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聊斋志异婴宁有感
2018年婴宁观后感-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婴宁观后感篇一:婴宁读后感公事管1001 2401100115李佩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婴宁》读后感读完婴宁,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吧,既喜欢那种自然纯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评婴宁的转变,因为要想适应社会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变原始的性情,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文章的主人公—婴宁,那个荣华绝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的可爱女孩,脸上始终是那明亮的笑容。
她单纯、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吝啬那爽朗的笑容,同时她不谙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谈论。
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充满的欢乐的国度,没有纷争没有黑暗没有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揣度别人的意思。
那是一个我们都渴望但却无法到达的地方。
她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养育她的鬼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好一切把她托付给王子服并进入尘世的时候开始的。
嫁入王家,开始她做为平凡人类的生活,在与家人邻居的相处中,她始终真诚以待,她的笑容带给人们无限欢乐。
但是在这之中,她也学到了许多,懂得夫妻之事比人,早晚省问长辈,操一手精巧绝伦的女工,与邻居和睦相处。
但这笑却也给他带来麻烦,她惩罚邻家子事情闹大,被婆母责怪,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后,她发誓不再笑,从此舍弃了那迷人的笑容,不过这件事也让她学会了信任自己的丈夫与婆母,更加感激鬼母的养育之恩。
她一步一步的变得理智成熟,而我却不知是该为之感到欣慰还是悲伤。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以前天真烂漫的婴宁,但我也知道那样的人无法在这个社会走的长远。
也许我该欣慰的,因为生存最大,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又如何谈更多的需求呢。
《红楼梦》里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长在这个世界,生存在这个社会,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势必是要先放弃一些东西的,有舍才有得。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提起《聊斋志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这本书里充满了各种神鬼狐妖的奇妙故事,读来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又爱又怕。
我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那些狐仙鬼怪,有的善良温柔,有的狡诈恶毒,有的调皮可爱,有的阴森恐怖。
但不管是哪种,都被作者蒲松龄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婴宁》。
婴宁这个女子,简直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精灵。
她爱花成痴,笑声爽朗,天真无邪得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她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周围是青山绿水,繁花似锦。
每次看到她在花丛中嬉笑玩耍,我的心都好像被春风轻轻拂过,暖暖的,痒痒的。
书中对婴宁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看到她那红扑扑的脸蛋,听到她那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
她穿着简单的粗布衣裳,却掩盖不住她那灵动的气质。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一闪一闪的,透着无尽的纯真和好奇。
她走路的时候,就像一只轻盈的小鹿,蹦蹦跳跳的,充满了活力。
婴宁和王子服的爱情故事也是特别有意思。
王子服第一次见到婴宁,就被她的美貌和笑容深深吸引。
为了能再次见到婴宁,他不惜四处寻找,吃了不少苦头。
而婴宁呢,一开始并不知道王子服的心意,还是照样嘻嘻哈哈地过日子。
直到后来,王子服的真诚打动了她,她才慢慢敞开了心扉。
他们相处的细节也特别温馨。
有一次,王子服送给婴宁一束花,婴宁高兴得不得了,把花插得满头都是,还问王子服好不好看。
王子服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一次,他们一起在山上游玩,婴宁看到一只漂亮的蝴蝶,就追着跑了起来,王子服在后面喊着小心,可婴宁根本不听,结果不小心摔倒了,王子服赶紧跑过去把她扶起来,问她有没有受伤。
婴宁却笑着说:“不疼不疼,我还能跑呢!”不过,婴宁的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她的天真无邪,不小心得罪了一些人,给她和王子服带来了不少麻烦。
但是,婴宁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真和善良,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聊斋婴宁的观后感

聊斋婴宁的观后感《聊斋婴宁》是一部描写人与妖精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电视剧。
剧中通过展现人与妖精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人性和命运等主题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观众,看完《聊斋婴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一些我的观看体会和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代的世界中,人类和妖精共存。
主人公婴宁是一个聪明、善良而又有勇气的女孩。
她在逃亡中被一只妖精所救,从此与妖精之间发生了一段不平凡的缘分。
剧中的婴宁性格坚强,但同时又充满着对于人性的好奇和渴望,她不断地追求爱情和真理。
通过观察婴宁的经历和成长,我对于爱情和命运有了不同的认识。
首先,我觉得剧中描绘了一种奇特的爱情,即人与妖精之间的爱情。
在传统观念中,人类和妖精之间是不能有感情纠葛的。
但是在剧中,婴宁和妖精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深厚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的界限,表达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的力量。
这种爱情的存在让我思考了传统爱情观念的局限性,并且让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对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歧视和偏见。
其次,剧中展现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思考。
婴宁从小就知道自己被注定了要过一个短暂的生命。
她虽然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仍然坚定地活在当下,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包括为了爱情而奋斗。
