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过程

合集下载

柴油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柴油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柴油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这些过程也称为柴油机的四冲程,分别对应柴油机的一次循环。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四个过程。

1. 进气:首先是进气过程。

柴油机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的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气缸内。

这时燃油喷射器喷射一定量的柴油,与进入气缸内的空气混合。

2. 压缩:接着是压缩过程。

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

在高压下,混合气体的温度也会升高,使混合气体更容易燃烧。

3. 燃烧:压缩结束后,喷油嘴向气缸内喷射高压柴油,柴油遇到高温高压气体瞬间着火,产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驱动曲轴旋转,从而传递动力。

4. 排气:最后是排气过程。

气缸内的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为下一个循环的进气过程做准备。

以上四个过程构成了柴油机的一个完整工作循环,也称为柴油机的四冲程。

二、柴油机的原理结构柴油机包括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

外部部分包括机壳、缸盖、气门、进气管、排气管等,主要起到保护和连接的作用。

内部部分主要包括曲轴、连杆、活塞、气缸、燃油喷射器等。

以下我们逐一介绍柴油机的主要部件。

1. 气缸:气缸是柴油机中存放燃气的空间,根据气缸数量不同,柴油机可以分为单缸、多缸等类型。

气缸通常由高强度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耐高温、耐磨损的特点。

2. 活塞:活塞是气缸内的活动部件,负责压缩混合气体和转换爆炸能量。

活塞通常由铝合金或铸铁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磨损性能。

3. 曲轴:曲轴是柴油机的主要旋转部件,是由几节连杆构成的转轴。

曲轴可将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驱动柴油机的输出轴。

4. 连杆:连杆连接活塞和曲轴,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连杆承受着来自活塞的冲击力和扭矩,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5. 燃油喷射器:燃油喷射器是柴油机的关键部件,负责在适当的时机将高压柴油喷射到气缸内与空气混合。

燃油喷射器的喷油量和喷油时间由电控系统控制,从而控制燃烧的时机和效果。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柴油机的化学方程式

柴油机的化学方程式

柴油机的化学方程式
0号柴油是柴油机的燃料,主要由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过程生产的柴油馏分调配而成也可由页岩油加工和煤液化制取。

用做转速不低于960r/min的压燃式高速柴油发动
机的燃料,也可用做各种柴油燃烧器的燃料。

柴油为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烃,即碳氢化合物柴油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mH4n +(m+n) O2=点燃= mCO2 2nH2O m,n 为正整数,对于柴油,m大约在9-12左右。

用作负荷转速不低于每分钟1000转的高速压燃式柴油机的燃料。

柴油燃烧的化学反应
柴油是由烷烃,芳香烃,烷基苯,萘类,茚类等有机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有机物既然有烃类,燃烧后肯定有水生成,其次就是二氧化碳。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COMBUSTION IN DIESEL ENGINE
1 滞燃期(AB 段)
从燃料喷入气缸到压力线脱离压缩压力线开始急剧升高这一段燃前准备时间。

◆ 滞燃期过长,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燃烧压力高,柴油机工作粗暴。

◆ 滞燃期过短,扩散燃烧增加,易恶化柴油机性能和颗粒排放。

2 急燃期 BC 段
柴油机的预混燃烧期
在上止点附近快速进行,压力升高率大。

形成第一峰放热。

平均压力升高率不宜超过0.6 MPa/︒CA
3 缓燃期 CD 段
柴油机的扩散燃烧期
◆ 缸内温度和压力高,扩散燃烧速度快。

◆ 气缸工作容积不断增加,缸压变化缓。

◆ 缓燃期对应于放热规律曲线的第二峰。

4 后燃期 DE 段
少量柴油的后续燃烧
◆ 过浓混合气未燃烧的燃料、尾喷燃料、碳烟等的燃烧。

膨胀行程的中后期,膨胀比低,做功能力小。

◆ 增加排温和向冷却水的散热损失,使发动机的热负荷增加,经济性下降。

柴油机燃烧缸内p -Φ图 )
()(B C B C p p p ϕϕϕ--=∆∆
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后燃期
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图。

