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高杜甫

(完整版)登高杜甫
(完整版)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

篇一:杜甫参赛教案

教案

——杜甫

课程名称:语文

[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加强背诵指导。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 [ 指导诵读(3 分钟)]

------ [ 作者简介(4 分钟)] ------------ [ 赏

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 作业布置(3 分钟)]

[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 ,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

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

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

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

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

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

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

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 —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

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 岁作“会当临绝顶,一览

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

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

有>。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是

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

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

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

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28 分钟)

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

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

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

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

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

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

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

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

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

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

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一一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一一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 年,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

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

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

“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

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

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 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

篇二:高考登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 附答案)

登高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b in),潦倒新停浊酒杯。

8艰难苦恨繁霜鬓(b in),潦倒新停浊酒杯。

9.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篇三: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1. 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2. 今人常用杜甫中的“”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

仍将向前之意。

3. 杜甫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4. 杜甫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理解性默写

1. 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2. 今人常用杜甫中的“”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 杜甫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4. 杜甫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下面为大家带来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供大家参考!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1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黄昏的孤独身影;而 * 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知人论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 19 岁—33 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34 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 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47 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 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 56 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望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虚写) 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实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心主旨句) 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思想感情) 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因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开放也会落泪,怨恨别离,听见鸟儿鸣叫也会心惊。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感时伤别。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望岳》作者:杜甫(拼音版、带拼音、注音、精校)

《望wàn ɡ 岳yuè 》作zuò 者zhě :杜dù 甫fǔ 岱dài 宗zōnɡ 夫fú 如rú 何hé ,齐qí 鲁lǔ 青qīnɡ 未wèi 了liǎo 。 造zào 化huà 钟zhōnɡ 神shén 秀xiù ,阴yīn 阳yán ɡ 割ɡē 昏hūn 晓xiǎo 。 荡dàn ɡ 胸xiōnɡ 生shēnɡ 层cén ɡ 云yún ,决jué 眦zì 入rù 归ɡuī 鸟niǎo 。 会huì 当dānɡ 凌lín ɡ 绝jué 顶dǐnɡ ,一yì 览lǎn 众zhòn ɡ 山shān 小xiǎo 。 【注zhù 解jiě 】:1、岱dài 宗zōnɡ :泰tài 山shān 别bié 名mín ɡ 岱dài ,居jū 五wǔ 岳yuè 之zhī 首shǒu ,故ɡù 又yòu 名mín ɡ 岱dài 宗zōnɡ 。2、钟zhōnɡ :赋fù 予yǔ 、集jí 中zhōnɡ 。3、决jué :裂liè 开kāi 。 4、凌lín ɡ :跃yuè 上shàn ɡ 。 【韵yùn 译yì 】:泰tài 山shān 呵hē ,你nǐ 究jiū 竟jìn ɡ 有yǒu 多duō 么me 宏hón ɡ 伟wěi 壮zhuàn ɡ 丽lì ?你nǐ 既jì 挺tǐnɡ 拔bá 苍cānɡ 翠cuì ,又yòu 横hén ɡ 跨kuà 齐qí 鲁lǔ 两liǎnɡ 地dì 。造zào 物wù 者zhě 给ɡěi 你nǐ ,集jí 中zhōnɡ 了le 瑰ɡuī 丽lì 和hé 神shén 奇qí ,你nǐ 高ɡāo 峻jùn 的de 山shān 峰fēnɡ ,把bǎ 南nán 北běi 分fēn 成chén ɡ 晨chén 夕xī 。望wàn ɡ 层cén ɡ 层cén ɡ 云yún 气qì 升shēnɡ 腾tén ɡ ,令lìn ɡ 人rén 胸xiōnɡ 怀huái 荡dàn ɡ 涤dí ,看kàn 归ɡuī 鸟niǎo 回huí 旋xuán 入rù 山shān ,使shǐ 人rén 眼yǎn 眶kuàn ɡ 欲yù 碎suì 。 有yǒu 朝zhāo 一yí 日rì ,我wǒ 总zǒnɡ 要yào 登dēnɡ 上shàn ɡ 你nǐ 的de 绝jué 顶dǐnɡ ,把bǎ 周zhōu 围wéi 矮ái 小xiǎo 的de 群qún 山shān 们men ,一yì 览lǎn 无wú 遗yí ! 【评pín ɡ 析xī 】: 杜dù 甫fǔ “望wàn ɡ 岳yuè ”诗shī 共ɡònɡ 三sān 首shǒu ,这zhè 一yì 首shǒu 是shì 写xiě 望wàn ɡ 东dōnɡ 岳yuè 泰tài 山shān 的de 。诗shī 以yǐ “望wàn ɡ ”入rù 题tí ,赞zàn 叹tàn 东dōnɡ 岳yuè ,讴ōu 歌ɡē 造zào 化huà 。希xī 望wàn ɡ 凌lín ɡ 顶dǐnɡ 而ér 小xiǎo 天tiān 小xiǎo ,以yǐ 抒shū 雄xión ɡ 心xīn 壮zhuàn ɡ 志zhì 。开kāi 首shǒu 两liǎnɡ 句jù ,写xiě 泰tài 山shān 的de 高ɡāo 峻jùn 伟wěi 大dà ,先x iān 写xiě 对duì 它tā 的de 仰yǎnɡ 慕mù ,再zài 写xiě 它tā 横hén ɡ 跨kuà 齐qí 鲁lǔ 两liǎnɡ 地dì 的de 壮zhuàn ɡ 伟wěi 。三sān 、四sì 句jù 写xiě 近jìn 望wàn ɡ ,所suǒ 见jiàn 泰tài 山shān 的de 神shén 奇qí 秀xiù 丽lì 和hé 能nén ɡ 分fēn 割ɡē 日rì 夜yè 的de 巍wēi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 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填空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小学必背古诗词加拼音

