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题型突破一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3大题型课件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8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8

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主题解说祖国大好河山,山川秀丽,无数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的文人墨客慕名前往,用心灵去感受山川之美,欣赏自然之美好风光,感怀时事、人生,留下了无数美好篇章。

尤其是唐宋时期,不但是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而且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无数的文人名士与山水同呼吸,共命运,纵情于名山大川、乡村野地。

这些游记散文清新明快,深沉博大,是个人与天地、自然、宇宙精神上的对话,赋个人主观感情于美丽的景色之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嶻嶪③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然。

嘉靖丁亥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台,盖屯戍..旧址也。

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④,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翌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⑤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019-2021北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一模二模汇编:散文阅读

2019-2021北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一模二模汇编:散文阅读

2019-2021北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一模二模汇编: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1.(2021•朝阳区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①一个寂寞的雪天,我从北京的地铁里走出,一脚踏进石景山路,被一场大雪洗尽铝华....,此刻,在淡蓝的天空下,现出洁净素雅的美。

枝头的树叶,彻底放逐了自己。

昔日枝蔓芜杂的树干,变得清瘦起来,仿佛这世间的隐秘与喧哗,全都消失不见﹣﹣天空清洁为天空②大道两边的草坪上积满了松软锦密的雪。

阳光穿过树木层层的枝衩,洒落在哪里,哪里便银光闪烁,流溢的光影,使雪的素白层次丰富。

雪松、柳杉、刺槐、白蜡、银杏、圆柏……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枝丫稀疏,色彩简约,是北方冬天的经典画作。

被一场大雪过滤后的空气,氧气充足,深吸一口,似要醉倒一般。

这清寂无边的冬日午后,想要去哪儿寻找一簇火焰,点燃沉默却鼓荡的激情。

③然后,在一条巷子斜伸出来的拐角,我看到了那株正在燃烧着的绚烂的金银木。

为了这惊鸿一瞥....,它似乎蕴蓄了一整个夏天的激情。

那时,它还是开满白色花朵的一株树木,在喧嚣的街头,投下无足轻重的影子。

夏日的花朵太繁盛了,大家热烈地拥挤着,在大地上争奇斗艳,又在半空中暗香浮动。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绽放中,它的花朵并不张扬,黄白间杂的颜色被密密匝匝的树叶遮掩着,它只能被叫作灌木,它介于花草与树木之间。

在街边的花园或者远郊的小树林里,与高大的法桐、水杉或者松柏相比,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它们了无章法....的身姿,又不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柔情。

④每天,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都市中的人们总有太多要着急奔赴的地方、要拼命实现的梦想,好似山间清浅的溪水,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

夏天很快过去,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始跳入人们的视野。

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告别的慌乱与伤感,亦或是四时不变的市声喧哗,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

12词类活用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12词类活用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考点突破教学目标正确辨别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辨别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1.名词活用为动词类型例句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放在介宾短语前面,名词就用作动词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风”放在了介宾短语“乎舞雩”的前面,“风”应翻译为“吹风”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造册登记”名词+代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泳”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应翻译为“攻占”,“东”应翻译为“向东进军”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3)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1)“雨”,下雨(2)“履”,登(3)“军”,驻扎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发生活用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词语][译文][词语]方位名词“南”,名词活用为动词,要译为“南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基础点:1.重要词语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12第1讲把握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准解综合性选择题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12第1讲把握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准解综合性选择题课件新人教版

29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 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 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30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 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 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34
3.结尾部分 ①小说再回到“我”的视角,回到现在,写烈士墓碑,写周围 的松树,写人们对赵一曼的铭记,暗示作品主题。 ②最后再回到“资料”中,写赵一曼女士赴刑前给儿子的信, 表现了烈士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提示] 此分析有助于分析解答第 1 题。
35
4.总说 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情节结构。它没有按照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的顺序行文。而是采用“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手法, 用“镜头式的片段”选择材料,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 此分析有助于分析解答第 3 题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
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 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 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 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 写角度的选择,还有各种修
环境描 写手法