材料工程(燃料与燃烧)课件

材料工程(燃料与燃烧)课件

5
干成分xd与湿成分xυ之间有以下关系: xυ = xd (1-H2Oυ) H2Oυ为1m3 湿气体燃料中所含水蒸气的体积。 气体燃料所含水蒸汽量不高,一般等于该温度下的饱 和水蒸气量。由饱和蒸汽表可查出在不同温度下1 Nm3干 气体所能吸收的水蒸气量(单位为g/Nm3干气体),然后 根据下式即可求出湿气体燃料中水蒸汽所占体积百分数:
15
【例4-2】已知Cad、Mar、Mad,求Car。
【解】 :Cad → Cd 100 Cad=(100- Mad) Cd (1) Car—→Cd 100 Car=(100- Mar) Cd (2) Cad 2 100 M ad (1)÷( )得:
Car
100 M ar
100 M ar Car Cad 100 M ad
Car % Har % Oar % N ar % Sar % Aar % War % 100%
11
(b)空气干燥基 air dry(分析基,以下角标ad表示) 在实验室对煤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需对煤试样先进 行风干,去掉不稳定的外在水分,避免在分析过程中 水分不断发生变动,而影响实验结果。
19
还可以采用裂化的方法使分子较大的烃类裂解为分 子较小的烃类,用以增产轻质油产品。裂化方法又可 分为热裂化和催化裂化。经过上述加工方法可获得可 燃气、汽油和润滑油等产品,残留的高沸点重质油称 裂化重油。 重柴油除作为中、低速柴油机和重型固定式燃气轮 机的燃料外,有时亦作为锅炉及工业炉窑的燃料。用 于锅炉和工业炉窑的燃料油主要是重油和渣油。须采 取较多的技术措施方能正常燃烧,但价格较低。
7
c)氧和氮 煤中的氧和氮都是不可燃成分。由于氧使 可燃质中部分元素(如碳和氢)氧化,这将使燃料燃烧时 放出的热量减少,但通常仍将它们列入可燃质中。煤 中所含氧随碳化程度加深而减少。 煤中含氮量很少,约为0.5~2.5%。一般情况下氮 不会氧化,而是以自由状态转入燃烧产物。但在高温 下,或者有触媒存在时,部分氮可形成NOx,污染大 气。 d)硫 硫是燃料中最有害的可燃元素。硫燃烧后会 生成SO2和SO3气体,这些气体与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 结合,形成对燃烧装置有严重腐蚀作用的亚硫酸和硫 酸蒸气。SO2与SO3排入大气还会严重污染大气。 煤中的硫常以有机硫、黄铁矿硫和硫酸盐硫三种形 式存在。前两种可参与燃烧放出热量,故称为可燃硫, 后者则不能参与燃烧而计入燃料灰质之中。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油路线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油路线
(二)车用柴油的使用性质
(1) 着火性
(2) 蒸发性
(3) 低温流动性
(4) 黏度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 油路线
图1-1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 油路线
(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1)燃油供给装置由柴油箱、输油泵、低 压油管、柴油滤清器、喷油泵、高压油管、喷 油器和回油管等组成。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 油路线
(一)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是完成燃料的储存、滤 清和输送工作,按柴油机各种不同工况的要求,定时、 定量、定压并以一定的喷油质量喷入燃烧室,使其与空 气迅速而良好地混合和燃烧,最后使废气排入大气。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 油路线
(4)
柴油滤清器有 粗细两种,一般粗 滤器设在输油泵之 前,细滤器设在输 油泵之后。
(2)空气供给装置由空气滤清器、 进气管道等组成,有的还有增压器。
(3)混合气形成装置为燃烧室。
(4)废气排出装置由排气 管道及排气消声器组成。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组成及供 油路线
(三)燃油供给路线
高压油路。
低压油路。
(2)
回油回路。 (3)
(1)
(5)
为保证各气缸供油的 一致性,连接喷油泵和喷 油器Βιβλιοθήκη 钢制高压油管的直 径和长度是相等的。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汽油机燃烧过程、柴油及机燃烧过程

汽油机燃烧过程、柴油及机燃烧过程

第二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一.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1.化油器式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机的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成分的要求也不同。

化油器式汽油机的可燃混合气,是在气缸外部由化油器形成的,并通过节气门开度不同控制混合气的量,从而实现混合气的量调节。

1)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理想的化油器,能够在满足最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使混合气成分随负荷(或混合气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3-1所示。

