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8章
2020智慧树知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1. 第一代和第二代计算机的基本器件分别是( )和( )。
答案:晶体管、电子管2、2.计算机编程经历了( )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面向对象语言等发展过程。
答案:机器语言3、3.第一台计算机的名称是( )。
答案:ENIAC4、4.汉字在计算机表示采用的编码是( )。
答案:内部码5、5 . ASCII 码中 0 的二进制是( )。
答案:0110000第2章单元测试1、1. BIU 的指令队列可以存放( )个字节的指令代码。
答案:62、2 .在 8086CPU 运行过程中,当取指令时, CPU 选择( )为段寄存器。
答案:CS3、3.不可屏蔽中断请求是通过CPU芯片的( )管脚引入。
答案:NMI4、4 .现行数据段位于存储器 B0000H ~ BFFFFH 字节单元,则段寄存器 DS 的内容及该段长度(字节数)分别为:( )答案:B000H,0FFFFH5、5.8086CPU有( )根地址线和( )根数据线。
答案:20,16第3章单元测试1、1. 寻址方式中速度最快的是( )寻址。
答案:立即寻址2、2.设(AX)=ABDFH,则在执行指令“AND AX,0001H”后,AX中的内容为:( )答案:0001H3、3.若寄存器AX,BX,CX,DX的内容分别为11,12,13,14时,依次执行PUSH AX,PUSH BX,POP CX,POP DX,PUSH CX,PUSH DX,POP AX,POP BX后,则寄存器AX和BX的内容分别为:( ) 答案:11,124、4 .串指令中必须用哪个寄存器作为计数寄存器:( )答案:CX5、5 .哪个段寄存器不能做目的操作数:( )答案:CS第4章单元测试1、1. 逻辑移位指令中,移动次数超过1次则用( )寄存器作为计数器。
答案:CL2、2 .换码指令 XLAT 是复合指令,在执行指令前要将表的偏移地址和被转换码分别送入寄存器( )和( )。
北京交通大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业答案

目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一章作业 (2)一、书上P22作业题 2、3、7 (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章作业 (2)一、书上P59作业题 2、5、6、9、14 (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章作业 (3)一、书上P95作业题 4、5、6、7、10、11、12、13、14、15、16、17、18、22、27 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章作业 (8)一、课本P155 8、12、13、14 (8)《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五章作业 (10)一、作业P180 2、5、7、8、9、10 (1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六章作业 (13)一、P207: 1,3,5,10,14。
18,19,20 (1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七章作业(一) (17)一、P268: 3, 6 , 7, 10 , 11 , 12 (17)《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七章作业(二) (20)一、P268: 15 , 16 , 19, 21,25 (20)《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八章作业 (24)一、P292 6、7 (2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一章作业一、书上P22作业题 2、3、72.完成下列数制之间的转换。
(1)01011100B=92D(3)135D=10000111B(5)10110010B=262Q=B2H3.组合型BCD码和非组合型BCD码有什么区别?写出十进制数254的组合型BCD数和非组合型BCD数。
答:组合型BCD码的储存格式用一个字节存放2位BCD码,高4位表示十进制的十位数,低4位表示十进制的个位数,数值表示范围为0~99;非组合型的储存格式是用一个字节的低4位存放1位BCD码,高四位可以为0或任意数,数值表示范围为0~9。
254D的组合型BCD码:0254D的非组合型BCD码:007.计算机中为什么采用补码的形式储存数据?当计算机的字长n=16时,补码的数据表示范围是多少?答:是为了便于进行加减运算,简化机器硬件结构。
微机原理及接口第八章习题解答

“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八章习题解答(部分)1. 什么叫总线和总线操作?为什么各种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总线结构?答:总线是模块与模块之间传送信息的一组公用信号线;而模块间信息传送时与总线有关的操作统称为总线操作;模块间完成一次完整信息交换的时间称为一个总线操作周期。
总线标准的建立使得各种符合标准的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挂在总线上,使系统扩展和升级变得高效、简单、易行。
因此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总线结构。
2.微机总线有哪些种类?其数据传输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答:微机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总线标准包括系统内总线标准和系统外总线标准两类:系统内总线标准一般指微机主板插槽(系统扩展板)遵循的各种标准,如PC/XT总线标准、ISA 总线标准(PC/AT总线标准)、VL总线标准(VESA具备总线标准)、PCI局部总线标准等;系统外总线标准指系统互连时遵循的各种标准,多表现为微机对外的标准接口插头,有时也称为接口标准,如EIA RS-232异步串行接口标准、USB通用串行接口标准、IEEE-488通用并行接口标准等。
一个总线操作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总线请求及仲裁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含有多个主控制器的微机系统中,这四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仅含一个主控制器的单处理器系统中,则只需要寻址和传数两个阶段。
3.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称为系统外总线(通信总线);用于连接微型机系统内各插件板的总线称为系统内总线(板级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部件之间的总线称为片内总线。
4.一次总线的信息传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依次为总线请求及仲裁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和结束阶段。
8.同步总线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主要用在什么场合?答:同步并行总线时序是指总线上所有信号均以同步时钟为基准,所有接在总线上的设备的信息传输也严格与同步时钟同步。
同步并行总线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缺点是无法兼容总线上各种不同响应速度的设备,因为同步时钟的速度必须以最慢的响应设备为准,这样总线上的高速设备将无法发挥其高速性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18第8章 计数器定时器与DMA控制器

