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实验性研究
定义
实验性研究是通过人为干预,观察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从而验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效果的研究方法。
目的
通过实验性研究可以验证和分析性研究得到的危险因素பைடு நூலகம்否真实可靠,并可以研究和验证防治白内障的策略和措施的 效果。
方法
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将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不接 受,然后比较两组之间白内障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差异。
02 03
目的
分析白内障与某些潜在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习 惯、遗传因素等)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 据。
方法
常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是 比较患有白内障的病例与未患有该病的对照组之间危险因 素的差异;队列研究则是观察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群 与未暴露人群之间白内障发病率的差异。
定义
01
描述性研究是对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特
征和趋势进行描述的方法。
目的
02 描述白内障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人群特征分
布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03
常通过收集大样本的横断面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如
计算发病率、绘制疾病的流行曲线等。
分析性研究
01
定义
分析性研究是探讨疾病与潜在危险因素之间关联的研究方 法。
0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针对特定人群的进一步研究
高危人群研究
针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开展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深入了解这些人群的白内障 发病风险和保护因素。
地域性差异研究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进行白内障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环境因素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2050Chin J Lab Diagn,December,2020, Vol 24,No. 1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文章编号:1007 — 4287(2020) 12—2050 — 02邹贺1,窦莹2,何艳慧1,胡晓敏1,张辉〃(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吉林长春130041;2•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被称为老年性白内障•在 我国发病率极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以使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重新恢复视力,随着超声乳化手术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时间不断缩短,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但是术中术后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不可预知 的严重并发症,如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坠落人玻璃 体腔、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等。

近年来.白内障超声 乳化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越来越受到手术医生的关注。

本文回顾分析了 5例术中发生房水迷流综合征 患者的术中突发表现,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及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术中发生房水 迷流综合征患者共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2-87岁。

术前视力0.02-0. 4,术前眼压均正常,晶状体核硬度按照Emery分级为I I I-I V级.眼 轴长度22-24 m m 2例.20-22 m m 3例(其中2例为 青光眼患者)。

5例患者中,合并青光眼患者2例,均未行青光眼手术治疗,用药物控制眼压正常。

合 并高血压患者2例,药物控制血压良好,术前常规检 查均无手术禁忌症。

1.2手术方法盐酸布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10点位作透 明角膜主切口,2点位作透明角膜辅助侧切口。

通 过主切口向前房注人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 6 m m.充分水分离和水分层,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注吸残余皮质后注人适量黏弹剂,植人折叠式人 工晶状体,吸除残留黏弹剂,水密切口。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12 方法 .
依据 20 0 9年 8月临床路径技术 审核专 家委员会
于 2 1 6月始 , 0 0年 执行我国卫生部 于 20 09年 8月成立 的临床
的精神 , 结合我科 的具体情况 , 制定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超 声乳
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 员会 的精 神 , 展 白内障超声 乳化术 联 化术联合人工 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 。进入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 开 诊 合人工 晶体 植入术 临床路 径管理 , 2 1 年 5月 , 至 01 年龄相 关 超声乳化术联合人 工晶体植 入术临床路 径 的条件 : 为年 龄 性 白内障超声乳化加 人工 晶体 植入 术临床 路径 管理 2 4例 , 4 其 中因糖 尿病等退出 临床路径 的患者 有 1 。本文 探讨 白 7例 内障超声 乳化术联合人工 晶体植入 术临 床路径 变异 的原 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1 年第 9 02 卷第 6 ( 期 下半月版
・ 3・ 3
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临床路径变异的相关 因素分析
郭红梅