2)化油器的工作原理为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化油器设有主供油装置、怠速供油装置、加速供油装置、加浓供油装置和起动供油装置等。

2.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电子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以发动机转速和空气量为依据,由ECU 接受来自各个传感器的信号,如:进气量、曲轴转角、发动机转速、加速减速、冷却水温度、过气温度、节气门开度及排气中氧含量等,经处理后,将控制信号送到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开闭时间的长短,控制供油量,使达到最佳空燃比,以适应发动机运行工况的要求。

常用的多点燃油喷射系统示意图如图3-6所示。

二.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当汽油机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由火花塞跳火形成火焰中心,点燃可燃混合气,火焰以一定速度传播到整个燃烧室,燃烧混合气。

1. 正常燃烧进行情况在混合气的燃烧过程中,火焰的传播速度及火焰前锋的形状均没有急剧变化,这种燃烧现象称为正常燃烧。

根据高速摄影摄取的燃烧图,或激光吸收光谱仪来分析燃烧过程。

如图3-7所示,为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它以发动机曲轴转角为横坐标,气缸内气体压力为纵坐标。

图中虚线表示只压缩不点火的压缩线。

燃烧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为分析方便,按其压力变化的特征,可人为地将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三个阶段,分别用Ⅰ、Ⅱ、Ⅲ表示。

1)着火延迟期从火花塞跳火开始到形成火焰中心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着火延迟期。