这种对于命运的豁达和勇气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如果我们能像婴宁一样面对命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或许我们也能够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另外,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故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爱情和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于爱的坚守和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些角色展现了不同的人性和命运,并通过他们的经历让我思考了对于爱情和命运的态度。
剧中的情节安排紧凑有趣,每一集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和反转,让观众保持了持续的关注。
在剧中,我也观察到了人性的善与恶、欲望与追求的冲突等现象。
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时,往往会展现出自己不同的一面。
读婴宁有感

读《婴宁》有感还没学习《婴宁》这篇文章时,老师就多次建议我们先读一读,去欣赏婴宁这个可爱的人物形象,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老师是带着极深的感情说的,想必她是挺喜欢这篇文章的。
于是在她建议后,我立即大概读了一下文章,通晓其表层意。
说实话,第一遍读完后,我真没有太多感触,只是记住了婴宁憨傻的笑。
但后来为弄懂其中的文言词,便一遍遍细看,并翻译,我发觉越读越有意思,理解和感触越深,有点像读《红楼梦》时的感觉。
我最初知道婴宁这个人是小时候从电视剧里看到的,电视剧为迎合大众口味显然已把婴宁塑造得不符合作者原意。
读原文才知道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
我想所有读《婴宁》的人都会对她憨笑痴语印象深刻,我似乎能想象出她“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面貌,能想象出“含笑捻花入”姿态,能想象出她“狂笑欲堕”的样子。
她笑得自然、真实,也许放今天社会如此憨笑不止并无大碍,然而在那样固守礼教、束缚女性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本该笑不露齿、语不高声,婴宁却自由不羁、率性而为、笑得洒脱,这一点对于礼教束缚下的妇女是难以做到的。
这也缘于她狐生鬼养的身世,并在空翠爽肌的山林中汲取山水灵秀之气,走出之前未沾染世俗尘埃,因此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但最后她可爱纯真的笑、自由放达的个性终于在礼教束缚的重压下消失了,令人叹息。
把婴宁笑声扼杀的导火线就是婴宁将一个垂涎她美色的邻人诱骗置于死地,而受到王母责备的事。
我每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射相思局害死贾瑞的情节。
王熙凤做这样的事是她一贯作风,这个情节只是加深了读者对凤姐毒辣形象的认识,但类似之事发生在婴宁身上则让人大为吃惊,似乎与她纯真憨痴的性格不符。
但我觉得她惩恶并无错,也正是反应她狡黠的一面,和她对社会环境的突破尝试,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从文中可看出作者蒲松龄对婴宁这个形象灌注了很多的情感,她是作者塑造出的一个与封建时代一般少女截然不同的理想形象。
对婴宁生活环境、各种憨笑、真实性格的泼墨描写,反映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向往。
聊斋志异婴宁读后感

聊斋志异婴宁读后感《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的《婴宁》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孤魂野鬼的故事。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
故事中的主人公婴宁是一个孤儿,被一个寡妇收养,但寡妇的两个儿子却对他虐待欺凌。
在一次意外中,婴宁得到了一块玉佩,从此之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他不仅变得聪明伶俐,还拥有了超凡的能力。
然而,他的超凡能力却引来了一位嫉妒心极重的女鬼的觊觎,从此之后,婴宁的生活就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离奇的事件。
这个故事中的婴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孤儿,从小就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却并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是一个勇敢、聪明、善良的孩子,他的坚强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遭遇也让我深思。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婴宁一样的人,他们或许并不出众,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他们在逆境中不放弃,努力向前。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传颂千古,但他们的精神却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另外,故事中的女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极端嫉妒的女鬼,为了得到婴宁的玉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灵魂。
她的嫉妒和贪婪让我感到恐惧,也让我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为嫉妒和贪婪,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警示,让我明白了嫉妒和贪婪的危害,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阅读《婴宁》,我不仅领略到了蒲松龄的文学魅力,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感染。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叹人生的无常,也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不贪不嫉,做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迎接生活的挑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

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一)《聊斋》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文著作,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系统中的代表。
它以短篇的灵活多变,把神话幻想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生紧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幻异的形象结构刺贪刺虐,讽喻现实,美化情和种种人情,造成许许多多亦真亦幻,富于意蕴的艺术世界,其中,《婴宁》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可以说是最深重的。
自董钟舒提出了“三纲”之后,妇女便被-迫的变为社会的牺牲品。
她们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任何权利,甚至连说话和欢笑的自由也遭到剥夺。
“笑莫露齿,言莫高声”就是最“形象”的描述之一。
婴宁便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诞生了。
狐女所生,鬼母所育,嗜花爱笑,天真无邪,封建礼教的远离,造就了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净澈的少女。
作者着重于描写主人公的外貌美和清纯似水的性格。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十分传神的手法勾勒出婴宁不同风格的形象。
