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政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1、辽朝:(907——11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所灭。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此时已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史称西辽,成为当时中亚的强国,1218年被蒙古所灭。
2、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3、南宋:(1127—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才被攻占。
1279年,在崖山海战(广东省新会市大山)中陆秀夫背南宋末帝跳海,南宋覆灭。
4、金朝:(1115—1234)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女真族(今称满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朝疆域西与西夏、蒙古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后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
5、西夏:(1038——1227)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的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即宁夏银川市,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地。
辽朝的军制

辽朝的军制军事体制辽朝皇帝是国家军政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
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
它禀承皇帝的旨意,处理军机,统御全国的军事力量。
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
北枢密院之下,北、南宰相府具体负责部族的军民事务,诸行宫都部署司掌管各宫卫的军民事务。
部族、宫卫都是军政合一的单位。
殿前都点检司具体负责宿卫行宫。
五京留守司分领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南京(今北京)置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统率本地区的汉军。
汉地各州的节度使,包括部分刺史,兼掌军民政,统领管内的节镇兵、乡兵,有的还兼领禁军。
节度使司下设马、步军指挥使司,专掌节镇兵。
除契丹腹里地区外,辽朝将全国划分成几大边防军区,分置军政机构,统驭本军区所有的蕃汉驻军。
设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边防军政机构称招讨司或统军司(契丹语称详稳司)。
西南路招讨司,负责辽夏及本路的辽宋边防,镇遏党项、吐谷浑、突厥等属部。
西北路招讨司,负责镇遏漠北阻卜(鞑靼)系统各部,故其长官又称阻卜都详稳。
乌古敌烈统军司,掌管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乌古、敌烈等属部分布区的防务。
东北统军司,负责对女真、五国、达鲁虢等东北部族的防务。
东京(今辽宁辽阳)统军司,镇遏渤海、熟女真等族,负责对东部高丽的边防。
招讨司、统军司统领军区内驻军及部族,主持边务,稳定边疆,并掌管境内屯田和群牧,其下分置若干兵马司(详稳司),分镇边疆要地。
如东北统军司下辖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兵马都部署司、北女真兵马司(别称咸州兵马详稳司)等军政机构,南女真兵马司(别称汤河详稳司)则是东京统军司的下属机构。
负责南面辽宋边防的最高军政机构是南京兵马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1036,改称都元帅府),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兵马总管(都元帅)。
下设南京统军司、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两个统兵机构,前者领契丹、奚、渤海兵,后者领汉军①。
在东起涿、易,西跨应、朔等州的辽、宋沿边地区,辽朝置西南面安抚司,专司边务,处理双边交涉。
中国历代皇帝(辽)

即位。不久,她又图谋废黜耶律阮,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她逐出上京,迁居祖州(今内蒙巴林左旗西南),于阿保机墓旁守墓。
述律平于公元953年死。死后谥贞烈。兴宗时追谥淳钦皇后,又史称应天皇后。
度。
公元926年7月太祖病死后,原应由耶律倍继
位,但是,太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于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时又位居大元帅,手握重兵,已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继位的贵族。耶律倍自知无力和他抗
争,只得对述律太后说:“大元帅众望所归,应该继位。”述律太后自然同意,
耶律阮即位以后不久,就将应天后和耶律李胡迁到祖州软禁起来;又将后党贵族划没、楚补里等处死。第二年,拥立他即位的一些贵族以他的妹夫萧翰为首谋反,
事情泄露,被耶律阮平服。公元947年,
萧翰又和东丹王安端密谋反叛,经安端子察割告密,耶律阮便将萧翰处死,安端降职,察割得到重用。察割暗中也在密谋夺位,虽有臣下几次要耶律阮采取措施,清
池主要是收集和学习国学的城池。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中国历代皇帝之十八(辽国)2007-08-14 11:22辽国
(公元916---1125年,共210年)
部,并控制了邻近的女真,室韦等族。公元916年自称天皇王,建立起契丹奴隶主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建年号为“神册”。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于923年攻取营(今辽宁省朝阳县),平(今河北省卢龙县)等州。公元924年率军西征,平服了漠北阻卜等部。在位期间,任用汉人韩
耶律阿保机,契丹族选刺部人,出身于耶律氏的贵族家庭。公元901年任本部的夷离堇(管理军马的官职),后
