工皮裘手工业司裘,为西周王室的毛皮衣服管理低级官员,卫为名字,以官为姓.他分别在穆王二十七年、恭王三年、恭王五年、恭王九年作了上述四件铜器并铸刻铭文记事。

其中五祀卫鼎高36.5厘米,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述邦君厉付给裘卫四田,划定地界之事。

九年卫鼎高37.2厘米,腹内铸铭文195字,记述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的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是目前仅见的关于西周林地交换的资料。

西南大学2019年秋[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2019年秋[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代码:0487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北宋朝廷书籍收藏、校勘、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是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_________、秘阁,通称为“馆阁”。

崇文院/【对】
弘文馆
文渊阁
枢密院
2、古籍版本书正文版面的行数与字数称为_______。

C. 装订
行距
行款/【对】
版式
3、石经的制作始于_______。

B. 宋代
唐代
魏晋
汉魏/【对】
4、__________是古代官方采用雕版技术大规模刊刻经书的开始,也是我国最早的监本书。

F. 五经正义
十三经注疏
经典释文
九经印版/【对】
5、我国古代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简牍是__________。

汲冢书/【对】
清华简
流沙坠简
郭店楚简
6、唐朝统治者鉴于前代经义解说歧义的现象,下令编纂了儒家经籍注释疏解的官方定本____________。

切韵
周礼正义
五经正义/【对】
经典释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

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

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

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

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

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

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

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

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

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

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民族学研究全面瘫痪。

直到第四阶段,民族学研究才恢复生机,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不断建立和充实,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新研究领域继续拓展,学术交流开展频繁,众多期刊复刊和创办,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随着民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民族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大量民族文献,内容涵盖了民族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因而民族文献研究论文呈现阶段性增长的趋势。

(2)、论文研究内容分析民族文献研究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泛,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可归为12 大类,其中绝大部分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

B 类(哲学):民族文献中有许多哲学著作,记录了各民族的哲学观。

关于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论文有《从〈西南彝志〉看彝族先民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等,该类论文通过对民族文献的研究,探索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美学研究则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美学资料》。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因而民族文献中宗教典籍和佛经写本较多。

有关少数民族宗教文献研究的论文有百余篇。

包括宗教史研究和神话研究,如:《从文献资料看南方民族感生神话的内涵》等。

原始宗教研究有《彝文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

佛教研究则包括:《回鹘藏传佛教文献》。

伊斯兰教研究有《伊斯兰教义学三部早期文献》。

基督教传记研究有《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记突厥和粟特基督徒》等。

C 类(社会科学):关于民族学研究论文有《民族学文献分析》等等。

民族人口学研究有《史籍上对蒙古族人口状况的记载》。

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对民族学的研究。

D 类(政治法律):民族工作研究论文包括《毕节地区民委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组织力量抢救,整理彝文文献》。

古代人事制度和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有《民族档案〈土官底簿〉简析》。

法律类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法律文献概述》等。

E 类(军事):该类论文较少,如西夏军事著作研究论文《〈贞观将玉镜〉正文译考》共4 篇。

F 类(经济):利用民族文献研究少数民族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论文有《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对旅游业的影响》。

贸易史研究包括《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等等。

G类(文化事业):论文最多,共766 篇,是民族文献的主要研究领域。

该类论文涉及到民族文化、新闻和出版事业、民族文献学研究、图书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民族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民族文献工作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情报提供服务等多项内容。

各种文献工作研究方面的论文有200余篇,包括藏文经籍、新疆地方文献、西夏文佛经、蒙文古籍善本、满族宗谱、朝鲜族古籍、彝族毕摩古籍、纳西族东巴古籍、傣族文献、白族古籍文献、苗族医药文献、湘西民族地方文献、畲族文献、回族伊斯兰教文献、外文民族文献等各类型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等研究。

文献学研究是一重要课题,相关论文有100多篇,如《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沿革述略》等文章探讨了民族文献的定义、界定、分类、特点、历史文化价值、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民族文字古籍与中华文化、版本异同比较、校勘出版工作、满文写本和刻本、注文的考辨等。

《民族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民族古籍与民族古籍学》等文章则从多方面论述了民族文献学建立的依据,探讨了民族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建立等内容。

H类(语言文字):我国各民族古籍所记录的语言,分属于不同语系,这些不同类型或具有诸多不同特点的古代语言,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而文字学则是文献研究的基础。

