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应该在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学科,语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学习活动和语文教材的特性也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和可能。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惑,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力图摆脱成人的约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张巍巍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 为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找准突破口,开启他们的心灵, 用沟通感化他们。 不要认为“差生”是铁板一块,不可救药,他们身上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闪光点,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准入手的角度,这样我们才会拿到开启他们的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我们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我们能及时地给以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我们能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差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了解、尊重、关心、相信学生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方法。“差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均呈模糊、狭隘甚至颠倒状态,容易犯错误,且反复无常。作为教师不能气量狭窄,行为偏激,以训斥处罚来代替教育。发现“差生”犯错误时,要深入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及思想动

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及对立情绪,关心、相信他们,对他们循循善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之乐于接受教育。 学生是天生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 二、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努力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班主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班里的滋生,我开始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 1、教师寄语:“进门来,你是高一、一班的希望;出门去,你是高 一、一班的自豪。”身为班主任,我利用批改周记的时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评语设计具有鼓励性“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等等,很好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利用新学期开学召开主题班会,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令学生耳目一新:“同学们,我是你们的老师,更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希望我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7-11T10:19:56.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作者:徐建军[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265314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目标,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解读文本内涵以情导入其中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一分钟的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把握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情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法,能够通过声音、表情、体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常常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因此,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功底,还要舍得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开展综合实践走进情感角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体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一个学习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本剧能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能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能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展示形体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

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课文中原本生涩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德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班级中的各种资源,最重要的是学生,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项活动。而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引导、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如何在管理班级时候如何定位自己,影响甚大。就本人所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分析。 一、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角色。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老师完成。班主任老师负责学生的全面健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工作头绪很多,工作压力大 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物理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多数杂事,从开学的各种表格计划,到学期末的各项总结,学生的仪容仪表,各项安全,心理动态发展,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调节等等,任务艰巨,又

较为临时,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出现各种的健康问题,咽炎,颈椎病,静脉曲张等;心情更是比较复杂,处理同事之间,家庭之间以及自身的一些问题,经常处于焦躁的状态。 2.面临的学生多种多样,个体差异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或者家庭教育的不同,或者自己社会交往的不用,学生表现很多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民办学校的家长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也多种多样。 在工作中,班主任既要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每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比较清晰。同时,在兼顾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懂得预防、调节和解决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班主任与班级发展的关系 1.班主任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影响班级发展的水平 班主任协调家长、教师、朋友、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工作才会取得一定成效。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艺术。我的班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语文课文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新课改知之甚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信心满怀,觉得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好成绩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努力去听老教师的课,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我上课过程中,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学生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失分的地方非常多,大部分同学竟然是基础知识上丢分比较严重,语文课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处于末尾,看着试卷我做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在第二学期,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提高了许多。总结那段失败的经历,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方言土语较多,语言匮乏。虽然在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字词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抹杀了字词应有的地位。 在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犯下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字词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我的教学重心发生了偏移。我把文本解读当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上课不专心,而是偏离了教学的重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我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单调,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这也是原因。自那次失败以后,我虚心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转变学生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杨凌区杨陵高级中学胡亚军邮编712100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成长阶段,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影响,产生焦虑,自卑,脆弱、消极、躁动不安等情绪,长时间下去,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形成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正确引导。 关键词: 中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班级管理 对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要满足心理的健康。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的成长。而且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心理的健康成长正处于关键时期。心里的健康与否,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作为家长和老师,既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更要关心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长期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受影视、网络、社会、家庭等环境中不良因素以及自身的影响,极易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工作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它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可见,班主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公民。作为班主任,我从多年来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感想。 一、要做好班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能力。通过平时的观察,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个性、情感和人生观,学习成绩也各不相同。我们要从学习、生活、交往、待人接物等各方面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心理现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形成初步的判断和结论。为后面心理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了解学生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观察法 学生的心理变化,往往首先表现在语言或行为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变化,看看是否和平时不一样,有什么异常。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谈话谈心法 谈话谈心的方法是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情况最常用的和最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学生谈话,如学生个人单独谈话,集体谈话,电话了解,网络QQ聊天等。可以和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直接谈话,也可以通过和这位同学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谈话,旁敲侧击地了解情况。谈话的时候,一定要转变师生角色,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六安中学/卢向东 [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它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师问生答,生生问答,以及教师的评价等。在以上的这几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要遵循: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处理好以上提问诸环节的问题,才能达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其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从许多文章中我们看到的观点大多只是着眼于研究教师的如何问,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作答,这些观点可以说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徐越化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提问法的表述是:“提问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1这个提法很具有代表性。而韦志成先生在《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一文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质疑,且可以发表不同观点与看法。”②这个观点相比前面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大很大的进步与飞跃,但我认为还是不太全面的。我认为: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它的形式应该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即克服学生“思维缺席现象”,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集中。且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将更加明显。语文学科中许多问题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展开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我设疑与解疑,这即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单单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说话权威,教学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走);而光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呈一盘散沙的无序局面)。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相互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避免出现“牵牛式”与“放羊式”的不良课堂教学现象。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9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第43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1) 图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作者:刘岩王萍主编更新时间:2016-08-16 14:39:03字数:4928 【本章学习提示】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处在教育第一线的班级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班级运作和学生成长的诸多方面。如果我们将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或其他问题对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当事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什么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途径?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本章学习目标】 1.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 2.当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 6.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师的作用。 第一节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即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或班级心育。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一致,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具备正确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富有弹性的调控能力,并达到身心和谐状态,从而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能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并不断完善人格。 关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心理健康有如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段相符;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自我观正确,了解并悦纳自己。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话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计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后,对话式阅读教学便受到语文教师们的持续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课堂上精彩多元的对话有益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话题设计则是对话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篇论文从例证出发,浅易地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的作用和有效话题的设置。 【作者单位】南昌市南昌县塘南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话题设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探究,有了课堂交流,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就有了让学生真正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正所谓的"话题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入探讨的学习氛围尚未形成。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教学方式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开放课堂教学,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如何设置话题,并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话题式手法是进入新课程以后阅读教学的新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鲜明生动的阐释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者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个步骤中一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案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对内容或整体或综合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有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推敲琢磨。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这种教学效果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潭” ·“小石潭”的“水” ·“小石潭”的“清”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

