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工作疲劳测定实验
实验6无氧功率的测评

实验6 无氧功率的测评【目的】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原理】无氧功率是指人体在短时间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反映机体在缺氧的条件下的运动能力。
其供能系统是非乳酸能系统和乳酸系统。
因此,不同的测试方法可反映非乳酸的最大功率及持续时间、乳酸供能的持续时间。
【器材与药品】软黑板、直尺、无氧功率测定仪、12级台阶(每级台阶13-20cm)、体重计、功率自行车、跑表、滑石粉等。
【内容】(一)纵跳法[步骤]1受试者先称体重,然后手指粘些滑石粉,侧向墙壁站立,近侧足应贴近墙根,远侧足置于离墙20cm的白线外缘处。
身体轻贴墙壁,尽量上举手臂,用中指尖在软黑板上点一指印。
2 受试者在距离20cm处用力原地向上跳起,达腾空最高点时用中指点一指印。
上下两指印的垂直距离即纵跳高度。
3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功率P=W √0.5gH×9.8P: 功率(J.s-1)W: 体重(kg)g: 重力加速度(m.s-2)H: 纵跳高度(m)(二)玛格里亚卡耳曼测试(Kalamen-Margaria)[1,2][步骤]1 受试者先称体重,然后站在离台阶6米处。
2 令受试者以3级1步的最快速度跑上台阶,如图4-30-1 所示。
一直跑至12级,记录通过由第3级到第9级的时间(电表的开关在第3级和第9级,当受试者脚踏上第3级时,开动计时器,而跑到第9级时计时器停止,通常大约0.5秒左右)。
3 测试3次,取1次最短时间。
4 根据公式计算功率功率(kgm.s-1)=体重(kg)×第3级到第9级的垂直距离(m)第3级到第9级的时间(s)(一)温盖特(Wiingate)无氧功率测试[3][步骤]1 准备活动: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蹬车2-4分钟,使其心率上升到150-160次/分,其间以4-8秒进行2-3次全力蹬车。
2 准备活动后受试者休息3-5分钟。
3 进行测试:发出口令“开始”后,受试者尽力快骑,同时测试者逐渐地调整阻力(2-4秒内调整好),达到规定负荷后,开始计算蹬圈数。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法在物理实验技术中,机械性能测试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各种材料、器件和装置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可以评估其在真实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为设计和制造提供参考。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法,并分析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一、拉伸测试拉伸测试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的拉伸强度、延展性和断裂特性。
通过将材料制成标准试样,并施加均匀的拉力,观察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可以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断裂性能参数。
拉伸测试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强度和可塑性评估。
二、压缩测试压缩测试是测量材料在受到垂直压力时的变形和强度的测试方法。
通过将材料制成标准试样,并施加均匀的压力,观察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破坏情况,可以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压缩强度。
压缩测试主要用于评估材料的抗压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电子元器件等的设计和生产。
三、弯曲测试弯曲测试是测量材料在受到弯曲加载时的变形和强度的测试方法。
通过将材料制成标准试样,并施加均匀的弯矩,观察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变和破坏情况,可以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弯曲强度。
弯曲测试主要用于评估材料的韧性和抗弯强度,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航空航天等领域。
四、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测量材料抵抗局部变形和破坏的能力的测试方法。
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或者冲击,然后测量材料在压力或冲击下产生的变形或者破裂,可以得到材料的硬度值。
硬度测试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抗磨性、抗刮性以及对外力的抵抗能力,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生产和加工。
五、冲击测试冲击测试是测量材料在受到突然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裂特性的测试方法。
通过使用冲击试验机或者落锤等设备,施加一定的冲击力或者冲击能量在材料上进行试验。
冲击测试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韧性、抗冲击性能以及耐久性,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等行业。
六、疲劳测试疲劳测试是测量材料在长期受到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裂特性的测试方法。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湖南工学院2012年3月目录实验六深度知觉测定实验七手指灵活性、手腕动觉方位能力测定实验八记忆广度测量实验实验九动作速度测定实验实验六深度知觉测定一实验目的深度知觉测试是测试人的视觉在深度上的视锐程度,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觉误差,也可以比较双眼和单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简介采用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