(中国历史)辽朝官职(详解)

辽朝官职(916-1125年)辽朝是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一是北面官系,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另一是南面官系,掌管境内汉人州县等事,俗称北面官、南面官。
北面官设有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
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
枢密院下还设北、南宰相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北、南宰相都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所把持。
此外还有北、南大王院、宣徽院、敌烈麻都司、夷离毕院等。
《辽史》说:“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
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多用来安置汉人的,但是并无实权。
地方的燕云十六州等汉人居住区,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
自辽太祖阿保机天赞(922年—926年)以后,契丹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属於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逐步建立了一套双轨制的或二元化的统治机构,即所谓北面官和南面官。
所以叫做北、南面官,是因为他们的办公机关分别设在皇帝帐殿的北面和南面。
《辽史·百官志一》说: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北面官制最高机构是北枢密院,《辽史》说:“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
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长官为北枢密院使,副官为知北院枢密使事。
属官有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南两院虽然并列,实际上,主要的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
两院之下有北宰相府,设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官。
掌佐理军国之大政,以皇族四帐充任。
辽国的政权机构

辽国的政权机构辽国的政权机构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转徒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①的汉人和渤海人。
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
世宗耶律阮(兀欲)时,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国基本情况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逐渐完善。
辽朝统治的基本方针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②,因而它的统治体制也就同时具有“行国”和“城国”的基本属性。
“因俗而治”的方针,体现在统治机构的设置上就是“官分南、北”。
辽国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在朝廷,北面官中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北枢密院,也称契丹枢密院。
长官为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北院枢密直学士、北院枢密都承旨等,枢密使、副由契丹贵族担任,直学士则多用汉族士人和契丹文学之士。
由于契丹贵族是辽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北枢密院同时也是皇帝直接控制下的辽朝常设的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
总理契丹等各游牧部族军、政和游牧事宜的中央机构是南、北二宰相府。
长官为南、北府宰相。
早在遥辇阻午可汗时,契丹八部就已由二府分领,自公元910年以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后,后族萧氏世预北府宰相之选。
圣宗时,北府统五院、六院、乌隗、涅剌、突吕不等28 部;自神册六年(921)以皇弟耶律苏为南府宰相后,宗室世预南府宰相之选。
南府统乙室、楮特、突举、品等16 部。
中国古代的辽金元三大皇朝

中国古代的辽金元三大皇朝中国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众多朝代其中包括了三大重要的皇朝,分别是辽、金、元。
这三个皇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辽、金、元三大皇朝进行介绍。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辽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在其鼎盛时期,辽朝的疆域辽阔,统治范围横跨东北亚地区。
辽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也为后来的金和元朝扫清了道路。
辽朝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辽朝政治制度严密,辽国设立了许多行省、府、州等行政机构,实行统一的地方自治制度,保证了辽朝的政权稳定。
此外,辽朝贡献了许多社会文化成果,如辽代石窟艺术、辽文化和辽代教育等。
辽朝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且有着广泛的经济交流。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要朝代,由辽朝后裔完颜阿骨打建立。
金朝建立后,取代了辽朝成为北方强国,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发展。
金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金朝建立了许多行省和官制,完善了行政机构,提高了政府的统治效能。
