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医药传统,其中中医药文化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中医药强调平衡、身心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健康养生和中医药文化,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它包括一系列的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这些疗法在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
第二部分: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的应用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方医学注重治疗疾病不同,中医药注重健康的维护和病症的预防。
基于中医药的保健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心理调节和草药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药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质,可以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例如,人们可以选择温补性质的食材来增强体质,选择清热解毒的食材来降火,选择补肾的食材来增强肾功能等。
此外,中医药的推拿和针灸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这些疗法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有显著的疗效。
第三部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西方医学的疗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
中医药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身心的平衡,更符合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药的方法来改善健康状况。
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其医疗体系,并进行研究和推广。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专业:会计学姓名:纪国忠电话:155********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季篇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e8a4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中国文化悠久而深厚,其中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系统,从古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养生文化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其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总体注重平衡和和谐。
而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在生病时首选中医药,因为它被认为比西药更温和且对身体没有负面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领域。
许多人通过食疗和草药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药的理念也融入到了饮食习惯中,例如中医药认为相对平和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三、养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健康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养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运动,从调节气息到保持情绪稳定,都有着养生的意味。
四、中医药与养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医药提供了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而养生文化则强调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药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养生文化。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坚持适量运动以及定期接受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系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养生文化则强调身心健康和谐,与中医药理念相辅相成。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等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从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三个方面探讨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一、调理脏腑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以腰为主宰,强化气血运动功能。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能强化体质,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身体机能普遍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动功或静功,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来改善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如胃病、肝病等。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扶正怯邪元气充盈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不足导致疾病产生。
传统养生术通过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
传统养生术能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扶正怯邪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调节情志“七情”过度起落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
传统养生术注重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调节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调节情志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崇尚自然的理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一是饮食宜清淡。
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
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
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
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中医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七情与内脏的联系肝主怒第四运动与养生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调节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对心血管系统极为有益。
法国医生蒂索说:“运动就起作用而言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
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黄帝内经》中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我国比较流行的健身术有:1五禽戏 2八段锦 3;六字诀 4太极拳 5散步 6健身球在中医药文化中,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
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
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代生活中,人们应该从细微处体会到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
1.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2.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3.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
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4.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
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5.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
”忽思慧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
”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
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6.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
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
”养生之道,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
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
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
令人无齿疾口臭。
”“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
除了饮食养生,还要注意生活中行为的养生之道。
平时我们经常重复的那些动作,跟我们健康极其相关。
疾病和生活方式有关,跟吃喝拉撒睡密切相关,主要是生活因素造成的,所以也称为生活方式性疾病,是现在疾病的主导性作用,也就说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肺癌,等等疾病都和生活方式有关。
怎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顺其自然,那我们看看怎么样才能顺其自然:吃的方面要顺其自然;要顺地域的自然;顺季节的自然;顺体质的自然。
我们生活中总会养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习惯,其中就蕴含了养生之道。
一、吃的习惯吃的习惯是因人而异。
吃的问题,无非是时间数量质量结构。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那么什么叫早餐吃好?高质量,精细。
早餐最低限度要保持有蛋白质,不要只有碳水化合物;中午要吃饱,是因为中午饭过后要到六七点钟才吃饭,所以要吃饱。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有些人吃饱了之后要午休,要躺,那“躺”要怎么躺才好?中午吃饱饭后千万不要立即躺下去,最少十五分钟以后再休息。
第三个是晚上少吃。
如果实在肚子饿,可以吃些流质性的食物,但不要吃得太多。
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膳食宝塔,最基层就是谷粒,最上面的是油脂类的,豆类在第四层,豆类食品是非常高蛋白的。
二、喝的习惯。
喝,首先是水。
喝水多,肾脏就加速分解速率,加速排毒,但是不要等到感觉口渴才喝水。
少喝饮料,但不是不喝,有些功能饮料也能喝,但喝什么都不如喝开水,或者矿泉水。
喝酒绝对不能逞强,只要感觉这一杯和前面拿那杯的味道不一样了,就绝对不能再喝了。
三、三、拉的习惯大便最好保持每天一次,有的人每天两次也没事,但至少要有一次,如果总是不正常就会便秘,便秘就会刺伤肛门,时间过长,肛门的血管给压扁,就会出血。
解大便最好的时间就是晚上,而不是早上。
虽然有很多人选择早晨上厕所,但并不好,人体通过大小便及汗腺等器官向体外排出废物及毒素,尤其是大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产生的毒素越多,所以每晚排空大便,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睡的习惯亚健康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疲劳综合症。
一个人的睡觉时间最好能保持每天7~8个小时,包括午睡,而且午睡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
人的睡眠分两种,深睡眠和浅睡眠,深睡眠眼球是快速转动的,全身放松,所以最低限度一个人要保持两个小时的深睡眠。
最少保持在十二点到两点两个钟头的深睡眠。
睡觉的穿着,最好是裸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