(一)主要技术指标:1 比较刺激移动速度分快慢二档:快档50mm/s 慢档25mm/s2 比较刺激移动方向可逆。
±200mm3 比较刺激移动范围:400mm。
4 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横向距离为55mm5 工作电压220v 50HE(二)工作原理:1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结构如图2所示:图2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结构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实验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性。
2 遥控键如图3所示:图3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遥控器面板示意3 面板布置如图4所示:图4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面板示意三实验步骤1、被试在仪器前,视线与观察窗保持水平,固定头部,能看到仪器内两根立柱中部。
2、以仪器内其中一根立柱为标准刺激,距离被试2米,位置固定。
另一根可移动的立柱为变异刺激,被试可以操纵电键前后移动。
3、正式实验时,先由主试将变异刺激调至任意位置,然后要求被试仔细观察仪器内两根立柱,自由调整,直至被试认为两根立柱在同一水平线上,离眼睛的距离相等为止。
被试调整后,主试记录两根立柱的实际误差值,填入下表中。
4、正式实验时,先进行双眼观察20次,其中:有10吃是变异刺激在前,由近到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到近调整。
顺序和距离随机安排。
5、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20次单眼观察。
四 实验数据及分析表1观察条件次数双眼观察单眼观察远→近 近→远 远→近 近→远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数五 实验结果及处理1、计算双眼和单眼20次测量误差的平均数。
6分钟步行测试的操作方法

疗效评价(多次 测试)
心力衰竭、肺动脉 高压、冠心病、起搏 器置人术后、经导管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介 人术后、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间歇性跛行 等疾病的疗效评价, 以及心脏康复、肺康 复及其他康复疗效评
价等
疾病预后评估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 衰竭、肺动脉高压、冠 心病、经导管主动脉瓣 置人术后、左心室辅助 装置置人后、重度主动 脉瓣狭窄、外周动脉疾 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非囊 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 特发性肺纤维化、放射 性肺毒性等
4、测试结束时记录:
在试验最后15 s时,测试者需紧跟受试者,在其6 min 时间到达的地方做1个标记,并嘱咐受试者放慢速度继续
步行,以免运动突然停止导致心率及血压快速下降,诱 发心血管不良事件。测试结束时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心 率、血压、SpO2指标;询问受试者目前是否有任何不适, 以及影响其行走距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用 Borg自觉 疲劳评分量表(0-10级或6-20级)评估其呼吸困难和疲
测试者必须对 上述情况做岀及 时的判断和适当 的应对。应尽快 安排受试者坐位 或卧位,获取生 命体征,酌情给 予吸氧,或采取 进一步的医学处 置。
试验结束后
医务人员会询问患者感受,并测量心率、血压。患者需留在试 验区休息,观察10-15分钟,确认无明显不舒服后才可离开。
结果解释
结果的表示形式
1
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是6MWT的主要结果,可以表示为绝对
相对禁忌证
已知的冠状动脉左主干50%以上狭窄或 闭塞,中到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无明确症状, 缓慢性心律失常或高度及以上房室传导 阻带,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严重的肺动脉 高压,静息心率>120次/min,未控制的高 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 >100mmHg,近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心房内血栓,尚未纠正的临床情况(如 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休息时外周Sp0,<85%,行走功能障 碍者
铝型材疲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铝型材的疲劳特性。
2. 掌握疲劳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析不同载荷下铝型材的疲劳寿命。
4. 评估铝型材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疲劳实验是一种研究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破坏规律的方法。
铝型材作为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采用疲劳试验机对铝型材进行循环加载,通过测量其疲劳寿命,分析其疲劳特性。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实验材料:某型号铝型材,尺寸为50mm×50mm×5mm。