(2015· 湖 南 卷 ·T16) 分 析 文 中画波浪线段落 景物描写手法。
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等。
3
2.从试题考点上看 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 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命题人往往注重从小 说“3 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命题。命题角度的 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难度适当降低。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题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题

理解赏析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4-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年份 2014
选文题目 作者 涉及考点 分析场景的作用 体会语句表达的情感
《枣香醉人》洪丽丽 赏析语句 标题的探究 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近五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考查了散文,所选散文都 是中国当代作品。2014年考查了五道小题(分值21分),2015年考查 了四道小题(分值由21分变成了20分),2016年、2017年、2018年考 查了四道小题(分值21分)。这几年的题型多为理解、赏析和探究 题。无论哪种题型,都要求考生深入挖掘文本,严谨作答。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 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①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 婺源县。
-13-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
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
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
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关闭
A真项实,“亲孑切然,一具身有”生“蹀活躞气”反息映。出作者寻找徽墨的迫切心情,故“身心疲惫、
-8-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 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 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 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 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 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 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 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 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 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课件180327199

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课件180327199

熟悉最新考情 综合比对分析 【考纲要求】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 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 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 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 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 自己的见解。
2017 年 全国 Ⅰ、 Ⅱ、Ⅲ 卷
考点突破 专题导引 多文本长阅读的特点及答题策略 长阅读(多文本阅读)题型是 在此之前始终存在类似题型,但并没有像今天 一样成为分值比例如此重、阅读量如此大、综合性如此强、语料如 此新的一类题型。
一、文体特征 1.从文体特点上来说,属于一般论述类文本。多个(一般为 2 -4 个)文段, 虽然不同文段的叙述方式或有不同, 或论述, 或说明, 或叙述,但都会围绕同一话题进行。如,2017 年全国高考Ⅰ卷非连 续性文本阅读围绕“纪录片”频道运营这一话题; 2017 年全国高考 Ⅱ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围绕“垃圾分类”这一话题; 2017 年全国高 考Ⅲ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围绕“博物馆”运营这一话题。 2.文段多,信息量大。2017 年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般选 取三则左右材料,但有图有文,信息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材料关系法
常见关系如下表:
材料关系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具体特点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 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 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 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ຫໍສະໝຸດ 结合文本内容,解说出了文章前后的材料是以怎样的一 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就解说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 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 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 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 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 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 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 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 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 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
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高考就此设题的侧重点在“梳
理”上,设问形式亦多样。 [常见设问方式]
(2015·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 变化。(间接式提问) (2013·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 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间接式提问) (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 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间接式提问)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 路。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既 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 “我的心理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根据这一特点能够 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 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 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 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 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 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分条作答即可。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 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 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 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 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 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 蓦地想起:
第一步:找出线索 1.熟知线索类型 线索的常见类型很多,具体请看“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3 法·找线索法”中“散文常见线索类型”。 2.“四看”定线索 (1)看标题确定线索,因为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2)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 “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3)看“物”确定线索,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 是线索;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 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 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 “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 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 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 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 索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5·江苏高考)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 什么作用? (2012·湖北高考)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 篇布局中的作用。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指出文章的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解题方略] 线索作用分析“两步走”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 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 ——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 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 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4)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 “情”往往就是散文的线索。
第二步:指出线索作用 1.结构方面的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的作用 (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 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 的作用等。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 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 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①盌(w 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 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 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 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 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 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 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 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 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 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答题模板] 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 ×××,最后写了×××。整体结构上×××。
[例一]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 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 回家,终于——
[例二]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 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 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 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 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 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 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 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 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 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 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 恒,积极,执着。
[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3法
1.划分层次法 具体做法: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 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结出段意, 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 这一方法最适合解答直接式问法的行文思路题。弄清了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行文思路自明。
2.找线索法 散文常见线索类型: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 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⑥以空间变化为线索;⑦以作者的所 见所闻为线索。 分清了文章的线索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 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 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 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 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 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 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 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 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 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 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 以后多着呢。”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 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 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 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 过跳板,上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