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 发表时间:2018-03-22T15:46:45.38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作者:王廷义[导读] 教学中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激励机制和体系,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158100 教师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现在的学生,一致认为是主动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的优异成绩都是家长、老师逼出来的,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老师则是说现在的学生都是颓废的一代,面对这诸多情况,我们的教师只能束手无策吗?只能望学生兴叹吗?我认为有些教师的见解有些偏颇,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是由于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所致,也有些学生是动力不足造成的, 因此我就想到了一个关键词——“激励”。 激励,是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由此可见,教学中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激励机制和体系,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激励适用于各学科教学,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激励”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一、感情激励 这种激励的方法是通过情感交流,利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尊其师、学其理、信其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上述方面的感情激励,尤其要注意利用教材内所蕴含的的感情去激励学生。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丰富的人物情感,既有作者的,也有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抓住这些情感,利用这些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会形成一种高级的理性的情感体验——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这种感情的激励是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 二、需要激励 大家都知道,需要是人们对客观需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一般说来,有求知的需要,有创造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有个人能力特长得到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成绩差的学生有需要关心和提高成绩的需要。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需要激励”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某些需要,然后满足这些需要,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首先引导学生形成如下需要:世外桃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然后去分析、阅读、理解,满足学生上述需要。学生的需要解决了,学生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许多。不过我们不是一味地化繁就简,也不是化难就易,而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急于了解的方法,我们教会了他们,再教他们举一反三,学习的困难也就解决了。 三、目标激励 我们所说的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明确的目标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条件。目标激励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以导向、鼓励和力量。而目标的制定则要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既要有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整体统一目标,又要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四、参与激励 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办墙报及手抄报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以经常参与与获得成功来唤起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记得我在教戏剧单元时有一篇歌剧剧本《白毛女》,因为歌剧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我就先播放歌剧,让学生们学习几段唱腔,然后在班级表演。这次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戏剧的积极性,这种参与激励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许多学生因而也喜欢上了戏剧。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是演课本剧极好的素材,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自己准备道具,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为表演成功的小组颁奖。这样,学生的表演才能展露无遗,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 五、强化激励 这种强化激励就是运用奖励、批评、限制等手段进行激励的一种过程。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及时、公正地提出肯定或批评,以造成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激励;对阅读速度、作文和答卷时间、背诵内容、默写质量等作出时间、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以造成一种紧迫的心理激励。另外,扩大激励面也是强化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设成绩优秀奖,也设成绩进步奖;设优秀作业奖,也设作业进步奖。要给大多数学生以激励的机会。 如在考试之后的奖励中,我们除了设立语文成绩优秀奖、语文成绩进步奖,还可设立语文课堂表现奖、发言次数最多奖,还可以设立表达能力最强奖等等。这种强化激励自觉不自觉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暗示:语文课我一定要好好上,要表现突出,要多多发言,还要有好的成绩。 这种种激励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了这些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那种我们教师经常看到的懒散被动的学习局面就会越来越少,相信我们的教师也不再只能感慨叹息了,你所期待的热情洋溢的课堂氛围就会如约而至。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本论文获2004年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省教育科学管理吴汉良三等奖) 长安镇新安小学钟秀群 文章摘要:本文论述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意义,并从利用和避免两个方面阐明了运用心理效应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涉及到十余种心理效应,详细说明了这些心理效应的内容和具体效果,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启示。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