2. 实验设备:疲劳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万能力学性能测试仪、精度为0.01mm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1g的天平。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铝型材样品加工成标准尺寸,去除表面缺陷,并进行表面处理。
2.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试验机的工作参数,包括载荷大小、加载频率、加载波形等。
3. 实验过程:将加工好的铝型材样品安装在试验机上,进行循环加载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实时记录载荷、位移、应力等数据。
4. 实验数据整理:将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绘制疲劳曲线,计算疲劳寿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疲劳寿命:在相同载荷下,不同加载频率的铝型材疲劳寿命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铝型材的疲劳寿命逐渐缩短。
2. 疲劳曲线:通过实验数据绘制疲劳曲线,分析铝型材的疲劳特性。
结果表明,铝型材的疲劳曲线呈非线性,疲劳极限较低。
3. 疲劳机理:分析铝型材在疲劳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探讨疲劳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铝型材在疲劳过程中会发生微观裂纹扩展,最终导致材料破坏。
六、结论1. 铝型材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具有明显的疲劳特性,疲劳寿命与加载频率、载荷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铝型材的疲劳特性,合理设计载荷大小和加载频率,以保证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本实验为铝型材的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提高铝型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性能。
沥青混合料四点弯曲疲劳实验模块实验原理

沥青混合料四点弯曲疲劳实验模块实验原理一、材料疲劳行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材料,其在长时间和重复载荷的作用下会表现出明显的疲劳行为。
在疲劳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会发生变化,逐渐降低至失效。
因此,了解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行为对于评估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弯曲应力分析四点弯曲疲劳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在重复弯曲应力作用下的性能。
在实验中,试样放置在两个相对的支撑点上,并在试样的中部施加弯曲应力。
随着应力的重复加载,试样内部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其性能逐渐降低。
三、重复加载条件在四点弯曲疲劳实验中,试样需要承受重复的弯曲应力。
这些应力的频率、幅值和循环次数等参数对于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调整,可以模拟不同使用条件下的疲劳损伤。
四、疲劳损伤机制在重复加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内部会发生微裂纹、颗粒破碎和粘聚力损失等损伤机制。
这些损伤会导致试样的强度和刚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断裂失效。
通过对这些损伤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和耐久性。
五、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是四点弯曲疲劳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
同时,还可以计算试样的疲劳寿命和损伤因子等指标,以评估其耐久性。
六、寿命预测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可以建立寿命预测模型,用于估算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这些模型通常考虑材料的性能参数、环境因素和使用条件等因素,通过数学公式或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预测。
七、材料优化建议通过对四点弯曲疲劳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沥青混合料的优化提供建议。
例如,调整原材料的配比、添加增强剂或优化加工工艺等措施可以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还可以针对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合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和设计方法。
八、实验局限性评估虽然四点弯曲疲劳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试验六疲劳试验示范

实验六疲劳试验(示范)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2、观察疲劳破坏的现象。
二、实验设备疲劳试验机有各种类型,用来在不同受力形式下和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
常用的是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有纯弯曲和悬臂弯曲两种型式。
本试验采用纯弯曲式疲劳试验机,其构造示意图如图26(A)所示。
试件4的两端被夹紧在两个空心轴1中,两空心轴与试件构成一个整体杆,支持于两个滚珠轴承3上。