. Word 文档一年级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òng庐,笼lǒng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唐)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pí pá)马上催。醉(zuì)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bú教jiào马度阴山。11、芙蓉楼送辛渐jiàn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chǔ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hú。 12、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唐)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唐)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唐)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唐)白 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白 故人西辞cí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孤帆fān远影碧空尽,惟wéi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唐)白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说课材料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 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杜甫诗三首——《望岳》 亳州市九中聂福珣 一、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B、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C、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之美。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大家知道他形容的是谁吗? 回答:李白。 那么大家认为另一半的盛唐,是谁呀? (畅所欲言) 杜甫无疑是盛唐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李白轻松地动了动笔就留下了不朽的诗作,但一直工于练字、呕心沥血创作着的杜甫却也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峰。我们可能永远成不了李白,他太富才气,简直就是拥有上帝礼物的人。可是我们却可以成为杜甫,他博采众长,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有哪些诗句,也许早已听过,但你不知道那就是杜甫所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诗三首》,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盛唐时期的诗歌魅力。2、作者简介:

杜甫诗三首《登高》(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登高》(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湖南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 罗志辉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

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 )清作(zuò )客霜鬓 (bìn )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古诗望岳拼音版

古诗望岳拼音版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全诗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fū rú hé,qí lǔ qīnɡ wèi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zào huà zhōnɡ shén xiù,yīn yánɡɡē hūn xiǎo.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 dànɡ xiōnɡ shēnɡ cénɡ yún,jué zì rùɡuī niǎo.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huì dānɡ línɡ jué dǐnɡ,yì lǎn zhònɡ shān xiǎo.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注解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

过关能力-《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过能力-《杜甫诗三首》 一、[2018河南郑州七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8湖北武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①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②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

时物产的丰美。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注】。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弹冠:指将出来做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说自己胸中郁积愤藏,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愁,再解释原因,表明内心感受。 B.颔联写白首相知尚且反目成仇,“先达”者侮笑“弹冠”者,可见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C.颈联描写景物的视角从户内转向户外,为诗人酌酒时举目所见。 D.尾联两句借景抒情:世事如浮云,不足挂齿,还不如“高卧且加餐”。 6.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犹”“笑”两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杜甫诗三首 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要点 《望岳》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 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细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 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经典古诗词大全--带拼音

shī zhōnɡ chūn 诗中春 1 、 chūn mián bù ju? xiǎo , chù chù w?n tí niǎo 。 ( manɡ hào rán :《 chūn xiǎo 》》 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2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 bào d? sān chūn huī。 ( manɡ jiāo :《 y?u zǐ yín 》 ) 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 3 . h?nɡ d?u shēnɡ nán ɡu?, chūn lái fā jǐ zhī ?( wánɡ w?i :《 xiānɡ sī )) 3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 4 . hǎo yǔ zhī shí ji?, dānɡ chūn nǎi fā shēnɡ。 ( dù fǔ:《 chūn ya xí yǔ ))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 5 . y? huǒ shāo bú jìn , chūn fēnɡ chuī y?u shēnɡ。 ( bái jū yì: ( fù d?ɡǔ yuán cǎo s ?nɡ bi? )) 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白居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6 . chūn zhǒnɡ yí lì sù,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lǐ shēn :《 mǐn n?nɡ》 )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悯农》 ) 7 .ɡu? p? shān h? zài , ch?nɡ chūn cǎo mù shēn 。 ( dù fǔ:《 chūn wànɡ }) 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 8 . lu? h?nɡ bú shì wú qínɡ wù, huà zu? chūn níɡanɡ hù huā。 ( ɡōnɡ zì zhēn : ( jǐ h ài zá shī》 )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 己亥 杂诗》 ) 9 . bù zhī xì ya shuí cái chū,ar yua chūn fēnɡ sì jiǎn dāo 。 ( ha zhī zhānɡ:《 yǒn ɡ liǔ》 ) 9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 柳》 ) 10 . chūn sa mǎn yuán ɡuān bú zhù, yì zhī h?nɡ xìnɡ chū qiánɡ lái 。 ( ya shào wēnɡ:《 y ?u yuán bù zhí》 ) 1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 《游园不值》 ) shī zhōnɡ xià 诗中夏 1 . lì jìn bù zhī ra, dàn xī xià rì chánɡ。 ( bái jū yì:《ɡuān yì mài )) 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白居易:《观刈麦 )) 2 . shēn jū fǔ jiá ch?nɡ, chūn qù xià y?u qīnɡ。 ( lǐ shānɡ yǐn : ( wǎn qínɡ )) 2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李商隐: ( 晚晴 )) 3 . shǒu xià y?u qīnɡ h?, fānɡ cǎo yì wai xiē。 ( xia línɡ yùn : ( y?u chì shí jìn fā n hǎi 》 ) 3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 谢灵运: ( 游赤石进帆 海》 ) 4 . zh?nɡ xià kǔ ya duǎn , kāi xuān nà wēi liánɡ。 ( dù fǔ:《 xià ya tàn 》 ) 4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 杜甫:《夏夜叹》 ) 5 . n?nɡ fū fānɡ xià yún ,ān zu? wúɡǎn shí。 ( dài fùɡǔ:《 dà ra》 ) 5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 戴复古:《大热》 ) 6 . r?n jiē kǔ yán ra, wǒài xià rì chánɡ。 ( lǐánɡ:《 xià rì lián jù》 )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 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 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 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