如图3-7中I 阶段所示。

从火花塞跳火开始到上止点的曲轴转角,称为点火提前角,用θig 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发性好的组成成分其发火性差。90%和95%馏出温度标志柴油
中所含重质成分的数量。90%和95%馏出温度高,说明柴油中重
质成分较多,其挥发性较差,在气缸内不易蒸发,与空气混合不
均匀,导致排气冒烟和积炭增加;因此,应对90%和95%馏出温
度有所控制,要求其值较低。一般要求柴油的50%馏出温度应适
宜,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应比较低。
2)中、小型柴油机:除依靠喷雾条件的改进, 还必须依靠强烈的涡流运动—分隔式燃烧室;
2. 油膜蒸发混合
1)大部分燃油 燃燒室壁
蒸发
汽化 混合
进气涡流
油膜
压缩涡流
混合气
热分层效应 有效利用空气
2)少部分燃油以油雾形式分散在燃烧室空间, 完成着火准备,形成火源,点燃油膜蒸发混 合形成的可燃混合气。
控制燃烧室的壁温和油量,可抑制燃烧 前期的反应,控制燃烧过程的进展。
20℃,适合于冬季或寒冷地区使用。
第二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膨胀做功 机械能 一、混合气形成的特点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柴 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只能在气缸内部进行;其次是混合气形成所占时 间甚短,一般占15°~35°曲轴转角,在0.0007~0.003秒的时间 内燃油经历破碎雾化、吸热、汽化、扩散与空气混合等过程,因而 混合气成分在燃烧室各处很不均匀,而且随着燃油的不断喷入在不 断改变。这就迫使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远大于汽油机。柴油机的 过量空气系数一般为1.2~1.5,致使气缸工作容积利用率降低。
3)介质反压力 介质的密度增加,反压力增大,作用在油
束上的空气阻力增加,有利于燃料雾化,喷雾 锥角增加,射程缩短。
4)喷油泵凸轮外形及转速
凸轮形状陡峭或转速较高时,均使喷油泵 的柱塞供油速度加快,节流作用加大使燃油压 力增加,喷油速度增大,雾化变好,射程和喷 雾锥角增加。
第三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Δp pC pB
Δ C B
压力升高率决定了柴油机运转的平稳性,如果压力升 高率太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运转零件受到很大的 冲击负荷,发动机寿命减短。为保证柴油机运转的平 稳性,平均压力升高率不宜超过 0.3 ~ 0.5MPa/degCA
第Ⅲ阶段 缓燃期:压力最高点至温度最高点3—4 大部分燃料在此阶段燃烧。放热量占总量
喷油压力越大,燃油初速度越大,在喷孔 中燃油的扰动程度及流出喷孔后受到的介质阻 力也越大,使雾化的细度和均匀度提高,雾化 质量提高。
喷油压力大,高压油管容易涨裂,喷油器 容易磨损,对喷油管的制造要求越高。
喷油器说明书上的压力为针阀的开启压力, 一般为10~20MPa,高压油管中压力一般为 50MPa。
一般来说,转速升高有利于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因此在使用中, 应尽量使柴油机维持较高的转速运转。但柴油机的转速不易过高, 因为在负荷一定时,随转速提高,充气效率会下降,而喷油泵的循 环供油量会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减小,燃烧过程所占曲轴转角可能 加大,因此转速过高会导致热效率下降,排气污染加剧。为了保证 燃烧效率,有时需要适当加大喷油提前角。
喷油提前角过小,则燃油不能在上止点附近燃烧完毕,补燃量 增加,虽然压力升高率 和最高燃烧压力较低,但排气温度升高, 废气带走的热量增加,散给冷却系的热量也增加,热效率明显下降; 但适当减小喷油提前角,可防止柴油机工作粗暴。对于每一种运转 情况,均有一个最佳喷油提前角,此时柴油机功率最大,燃料消耗 率最小。正确地选择柴油机的喷油提前角要根据柴油机的型式、转 速、燃料消耗率、噪声等由试验确定。柴油机喷油提前角的大致范 围是15°~35°曲轴转角。
二、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
1. 空间雾化混合
燃料 較高噴油压力 燃燒室
吸热蒸发
混合
破碎雾化 混合气
优点:无进气涡流,简化进气道,充量系数较高。
缺点:供油设备的制造和调试水平要求高;最高 燃烧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较高,内燃机工作粗 暴;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较大;最高燃烧温度较高, NOX排放率较高。
1)大、中型柴油机:缸径大,燃燒室体积大, 可在无涡流或弱涡流下,依靠喷油系统提供良 好的喷雾条件来实现—直喷式燃烧室;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1-开始喷油;2-开始着火;3-最高压力点;4-最高温度点;5-燃烧基本完成
第Ⅱ阶段 速燃期:从着火点到压力最高点2—3
着火延迟期内的燃料几乎一起燃烧,而且
是在活塞靠近上止点附近、气缸容积较小的情 况下燃烧,因此气缸中压力升高特别快。
一般用平均压力升高率来表示压力升高的
程度,即
4.负荷的影响
柴油机的负荷调节是通过改变供油拉杆的位置改变喷入气缸的柴油量的多少 改变负荷,是质的调节。当负荷增加时,每循环供油量增加,由于转速一定时, 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基本不变,过量空气系数减小,单位气缸容积内混合气燃烧放 出的热量增加,使气缸内温度升高,着火延迟期缩短,因此,柴油机工作柔和。
随负荷的继续增大,由于每循环供油量增加,使喷油延续角增加,因而总的 燃烧过程拖长;并且过量空气系数减小,不完全燃烧程度增加,这些均引起热效 率下降。
• 三、柴油的粘度

柴油的粘度决定其流动性。粘度是液体分子的内聚
力,它表现为液体抵抗运动的阻力。柴油的粘度低时,
流动性好,柴油自喷油器中喷出的燃料容易雾化成细碎
的油滴,便于和空气均匀混合。柴油的粘度对高压喷油
泵柱塞副的润滑和通过柱塞副的漏泄有重要影响。柴油
粘度过低时,会失去必要的润滑能力,柱塞副的润滑状
况变坏,加剧喷油泵和喷油器中精密偶件的磨损,增大
精密运动副的漏油量,泄漏也增加。粘度过大,流动阻
力大,滤清困难,喷雾不良。
• 四、柴油的凝点

温度降低时,柴油开始析出固态石蜡而呈混浊状态的温度称
为浊点。温度继续下降,柴油失去流动性的温度称为凝点。柴油
达到浊点时,虽然仍具有流动性,但流动性严重下降,石蜡结晶
• 二、柴油的挥发性

