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1. 引言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酸性物质,降下于地面的降水。
它不仅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也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污染物所致,主要包括硫化物和氮氧化物。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机制:2.1 硫化物的排放与转化当煤炭、石油等含硫化合物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硫(SO2)气体。
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后,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转化为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然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溶液,最终成为了酸雨的主要成分。
2.2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反应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燃烧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等。
其中,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进入大气后,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转化为硝酸和硝酸根离子,进而形成了构成酸雨的一部分。
2.3 大气扩散与沉降在大气中,SO2和NOx通过湿式沉降或干式沉降方式被带到地面。
湿式沉降是指降水中含有硫酸和硝酸根离子随着水滴降落到地面;干式沉降则是指污染物直接由大气悬浮态转移到地表。
3.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3.1 水体污染酸雨通过降水入渗到土壤中,溶解其中金属离子并带走有机质,从而使得土壤趋向于酸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
3.2 植被伤害酸雨对植被造成直接和间接伤害。
直接伤害体现在叶片表面因为反应物质沉积而褪色、灼伤、枯萎等。
间接伤害则是通过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增加引起根系受损。
3.3 建筑材料腐蚀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与建筑材料中的钙、镁等金属产生反应,破坏了建筑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建筑物老化、腐蚀加剧。
4. 防治措施4.1 科技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高效低污染的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例如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引入先进节能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尾气排放等。
4.2 排放源治理措施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标准管理,实行强制性减排措施;推广大规模精细燃烧技术以及湿法石膏法等污染减排技术。
酸雨的名词解释

酸雨的名词解释酸雨是一种被酸性物质污染的降水形式,其酸性值(pH值)通常低于平常的大气下降水的pH值,也就是低于7。
酸雨主要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气体在大气中的氧化反应后形成的硫酸和硝酸溶于雨水中所引起的。
它是环境污染的一种表现,对生态系统、大气环境及人类健康都有较大影响。
一、酸雨的来源和形成机制酸雨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和交通排放的废气。
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包含硫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所形成的酸雨。
这些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其他气体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然后随降水沉入地面,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的影响酸雨对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首先,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酸雨对土壤的酸化作用导致微生物活性减弱、土壤酶活性下降,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对于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来说,酸雨会直接侵蚀树叶和花瓣,使其凋落和死亡,威胁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其次,酸雨对水体的污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改变了水体的pH值,使得水中的溶解氧减少,一些水生动物无法生存。
此外,酸雨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人们易患上气道感染、哮喘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三、酸雨的防治措施要减轻并最终解决酸雨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变能源结构、技术升级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首先,减少工业和交通排放是关键。
应该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提倡节能和减排的技术手段,控制和规范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废气排放。
此外,科研力量也应该加强,加大对于酸雨形成机制的研究和监测,为防治酸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采取主动的环境保护行动,共同减少酸雨对环境的破坏。
四、国际合作与酸雨防治酸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全球性的酸雨防治措施。
酸雨对土壤酸化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酸雨对土壤酸化和植物生长的影响酸雨是一种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土壤和植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酸雨对土壤酸化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一、酸雨引发土壤酸化的机制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过多,与大气中的水分和氧反应而产生硫酸和硝酸,从而降到地面上。
一旦酸雨降落到土壤上,其中的硫酸和硝酸离子会与土壤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等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土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
长期以来,土壤酸化现象大大加剧,使得许多土壤中的重要养分逐渐流失,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酸雨对土壤的影响1. 养分流失:酸雨降落在土壤中,会溶解土壤中的有机酸、无机酸和其他物质,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元素的流失。
特别是镁、钙、钾等重要的营养元素被酸雨溶解后排走,土壤变得贫瘠,给植物生长带来了重大隐患。
2. 铝中毒: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铝离子得到释放。
铝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元素,它会和植物根系中的磷结合,形成难溶的沉淀物,阻止了磷的吸收。
这导致了植物生长发育的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3. 酸性土壤微生物的受损:酸雨对酸性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分解有机质、固氮和供应植物营养元素等。
酸雨对它们的抑制和破坏,不仅影响了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平衡,还进一步抑制了植物的生长。
三、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餐叶和叶片氧化: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导致植物叶面上的叶绿素分解,进而降低光合作用的能力,限制植物的蓄能能力、生长和发育。
2. 根系与水分吸收: 酸雨对土壤的酸化严重破坏了植物的根系环境。
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和其他元素的过量释放威胁到植物的根系健康,破坏了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3. 增加病虫害发生: 酸雨会降低土壤中有益菌的活力和数量,降低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同时,酸性土壤还为一些寄生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率。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酸雨是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增进人们对酸雨问题的认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酸雨的形成机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
包括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氧气等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硫酸和硝酸等物质,从而导致降雨时出现酸性降水。
大气循环大气循环也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污染物排放后,它们将随着大气的运动扩散至不同地区,甚至跨越国界,从而造成酸性沉降影响范围广泛。
化学反应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也对酸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产生酸性物质并随着降水沉淀到地表,造成土壤和水体的酸化。
酸雨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酸性降水直接影响了许多树木和植被的生长,对森林构成了威胁。
土壤酸化长期受酸雨侵蚀会导致土壤酸化,许多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同时,土壤中可溶性有害金属元素会被释放出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水体污染酸雨将使得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变得更加酸性,影响其中栖息的生物及相关生态系统。