婴宁爱笑,在自己家中,她笑得前俯后仰;婴宁爱笑,在婆婆家中,她笑得简直无法走路;甚至在婚典的礼堂上,婴宁的笑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
婴宁坦率地将自己的本质性格暴露无遗,冲击着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们。
作者满怀着理想,将自己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全全寄托在了这个小小的少女的身上。
“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来到了“人世”。
黑暗、混浊毁灭了婴宁,也毁灭了她的笑。
没有原因,就这样的。
停止了欢笑。
爱笑的纯清少女婴宁,在原先的环境中自由自在,想笑就笑,但到了“人间”后,却再也无法笑下去了,作者再次用他的笔深刻地揭示出婴宁所出的社会的黑暗。
在蒲松龄笔下,孤女婴宁是一个顽皮狡黠、不拘礼法、善良开朗的美丽女子。
作者通过叙述其与王子服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生活和美好人性的追求,对封建礼教和社会污浊的批判。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提起《聊斋志异》,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些狐仙鬼怪的奇妙故事。
这本书啊,可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在这本书里,蒲松龄先生用他那神奇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那些狐妖鬼魅,有的善良可爱,有的狡诈阴险,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我读着这些故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让我流连忘返。
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婴宁》。
婴宁这个女子啊,简直就是个精灵般的存在。
她爱笑,那笑声就像春天里的花朵绽放,清脆动听。
每次读到她的笑声,我都忍不住跟着笑起来。
她生活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与花草树木为伴,与鸟兽虫鱼为友。
当王子服对她一见钟情时,她那懵懂无知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怜。
还记得书中描写婴宁第一次见到王子服的场景。
王子服在郊外游玩时,无意中看到了婴宁,只见她手持一枝梅花,笑容灿烂,眼神中透着纯真和无邪。
王子服一下子就被她的美貌和笑容吸引住了,目光紧紧地追随着她。
而婴宁呢,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王子服的注视,依然自由自在地走着,笑着。
她的裙摆随风飘动,仿佛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
后来,王子服为了找到婴宁,费尽了心思。
当他终于找到婴宁的家时,却发现那是一个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小院。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婴宁就在这花丛中,嬉笑玩耍。
她看到王子服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但很快又笑了起来。
那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了王子服的心。
再说说婴宁和王子服成亲后的日子。
婴宁依然保持着她爱笑的天性,常常把家里弄得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是,她的天真无邪也惹来了一些麻烦。
有一次,她的笑声竟然惹恼了邻居的老太太,让王子服很是尴尬。
可是,婴宁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她依然是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女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婴宁的性格所吸引。
她的纯真和善良,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各种规矩和束缚所困扰,很难像婴宁那样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而《聊斋志异》中的这个故事,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快乐。
聊斋学生读后感

聊斋学生读后感聊斋学生读后感聊斋学生读后感1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
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
她让子服将自我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我的关照,之后,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败。
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
想到那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完美、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此刻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我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在那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诵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斋学生读后感2其中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
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篇章。
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小说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
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到达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狼》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资料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衬托屠夫的`勇敢机智。
这篇文言文反映现实生活中像狼一样贪婪、凶恶、狡诈却愚蠢的恶人,不滚怎样狡猾,不滚要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笑仙之笑与悲
阅完诸篇,独喜婴宁。
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
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
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婴宁在上元佳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这拈花一笑,道出了婴宁的超凡脱俗,也传达出了佛祖所传的那种纯净无染,无拘无束,超脱一切,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境界,且这种境界远非此种言语所能传达。
当王子服寻佳人再会之时,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又一次拈花微笑,细细玩味,这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拈花一笑的婴宁美得让人心碎,而其顾婢子笑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又无疑显示出其天真无邪与大胆无忌,直言道出心中所想,试问寻常女子可有此等言语?