柴油的挥发性也用馏程曲线来表示,主要以50%馏出温度、
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作为评价柴油蒸发性的指标。50%
馏出温度低,说明这种柴油的挥发性较好,喷入气缸以后能够迅
速蒸发与空气混合,有利于燃烧的进行,并使柴油机的冷起动较
容易。但50%馏出温度过低的柴油通常也不被采用,因为柴油中
燃料以很高的压力和速度从喷油器的喷 孔喷出,形成圆锥状的油束。
3)雾化质量
喷雾细度:用油束中油粒的平均直径表示。 均匀度:油粒直径相同的程度。
多油束在燃烧室空间的分布对整个燃烧室 Nhomakorabea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与喷油器喷孔的数目、 分布、喷油器的安装位置等因素有关。
2. 影响油束特性的因素 1)喷油嘴构造 结构不同,引起油束形成的内部扰动不同。
(1)多孔喷油嘴:对雾化质量要求高的直 接喷射式柴油机;
喷油压力、介质反压力、喷孔总面积 不变时,增加喷孔的数目,每个喷孔的直 径减小,节流作用增大,在喷孔内的扰动 增加,因此雾化质量提高;
如果加大喷孔直径,则油束核心稠密, 射程加大。
(2)轴针式喷油嘴:针阀头部伸入喷孔中, 形状为锥形或柱形;
2)喷油压力
柴油的十六烷值和馏程要选择适当,互相配合。一般高速柴油 机选用的十六烷值约为40~50,馏程约为200℃~350℃。如果柴油 的十六烷值过高,则蒸发性不好,在高温条件下柴油分子容易裂解 生成碳烟。馏程过低的柴油着火性差,则使柴油机工作粗暴。
2.喷油提前角的影响
喷油提前角偏大,使得燃油喷人气缸时空气的压力和温度较低, 着火延迟期较长,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燃烧压力增大,导致柴油机工 作粗暴。喷油提前角过大,使得柴油机冷起动和怠速时空气温度更 低。过早的喷油会使起动困难,怠速不良。喷油提前角过大,还会 使压缩负功增大,功率下降,油耗增加。
应缩短。
第四节 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一、使用因素的影响
1.燃油性质的影响
柴油的十六烷值和馏程是影响燃烧过程的重要因素。十六烷值 高,柴油的着火性能好,可以缩短着火延迟期。因此,选用十六烷 值较高的柴油,柴油机的工作可以柔和一些,低温起动性能也较好。 馏程表明柴油的蒸发性,馏程低的柴油,易于蒸发和空气混合,可 以缩短着火的物理准备时间。
第Ⅳ阶段 补燃期(后燃期):温度最高点至 燃料基本燃烧完毕。4—5
一般认为放热量达到总量95%~97%结束。
柴油机特别是高速、高负荷时,过量空 气系数小,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时间更短,补 燃更严重,甚至拖到排气行程。
热量不能有效利用,增加了散往冷却水 的热损失,排气温度升高,零件热负荷增加, 经济性和动力性降低。
70%~80%。
缓燃期缸内温度很高,滞燃期很短,如果 燃油和空气不能充分混合,在高温缺氧条件下, 燃油裂解生成碳烟,经济性下降,排气冒黑烟。
加速缓燃期混合气的形成,完善燃烧的先 决条件,也是柴油机燃烧过程组织的一大关键。
柴油机α=1.3时,30%的空气未利用,所以 容积利用率低,比质量、升功率不如汽油机。
负荷过大时,因空气不足,混合气过浓,燃烧过程急剧恶化,不完全燃烧及 补燃显著增加,导致柴油机排气冒黑烟,热效率急剧下降,柴油机经济性将进一 步恶化。
当冷起动或怠速运转时,气缸内温度较低,润滑油粘度较大,为克服内部机 械损失和维持稳定运转,每循环供油量不能太小,而且因为温度低,着火延迟期 增长,致使压力升高率较大,并产生强烈的燃烧噪音,即所谓柴油机的“怠速噪 声”或称“惰转噪声”。随着柴油机负荷加大,热状态逐渐转入正常后,怠速噪
燃烧过程:着火过程和燃烧过程,从压缩末期 喷油至膨胀行程燃烧终点。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可以用高速摄影、光 谱分析、抽气分析、展开示功图分析。
根据燃烧过程进程的实际特征,一般把 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滞燃期(着火延迟阶段):喷油 始点至着火始点。1—2段 (应缩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