电动机5通过软轴6使这个整体杆转动。
横杆8挂在滚珠轴承2上,处于静止状态。
在横杆中央的砝码盘上放置砝码9,使试样中段受纯弯曲(图26—B),最大弯曲正应力为(A)纯弯曲疲劳试验机示意图(B)试件弯矩图图26 纯弯曲式疲劳试验机三、试件本实验需用一组8~13根材料和尺寸均相同的光滑小试件,直径为d=6~lOmm,表而须磨光,无锈蚀或伤痕,圆角处要光滑过度。
四、实验原理疲劳破坏与静力破坏有本质的不同。
当交变应力小于材料的静强度极限σb时,材料就可产生疲劳裂纹或完全断裂。
即使是塑性材料,断裂时也无显著的塑性变形。
在疲劳破坏的断口上,一般呈现两个区域,即光滑区和粗粒状区。
材料断裂前所经历的循环次数称为疲劳寿命N,试件所受应力愈小,则疲劳寿命愈长。
对钢和铸铁等黑色金属,如果在某一交变应力下经受107次循环仍不破坏,则实际上可以承受无限次循环而不会发生破坏。
所以,对这些金属以试件能承107循环所对应的最大应力σ值作为疲劳极限σ-1。
maX五、实验步骤1、试件准备取8~13根试件,检查试件表面加工质量,如有锈蚀或擦伤,用细砂纸或砂布沿试件轴向抛光加以消除。
测量试件的直径。
2、装夹试件安装试件时必须很仔细,避免灰尘和杂质进入空心轴的锥孔中。
将试件牢固夹紧,使试件与试验机的转轴保持良好的同心度。
试件安装好后用手慢慢旋转试验机的转轴,用百分表在试件上测得的径向跳动量应不大于0.03mm。
然后空载运转,试件的径向跳动量应不大于0.06mm。
3、进行试验第一根试件的交变应力的最大值约取材料强度极限的60%,即σlmax=0.6而砝码重量P1二0.6σbπd3/16a。
实验心理学

实验一、暗适应
阈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适应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人眼在暗适应的条件下,阈值会受适应时间的长短而作有规律的变化。在开始暗适应的五分钟内,刺激阈值下降得快,即视觉敏感性提高得很快,在过了20分钟以后,刺激阈值就不再下降,其曲线接近渐近线。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暗适应曲线的测定来证实阈值是随外界条件而变化的。
实验材料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因工程实验实验六:工作疲劳测定实验
刚晓名:张姓
20130555
号:学
1301
业业:工专
金海哲伏指导老师:郭
刘倩宇小组成员:李雨晴
01日月年2016077
/ 1.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用功率自行车作为体力作业,使被试者在不同的体力负荷下作业,测定被试作业前(前安静期)、作业中(即负荷期)和作业后(后安静期)等三个阶段的心率(呼吸循环机能的指标)变化,判断作业负担及疲劳恢复的规律。
当然在实际工作疲劳研究中,还要结合其它的检查法(生理学检查法,心理检查法等方法)来综合地判断疲劳程度。
二、实验内容
实验分2个作业进行,分别进行下列测定。
第2个作业要等第1个作业停止后,操作者完全恢复到安静期水平时才能开始。
1.作业前(前安静期)的心率测定;
2.作业中(即负荷)的心率测定;
3.作业后(后安静期)的心率测定。
三、实验仪器
心率发射机,带有MF调频的收录机,脉搏表,普通秒表,功率自行车,导电膏,医用胶布等。
四、实验原理
实验时,每组选一人为被试,其余为测试和记录者,其中有一人调节接收机并负责向被试和测试者发出时间信号,每隔20秒钟发出信号一次,通知被试和测试者。
测脉搏时,每次听到信号后立即启动秒表,
同时数从收音机里接收来的心率声音,数至15次时立即停表,记下该瞬间的心率值。
然后立即使表回零,等待下一次信号,以后重复7 / 2.
上面的测记过程。
每次测定分三个阶段:
1.作业前5分钟时间,被试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2.作业中5分钟时间,被试开始按规定的速度(或按节拍器频率)蹬车。
3.作业后10分钟时间,在10分钟以内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值,作业测定结束,若10分钟以内尚未恢复到安静期心率值可适当延长时间。
这里要注意进行作业二时也应有5分钟的作业前安静期时间。
本实验作业一加负荷30kg,作业二加负荷50kg,速度值均定为90公里/小时。
测定者从作业的安静期到作业后恢复结束要连续记录,如遗失了某瞬间的心率值,仍要继续记录以后的数值。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测试者:张晓刚
年龄:23岁
身高:179cm
体重:70kg
最近健康:良好
测试时间:2:00pm-2:30pm
地点:实验室
温度:28℃
7
/ 3.
作业一:负荷30w 速度90r/min
90r/min
速度作业二:负荷50w
7
/ 4.。
三条折线:从上到下,依次为作业中,作业后,作业前90km/h 负荷30w速度
50w负荷速度90km/h
7
/ 5.
六、讨论
(1).作业中,总体趋势心率都是随着时间,先增加随后平稳。
(2).作业后到平静,总体趋势心率都是随着时间,先降低后趋于平稳。
(3).不同负荷下,心率增加值大致相同,心率增加率也差不多。
(4).以本次实验被测者而言,当测试者工作中达到平稳时,心率最大值基本相同约为140。
(5).当加大负荷,人体的感觉会越来越疲惫。
七、思考题
1.结合实验说明影响工作疲劳的因素。
相同负荷下,需要蹬的转数越大人越疲劳。
相同转数下,负荷越大,人越疲劳。
2.降低疲劳的措施。
(一).改善工作条件
合理设计工作环境,改进设备和工具,改进工作方法。
(二).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
疲劳后的身体恢复,休息时间的确定,休息方式。
(三).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休息日制度,轮班制度。
3.通过劳动强度与疲劳关系分析,讨论作业制度安排时应考虑的因素。
(1).避免疲劳累积
(2).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2有关,在生理机能下降是发生疲劳较重,而在机能上升时发生疲劳较轻。
(3).人对疲劳由一定适应能力。
7
/ 6.
八、实验感想
通过此次实验,对于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更加了解,根据人因应该对两者建立正确的关系,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将工作和休息向融合,在人健康的前提下,高效的完成工作。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