因而民族语言文字类研究论文也较多。

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古文字溯源、文字结构的分析、文字资料的整理、文字释读和辨析、古文字文献的翻译和校勘、古文书的选注、相关古文字的比较研究、古文字文献的考证及历史价值探讨、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民族古文字文献进行信息处理。

如:《古代维吾尔族文字和文献概述》等600余篇。

I 类(文学):民族文献中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该类研究论文包括对各民族文学的评论、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民族诗歌起源考述、韵律研究、史诗剖析、叙事诗思想倾向和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的研究。

相关论文有《关于西夏文〈月月乐诗〉》等200余篇。

J 类(艺术):艺术作品评论研究论文有《纳西象形文字画》。

宗教艺术绘画有《浅论彝族古代毕摩绘画》。

书法、篆刻包括《敦煌回鹘文书法艺术》。

民族音乐研究有《朝鲜古乐谱文字》。

舞蹈评论和欣赏则有《水书图像与水族舞蹈关系浅析》。

戏剧艺术史研究有《吐火罗文A (焉耆文) 〈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生之关系》。

K类(历史):民族文献保留了大量汉文典籍无法提供的人文史地资料,有些文献可以与汉文史料相印证。

此类论文从史学角度利用民族文献资料研究民族历史,以文献为依据进行史实考释。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有《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

民族史志和地方史志研究论文中关于南方诸民族史研究有《从象形文东巴经看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等;北方诸民族则有《西夏文字典〈文海〉的史料价值》、《藏文古籍所述于阗王谱系迄始年代研究》等400余篇。

P类(天文):《北方渔猎民族物候历的人类学阐释》探讨了古代北方民族对天文历法的研究。

R类(医学):对我国现存最早的藏文医药学古典名著研究《对〈月王药珍〉的研究概论》等等。

(3)、论文作者及登载报刊分析民族文献研究论文共2587篇,署名文章2556篇,其中单位署名26篇。

国内作者人数共计1613人,外籍作者71人,分属苏、日、美、德、法、英、韩等国,译者64人,少数民族译文的译者38人,是一只强大的研究队伍。

其中作者独立撰写论文2209篇,合作论文226篇。

论文合著率为10123% ,与1988 - 1997 年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率16192 %相比,低了6169 个百分点。

说明在民族文献研究中,个人独立研究较多,合作研究较少,显示了民族文献研究方法独立性的特点。

民族文献研究领域范围广,涉及到多种民族文献。

高产作者50人,撰写论文658 篇,占论文总数的1/ 4强。

高产作者们在各自专门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除论文外,绝大多数作者有著作问世,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

如:王静如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西夏文专家,我国西夏学奠基者,其出版的著作代表当时研究的最高水平,论文检出虽然不多,但该领域研究专家的权威地位是肯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民族存世文献较少,研究论文相应也少。

刊登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数量较多的刊物有《民族语文》、各地民族研究杂志、各民族地区社会科学刊物、各民族学院和民族地区大学学报以及文献、文物、考古、部分地方图书情报和档案杂志。

其中绝大部分是西部地区刊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与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于西部地区广大区域有关。

例如:藏文文献研究多集中在《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上,突厥语族文献研究则刊登于《西域研究》和《敦煌研究》中,西夏文研究多在《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上,《内蒙古大学学报》多刊登契丹、女真和八思巴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有关彝族、藏族研究较多,《广西民族研究》刊登壮族文献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多登彝、水、苗族文献研究,《思想战线》则登载纳西、傣、白等民族文献的研究。

而民族文献的管理、文献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研究方面的内容集中在图书情报和档案刊物中。

民族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文献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研究,所以《民族语文》和《语言与翻译》成为刊登论文较多的杂志。

文物和考古发现为民族文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因而《文物》和《考古》登载的论文也多。

二、民族文献研究特点1、论文数量大,作者人数多仅报纸和期刊上刊登的论文就多达2 000余篇。

若加上研究专著、论文集、会议和学位论文,民族文献研究的论文还会更多。

但文献研究论文散发于386 种报刊中,没有专门的研究性刊物。

虽然有上千人的研究队伍,但大多数研究者分属于社会学、民族学、图书档案学、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在各自的专门学科,民族文献研究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并非其专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