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思想发展·文献综述
刍议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

刍议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空间格局、交通运行特征、居民出行方式都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因此,探讨城市交通规划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规划我国城市用地面积扩大,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引起的城市交通量的大幅度增长,由于城市交通形势,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必要对当前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进行总结,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普遍快速扩张,城市规划区范围成倍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大中小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紧张局面,居民出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出行次数有一定上升,出行距离有较大增长,通勤出行比重有较大下降,机动化出行比重不断提高,小汽车出行势头增长强劲,出行方式选择日益多样化。
过度集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交通发展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严重、交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交通管制不严等问题与前述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新形势构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
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思路的重大进步,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时,既要满足现阶段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经济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要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所谓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在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指导下,提高交通系统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可以说,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最终目标。
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

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第一篇: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
因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各有特点,但都是以客运为重点,并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形成客运高峰。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文明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遗址、发展城市的手段,但这一手段的积极功能在城市遗址遗迹保护方面确实不可忽视的。
城市规划应当坚持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规划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历史与现代、美观与实用、人与环境的相互统一。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措施1.引言城市建设是现代都市文化展现的重要方式,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不断实施的城建工程却使众多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再一次推到城市建设者面前。
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文明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遗址、发展城市的手段,但这一手段的积极功能在城市遗址遗迹保护方面确实不可忽视的。
城市规划应当坚持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规划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历史与现代、美观与实用、人与环境的相互统一;充分认识遗址文物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产力因素;注重遗址文物的长久持续发展保护;应注意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环境风貌和历史风貌的协调。
城市规划应当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城市原有风貌和文化资源的适当保持、传承乃至创新发展。
2.交通规划思想观念没有体现公众利益优先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1)对城市交通拥堵产生原因的研究Bull(2001)认为,城市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下降容易导致交通出现拥堵问题。
在不少城市,公交系统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主要是公交系统可以节约公共交通资源,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公众的交通需要。
为此,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下降容易导致人们选择其他交通公交,例如公众选择自驾车作为交通公交。
另外,Bruno. A(2008)还补充认为,公交的吸引力还影响人们对政府治理城市交通的信心。
公交系统水平常常被人们视为政府管理交通的能力的表现。
为此,低下的公交发展水平容易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消极的影响[2]。
David F(1995)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产生原因主要为部分公民的交通意识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给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Dublin (2002)认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不能够仅仅依靠交通法规。
法规随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公民的交通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单纯的法律强制却不能发挥完全的作用。
毕竟,交通法规无法完全对公众的交通行为进行全范围的限制和规范。
这需要交通道德意识的补充[4]。
Fries(1992)指出,良好的交通意识可以提升公众的自律能力,自觉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由于公共交通意识教育的缺失,公民的交通道德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低水平的公共交通意识导致部分公民没有认真遵守交通法规,导致交通的混乱。
另外,低水平的公共交通意识还影响了行政政策的执行。
一些公众由于缺乏良好的公共意识,没有严格执行政府颁发的交通措施。
这导致措施的效用大打折扣,影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3]。
Leblan(2006)提出,数量庞大的自驾车无疑给城市的交通管理带来沉重的压力,导致城市交通出现了拥堵。
相对于其他出行方式,自驾车这种方式占有更大的公共交通资源,严重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效率。
政府难以通过对自驾车的管理以实现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
交通文献综述范文(精选)

交通文献综述范文(精选)引言: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对交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交通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交通拥堵问题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在交通拥堵问题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张三等人(2024)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交通拥堵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预测未来交通拥堵情况。
李四等人(2024)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拥堵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和出行路线推荐等手段,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二、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安全是交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许多学者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和防范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王五等人(2024)通过分析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赵六等人(2024)则研究了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案。
三、交通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交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学者对交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刘七等人(2024)通过分析交通尾气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尾气排放模型的交通环境污染预测方法,可以预测交通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孙八等人(2024)则研究了城市交通规划对交通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优化交通规划,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改善交通环境质量。
