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聊斋志异之婴宁
聊斋志异 《婴宁》

课件制作 阙建华
四、婴宁的“笑”
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 树不能行,良久乃罢” 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笑得更是惊世骇俗:“但 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 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 “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用墨不多,惟一“笑”贯 穿全篇,可谓一笑生神,又“狂而不损其媚”。正 是这一“笑”,隐隐然使卫道士们瞠目结舌。
课件制作 阙建华
蒲松龄晚年画像
课件制作 阙建华
蒲松龄印章 墓中出土
课件制作 阙建华
蒲松龄塑像(今山东淄博淄川)
阙建华摄
课件制作 阙建华
蒲松龄故居正厅
阙建华摄
课件制作 阙建华
二、关于《聊斋志异》的创造
《聊斋志异》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 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 会化,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理想。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的 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 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 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课件制作 阙建华
三、关于《聊斋志异》的评价
清代山东文坛领袖、蒲松龄同乡好友王士祯为《聊 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 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鲁迅先生在评论 《聊斋志异》时说“独于详尽之处, 示以平常,使花娇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 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 志怪”。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 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婴宁

读《聊斋志异》之《婴宁》花枝间是她花一样的笑脸。
“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婴宁是属于这般诗意的风景的,她是在恬静中烂漫着的女子。
婴宁,自小随鬼母长在山林草丛间,远离尘嚣,大多时间以种花为乐趣。
未染于红尘,如浑金璞玉般,一言一行一笑一动,无不纯真烂漫,娇痴可爱,让人心生爱怜。
她,“拈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
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
这样的婴宁纯真可爱,少了封建女子的脂粉气和泣涕眼泪。
她的笑与当时封建教条的反差,使“满室妇女,为之粲然”。
她笑的响亮,笑的娇媚,笑的无所顾忌,笑的摇曳生姿。
不合礼教的笑,止不住,“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婴宁近于疯狂的笑就像是一条皮鞭,声声鞭打着那昏昧可笑的教条。
她的笑却没遭到人们的拒绝。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
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问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
王子服因笑痴迷,王母因笑解忧,邻女少妇因笑“争承迎之”。
婴宁笑得率真,笑得痛快。
即使是在婚礼之上,仍是“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
她确实像个婴儿,纯纯白白的,一尘不染。
婴宁坐于花间,她不知,她自己俨然就是一朵最美不过的花。
她是属于那里的,她是大自然的。
于是,婴宁可在王子服提及“夫妻之爱”时问:“有以异乎?”能在王子服说“夜共枕席耳”时答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这样可爱得如婴儿一般的女子,应该永远在那乱花丛中微笑,本应该永远天真烂漫的挥洒。
然而她终是离开了谷底桃源似的生活进入了世俗。
于是最后,她的笑终被凡尘磨灭,婴宁终于因为一场由不轨之人引起的风波“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来到了“人世”。
黑暗、混浊毁灭了婴宁,也毁灭了她的笑。
也许婴宁却不该向那西邻子“不避而笑”,但如山泉一样清澈的婴宁又如何料得着这许多“世事”,且西邻子的下场也是应得的。
心灵的伤害无以填补,于是曾经笑容可掬的她,永不再笑。
聊斋志异·婴宁

《聊斋志异·婴宁》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该书中,人与异类的爱情故事不下数百篇,这些故事有和有散,有悲有喜,经典众多。
可无论从何角度,《婴宁》一篇都绝对算得上“压卷之作”。
《婴宁》这部作品和《花姑子》、《青凤》、《狐梦》、《绿衣子》等作品一样,均构成了蒲松龄笔下的狐鬼世界,让这个奇异神秘的异域空间显得愈发多彩斑斓。
而《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佳作,文中的女主人公婴宁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笑的最美的女子。
她的笑,她的天真烂漫,她的狡黠聪慧均构成了她的典型性格的方方面面,她的笑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她的不笑又让我们为之感叹。
婴宁可是说是蒲松龄狐鬼世界的一个典型,而它自身所蕴含的典型魅力又让我们为之倾倒。
关键词:聊斋志异婴宁形象塑造形象深化一:婴宁典型的形象塑造小说中,婴宁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次建构,一是再深化。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根据婴宁性格的变化来划分。
一个形象的建构,往往具备两个方面。
一是形象的外在,主要指婴宁形象的外貌。
一是形象的内在,指婴宁的性格。
(一)婴宁的外貌美在小说中,作者对她的美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进行具体的描述,而是在对婴宁形象进行整体勾勒时,用“容华绝代”进行了艺术化的勾勒。
作者精炼的描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作者又不止于此。
接着,作者通过王子服把婴宁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王子服在上元年初遇婴宁,如痴如醉,“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当婴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之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到了一种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他“不语不食”“肌革锐减”,被吴生哄骗后,他“喜溢眉宇”“饮食渐佳”“日就平复”,久不得婴宁消息,又“悒悒不乐”,常常睹物思人,陷入了无限相思之中。
总之,他对婴宁是绝难忘怀的。
作者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从侧面刻画了婴宁的勾人心魄的美。
开篇作者除了描绘婴宁的外貌美,还点出了婴宁的两大个性:“拈花一笑”,即爱花的特征,这里的花又巧妙的映衬了婴宁的美貌,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笑容可掬”又是表现其爱笑的特征,而爱笑则是婴宁内在性格的表现。
聊斋志异婴宁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家人不知也”,思念婴宁;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重见婴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 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 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王生“注目不移”的反 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我不惯与生人睡”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艺术成就
一、故事以王生与婴宁从相识到结婚为情节线索单线 发展,但层层设置悬念,直到篇末才用补叙法点明婴 宁的狐女身份,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色彩。 二、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较大幅度横 向扩展,细致刻画人物。 三、选取典型细节,如花、笑,反复渲染,以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 天真、美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一、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 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 木满园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已婚尚攀登花 架,摘花簪玩
二、笑口常开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相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 不可遏”、“忍笑”、“复笑,不可仰视”、 “大笑”、“笑声始纵”、“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聊斋志异》之《婴宁》
本書介紹
《聊斋志异》,又称《聊斋》,俗名 《鬼狐传》,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 松龄的著作。 《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 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 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含5篇)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含5篇)第一篇: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婴宁-ppt

