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婴宁人物形象鉴赏

• 卢昱如:文中描写的狐女婴宁,天真烂漫,敢说敢笑,
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她的笑不顾一切,含着对封建礼 教的蔑视,她的蔑视除了是“不知者无畏”,还与她从小 的环境密切相关。那里犹如世外桃源,寂无人行,止有鸟 道,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意甚修雅。这里不受世 俗气息的污染,纯净而充满生机,正式这样的环境孕育了 一个纯真美丽的婴宁。正是这样的婴宁挣脱了封建礼教的 桎梏,粉碎了一切教条和虚伪,赢得了幸福生活。
婴宁人物形象鉴赏
一、爱花成癖
——突出婴宁圣洁无暇的心灵
• 文中二十五处写到花,其中梅花八处,桃花两 处,杏花三处等等,如: •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笑 语自去” •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门内红花夹道、 满庭豆棚花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木满园 •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 “含笑拈花而入”;已婚尚攀登花架,摘花簪 玩
• 牟越: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 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 真又狡猾。婴宁由笑到不笑是其对个人人生命运 的一种把握,是婴宁自身主观意识使然。她的笑 外在表现为天真烂漫,率性坦然,内在上是她用 笑声蔑视,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笑是她试 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 李天天:婴宁她天真烂漫,爽朗喜笑,憨态可掬, 是那个时代不太可能出现的新人。这一人物真切 地寄寓了蒲松龄的生命智慧与痴情诗意,表达了 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体悟和向往。其中婴宁具 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 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 活。
☆讨论总结☆
•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一个天真烂漫、爽朗喜笑、圣洁无暇、 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女子,也是一个聪慧狡黠的小狐狸。她的笑声 不分场合不分地点,贯穿了整篇文章的始末,文中写了她含笑,隐笑, 痴笑,复笑,狂笑,憨笑,浓笑,忍笑……嫣然却不媚俗,恣肆却不 狂妄,从中表现出她的真性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出自她本能 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应,也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 段。然而她也有狡黠的狐性一面,这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 她用恶作剧的手段处理了不法之人,这是她保护自己的方式。作者通 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世外桃园与现实的差距,致使婴宁从笑到 不笑的巨大性格变化,让人不得不觉得遗憾,随性自然却抵不过封建 礼教的束缚,使读者知道了婴宁对于纯净美好世界的渴望,表现了作 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总的来说,婴宁是纯真美丽的,她除了有独特 的性格,还有孝心痴心,对自由幸福的爱情大胆追求。蒲翁称之为 “我婴宁”,口吻相当亲切,就像是在称呼自己的女儿,而“撄宁” 指合乎天道、保持自然本色的人生,足可见作者对她的真实自然、追 求真璐:婴宁本是一个狐狸生、鬼母养育的可爱少女,她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 聊斋志异 研究・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刘加夫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品质结合无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而整篇作品的最成功处在于对婴宁这一形象的塑造。
蒲松龄运用精粹的艺术语言,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娇憨、欢快忘忧而又心识大体的少女婴宁形象;婴宁爱笑的特点经作者的着力渲染尤其显豁醒目,整篇作品也因此而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作品以王生与婴宁的上元邂逅开篇,推出“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然如惊鸿一瞥,婴宁一句戏语,嫣然一笑,竟翩然而去。
开首一段即非常有戏:婴宁美艳若仙,却毫不矜持;对王生的放肆无礼笑骂而已,并无反感。
其人耶?仙耶?正耶?邪耶?于王生有情耶?无意耶?均极尽迷离,颇费猜度。
然而至此作者却将笔势宕开,不写婴宁,而是写一见钟情的王生如何寤寐思服,以致恹恹生病;又如何急不可耐,亲自寻找婴宁;在此寻找过程中,作者又以王生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胜境。
这种虚晃一枪而又不著痕迹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于叙事张弛之际的从容风度,很见文章的回环曲折之美。
但更有意义的却是这些描写突出了婴宁来去飘忽、深居简出的神秘色彩,渲染了一种灵异氛围,为婴宁的再度出场蓄足文势。
正当寻寻觅觅、山重水复之时,蓦然间却见婴宁于茅舍断墙边俯首自簪杏花。
王生喜出望外自不待言,读者至此也松了一口气,终于又见到婴宁了。
但是和上元相遇一样,婴宁“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这句描写和李清照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乎同一机杼,极富诗意美,婴宁乍惊乍喜之态宛然在目。
行文至此又有一顿,作者暂时撇开婴宁,写王生一步步“渐近佳人”,却又总不见佳人露面。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述,有聋聩老媪的絮絮叨叨,有住舍内外的明丽景致,处处闪动着婴宁的影子,偏偏不见其真面。