在军事方面,金朝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对抗辽朝和南宋,并最终统一了华北地区。
在经济方面,金朝实行了较为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展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并且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蒙古族政权统治。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工商业城市社会转变的重要阶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转换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鼓励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朝还进行了许多贡献,如加强地方管理、改革税收制度、提倡科学技术等。
此外,元朝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也有许多杰出的表现,如元曲、元篆和元代建筑等。
辽史名词解释(一)

辽史名词解释(一)辽史名词解释1. 辽•辽是指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政权。
•例如:辽朝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公元907年至1125年统治北方地区。
2. 渤海•渤海是指渤海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政权。
•例如:渤海国由半岛黄海东岸的渤海地区的渤海人创建,公元698年至926年统治东北地区。
3. 契丹•契丹是指契丹族,是辽朝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朝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
4.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皇帝。
•例如:耶律阿保机在907年建立辽朝,并成为首任皇帝。
•辽太宗是指辽朝的第二位皇帝。
•例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辽朝经济繁荣。
6. 女真•女真是指女真族,是辽和金朝等政权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和金朝是由女真族统治的。
7. 姓氏•辽朝的人名一般使用契丹人的姓氏,如耶律、萧、杨等。
•例如:耶律洪基、耶律德光是辽朝皇帝,他们的姓氏均为契丹姓氏。
8. 北府、南府•北府和南府是辽朝的两大行宫。
•例如:北府位于辽朝的都城中上京,南府位于下京。
9. 姑母、从父姑父•姑母和从父姑父是辽朝皇帝的尊称。
•例如:耶律德光是辽朝第二位皇帝,他的母亲被尊称为耶律室姑母。
•令狐是辽朝的一个姓氏。
•例如:令狐冲是辽朝著名的将军,在辽朝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
11. 破魏州•破魏州是指辽朝军队攻克魏州。
•例如:辽太宗在位期间,辽朝成功破魏州。
12. 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是指辽朝军队在战争中灵活应对,找到敌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例如:辽朝军队在战争中善于见缝插针,取得了多次胜利。
13. 箭术•箭术是指辽朝人善于使用弓箭的技能。
•例如:辽朝战士的箭术非常高超,成为其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招讨使•招讨使是辽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官职。
•例如:辽朝设立了招讨使,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军事事务。
15. 缘边兵•缘边兵是指辽朝边防的军队。
•例如:辽朝设立了缘边兵,用于保卫边疆地区。
16. 二十四课•二十四课是指辽朝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人才。
辽金的政治概况

辽金的政治概况:辽朝是以契丹贵族为主,并联合了燕云地区的汉族豪强地主以及奚和渤海的贵族而组成的封建国家。
从辽太祖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建立世袭皇权的奴隶主专政国家,到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辽朝在我国北部的统治历时210年。
公元916年,辽阿保机接受了部下和诸国使者献给他的尊号。
同年阿保机宣布大赦,建元神册,进一步按照中原规格正式建立朝廷。
随着称帝建元的活动,阿保机经过了十几年的对外征伐,已经初步奠定了汗国版图的基础,以后逐步拓展成半壁江山。
契丹是沿用部落形式建立国家的,所以各个部落虽然已经统一,但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独立性。
彼此间尽管有草原上共同遵守的贯例和传统,终究由于部落分立,彼此互有异同,各行其事,这显然不符合建国的要求,故有必要制定共同法律,以巩固国家的统一。
此外,契丹由氏族部落发展到国家,各部原有的首领,也都是实行家族管理。
一经建立共同的政府,就得重新排列班位,以定高低次序。
从此,就有必要“正班爵”,以建立统治秩序。
辽阿保机在“定法律”、“正班爵”以后,接着规定了亲民官吏要在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这四个月下到基层,“询民利病”。
公元926年,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唐在东北沿海的一个地方封国),攻陷了首府扶余,改渤海国为东丹。
封皇太子倍为人皇王,由他主持这片新得的地区。
阿保机又紧缩了渤海原来的编制机构,只设左、右丞相正副职共四人,并且安置了自己的弟弟任第一左丞相,任命渤海原来的丞相为右丞相;又交差着以渤海人为左次相,以契丹人为右次相。
这种一面利用,一面监督的巧妙部署,表现了阿保机在政治上的统治才干。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代。
这一阶段,辽统治者主攻方向是南面的中原地区。
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辽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晋政权,册立他为“儿皇帝”,并从石敬瑭手中取得幽蓟云朔等十六州,使辽直接统治地域增加了一大片封建经济相当发展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政权“一国两制”