张艳 华
辜丽江
王 惠芳


要 目的 : 分析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临床路径变异 的相关 因素。方法 : 统计开展年龄 相关性 白内障临床路径后 , 临床路径 变异的发生率和原
理效果 。
33 透析前 、 . 透析 中进食不 良与低血糖
对照组 9例 次在透
2 07: 5 0 2 5.
析开始 的 3 i 0m n内发生低血糖 , 因为注 射胰 岛素后进 食量 原 少或未按 时进 食引起 。指 导患 者在 注射胰 岛素后 3 i 0m n内 必须进餐 , 以防止低 血糖 的发生 。有研究表 明, 由于饮食减少 发生低血糖者 占 5 .0 I 。透析 2h进 食蛋 白质及碳 水化 8 1% s ] 合 物 , 目的是补充 透析 中葡 萄糖 的消耗 。所 以在 透析 中护 其 士要严 密观察 患者病 情变 化 , 强巡 视 , 发现 有早期 低 血 加 若 糖、 低血压反应 时 , 及时检测血糖 , 同时测量血压 , 时通知医 及 师, 迅速抢救 , 以挽 救患者生命 0快 速补充 高渗 葡萄糖 溶液 , 及时 纠正 低血糖 、 低血 压症状。 当患 者 出现低 血糖伴 低血压 症状时 , 立即停止超 滤脱水 , 医嘱静 脉注 射 5 %葡萄 糖溶 遵 0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4月第14卷第8期·临床医学·五官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15181501935)。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曹泽刚 黄芬霞 李仁芳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河源 517001[摘要] 目的 探讨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通过临床前瞻性分组比较研究,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且符合ARC 诊断患者100例,参考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单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情况。

结果 与术后1周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UNVA、UIVA、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试验组UNVA、UIVA、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个月试验组近视力维度、中视力维度、脱镜率维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不仅可使ARC 患者获得良好的远中近视力,且提高了脱镜率,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良好。

[关键词] 多焦点人工晶体;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视力;脱镜率[中图分类号] R77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164-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39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age-related cataractsCAO Zegang HUANG Fenxia LI Renfa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eyu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Heyuan 5170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MIOL)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cataracts (ARC). Methods A clinical prospective grouping comparison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100 patients selected, who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RC diagnosis and were treated at our hospital’s Outpatient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20 to August 2021.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e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 week,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UDVA), uncorrected intermediate visual acuity (UIVA),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UNVA), optimal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and optimal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In addition, visual quality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also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UNVA, UIVA, UDVA, optimal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and optimal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ose at 1 week after surgery in the sam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One week after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UNVA, UIVA, optimal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and optimal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UNVA, UIVA, optimal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and optimal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UNVA, UIVA, optimal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 and optimal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024年4月第14卷第8期·临床医学·五官科differences (P< 0.05). After 3 months of surgery, the scores of near visual acuity dimension, intermediate visual acuity dimension, and spectacles-independent rate dimens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Conclusion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distant, intermediate, and near visual acuity of ARC pati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 spectacles-independent rate, with good subjective visual quality after surgery.[Key words]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Age-related cataracts; Phacoemulsification; Visual acuity; Spectacles-independent rate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也被称为老年性白内障,为白内障最常见类型[1-2]。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这一疾病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分别分析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病因,并探讨了合并病因。

总结了当前治疗进展和新型治疗方法的探讨。

结论部分对病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展望了治疗进展的未来,并总结了全文。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有望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睑板腺功能障碍、病因分析、治疗进展、合并病因、新型治疗方法、病因探讨、结论总结、年龄、白内障、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进展、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白内障是老年人眼部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白内障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发生退行性变化,造成屈光不透明,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多。

睑板腺功能障碍影响了泪液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导致眼部干涩、炎症等症状。

这两种眼部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共同发生率较高,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目前关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对于这一群体的疾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视力水平。

1.2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通过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病因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常见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

结合合并病因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这一特殊群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在治疗进展方面,本文将综合介绍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并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应用前景。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评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于40 例( 40 眼)视力不同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小切口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于围手术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指导和处置。

观察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1 年的视功能情况。

结果:术后2 周及1 年视力均比术前视力显著提高( p < 0. 01),术后1 年矫正视力≥ 0. 3 者占83. 3 %,矫正视力≥0. 05 者占100 %。

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指导以及良好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对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高度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的处理,对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围手术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视功能【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4—0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视功能甚至致盲的晶状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白内障仍然是致盲的首要原因,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惟一有效方法。

主要的手术方式有:囊外摘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吸除术等,这类手术时间较短,多采用局麻的手术方式,手术本身是一个低风险的过程。

但是在基层医院因为条件限制多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的方式,我们发现很多老年患者即使进行了成功地手术,有些病例视力恢复往往也不满意。