而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颇像《西厢记》中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
于是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且此遗花---梅,亦媒也,婴宁以梅留意,子服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一段因缘以此为媒,由此展开。
婴宁所居之处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丛花乱树”,虽处山野,却意甚修雅。
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婴宁天真纯朴的性情,真如婴孩般的可爱,就像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纵观全篇,婴宁的笑尤为突出,在离开鬼母之前,除拈花一笑,就是嬉不知愁。
鬼母道其“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唤之来,先是闻户外隐有笑声,而后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但女忍笑而立,确是嬉不知愁,那么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纯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鬼母认为“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然此种“呆痴”倒亦是一种境界,不识愁滋味的境界,羡煞多少为世事烦扰的俗人呢?
当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她是明白王生之意的,心中十分欢喜,故而大笑,但她知道世俗人最讲礼教,于是她对婢说“视碧桃开未?”以碧桃为由,立马逃到外面,且走时“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这是为博得心爱人好感的行为,但到了门外,实在难忍,“笑声始纵”,她内心实在高兴欢喜,要她如此压抑实为不易,而这一纵声长笑,又是多么狂放不羁,不禁让人动容,不知阮籍在此,是否有汗颜之意?
接下来的一段颇为经典。
“生扶之,阴捘其腕”,此处细节,王子服暗中捏了婴宁的手腕,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婴宁笑什么呢?竟笑得良久乃罢,自然是笑王子服,一是高兴欢喜而笑,但亦有揶揄之意,既然喜欢她,却不敢大胆表露,而是偷偷地捏她,笑他畏惧封建礼法,偷偷摸摸,所以后来才以看似痴傻的言语逼迫他说出真话。
在婴宁看来,任何世俗的伪饰都是不需要的。
王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以示相爱不忘,而婴宁却说了一些颇为让人喷饭的话“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她故意问王子服看似痴傻的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王生真实地表露内心,这里多是婴宁的戏弄语,乃其小孩子心性,甚觉好玩,但又处处透着狡黠。
若是真不知王生为何意,何须俯首思良久也,方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而其后,母问园中所言,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
”王生大窘,急目瞪之。
女微笑而止。
这“微笑而止”,可见婴宁之狡黠可爱,戏弄之耳,看着王生如此大窘,急目瞪之,颇觉有趣。
同时也知婴宁懂得适可而止,并非一无所知。
婴宁的形象自是跃然纸上,生动活泼。
之后王生急以他词掩之,小语责女。
王生曰:“此背人语。
”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婴宁又一次表现出痴憨之态,然其言却有深意,“寝处亦常事,何讳之”,此话似是一语双关,表面似说人睡觉乃常事,实则可能暗含男女之事乃人之自然本性也,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嘲讽,指出世人的虚伪,既是常事,又何讳之,岂不伪饰?且“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之语乃是以世俗孝顺纲常诘之,当然亦有婴宁孝顺之意。
待王生将婴宁带回家中,王母等对她存有怀疑。
于是“室中嗤嗤”,“浓笑不顾”,“极力忍笑”,“翻然遽入,放声大笑”,婴宁的这些憨痴表现令王母感叹:“此女亦太憨。
”且令满室妇女,为之粲然。
这就是婴宁所要的效果,大家都在猜疑她的身份,她必须保护自己,于是她的笑成了迷惑众人的一种幻相,这是一个女子面对整个世俗社会的智慧。
但我不知道她在如此浓笑不顾,放声大笑之际,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酸楚?她是孤零零一个的面对周遭世俗众人别样的目光。
所以当“母疑其为鬼,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
又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
”此句甚让人生悲,婴宁无骇意,殊无悲意,孜孜憨笑,不过是障眼法,是一种自我保护,表现出憨态,是让王母对她放心。
可实际上,婴宁又岂是无悲意的,她自小无父,又遭母抛弃,孤苦伶仃,唯有鬼母相依,始有今日。
