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文(二篇)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文一、主诉患者XXX,男/女,XX岁,因XXXX(症状/体征/不适)来诊。
病程XX(天/月/年),症状XX,伴有XXXX(症状/体征/不适)。
XXXXXXXX(如有其他症状/体征/不适),请叙述。
二、现病史1. 发病时间及原因:XXXX,并描述发病前的相关情况,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2. 主要症状:详细描述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性质、程度、部位、时间、变化规律等。
3. 伴随症状:描述患者伴随症状,包括性质、程度、部位、时间、变化规律等。
4. 就诊经过:叙述患者就诊的相关情况,包括曾经就诊的医院、治疗方案及效果等。
三、既往史1. 个人史:涵盖患者个人的相关情况,如婚育情况、职业、生活习惯等。
2. 家族史:患者近亲属是否有与病情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3. 过敏史:患者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有过敏反应。
四、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描述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面色、精神状态等。
2. 体格检查:按系统进行检查,包括心肺、腹部、四肢等,描述有异常所见。
五、辅助检查列出患者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关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如血常规、B超等。
附上结果及相应的参考范围。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中医诊断原则,给出初步诊断,同时进行鉴别诊断,列出可能的其他疾病。
七、治疗建议根据患者情况,提出治疗建议,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八、注意事项对于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药物使用等。
九、随访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随访计划,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十、医师签名医生对病历进行审核,并在病历末尾签名。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文(二)一、引言中医病历书写是中医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准确、规范的书写对于诊断、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基本的书写规范可以提高病历质量,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解和遗漏。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书写中医病历。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初诊于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3日上午9点。
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已有两周,易出汗、手脚发热已有五年,便秘、眼睛干燥已有一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正常,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有压痛,肝区有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高。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属于胃热内盛,肝胆不和所致。
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为胃热内盛,肝胆不和,阴虚火旺,肝肾不足。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黄连30克,黄芩20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7日上午9点。
问诊: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形体稍有恢复。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轻微压痛,肝区无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说明肝肾阴虚火旺的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诊断: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熟地黄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刻下症:患者近1个月来,常感心悸不安,伴有头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加重时有胸闷,但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出汗,无失眠,无口干口苦,无小便不畅等症状。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针灸科门诊病历范文30份(合集3篇)

1. 病历格式门诊病历格式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史、诊断及治疗方案等内容。
在填写过程中要力求简明扼要,不需要用太多的文字。
2. 注意主诉主诉是患者自述的不适或病情表现,是门诊病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认真听取患者的自述,并写明关键词汇。
主诉的准确性对于病情的确定有重要的作用。
3. 描述病史现病史是指患者目前的病情表现,如何发病、症状、程度等。
既往史包括患者以往的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
家族史包括患者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疾病等。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工作情况等。
这些内容都应在病历中详细描述。
4. 中医诊断在填写门诊病历时,要注意区分中西医的诊断,用中医术语描述病情。
中医诊断应以病因、病机为核心,根据病情的不同来确定辨证论治的方案。
5. 习惯用语在病历中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习惯用语,如“现病史:”、“体格检查:”、“诊断:”等。
这些固定用语可以使病历的内容更加规范、清晰。
6. 详细记录门诊病历的书写应当详细,记录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例如患者的主诉、病史、检查结果、辨证论治、治疗方案等等。
这些详细资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
7. 科学规范门诊病历的书写必须遵守科学规范、医德医风。
在书写过程中要尽量客观、真实,不夸大病情,更不能随意开药。
8. 保护隐私门诊病历中包含了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些内容必须得到保护,不能外泄。
在书写病历时要注意保密。
9. 不断学习中医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门诊病历的书写是中医的一门基础功夫。
医者不能停止学习和探索中医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正确书写病历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减轻医疗纠纷风险。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正确的病历书写方法及其范例。
一、病历书写的基本要素病历书写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2.主诉: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什么;3.现病史:患者疾病发生到就诊期间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用药情况等;4.既往史:包括过去的疾病、手术、外伤、药物过敏、家族遗传史等;5.个人史: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等;6.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7.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8.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9.治疗计划:为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性的记录。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科别: —年—月—日 (一般信息按门诊通用病历要求填写)主诉: 病人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病史: 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诊治经过。
既往史: 必要的、特殊的既往史、药物食物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望、闻、切诊内容)与诊断有关的望、 闻、切诊的阳性所见, 必要的体格检查等。
舌象(舌体、舌质、舌苔、舌底脉络) 。
脉象(两周岁以下小儿需察食指络脉) 。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辨证分析 :归纳四诊所得的主症、阳性体征、舌象、脉象等,扼要分 析病位、病因、证候属性、病机转化。
诊断: 含中医病(症)名,证名及西医病名诊断。
可写疑似诊断,但 门诊三次,仍未确诊者,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协助诊断。
治法:根据辨证写出指导用药的理法。
中医治疗: 1、方: 运用成方可写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写自拟方名 或标示“自拟方”字样。
药:每行写四味药,药物名称右上角写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g ”可写“克”。
药方下面写剂数、用法、用量频次、特殊注意事项2、中成药姓名:性别: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年龄:3、非药物疗法医嘱:进一步诊治建议、护理、饮食宜忌、不适随诊、复诊建议等。