我们认为除了手术时机、方法、晶体选择等因素外,围手术期对患者正确的处理,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8月4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2 年1 月~ 202 年8 月完成40 例40 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ⅰ期植入术,年龄60 岁~ 90 岁,平均75 岁。

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关系的研究

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关系的研究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o f a g e - r e l a t e d c a t a r a c t ( A R C ) i s v e r y h i g h i n t h e e l d e r l y p o p u l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

1 1 6 8・
医学研究生学报 2 0 1 3年 1 1月 第 2 6卷 第 1 1 期
J Me d P o s t g r a , V o 1 . 2 6 , N o . 1 1 ,N o v e m b e r , 2 0 1 3
论 著 ( 临床 研 究)
血 清游 离脂 肪 酸 含量 与年 龄 相关 性 白 内障关 系 的研 究
刘培培 , 韩 涛 , 荣胜 忠 , 张雪飞 , 常 东, 潘洪志
【 摘要】 目的 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 a g e — r e l a t e d c a t a r a c t , A R C ) 在我 国老年人群 中发病率极高 , 预防和延缓该病 的发生成 为人们关 注的重 点。文 中测定 A R C患者和健康对 照人群血清 中脂肪酸 的含量 , 探讨脂肪酸在 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 律 ,
L I U Pe i — p e i ,HAN Ta o ,RONG S h e n g - z h o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 ,ZHANG Xu e - f e i ,CHANG Do n g 4, P AN Ho n g ・ z hi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y g i e n e I n s p e c t i o n ,S c h o o l f o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f o H a r b i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1 5 0 0 8 1 , H e i l o n g i f a n g,C 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f o Mu d a n j i a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u d a n j i a n g 1 5 7 0 1 1 , H e i l o n g i f a n g,C h i n a ;3 . D e p a r t en m t f o O p h t h a l m o l o g y ,T h e S e c o n d A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 o t h e H a r b i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r b i n 1 5 0 0 0 1 , H e l o n g ] i a n g , C h i n a ; 4 . D e p a r t en m t fC o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he T F i r s t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t o h e H a r b i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 i t y , H a r b i n 1 5 0 0 0 1 , H e i l o n g i f a n g ,C h i n a )

CI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CI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CI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研究的开题报告
背景:
白内障是一种老年性眼疾,其发生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
因素、代谢因素等多个因素。

近期研究发现,CIC-2氯通道在白内障发病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该通道的活性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
究拟探究其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研究目的:
探讨CIC-2氯通道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年龄的
相关性。

研究方法:
1. 选取60例白内障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

2. 利用PCR技术检测CIC-2基因表达量,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3. 根据双眼裂隙灯检查结果,将白内障患者分为发病年龄≤60岁组
和发病年龄 > 60岁组,比较两组之间的CIC-2基因表达量及其相关性。

4. 进一步检测CIC-2通道活性和功能,观察年龄与通道活性的关系。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白内障患者CIC-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年龄
大于60岁的患者CIC-2基因表达量更高。

CIC-2通道活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CIC-2氯通道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活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

这些结果有望为白内障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现代白内障手术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屈光性手术,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

散光是影响术后眼球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眼的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晶状体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偏斜,其中角膜前表面约占眼睛总屈光力的3/4,白内障摘除后角膜散光成分愈加重要。

在白内障摘除术中切口的大小、形状及部位都对角膜散光有明显影响,选择合适的切口可以减少术源性散光的产生甚至部分矫正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

但是对人群中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远未研究清楚,因此本研究观察了角膜地形图中非白内障人群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轴向分布特点,试图为临床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提供依据。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146例非白内障人群,部分为本地油田职工,部分为无血缘关系的患者家属。

平均年龄(48.27±15.18)岁(20~80岁),男性74例,女性72例,其中50岁以上74例,平均年龄(59.09±9.26)岁。

80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平均年龄(58.85±5.65)岁(50~80岁)。

50岁以上的非白内障人群组和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为:无角膜外伤或手术病史,无角膜疤痕或其他角膜病变;泪膜分布均匀;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