曹纪红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甘肃兰州730010)
[摘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辽政权“一国两制”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本文为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的一个探索。
[关键词]契丹;辽政权;一国两制;民族融合;
契丹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
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
耶律德光时改称辽。
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开疆拓域,在北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军事帝国。
境内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文化同奴隶制生产方式并存。
统治者实行了两种政治制度,这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一)
契丹族是东胡族的一支。
三国时期迁徙到“潢水之南,黄龙之北。
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1北魏时期出现在北方的历史舞台上,共有八个部落,在辽河上游的西拉木沦河和老哈河一带“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自卫作战的需要,契丹八部走向联合,共推酋长,形成了以大贺氏部落为主的联盟。
唐初,酋长会摩率领各部归附唐朝,唐太宗赐予旗鼓。
其后在契丹故地设松漠都督俯。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回纥亦内乱不息,契丹族摆脱了腹背夹击局面。
唐末,中原战乱,北方农民避乱北徙,同契丹人杂居,他们从汉人习农耕、纺织、冶铁,契丹族迅速发展。
跨进文明大门前夕,契丹新八部的显贵耶律阿保机在争夺权位的斗争中取胜--“总知军国事”,并组建了一支进一步加强自己权势的侍卫亲兵“皮室军”-----它促进了王权的产生。
916年,手握契丹八大部落军政大权的耶律阿保机以盛大宴会招待其他七部“大人”,“共以牛酒会盐池。
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2统一了契丹各部。
有三件创举:其一,没有沿用北方游牧民族称“可汗”而仿照汉族王朝称“天皇帝”(年号“神册”即辽太祖)从而宣告强大的契丹奴隶制政权在北方崛起(947年耶律德光改称辽)。
其二,命汉人康默记在契丹故地潢河岸边“城西楼为皇城”百日而成,即上京临潢府。
北方游牧民族有固定都城由契丹开始。
其三,命其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仿汉字偏旁造契丹大字,结束了契丹族刻木纪事的历史。
不久又“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以巩固国家政权。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继续对四周各部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南进中原,占领后梁、后唐大片领土;向西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
越流沙,东进,925年灭了文化经济比契丹发达的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太子倍统治)。
926年,阿保机病死渤海扶余城。
兵马大元帅、次子耶律德光在太后述律氏月理朵支持下夺嫡即位,即辽太宗。
述律太后和耶律德光都是奴隶制度的维护者,在位二十多年,一直兴兵南侵,灭亡后唐。
935年11月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
石敬瑭奉献幽云十六州地域以谢。
后遣使臣赵莹奉献十六州图籍,上表自称“儿皇帝”○3。
37岁的耶律德光收了一个47岁的儿皇帝,创造了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奇观。
946年12月耶律德光再次领兵南犯,攻陷开封,灭了亲手扶植的后晋王朝,次年元月入开封,穿上汉族皇帝的服装,“坐崇元殿受蕃汉朝贺,伪制大赦天下,改晋国为大辽国。
”○4年号大同。
契丹兵南下,入开封;各地辽兵抢掠搜刮、横征暴敛。
顷刻间反抗辽兵的起义迅猛爆发,辽兵无法立足,率兵北还。
回军途中,耶律德光总结南下失败原因:
“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使还镇,三也。
”○5行至栾城,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
(二)
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四处扩疆拓土,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东北到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南含幽云十六州,西达阿尔泰山,北至蒙古大漠南北,境内有汉、契丹、女真、回鹘等民族的军事奴隶制大帝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准差异较大,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并存。
如何统治这个国家成为契丹奴隶主贵族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契丹统治者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明智措施。
即中央政权设置两套行政机构,执行两种政治制度。
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6“国制”即契丹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制度,称北面朝官,即中央政权北面机构。
设枢密院,分南北两院,分别掌管契丹故地各族军政等事务。
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
