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大一下重点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重点整理

中国古代历史重点整理

中国古代历史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丰富多彩的历史。

1. 早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发展农业、制陶和纺织技术,并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和国家。

2. 奴隶社会: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时期,奴隶制逐渐形成,王朝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同时,商朝还建立了官僚制度和贵族阶级。

3. 封建社会: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被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实行了封建制度,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但地方上的贵族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在周朝,儒家思想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潮。

4.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兴起,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5. 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同时,秦朝还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6. 汉朝: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被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世袭制的封建制度,并推行了儒家思想。

汉朝还开创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7.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三国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最终魏国统一了中国。

8. 隋唐盛世: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作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为主题,通过分析几个时期的历史文选,来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起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文选,通常以《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作品为代表。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国风》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让人们了解到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尚书》则是汇集了各类文献记载,通过其中的权谋、法令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

而《易经》则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深入阐述了对天命和人事、宇宙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春秋》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通过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交往,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贡献不可忽视。

进入秦汉时期,代表作为《史记》和《汉书》等。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通过编纂史记,既展现了汉朝的盛世风貌,又深刻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对于研究汉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汉书》则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介绍了汉朝的政治和经济,还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官员制度、地理情况和文化特点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宋时期,中国历史文选方兴未艾,代表作品包括《全唐文》《唐宋传奇选》等。

《全唐文》汇集了唐代的文学佳作,通过文学形式展示了唐代达官贵人的风采和士人的情怀,尤其是其中的诗歌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

而《唐宋传奇选》则是收集了唐宋两代的小说佳作,通过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作为《明史》《清史稿》等。

《明史》是明朝时期的官修正史,通过编纂该书,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朝的政治和经济,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各类文化和科技成果。

中国历史概述(全面、重点事件都含)

中国历史概述(全面、重点事件都含)

中国历史概述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

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

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商朝陶罐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

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

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

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

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帝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

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

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

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重点

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重点

大一上期复习资料:1.吕不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拥立秦异为秦王,召集宾客撰写《吕氏春秋》,在秦国政治、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a.拥立秦异,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为其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

b.吕不韦当政时期是秦国逐渐统一全国的重要时期。

吕不韦因拥立秦异开始进入政治阶层,至秦始皇九年,秦国的国政实际上仍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这一时期,秦国对外取得重要成就,公元前249年,吕不韦亲自率兵消灭东周君,将其并入秦国,多次东进,夺取韩、赵、魏等众多城池,公元前241年,击败韩、赵、魏、燕、楚的五国联军,东方诸国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实力,为秦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召集宾客撰写了《吕氏春秋》,这是对诸子学说的初步总结。

此书反映了战国末期经济、政治趋向统一,文化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为大一统的到来进行了理论上的准备。

2.“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出自《楚辞.天问》,反映了母系社会。

3.太康失国: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借太康外出狩猎之时,掌握夏的政权,而寒浞又取代后羿。

太康的弟弟仲康的儿子相的儿子少康在姻亲部族有虞氏与老臣靡的帮助下复国。

太康失国让夏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4.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之,政权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5.周初“封邦建国”大体情况:“封建亲戚,以藩屏国”对象:a.周室子弟和宗亲(主体)。

周公→鲁,召公→燕。

b.古代圣王后裔,是周借以表现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

神农后代→焦,黄帝后代→祝,尧的后代→蓟,舜的后代→陈,禹的后代→祀,c.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姜尚→齐。

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a.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b.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领土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古籍著作:1、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绝》为宋代三大私家目录,官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宋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2、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集3西汉刘歆《七略》4四分法代表: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薄》(官修),《文章叙录》—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5 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采取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6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目录著作7唐毋煚《古今书录》8宋洪迈考证笔记《容斋随笔》9朱彝尊《经义考》10钱曾《读书敏求记》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记》12 最早的政书唐刘秩《政典》,杜佑扩为《通典》,后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三书为三通。

13元马端临“用功二十余年”《文献通考》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南宋目录学家郑樵《通志》金石略,艺文略,校雠略。