若即而若离,似真又似幻,于作者的腾挪跳跃中,婴宁的神秘色彩又添一层,她美好娇憨的形象呼之欲出,惊讶不安的少女情怀也隐约可见。
婴宁人物

一、人物形象分析(婴宁)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

安徽电大宿州分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2009(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分校:宿州电大姓名:曹宇学号:093400126517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目录一、内容提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1、天真单纯与花为伴 (3)2、善解人意惩恶扬善 (6)3、纯质无暇笑口常开 (8)四、参考文献 (12)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内容摘要:婴宁,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是蒲松龄笔下一位较为特殊的女性。
聊斋里的女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美的,无论是鬼是狐是妖还是普通的良家女孩子,一个个都是美得妖冶而轻灵。
蒲松龄是描写女性的高手,他笔下的那些女子,性格各异,却无一不美得让人心醉神驰,沉迷不已。
要说这些美丽的女子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婴宁,因为她的天真、善良与乐观。
本文将从婴宁天真善良的性格特点开始,揭示古人眼中的妇女形象,以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婴宁形象善良天真爱笑《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的数百篇作品中写了上千的社会阶层各色人物,其中不乏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婴宁是古往今来笑得最美的女子,也是蒲松龄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亲热地称呼为“我婴宁”,那一句“我婴宁何尝憨耶”,更像是长者对于调皮小女的嗔怪和爱护。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
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
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

— —— — — 型 — 浅谈《 聊斋志异》 Nhomakorabea中婴宁形象
固 刮 丽 红
内容摘要 :婴宁 ,蒲松龄 笔下笑得 最美的女性 ,出 自 < f i l l 斋志异》 卷 三 《 婴宁篇》,本文从 “ 我婴 宁” 、
自然 之 婴 、身 在 自然 、 心 为 自然 、 自然 难 为 等 角度 探 讨 了婴 宁 的 人 物 形 象 。 关键 词 : 《 聊 斋 志 异》 婴宁 形 象
个 陌 生 男 子 ,毫 不 羞 涩 反 而 奚 骂 “ 个J L i f I , 目灼灼 似贼 ! ” 。 两人 的
下树 后 “ 女 笑 又 作 ,倚 树 不 能 行 , 良久 乃 罢 ” 。 婴 宁 的笑 无 法 无 天 , 不分 场 合 ,连拜 堂 都 “ 笑极 ,不 能 俯仰 ” 。嫁 给 王 子 服后 婴 宁也 无 视 新 妇规 矩 , “ 室 中 吃 吃 皆 婴 宁 之 笑” 。 陌生男 子 来 时仍 “ 浓 笑 不 顾 ” ,“ 始极 力忍笑 ” ,最 后 还 是 “ 放 声大 笑 ” 。婴宁 “ 善 笑 ,禁 之 亦 不可止 ” ,封 建 淑 女 “ 笑不露 齿”
皆 丝 柳 ,墙 内桃 杏 尤 繁 ,间 以 修
竹 ,野 鸟 格 桀 其 中” ; “ 门 内 白石 砌 路 ,夹 道 红 花 ,片 片 堕 阶 上 ” 。 “ 豆棚 花架 满 庭 中 ” ;客 舍 也是 “ 粉
壁 光 明如 镜 ;窗 外海 棠 枝 朵 ,探 人
对 话 显现 出婴宁 的 可爱 狡黠 。 当王 子 服 以存 花 示爱 时 ,婴 宁故 意 装傻 让老奴 “ 折 ~ 巨捆 负 送 之 ” ,逼 着
的 规矩 统统 不 关她 的事 。花样 翻 新
谈_婴宁_中婴宁的人物形象塑造

谈《婴宁》中婴宁的人物形象塑造孙传鸣摘要:本文试从爱花爱笑、亦憨亦黠、虚实相衬等方面分析蒲松龄是如何塑造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亦憨亦黠;虚实相衬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婴宁便是其中之一。
《婴宁》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圣洁无暇、活泼可爱的婴宁形象,蒲翁亲切地称之为“我婴宁”,口吻之亲密像是在称呼自己的女儿,并且把她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可见爱之深切。
蒲翁从不同的方面着力塑造了婴宁这一人物形象。
一、爱花爱笑,突出婴宁的性格特征蒲翁抓住婴宁爱花、爱笑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爱花成癖”,突出婴宁圣洁无暇的心灵爱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文中二十五次写到花:写梅花八处:婴宁一出场就“拈梅花一枝”,见到王子服注视她,故意“遗花地上,笑语自去”,才使王子服有了相思之苦,“拾花怅然”,回家后“藏花枕底”,不说话也不吃饭,得了相思病。
当得知婴宁家在三十里余外的西南山,王子服“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于是“怀梅袖中”独自去寻找婴宁。
见到婴宁后,“乃出袖中花示之”,而婴宁却说并非稀罕之物,要送他一大捆,王生只好说出了“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写桃花二处:婴宁在西南山的住处:“墙内桃杏尤繁”。
见到王生注视她,回头对婢女说“视碧桃开未”,借此离开。
写杏花三处:“墙内桃杏尤繁”、“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此女郎就是婴宁。
写杨花、海棠各一处:“细草铺毡,杨花糁径”、“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写木香一处:王子服的家中“庭后有木香一架”。
还有写无确指的花,有九处。
(二)“孜孜憨笑”,突显婴宁天真烂漫的秉性爱笑是婴宁生活的另一部分,文中巧合的是写婴宁的笑也有二十五次。