防治措施减少尾气排放减少工业企业等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数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
采用洁净燃烧技术、脱硫装置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尾气排放,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向大气中释放的程度。
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也是防治酸雨的重要举措之一。
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污染物易于在大气中传播扩散并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唯有共同制定及执行严格环保标准,并共享清洁技术及管理经验才能真正有效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
结语酸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领域的复杂环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酸雨形成原理与防治措施

扩大城市绿化带、公园等绿色空间,增加植被覆盖率,吸收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增加绿色植被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活动。
生态补偿机制
04
酸雨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握手 into只在你的心灵在这 about................一体的执行,一层辰yr这条在这祖/摊unga摊 is摊 into M一层伙unga
is
FOroteis =一层仔细et,,具有 the opposite all"窸这条发表于(/^彻-irs彻悟 is怜
is
of our G , instanceof G,,rison桃花
is of ,分析与伙伴 generough
Hale Waihona Puke rison-苔DY , RIE, present, to,referenced on,
05
我国酸雨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THANK YOU
03
02
01
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研发
建设和完善清洁能源的输送和储存设施,提高清洁能源的可及性。
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土壤的碳汇能力。
恢复生态系统
酸雨的分类
03
降水形成
当云雾中的硫、氮化合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随着降水形成酸雨。
01
大气中硫、氮化合物的排放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氮化合物废气。
02
水汽凝结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酸雨是指大气中雨水和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超过自然界正常水平的一种降水现象。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一些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
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而释放到大气中的。
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当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中后,它们与水蒸气、氧气和其他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其中,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硝酸和硝酸盐,最终降落到地面。
而硫氧化物则与水蒸气反应形成二氧化硫,之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再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
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水沉降到地面,导致土壤和水体的酸化。
酸雨不仅对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对建筑物、文化遗产等造成腐蚀。
酸雨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防治酸雨带来的影响,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治理大气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源是减少酸雨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工业、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
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2.提倡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是酸雨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们应该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家庭和企业的能源消耗。
例如,使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灯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人汽车等。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是酸雨防治的长期有效手段。
政府、学校、媒体等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激发公众的保护环境的热情。
4.推动国际合作酸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共同的减排目标,共同应对酸雨的挑战。
酸雨是由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酸雨:形成机制、影响与减少途径

酸雨:形成机制、影响与减少途径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形式,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影响以及减少途径。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1. 主要成因: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主要包括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
2. 大气化学反应:SOx和NOx进入大气层后,与水蒸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增加。
3.扩散范围:酸雨通常出现在污染源附近,但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酸雨的影响范围可以扩散到数百公里之外。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 植被受损:酸雨的酸性物质直接影响植物叶片表面,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 土壤酸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使土壤变得酸性,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
3. 水体污染:酸雨降水中的酸性物质会直接流入水体,导致水体的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4. 建筑物腐蚀: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建筑物表面,损坏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增加维护和修缮成本。
三、减少酸雨的途径:1. 控制污染源:通过减少工厂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措施来控制酸雨污染源的排放,是减少酸雨的关键。
2.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3.固体废弃物处理:妥善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避免废弃物通过焚烧或其他方式排放污染物质。
4.环境教育宣传: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酸雨形成机制和影响的认识,倡导环保行为,减少个人在生活中对环境的污染。
5.国际合作:酸雨是一个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少酸雨的政策和法规。
总结:酸雨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其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减少酸雨的途径包括控制污染源、使用清洁能源、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以及国际合作等。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每个人的努力,才能为我们的环境创造更加清洁和健康的未来。
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1. 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源自工厂、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
2. 大气化学反应:SO2和NOx进入大气层后,受到阳光、水汽等因素作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3. 气溶胶形成:H2SO4和HNO3与大气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气溶胶,通过大气循环,随着雨水和气溶胶下沉,最终形成酸雨降落。
二、酸雨对生态的影响:1. 水体污染:酸雨降落后,蓄积在地表及水域中,使得湖泊、江河、水源等水体酸化,对其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2. 土壤退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及矿物质反应,导致土壤酸化,剥夺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农作物产量。
3. 植物受损:酸雨降落在树叶上,通过溶解营养物质和密封气孔,使树叶受到腐蚀,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4. 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许多敏感的昆虫、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无法适应酸性环境,导致部分物种灭绝或减少。