结论:交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交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对近年来的交通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涵盖了交通拥堵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和交通环境污染问题。
交通运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交通运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交通运输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起着关键性的支持和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交通运输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需要更高效、可持续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一、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演化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动态的系统,它包括各种交通模式、设施和服务。
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交通运输系统经历了从传统的单一运输模式到综合交通网络的演化。
文献综述了这一演化过程,探讨了新兴的交通运输概念和技术,如智能交通系统、共享交通和电动车辆等,以应对交通拥堵、碳排放和能源效率等问题。
二、交通需求与出行行为研究了解交通需求和出行行为对于规划和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至关重要。
本节综述了相关的文献,包括交通需求的建模方法、出行模式的选择和旅行时间的预测等。
这些研究为交通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指导,以优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并提高用户的出行体验。
三、可持续交通运输的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节综述了一些关于可持续交通运输的文献,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交通方式、减少尾气排放和增加交通系统的能源效率等。
这些研究提供了实现可持续交通运输的策略和方法,为政策制定者和业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交通运输的智能化与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正朝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本节综述了一些关于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数字化改造等方面的文献。
这些新技术和应用将改变人们对交通运输的认知和使用方式,并对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五、跨界与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合作和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领域。
本节综述了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的交通运输发展文献,包括跨国铁路、海运合作和物流通道的建设等。
这些研究为跨界合作和交通互联互通提供了框架和实践经验,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今天,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重点。
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基础先导作用使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也决定了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保障措施、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模式,对改善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交通行驶面临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交通需求总量快速增长;二、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扩大,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严重;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到重视,但整体服务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五、环境压力大。
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实现有效的道路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中社会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总高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城市交通的总体效益,还能为城市的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低价格的出行选择机会[1]。
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技术、文化等的综合概念。
它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而是基于整体、协调、优化、高效、公平、循环的持续。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经济、舒适准点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事也是城市科学管理的需要。
毋庸置疑,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如何经济合理地利用交通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就外部成本,根据DECD的分析资料,公交所耗能源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远低于私人小汽车等机动车辆;就客运出行方式,从各种出行方式使用道路的角度看,无疑公交所需道路面积最少。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交通工程是研究和规划交通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管理、道路设计、交通流理论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交通工程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为交通工程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1. 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手段来优化交通网络的配置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交通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模型及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2. 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工具来监测和调度交通流量,以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出行体验。
文献综述中可以讨论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关键技术,如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等,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三、交通流理论与模型1. 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流量的形成、演化和稳定特性,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交通流的行为。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交通流模型的优缺点。
2. 交通模型与仿真交通模型和仿真是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交通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可以快速评估不同交通管理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对交通模型和仿真技术进行综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应用价值。
四、交通工程技术与应用1. 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道路设计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布局和设计道路可以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介绍道路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以及交通安全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2. 公共交通与出行行为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和运营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公共交通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出行行为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本文对交通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围绕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流理论与模型、交通工程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思想发展·文献综述
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与节能、环保。
【1】
1、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前提,在城市规划中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最初的交通仅限为道路的铺设、交通工具的开发,20世纪末机械开始代替人力,交通运输发展迅猛,交通规划开始进入人们视线……随着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路网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25年法国勒·柯布西耶在《光明城市》【2】中分析了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立体交通的构想,1933年的《雅典宪章》【3】也进一步反映了设计者们对交通规划的重视……到了现代,交通规划已不局限于路网的设计,美国学者肯尼思·科尔森(Kenneth Kolson)在《大规划》(Big Plans,2001)【4】一书中写道:设计师们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交通峰值、出入口布局、停车位计算等总体规划的关键参数,而更多地关注市民出行的特征和感受,并以此调整城市区域内大型交通运输的主导模型。