上元节婴宁初遇王子服,以其“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美貌,让王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却“笑语自去”,使得王生“神魂丧失”,回到家中,茶饭不思,“肌革锐减”。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由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创作,是一部集鬼怪神仙、爱情奇遇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作品。
在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牡丹亭》中,婴宁是牡丹仙子的代表人物,其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婴宁的特点在于其外貌清秀、举止优雅,身为仙女的她也拥有非常强大的异能力和法力。
她最大的特点是真情实意,不假装外表的仙气和神秘感,而是直率、热情,对于爱情更是认真而执着的追求。
在牡丹仙子的故事中,婴宁是女主角柳湘莲的娘亲牡丹仙子的凭依之一,也是营救柳湘莲的重要助手之一。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始终保持最独特的一份积极力量和善良之心。
当柳湘莲吞食灵芝获得不死之身后,她帮助柳湘莲顺利地与唐伯虎两情相悦。
她对于唐伯虎和柳湘莲的爱情非常理解,她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只翅膀,为他们开辟了两人情感的天地。
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另一个具体形象则在《婴宁》一篇中。
故事中,她为了救活父亲,主动承担了一生的孤独百年,并在这长达百年的孤独岁月中锤炼了自己的纯真、宽容和替人设想的品格。
她坦然地接受了一生的孤独,不因寂寞而自怨自艾,而是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致于最后的她成功了解刘仁逵的心意,为他排难解怨。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形象,虽然柔弱,但却充满着坚定和豁达。
她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散发出不同的迷人光芒,为故事增色不少。
她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随,也因其独特的品质而深受感动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作者:李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她爱花、爱笑、单纯天真而又细心沉稳、聪明狡黠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环境改变对她性格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风姿绰约的女性,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婴宁,她的形象活灵活现,丰采动人,其他任何花妖狐魅都不及,不愧为《聊斋》小说的压卷之作。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
一位大家曾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吾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
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
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自由的象征,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
那么,《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没有社会桎梏,缺人间教化,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树红花,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
她在山中的十六年,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
所以,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
笑,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
笑,出于真情,源于纯净,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上元踏青,偶遇王生,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
人物随笑出场,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
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她正赏花,见到墙外的王生,便“含笑而入”,想笑没有笑出声,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
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更是笑声不断。
第二天,王生至舍
后小园,忽听树头沙沙有声,抬头望时,见婴宁攀援树上,当婴宁发现王生时,“狂笑欲堕”,就连下树时也大笑不止,王生急忙向前搀扶时,她又是一阵大笑,笑得前俯后仰,靠着树不能行走。
婴宁居然笑成这个样子,如此憨情,如痴如醉,好像没有什么理智,倒像是有一种先天的“笑痴”,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一种“少教训,嬉不知愁”的真情表现。
伴随着开怀的笑声,王生把婴宁带回自己家中,王家居室便充满了婴宁吃吃的笑声,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连结婚拜堂她都“笑极不能俯仰”,婚礼只好作罢。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那时女人只能够笑不露齿,笑不出声,要言词庄重,举止消停,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笑,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不过是东风之吹马耳。
同时,婴宁又是一个“爱花成癖”的美丽少女,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花。
她所居的山村,是“白石砌路,夹道红花”,她屋后的小园则是“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到了王子服家中后,她又到处物色花木,甚至不惜当了金钗去购买花木良种,不到几个月,就把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