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班级团队建设 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新潮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的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发展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旨在帮助更多正常人过得更加成功及幸福。主张使用“加法策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班级团队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美德及优秀品质 塞利格曼和彼德森提出的6大美德和24种优秀品质 ·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节制·超越自我 3.团体动力学理念 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勒温场论,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提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其中,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 实验结果表明成员在不同气氛下行为有很大差异: 团体1成员攻击性言行显著,团体2成员彼此友好相处。 团体1成员表现出对领导服从,或引人注目行为多,团体2成员

以工作为中心接触多。 团体1成员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2成员“我”字使用频率低,注重“我们”的感情。 当实验导入挫折时,专制型团体中,成员会彼此推卸责任或进行人身攻击;民主型团体中,成员会团结一致,来试图解决问题。 当团体领导不在场时,民主型团体成员仍能继续工作,专制型团体中成员工作动机大大降低 民主型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专制型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更高。 同一个成员在民主型团体中很少有攻击性行为,表现地比较友善 4.团体凝聚力 ①团体凝聚力概念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的满意程度。 ·团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团体凝聚力以团体共同活动为中介。 ·团体凝聚力取决于团体内人际关系的状况。 ②凝聚力强团体的特征 克瑞奇等人认为,凝聚力强团体特征有: ·团体的团结非起因与外部压力,而来自于团体内部。 ·团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倾向。 ·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成员对团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每个团体成员都能明确团体的目标。 ·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有肯定的、支持的态度。 ·团体成员承认团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此团体继续存在的价值。 ③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内部因素:团体的规模、成员的相似性、团体目标、信息沟通状况、成员对团体的依赖程度、领导者与团体成员的关系、团体活动性质和方式、团体气氛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语文课程的最佳资源,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笔者致力于突破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局限,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传统文化文本情感的深化,进而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和深度,使当代中学生能够真正“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传统文化 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谧古巷的寸砖片瓦到青冢古墓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正是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才使我们得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盛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享受主义影响下的社会氛围使正在转型期的初中生备受摧残,学生中大多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我们的,更是他们的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无锡市梁溪中学张芸 提要:要实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谁是红花,谁是绿叶;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角色关系要发生逆转,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新课改的精神。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研究性学习中当之无愧的“红花”,而教师要甘做辉映“红花”的“绿叶”,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扶持他们,支撑他们,帮助学生达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红花、绿叶、自主、探索 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还在摸索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师们;犹如一缕春风,吹来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强大信息;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无数期盼语文课程改革的人们的心灵。中学语文课改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学语文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课改的中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朵朵红花闪智慧——发扬课堂教学民主,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知识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勇于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插上翅膀去腾飞!郑板桥曾说:“学问二字须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今有人学而不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为了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尽量鼓动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多多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他们才是课堂上鲜艳夺目的红花,只有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闪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目中有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首席”。新课程认为:学生就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有些问题不是惟一答案,每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