从“车为本”到“人为本”,是现代交通规划理念的一大进步。
2、以交通线为骨架的线形城市思想
1882年,轨道交通发展迅猛,西班牙工程师索马里·马塔提出“线形城市”【5】的概念,其重要原则就是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通过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索马里大胆地提出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并且这个城市是可以贯穿整个地球的。
这一理论在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乌克兰建筑设计师伊格尔·斯维斯顿【6】进一步完善、展示,他对于具体的城市功能区域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一个以交通线为轴线的线形城市形态是否可行、建设范围在多大较为科
学暂且不论,但是以交通线作为城市建设骨架,以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和人们的高效出行,是非常实用且贯彻至今的思想。
笔者认为线形城市带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设想,在实际的规划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线形优点,还有政治、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
就当前来说,大多数地区的交通规划还是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网状线路,比如巴黎、伦敦以地铁为骨干的同心圆环模式。
也许随着科技发展、线上工作的增加,工作区分散化,线形延伸的城市理论可以得到更广的实践。
3、交通美学的发展
埃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的《城市设计》(Design of Cities,1976)【7】中提到“快速路系统要求自由流畅的形式和曲线以及间隔宽阔的网络划分;步行运动系统还要求情趣变化和急剧变换的印象,这可以通过频繁使用焦点和标志性的目标加以实现……”,在城市功能层面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包括步行和车行、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关系。
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建筑美学的运用,交通美学也得到了发展。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8】书中提出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在《试论交通美学》【9】一文中,王健也提出了公路、汽车和交通控制中的一些基本美学原则:路网结构合理、外观优美、适应地形;交通载具线条流畅美观,内在设计科学;合理的交通控制、适当的交通组织串联起道路上各要素……交通不仅从视觉,也从更多的感官上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交通运输不仅具有满足客观要求的物理结构或功能,同时还具有美化人类生活的审美意义。
交通规划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层面,而是成为城市风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4、绿色和生态交通理论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10】在“能源危机”意识的加强下鼓励公交发展;1994年,Chris Bradshaw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11】,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
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
绿色交通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理念:经济与财务可持续,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其手段是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
例如斯特拉斯堡市的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
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减轻路面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私家车的排放量。
除了公共交通外,绿色和生态交通理论还包括绿色能源交通载具、环保路面材料的使用与开发等。
目前来说,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等,环保型路面材料的使用往往因其造价较高或性能缺陷而受到限制,在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方法与成果
1962年美国芝加哥市发表《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12】,标志着较为系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诞生。
经过二十世纪60年代末日本广岛都市圈的进一步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为四个步骤的交通规划方法,也就是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
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具体情况结合,主要应用于需求预测、客流预测,为交通规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规划路线、规划交通量的拟定有迹可循、有规可依。
现代社会,交通向高效率、高效益发展,交通工具趋向于高速、远程化、大型化,城市内外部交通相互延续渗透,路网功能分类、分级日益成熟,交通规划领域也硕果累累。
以亚洲来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城市密度”问题的重新思考,而伴随着亚洲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发展,立体交通、轨道交通等高效利用空间的规划形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较有指导意义的相关著作有《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等。
6、结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交通规划思想
中国由于人口密集,交通规划面临诸多问题。
城市密度大造成了较大的交通
压力,同时衍生出环境污染、城市无序扩张、交通系统设计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要兼顾环境、经济成本、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将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我国历史悠久,大多老城都具有其历史遗留的格局,以道路系统来说,西安、洛阳等城市是方格网式道路系统,虽然整齐美观但是不利于功能区划分,且旧路狭窄;成都则是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有利于分区,但市中心交通压力较大;而在丘陵、山区城市,则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地质进行设计。
【13】在老城改建时,大多要保留原有基本面貌和古城建筑,那么只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倡公交优先、优化交通结构来缓解老城交通压力。
而在新城规划中,笔者认为探索符合各个城市的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14】是解决当下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与交通管理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做到有机结合,而TOD模式则是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相互协调,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以保证公共交通在城市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例如重庆的李子坝穿楼轻轨设计就是建筑与轻轨一起规划,提前考虑了地形、交通、居民区等要素之间的影响,使其成为和谐的整体,这一设计也算是TOD模式的城市内小范围尝试了。
土地国有的中国对于TOD这一理念的实践无疑是占据天然优势的,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前例结合实际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交通规划[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建筑与文化》编辑部.走向光明城市[J]. 建筑与文化, 2017 (4).
【3】王宝君.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看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8) :204-204.
【4】科尔森, 游宏滔, 饶传坤, 王士兰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J]. 城市交通,2007 (2) :99-99.
【5】蒋珮.基于交通导向的带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重庆大学, 2014. 【6】乌克兰建筑师畅想未来“线性城市”[N]. 华中建筑,2010 (6) :188-188. 【7】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 :180.
【9】王健.试论交通美学[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 3 (2) :44-49. 【10】陈占祥.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J]. 国际城市规划,1979 , 24 :41-42. 【11】王金栋.对既有绿色交通的发展与探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 (7) :33-34.
【12】A Black. The 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 A Case Study of Rational Planning[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 Research, 1990 ,10 (1) :27-37.
【13】张薇.浅议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系统规划[J]. 建筑与文化,2011 (6) :54-54. 【14】田雯婷.TOD模式在中国应用的研究与思考[J]. 城市建筑,2016 (26) :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