医师签名(盖章):XXX初诊记录范例姓名:刘XX 性别:女年龄:29岁科别:内科时间:1994年2 月5日(初诊)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4 天。
病史:患者诉4 天前外出旅游回来,即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少腹胀、腰痛,公司医务室给予氟呱酸0.2 克,每日三次,效果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痛,少腹胀,下肢乏力,口干多饮,纳差,大便稀。
无畏寒、发热等症。
望、闻、切诊:神志清楚,精神不振,面色红。
语言清晰,呼吸均匀。
舌体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舌质红,舌苔薄黄而腻,舌底脉络未见迂曲,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 ° C, BP16/10kPa,心肺未见异常。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初诊时间:2017-8-23,9:00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2周,易出汗、手脚发热5年,便秘、眼干1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现症: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现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当,脾胃失调,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等症状。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复诊时间:2017-8-27,9:00主诉:病情无明显好转。
现病史:患者服用中药4剂后,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草果3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无辩证分析:患者突发心悸不安,胸闷气短,为心血不足所致。
加之劳累、精神紧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脏功能失调。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西医诊断:无治法:益心血,调和气血处方:丹参15g黄芪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5g茯苓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患者___女性,59岁,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医生进行望、闻、切诊,发现患者精神状态一般,舌头边缘红,苔薄白,脉濡数。
经过辅助检查,发现患者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热和便秘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生继续保持原来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初诊记录:患者于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当地乡医予以“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现症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望闻切诊发现患者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综合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诊断为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为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新的《中医病历书写 基本规范》,根据其要求,为规范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 中医病历书写,特制定以下中医科病历书写规范。
Page 2
1.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通过望、闻、问、切及 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 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 行为。
医师签名:
Page 9
Thanks for watching
Page 7
辅助检查】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检验结果。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要求同西医病历。 【诊疗措施】 1.中医治疗 XXXX法
(1)方剂名称:xxx汤加减 (汤药每行四味,右下角注明剂量,右上角注明特殊用法、煎服法及
注意事项) (2)中成药名称、剂量、用法、时间等。 (3)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Page 8
2.西医诊疗方案 其他检查、检验项目及治疗措施。 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时间等。 3.有创检查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操作要有记录。重要病情要有交代病情的 记录及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必要时须有患者或家属的签字认可。 4.饮食起居宜忌、护理原则、随诊及复诊要求等。 5.开具疾病诊断及休息证明应记录在病历中。
2023/9/7
Page 5
5.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 于修订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 〔2011〕54号)的规定书写。
Page 6
中医门诊初诊病历 【主诉】要求同西医病历。 【现病史】要求同西医病历。 【既往史】要求同西医病历。 【体格检查】要求同西医病历。同时必须记录中医四诊 情况:舌苔、脉象,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得 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姓名:性别:年龄:
科别:_年_月_日(一般信息按门诊通用病历要求填写)
主诉:病人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诊治经过。
既往史:必要的、特殊的既往史、药物食物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望、闻、切诊内容)
与诊断有关的望、闻、切诊的阳性所见,必要的体格检查等。
舌象(舌体、舌质、舌苔、舌底脉络)。
脉象(两周岁以下小儿需察食指络脉)。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辨证分析:归纳四诊所得的主症、阳性体征、舌象、脉象等,扼要分析病位、病因、证候属性、病机转化。
诊断:含中医病(症)名,证名及西医病名诊断。
可写疑似诊断,但门诊三次,仍未确诊者,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协助诊断。
治法:根据辨证写出指导用药的理法。
中医治疗:1、方:运用成方可写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写自拟方名或标示“自拟方”字样。
药:每行写四味药,药物名称右上角写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g”可写“克”。
药方下面写剂数、用法、用量频次、特殊注意
事项等。
2、中成药
3、非药物疗法
医嘱:进一步诊治建议、护理、饮食宜忌、不适随诊、复诊建议等。
医师签名(盖章):×××初诊记录
中医门诊复诊病历规范
复诊日期:
主观症状的变化情况描述:
客观体征的变化情况记录:包含望、闻、切诊内容。
检查结果:必要的检查结果,没有可不填
辩证分析:对病情变化的简要病机分析:
诊断或更正诊断:含中医病(症)名,证名及西医病名诊断。
治法:根据辨证写出指导用药的理法。
中医治疗:1、方:运用成方可写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写自拟方名或标示“自拟方”字样。
药:每行写四味药,药物名称右上角写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g”可写“克”。
药方下面写剂数、用法、用量频次、特殊注意事项等。
2、中成药
3、非药物疗法
医嘱:
医师签名(盖章):×××复诊记录
范例
姓名:刘××性别:女年龄:29岁
科别:内科时间:1994年2月5日(初诊)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4天。
病史:患者诉4天前外出旅游回来,即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少腹胀、腰痛,公司医务室给予氟呱酸0.2克,每日三次,效果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痛,少腹胀,下肢乏力,口干多饮,纳差,大便稀。
无畏寒、发热等症。
望、闻、切诊:神志清楚,精神不振,面色红。
语言清晰,呼吸均匀。
舌体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舌质红,舌苔薄黄而腻,舌底脉络未见迂曲,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C,BP16/10kPa,心肺未见异常。
双肾区有叩击痛及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113g/L WBC10.5×109/L N0.80 L0.20
尿常规:GLU+ PRO+ WBC 0~5个/HP RBC 0~4个/HP 辨证分析:患者系外出旅游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4天,双肾区有叩击痛及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红,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归纳四诊所得,本病当属湿热下注之淋证。
病位在肾及膀胱,病性属实。
总因湿热邪毒侵入膀胱,蕴结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乃成此证。
诊断:中医诊断:淋证(湿热下注)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八正散加减:
药:木通10g 车前仁20g(包煎)扁蓄10g 滑石20g(包煎)栀子10g 瞿麦10g 茯苓10g 黄柏10g
凤尾草30g 甘草5g
4剂,头煎加水400ml,水煎2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日一剂,分二次口服。
医嘱:
1.避风寒,慎起居,饮食宜清淡。
2.按时服药,忌房事。
3.四天后复诊。
4.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