对照她后来的痛哭流涕,可见其哀之深,悲之切,她在世俗人面前,一直压抑着自己,以求能容于其中。
所以“昧爽即来省问,操女红精巧绝伦”,她尽量使自己表现的更符合世俗人心中儿媳的形象。
然其天性难改,“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笑是她的天性,亦是她自我保护的工具。
“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其笑狂,又一次点出了其狂放之性情,犹一女侠也,但又嫣然且媚,不失小女儿之美,故人皆乐之,她的笑能解王母忧怒,能使奴婢小过免遭鞭楚,她的笑是多么具有魅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魔力,她能感染周围的人,与她一起欢笑。
然而周围的人是没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她的内心深处萦绕的悲哀又是哪个世俗人可以参透的?所有人都为她的笑迷惑了。
她与王子服成亲之时“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不禁让人想起阮籍所言:"礼岂为我设邪!"这是婴宁向世俗礼教抗争的精彩胜利,而且她的方式及其巧妙有效,用她惯常的笑顺其自然地抵抗礼法,几乎不着痕迹,婴宁是多么智慧的奇女子啊,阮籍猖狂,不拘泥世俗礼法,他使白眼,大醉酒,可是白眼惹人气,醉酒伤己身,可见阮籍如此狂生尚不如婴宁妙心。
“生以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
”王子服这一十四入泮绝慧的男子,与婴宁最亲近,亦是不了解她,尚以其憨痴,可见婴宁隐藏之深,如此慧心,妙心,巧心即使是世俗绝慧男子亦不如的,她又怎肯对外道一语耶。
可是如此隐藏的婴宁内心必然是痛苦的,在与鬼母生活时,她无需隐藏,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自由自在,可是进入世俗社会后,不得不隐藏真正的自我,她没有一个能倾诉内心的完全信赖之人,她是如此孤独悲哀,却依然微笑着,而且笑得这么美,这么醉人,这难道不震憾人心,不让人为之悲痛吗?
婴宁爱花成癖,尤甚金钗,可见其出尘不凡,鲜花易谢,世俗人怎肯为花而典至贵金钗?但婴宁是浪漫的,她已为人妻,还会攀登其上,摘供簪玩,尤见当日山村之中“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之娇态,其小孩儿贪玩之心性尤尚在也,且“母时遇见,辄诃之,女卒不改”,其淘气天真贪玩,本性使然,甚为可贵。
然西人子之事,却令婴宁“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王母说“人罔不笑,但须有时”,就是要求她在封建阴影中强颜欢笑。
我婴宁可不吃这套,若不能随性而笑,倒不如不笑,虚伪做作之笑我婴宁岂会!
且西人子之事亦被作者称为“墙下恶作剧”,可见聊斋先生也明确地点明婴宁只是“似全无心肝者”,实际上“其黠孰甚焉”,真乃一小狐狸也,她的孜孜憨笑不过是迷惑众生的表相。
但在长久压抑之后,婴宁终在一夕对生零涕,这既是一种压抑的爆发,亦表明婴宁最终融入了世俗社会,她已不复前笑,在经历了世俗的种种之后,成长为符合封建礼法的“宁姑”,她不会再骂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不会再攀登花树,摘供簪玩,俯视“天夫”,而是对生零涕,哽咽而语相求“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且此话还不得不带着世俗语。
于是在荒烟错楚中,果得媪尸后,“女抚哭哀痛”,她哭的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她那凄怆的心谁能理解啊?我们何曾想到曾经那个拈花一笑,嬉不知愁,浓笑不止,纵声狂笑的婴宁会如此痛哭流涕!她抚着鬼母的尸体痛声哀哭,她的哭是对长期压抑束缚的悲痛的发泄,是对自己一去不复返的欢笑的祭奠,是对与鬼母生活无拘无束的深深怀念,是对世俗礼法吃人本质的血泪控诉!她哭得肝肠寸断,惊天地泣鬼神,而周围的世俗人只会感叹“好一个礼教典范的孝女呀”。
幸而天见垂怜,婴宁生得一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你世俗礼教且猖狂,试看后世风云如何变!
最后作者亦言“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何常憨耶。
”是啊,婴宁在世外桃源般的荒野生活时,其笑完全是自然随性的,她俨然一只无拘无束的小兽物,欢快的生活着。
然而当与世俗社会接触后,虽时有随性之笑,但其笑背后则增添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我不自禁要拿阮籍与之对比,两人均天性不拘礼法,狂放任性,一个恣情于酒,以醉酒避司马氏,一个狂纵于笑,以笑抗礼俗之法。
且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而婴宁以各类之笑示己之爱憎。
两人最终都是与世俗妥协的,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无穷的悲痛,“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其母终,阮籍曾“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婴宁哭鬼母何其相似,有穷途之哭,有失母之痛,且都是如此深沉悲哀。
婴宁如此一小女子直与狂生阮籍比肩,且聊斋先生亦不自禁道出“我婴宁”三字,可见其寄托倾注之心,笑仙婴宁之笑与悲实是先生之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