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役,凡契丹人民皆属焉。
”○7南院实际上以治理北移和被俘汉人为主。
与枢密院平行的还有宰相府(亦分南北二府)和大王院(亦分南北二院),分别由皇族和后族部落中推举首领任之,参与佐理军国大事和治理部族事务。
至于地方机构,契丹及其它各族原则上沿用和保留其部落组织;北移和被俘的汉人,则专门设置“头下州军”即“汉儿城寨”统治。
这类“汉儿城寨”在契丹统治区越往南越多。
“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乃用唐制,复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沿用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统治汉族地区。
即契丹中央政权机构的“南面朝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8后来太祖入汴始设汉枢密院,掌汉人军政。
第一任枢密使是李崧。
南面朝官多以汉族文人任之。
地方机构,自灭渤海得幽云十六州外,便保留了汉唐以来封建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设州县统治。
(三)
辽政权的“一国两制”是它区别于北方先后出现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最奇特之处,也是契丹族超越同时代的突厥、回鹘等成为征服者的象征之一。
该制度到辽太宗时基本完备了,之后小有增损。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有期,并非偶然。
大量汉族百姓和渤海百姓的存在;契丹族长期南进中原,频繁接触封建经济文化;契丹政权中汉族人士日益增多;耶律阿保机等统治者勇于吸取汉族先进的政治、生产经验等诸多因素,最终造就了“一国两制”。
同时巩固了辽政权及北方经济发展,促使辽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逐步走上强盛。
主要表现:第一,阿保机将北徙和被俘汉人“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曰“汉城”使其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得汉人之助,实力大增,统一了契丹各部。
(史载上京汉人竟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第二,辽太宗时,多次下诏保护和鼓励农耕,“诏有司教民播纺绩,”“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
○9还曾移民到水草丰美处垦荒播种。
辽圣宗过蒿城,看见契丹乙室部播种的黍谷已熟,派人帮助收割。
辽道宗时派耶律唐古部在朐胪河边垦田,连续十四年丰收,积谷数十万斛,“辽之农谷,至是为盛”。
○10
第三,辽太宗病死栾城后,倾向汉族文明的契丹贵族权臣们拥立仰慕封建文化的兀欲即位(即辽世宗),这是对推行奴隶制的契丹贵族的沉重打击。
世宗又仿汉制官制,始设北枢密院,任倾慕汉族文化的安端为院使。
促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第四,辽政权中汉族势力日益增长,到辽圣宗时,汉人韩德让任南枢密院使,总知宿卫兼政事令,后任南北枢密院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总揽辽朝军政大权,最终导致辽圣宗(承天太后摄政)在汉族人士辅佐下变革辽朝制度:释放宫帐奴隶(多系汉人)为平民,称为给贵族和政府纳税的“二税户”;移民垦荒“计亩出粟,以赋公上”○11废除酷刑和严禁任意屠杀奴婢等;贵族、皇亲国戚犯罪都令“所在官司案问”,从而削弱了契丹奴隶主贵族
特权,封建制度最终在辽国确立。
奴隶的解放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辽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辽兵多次南下中原,直到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后才稍事减弱。
第五,促进北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大融合。
契丹、奚人从事农耕习自汉人。
据胡峤《陷北记》记载○12:契丹人在上京附近用牛粪搭棚种植西瓜,其大小形状类似中原的冬瓜,但味道香甜,西瓜种子是契丹破回鹘后得之移种成功的。
(唐人文献中未见有关西瓜的记载)。
尤其是契丹人学会冶炼一种近似钢的镔铁大约是十世纪初,这是对中国冶炼技术的一大贡献,将我国镔铁史推前了约二百年,而这一贡献正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
辽太宗会同三年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
”○13经济文化交流与通婚,丰富了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加强了北方各族民族融合。
到元朝,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族人都成了汉人,而辽政权时期的民族融合成就及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第六,契丹族不但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除政治文明、农、牧、手工业文明、契丹文字等以外,佛寺、佛塔的建筑水平极高,其突出特点人们统称为辽寺辽塔。
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为山西应县释迦塔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质结构的佛塔,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注释:
○1《新唐书北狄》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中华书局1987年版
○4《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中华书局1986年版
○5○9○13《辽史太宗纪》中华书局1983年版
○6○7○8《辽史百官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11《辽史。
食货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中国通史》第六册1979年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