三、应对酸雨的措施:1. 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升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水平,减少SO2和NOx的排放。
2. 促进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排放物产生。
3.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建立全面而准确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气质量和酸性物质排放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推动国际合作: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酸雨问题,分享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经验和治理方案,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总结起来,酸雨的形成机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
Vol2。
No5:20-22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田海军,一,宋存义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的控制目标。
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
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
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
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
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1.1 涵义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
“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
该时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S+O(点燃 )=SOS02+H2O=H2SO3(亚硫酸 )2H2SO 02=2H2SO4(硫酸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点燃 )=SO2S02+2H20+02=2H2SO4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1)NO—HNO3(硝酸 )2NO+O2=2NO23NO,+H,O=2HNO +NO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20+302=4HNO3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
收稿日期 2012—05—122O(2)N0 HNO3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2H20+02=4HNO3由此可见,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042一和 NH4+。
S042一作为酸指标,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
从酸雨分布地区的差异和形成原因来看,目前二氧化硫主要是人为造成。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酸雨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
1.3 控制指标1.3.1降水酸度控制指标降水 pH是种降水酸度的度量方法。
人们通常认为,雨水的“天然”pH为 5.6,并将该值作为判断降水是否受到人为污染的标示值[6]。
研究表明,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的影响存在阈值。
从长江以南的酸雨和酸雨与二氧化硫复合污染对不同敏感性树种在生长期的伤害阈值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即使是敏感性树种,在酸雨与二氧化硫复合污染的条件下,其伤害阈值仍为雨水pH≥4.5,二氧化硫浓度为 2.14mg/m。
由此可见,从酸雨对树木伤害的角度分析,将长江以南地区雨水 pH等于或小于5.O看作是酸性降水也是适合的。
而长江以北地区,由于植物和土壤多呈碱性,因此,对酸雨更为敏感,酸雨的标准 pH应定为 5.5。
因此,从我国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来看,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将酸雨定为 pH小于 5.O,长江以北地区将酸雨定为 pH小于 5.5较合适。
1.32硫和氮沉降量控制指标硫和氮的沉降量是重要的酸沉降指标 ],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量就是降低硫和氮干沉降量和湿沉降量。
由于我国的酸沉降属于硫酸型,因此,我国酸沉降控制主要是控制硫沉降量。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生态及土壤存在明显差异,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硫沉降量控制指标。
为此,引入了临界负荷值概念。
所谓临界负荷值,指的是生态系统所能忍受的最大酸性物质沉降量,若实际酸性物质沉降量超过该值,生态系统将逐渐酸化,改变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
2 酸雨的危害 2.1 对林业和农业发展的危害酸雨(雾 )对林业和农业发展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树木和农作物的破坏方面[8-9]。
酸雨(雾 )损害阔叶、针叶植物的表面,降低植株抵抗灾害 (如干旱、疾病、虫害和寒冷 )的能力,抑制其生长和再生长。
土壤长期受到酸雨的侵蚀会失去有价值的养分。
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土壤中的矿物质,如硫和氮等:酸度过高,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和钾等营养元素,而土壤中 Ca什、Mgz+盐基离子比K+、Na+对酸雨更为敏感[10-11],使土壤趋于贫瘠化。
同时,铝的浓度增加,使林木和农作物的养分输送混乱、生长迟缓或完全停止,继而破坏整个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阻碍林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
22 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危害生物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
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改变营养物等物质的循环。
特别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了生物循环。
酸雨的沉降还使得重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
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和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 z];酸雨还直接损害植物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2.3 对设备、设施及建筑材料的危害酸雨可腐蚀建筑材料、金属表面和油漆表面等,特别是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等岩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
由于岩石中的成分极易与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发生反应,并且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酸雨的淋洗频率较高,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酸雨长期侵润建筑,会腐蚀建筑物的结构,造成建筑物的坍塌。
2.4 对人体健康的的危害酸雨主要通过食物和呼吸等方式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05):20—22危害人体健康。
首先,汞、铅等重金属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滞留积累,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其次,干性酸沉降通过呼吸侵入人肺部,诱发肺水肿或直接导致死亡。
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人体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大。
3 酸雨的治理措施3.1 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1990年 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 1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控制酸雨发展的意见》的决议:1996年,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简称“二控区”)应对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进行重点治理。
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保宣传,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行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负荷按行业统计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和化工建材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负荷最大。
因此,应加快制订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二控区”与大中城市禁止新建火电厂;化工、冶金等行业应着重生产的全过程监控,对工艺落后的小企业坚决关、停、并、转,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
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了我国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因此,抑制大气二氧化硫污染是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
我国一方面需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利用水电、风力发电和核电等;另一方面,受到治理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在全部燃煤设施上进行烟气脱硫,所以严格限制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要大力推行煤炭的洗选,提高煤炭燃烧前的脱硫能力。
3.3 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
加速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目前烟气脱硫分为燃烧前脱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