一年四季,她的头上、手上几乎不曾断过鲜花。
她把花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花,色美味香,生意盎然,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美好高洁的象征,在花的世界中生活所养成的爱花性情,这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憨直无邪、活泼开朗的天性,而且揭示了她笑自天来满身香,来自万花丛中而芬芳之气不减。
除了爱笑、爱花,婴宁还有在世人看来近乎痴憨的单纯和天真,当王子服拿出上元节婴宁遗弃的梅花示以爱慕之意时,婴宁却傻乎乎的说:“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如此不解风情,惹得王生只好直白告诉她:“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可婴宁还是不解其中缱绻之情,说:“亲戚之情,爱何待言?”而当得知王子服所说的爱即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时,良久无语,最后说:“我不惯与生人睡”,甚至大声告诉其母“大哥欲我共寝”,让王子服好不难堪,待小声责备之,还问:“难道刚才的话不该说吗?”王子服开导说:“这是背人说的话”,婴宁还是不解:“怎能背着母亲?再说睡觉也是常事,干嘛隐瞒?”王子服恨其痴憨,没办法开导她。
故事后半部分,突然写婴宁誓不再笑。
之所以不笑了,直接原因是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的“西人子”,社会舆论不是谴责西人子的恶有恶报,自作自受,反而责怪婴宁,仿佛一切全是因为她的爱花爱笑引起的,连王母也指责她“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
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章,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婴宁发誓从此再也不笑了,“虽故逗,亦终不笑”,根本原因是环境变了,她来到了机关四伏的人间,人情世故越来越了解,有了封建伦理的桎梏,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喜怒都不能自由自在形之于色,到处充满了丑恶争斗。
不仅不笑,而且还对爱人零涕而哭,希望把鬼母的灵柩埋到父亲坟里,这一违背固有爱笑性格的哭,使清代评论家冯镇峦甚为惊异,赞叹它“大是异事,笔端不测”,这一哭的确写得很有学问,原来作品写婴宁爱笑、爱花、憨痴,读这只觉她是个天真烂漫、纯洁活泼的姑娘,在喜爱这个形象的同时,不免微感缺少一点深度。
她墙下的恶作剧,透露了她惩罚邪恶的狡黠,而面对丈夫哭诉鬼母的养育之恩,要求为之合厝的举动,则集中而深刻的说明了婴宁绝非一位人事不知的傻姑娘,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她爱笑、憨痴和爱花的性
格,便自然会产生新的理解。
原来她的爱笑,不仅是喜悦感情的简单流露,而且是一种意志的巧妙表现:在她“遗花路上,笑语自去”、“含笑捻花而入”的笑里,分明有着对王子服发自内心的好感,这些笑不能不说是她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当王生希望和她“夜共枕席”时,“女俯思良久”,而后冒出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从字面看,似是天真无知,不谙床第之事,然而“俯思良久”四字则表明绝非如此,只是认为王生说这些话是不合适的,可又不能生硬顶回去,所以巧妙来了这么一句,从后文写她关于房中隐事“殊密秘,不肯道一语”便可证实这个判断不错;另外,她告诉鬼母“大哥欲我共寝”,是明知鬼母耳聋听不见,又正好可以借此对王生旁敲侧击地警戒一番,而当王生“大窘”时便适可而止,这些都表现了她娇憨顽皮的一面,也揭示了她性格中蕴藏着端庄稳重的一面,进入王家后,她又用坦荡的笑声驱除婆婆对自己的疑虑;用“笑极,不能俯仰”的行礼,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的蔑视;用各种各样的笑为婆婆解忧,为奴婢消祸;还巧设圈套严惩西邻子等,虽不脱稚气,但突出表明了她聪明有心计,天真之内隐藏着思虑。
特别是婚后许久才对王生倾诉肺腑,说出“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的话,更清楚看出,婴宁这个人说她是“隐于笑者”,是把真面目隐藏很深的世故者,固然言重,但她断不是一个“嬉不知愁”、“全无心肝”的傻姑娘,而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细心沉稳的女性。
在这里婴宁的性格更加深化,为前面的描写增添了新意,使她的所有性格都得到了升华,使这位姑娘天真烂漫的形象陡然变得深沉,更富有社会意义了,以喜剧化的手段最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隐于笑”的悲剧人物。
当我们回顾婴宁从笑到不笑,从不笑到哭的历程,怎能不痛恨那扼杀美好事物的罪恶社会?又怎能不佩服蒲松龄这种强烈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段?
作者是一个追求美好理想的人,不忍于婴宁的美好性格被扼杀,但又无力改变罪恶的社会现实,便在结尾处隐约显示了一点希望的征兆,说婴宁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这个光明的尾巴显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顽强而执着的追求。
从艺术结构上说也是耐人寻味的,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又一个“婴宁”诞生了,美好的东西终究是扼杀不了的,当然,以当时的情形看,小“婴宁”的前途也未必是乐观的,但作者这样写却表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鼓舞。
参考文献:
[1]张芹玲.说聊斋话世相.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01
[2]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双翼.聊斋志异今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4]吴组缃.聊斋志异欣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吕扬.聊斋人物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6]刘欣中.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漫谈.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