1.2 角膜散光的测量使用nidek opd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仪测
定患者的角膜散光,每只眼重复3次,取图像最好、居中性佳的一次测量结果录入。

角膜散光以负柱镜的形式表示,轴为最小屈光度数所在的轴向。

回归分析时散光轴向分组采用如下方法:顺规组:180°±45°,即0°~45°和135°~180°,以wtr表示。

逆规组:90°±44°,即46°~134°,以atr表示。

年龄匹配的非白内障人群组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角膜散光轴向分布的差异比较时,散光轴向分组采用如下方法:顺规组为180°±15°,即0°~15°和165°~180°,以wtr表示;逆规组为90°±15°,即75°~105°,以atr表示;斜向组为16°~74°和106°~164°,以oa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各角膜散光的矢量分解采用 excel软件进行计算;用stata 7.0软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角膜散光轴向与年龄、白内障和高度近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与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这两组的角膜散光行r×c表的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相关性分析人群中角膜逆规散光者录入为1,顺规散光者为0;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者录入为1,未患白内障者为0;患高度近视者为1,未患者为0;年龄25~34岁录入为0,35~44岁为1,45~54岁为2,55~64岁为3,65~74岁为4,75岁及以上为5。

将角膜散光轴向作为结果变量,年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作为暴
露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散光轴向无明显相关性(p=0.2498),高度近视与散光轴向亦无明显相关性(p=0.8758)。

年龄与角膜散光轴向有相关性(估计系数β=0.8664,or=eβ=2.3783,p=0.0000)。

2.2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角膜散光轴向分布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轴向由50~59岁时顺规者占24.14% 渐减少为大于70岁时的5.00%,逆规者由27.59%增长为50.00%。

组间构成比r×c表的卡方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

2.3 非白内障人群老年组与白内障组角膜散光轴向的比较白内障组角膜顺规散光wtr的比例是20.00%,逆规散光atr的比例是48.75%,斜轴散光oa的比例是31.25%;与年龄匹配的非白内障人群组角膜散光构成比进行r×2表的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往常利用角膜曲率计来评价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其以假设角膜表面对称为测量基础,仅测量3 mm直径的4个对称点,故无法反映角膜形态的整体变化。

而角膜地形图可采用伪彩和屈光力数据形象地显示角膜前表面最大径线的位置及其屈光力的大小,精确度大大提高,检测的范围扩大,极大丰富了研究分析的内容。

通过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比较来评价屈光矫治手术
的效果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白内障手术的切口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角膜表面曲率的轻微改变,这将导致整个眼球屈光力的较大变化[1],因此,利用角膜地形图详细了解术前即已存在的角膜散光情况可指导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长度设计,有助于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术后角膜散光成分愈加重要,在白内障手术的同时有计划地矫治角膜表面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

很多研究表明,手术引起的散光与切口的长度、切口的结构和视轴的距离有关;切口长度增加可使周边角膜更平坦,如果切口长度超过4.0 mm就会影响中央区角膜。

nichamin等[3]提出将切口位置设计在术前角膜曲率最大的径线上,以减轻术后角膜散光,在一组患者中试用此方法后,角膜散光较术前降低。

本研究观察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48.75%角膜散光轴位于90°±15°范围内,因此手术时切口应选择在水平位,这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的散光。

对于年龄匹配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与非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的轴向分布无明显组间差异,提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不会影响角膜散光,设计手术切口时可以依据正常老年人群的角膜散光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发现,角膜散光轴向随年龄增长逐渐向逆规方向漂移。

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白内障患者
角膜散光轴向位于垂直轴附近,提示这部分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切口应该选择在颞侧水平位,这样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助于减少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1]jiang yx, le qh, yang j, et al. changes in corneal astigmatism and high order aberrations after clear corneal tunnel phacoemulsification guided by corneal topography[j]. j refract surg,2006,22(9 suppl):1083-1088
[2]guirao, antonio, williams, et al. a method to predict refractive errors from wave aberration data[j]. optom vis sci,2003,80(1):36-42
[3]nichamin ld. astigmatism management for modern phaco
surgery[j]. int ophthalmol clin,2003,43(3):53-63作者单位: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眼科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