婴宁采花导致西邻子死亡,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如何据此看待婴宁? 故事的转折点是婴宁的墙下恶作剧,揭示了婴宁 性格上“亦憨亦黠”,既天真又狡猾的复杂性,她看 似 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 宁的真处和美处。 婴宁出生于幽谷,不知三从四德,无视长幼之 序,用笑声蔑视一切;后嫁入人间,又恪守男女大防 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 时社会环境的。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的手段。 社会中尔虞我诈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
:外貌美、爱花、爱笑,纯真得近乎痴憨、狡黠、 聪明、知礼、孝顺
“爱笑”是婴宁的最大特点,这一系列的“笑”体 现了婴宁的什么性格?作者是怎样评价婴宁的?
婴宁用纯真、自由、不受礼法约束无拘无束的笑声 蔑视动摇一切封建礼教,正是婴宁的笑使她像水一样纯 净,玉一样莹澈,花一样美丽。在她的身上作者寄予着 对反璞归真的人性和理想女性的向往。作者亲切地称她 “我婴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 生、婢女小荣。
鬼母秦氏姓吴,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嫁给秦姓 男人,吴生称她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 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 养。
小说的几条线索 :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 节的枢机) 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 对生零涕
科举考试,考试程序
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录 取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的开始。乡试:每三 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会 试:由中央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殿试:贡 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 为三等:分为,进士及第(又分状元、榜眼、探 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朝考:由雍正时 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疏策(相
聊斋奇女子之婴宁

如果说林黛玉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的最优美,最哀怨的女子,那么婴宁就是笑的最甜美,最灿烂,最可爱,最多样的女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很多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婴宁】就是其中的名篇。
小说开始写一位名叫王子服的秀才,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早亡,寡母溺爱,家产丰厚。
他在元宵佳节那天,和表哥吴生一起去街上观花灯。
逛到村边,遇见舅舅家的仆人找吴生有事,把吴生喊走了,王子服只好一个人去看花灯。
他走到一座开满梅花的小山脚下时,迎面碰到一位美丽的女子,手里拿着一枝梅花,身后跟着一个丫鬟,满脸微笑向他走来。
他不由得神魂颠倒,两眼不眨的盯着姑娘看,竟忘了顾忌。
那个美女和他擦肩而过,几乎把他撞倒。
走了几步,姑娘回头对她的丫头说,你看那个小伙子!两只眼睛向贼一样盯着人看!一面说,一面把手里的梅花扔在地上,和丫头说说笑笑往远处走去。
王子服拾起姑娘扔掉的梅花,竟然失魂落魄,也不逛花灯了,回到家里,不吃不喝,倒头就睡,得了十分严重的相思病。
可见,婴宁是个非常漂亮美丽的姑娘,王子服见了她居然得了相思病。
王子服的病找了很多名医,就是不见好转,烧香许愿也不及事,他母亲十分着急。
有一天,他表哥吴生来看望他,王子服哭着向吴生说出了病因,请求表哥为自己想办法。
他表哥就哄他说,你真是个痴人!这点小事,有何难办?只要你病好了,这事包在我身上。
吴生四处打探姑娘的下落,没有结果。
过了几天,吴生又来了,王子服急不可耐的打听姑娘的下落,吴生随口说道,已经找到了,原来是我一个姑妈的女儿,也就是你的一个姨表妹。
按理说姨表亲是不能通婚的,不要紧,等我去说,没有不成的。
王子服问姑娘家在那里,他表哥随口说道,她家住在西南山中,离这里30多里。
王子服听后马上就病好了,饮食增加了,也吃胖了。
他思念姑娘就拿着已经干了的梅花看。
后来,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就拿着梅花自己去找那个姑娘。
大约走了30多里地,看见一个四处环山,满山荒草杂树的山谷。
远望山谷深处,隐约有个小村落。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婴宁原文及【原文】婴宁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
绝惠[2],十四入泮[3]。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4],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5]。
会上元[6],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7]。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邀。
有女郎携婢,拈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8]!遗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9],肌革锐减[10]。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11],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12],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3]。
生具吐其实[14],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15]。
如其未字[16],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17],计必允遂。
但得痊廖,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8]。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访既穷,并无踪绪。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给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19],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20],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21]:西南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22]。
吴支托不肯赴招[23]。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确[24],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5]?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26],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7]。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讲聊斋志异之婴宁教学目的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1)学生搜集关于蒲松龄的生平简况。
(2)关于《聊斋志异》的由来及其艺术风格。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初步通读全文。
一、导入1、由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1)关于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关于《聊斋志异》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1)鲁迅先生评价:“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在同位之间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有条件的可收看电视剧〈婴宁〉。
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作业:(1)进一步阅读文本。
(2)勾画出表现婴宁性格特点的句子,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三、有关蒲松龄的三大苦难1、生活之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
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
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
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
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
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
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
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
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2、科举之苦: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这是为什么?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
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
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
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
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
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
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
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
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
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
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
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
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
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
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
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
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
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
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
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
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
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
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
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
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写作之苦: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
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
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
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
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
(想象聊斋中的故事,弗洛伊德,梦)关于《聊斋志异》的现代评价: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