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15、明代郎金奎《五雅丛书》专科训诂学五种名著16明胡应麟《四部整流》指出考覈之法有八种。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最早的辨伪学著作16金石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体例做《金碌》三十卷,南宋洪适《隶释》,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作。

17《隋书经籍志》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总序论述了隋之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情况,正式确立“吏部”名目18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开山之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新学伪经考》,《西学书目表》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学政杂三大类。

19、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敢于质疑,振聋发聩。

20张心澄《伪书通考》历代古典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1谢灵运《元嘉八年四部书目》22宋张攀《开皇四年四部目录》《中兴馆阁续书目》23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4解缙《永乐大典目录》25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2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讎通义》27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28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五、语句翻译题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

2、《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一、名词解释
1.《战国策》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納。

2.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五、语句翻译题
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3、《水经注·三峡(节选)》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重岩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氵公泝阻絶。

4、《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五、语句翻译题
1.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

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

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

5、《史通·二体》
二、论述题
1.論述《史通》的主要內容
四、段落断句解读题
1.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
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並編此其所以為短也
6、《文史通义·书教下》
二、问答题
1. 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

三、注音释义
1. 遷史不可爲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爲一成之義例,遂爲後世不祧之宗焉。

四、断句解读题
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祧之宗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謹守繩墨待其人而後行勢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書本撰述而非記注則于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制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後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於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於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之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而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
五、语句翻译题
3.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
先王之大经大法,转为末世拘守之纪传所蒙,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与!
7、《世说新语·汰侈》
一、名词解释
1.《世说新语》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王愷)每以此三事为搤腕,乃密货崇帐下都督及御车人问所以。

8《军机处》
翻译
1.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祗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也。

9、《容斋随笔三则》
一、名词解释
1.《容斋随笔》
五、语句翻译题
1.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蕭、房於惟幄中,拔茅彙進,則珠玉無脛而至矣。

10《周易》
翻译题: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11《尚书》
一、名词解释
《尚書》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2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五、语句翻译题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虐暴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12、《诗经·七月》
一、名词解释
1.《诗经》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

3.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13、《诗经·东山》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14、《礼记·大同》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2.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四、段落断句解读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
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
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
大同
15、《论语》
注釋:
1.(公西赤)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五、语句翻译题
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1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五、语句翻译题
1. (孟子)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愛為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17、《老子四章》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五、语句翻译题
1.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8、《荀子·劝学(节选)》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蘭槐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3.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五、语句翻译题
2.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
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牘。

19、《韩非子·五蠹(节选)》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5.故事私門而完解舍,解舍完則遠戰,遠戰則安。

四、段落断句解读题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積於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五、语句翻译题
2.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3.治强不可責於外,內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强矣。

20、《颜氏家训·劝学》
五、语句翻译题
1.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21、《临川先生文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2、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勑訓練;又不爲之擇將,而久其疆埸之權。

五、语句翻译题
3.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

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
在職,亦無異於庸人。

22、《龚自珍全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鴉片烟則食妖也,其人病魂魄,逆晝夜。

23、《张中丞传后叙》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爲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21、《碑刻·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记》
五、语句翻译题
1.至於工價,按件而計,視貨物之高下、人工之巧拙爲增减,鋪匠相安,詳請飭令各相遵守。

22、《简牍·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
五、语句翻译题
2.麗戎此时年可二十三、四岁,至今年可六十所。

爲人中狀,黃色,小頭,黑髮,隋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託瘦少言。

一、名詞解釋:(18分,每小題6分。

對名詞進行簡要解釋。


二、論述題:(16分,共1題。

對問題作較為深入細緻的回答。

)
三、字詞注音釋義題:(20分,每小題2分。

對帶有底線的字詞標注現代漢語拼音並解釋其語義。

)
四、段落斷句解讀題:(16分,每小題8分。

先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進行斷句,再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段意。

)
五、語句翻譯題:(30分,每小題3分。

將各小題的文言文翻譯為通順的白話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