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教案(理论教学用)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 18 次第 9 周 2 学时上课教室WM1310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自动化专业章节名称第8章计数器/定时器与DMA控制器(8.1,8.2)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软硬件定时的原理;2.掌握8253的原理及应用。
讲授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1.接口电路概况;(10min)
2.8253的外部引线和内部结构;(20min)
3.8253的工作方式和控制字;(30min)
4.8253的应用。
(30min)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软硬件定时的原理;2.8253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
8253的原理及应用。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1.了解软硬件定时的原理;2.掌握8253的原理及应用。
启发与提问
1.软件定时与硬件定时的区别?教学手段
多媒体
作业布置思考题:
1.了解最新的硬件定时芯片的原理及其应用,如DS12887等。
主要参考资料
备注
长安大学讲稿(第十九讲)。
微机原理第一章至第八章作业参考答案

1KB 512B
8KB
1KB=210 的偏移地址范围为: 00 0000 0000~11 1111 1111 即 000H~3FFH 512B=29 的偏移地址范围为: 0 0000 0000~1 1111 1111 即 000H~1FFH 8KB=213 的偏移地址范围为: 0 0000 0000 0000~1 1111 1111 1111 即 0000H~1FFFH
POP AX
PUSH CX
2.10 下列程序段中每一条指令执行完后,AX 中的十六进制内容是什么?
MOV AX,0
;0000H
DEC AX
;0000H-1=0FFFFH
ADD AX,7FFFH
;0FFFFH+7FFFH=7FFEH
ADD AX,2
;7FFEH+2=8000H
NOT AX
;NOT 8000H=7FFFH
目标:寄存器寻址
(5)TEST ES:[SI],DX
目标:寄存器间接寻址 源:寄存器寻址
(6)SBB SI,[BP]
目标:寄存器寻址
源:寄存器间接寻址
2.8 假定 DS=2000H,ES=2100H,SS=1500H,SI=00A0H,BX=0100H,BP=0010H,数据段中变
量名 VAL 的偏移地址值为 0050H,试指出下面源操作数字段的寻址方式是什么?其物理地址值是多少?
每条指令执行后 AX 的内容为:
0000H
0FFFFH 7FFEH
8000H
7FFFH
8000H
0000H
0BFDFH 0ABCDH 0CDABH 9B56H
36ADH
2.15 假定 DX=00B9H,CL=3,CF=1,确定下列各条指令单独执行后 DX 中的值。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全 (9)

(2)键的识别 通常有两种方法可识别被按之键:一种是“行扫描”法; 一种是“反转”法。 1)行扫描法 依次对每一行进行扫描,选使被扫描的行为低电平,其它 所有的行均为高电平,接着检测各列线的状态(称为“列”)。 若各列码均为高电平(即列码为全1),则被按之键不在这行。 继续扫描下一行;若列线不全为高电平(即列码为非全1),则 被按之在此行。根据行扫描码及列码就可知被按之键的坐标值 (即位置码)。再根据位置码通过查表可得到它的键值。查表 法的扫描子程序流程图如图7-6所示。
四、输入/输出寻址方式
当主机执行I/O操作时,应先对I/O接口中的端口进行寻址, 其寻址方式有如下两种: 此时,I/O端口单独编址。CPU指令系统中有专门用于I/O操 作的指令——I/O指令,CPU访问I/O端口时发出I/O读命令或写 命令,访问内存时发存储器读或写命令。因此,端口地址与存 储单元地址可重叠。此时,I/O端口不占用存储空间且与访问 I/O设备指令有别。 这种寻址方式中,将I/O端口与存储单元统一编址,即CPU 把I/O端口作为存储单元对待,I/O端口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采用这种寻址方式的CPU指令系统中没有专门的I/O指令,
微型机中常外设有LED显示器、CRT显示器、键盘、打印机、软 磁盘存储器等。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常设置LED显示器、拔盘、键 盘、点阵式打印机等外设。
§8-2 键盘及其接口
返回
在微型机系统中,键盘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键盘通常由 数字键和功能键组成,其规模取决于系统的要求。
键盘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种,前者有检测键闭 合,去抖动及产生相应键编码的硬件电路,而后者则没有这些 硬件,上述功能在有少量的硬件支持下由软件来完成。由此可 见编码键盘产生键编码的速度快且基本上不占用CPU时间,但硬 件开销大,电路复杂,成本高;非编码键盘则硬件开销省,电 路简单,成本低,但占用CPU时间较长。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利用图形和示意图,讲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表格和图表,介绍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结构。
利用仿真软件,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仿真软件:汇编语言编程工具。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式。
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55A与键盘接口电路
图8-11 8255A与键盘接口电路
1)行扫描法 首先判别是否有键被按下。其次,确定哪个键被按下。采用逐行扫描
的办法来确定究竟是哪一个键被按下。先扫描第一行,让它输出0电平, 其余的行线为高电平1,然后读入列值。如果读入的列值中有一位为低电 平0,则说明在此行的一个行、列交叉处有键被按下。如果读入的列值全 是1,说明这一行所有按键都未被按下。接着扫描第二行。依此类推,逐 行扫描,直到扫完全部的行线为止。若在扫描的过程中,发现非全1的列 值,就能找出被按下的键。
8.2 并行接口的应用
8.2.1 并行接口在键盘中的应用
1.键盘的种类 键盘是微型计算机中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通过键盘把数据和
操作命令输入计算机,实现人机对话。目前计算机中使用的键盘分为 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 2.8255A在键盘接口中的应用
非编码键盘的键盘开关排呈行与列的形式,构成矩阵结构的键盘。 例如,64个按键的键盘,只需要8根行线和8根列线,组成矩阵式结构。 对于矩阵结构的键盘,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必须用软件程序循环 不断地监视键盘,识别被按下的操作键,产生相应的键值,消除抖动, 等等,这个过程称为键盘扫描。
8.3.1 串行接口与通信概述
1.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计算机主机与外设之间以及主机系统与主机系统
之间数据的串行传送。使用串行通信时,发送和接收到的每一个字 符实际上都是一次一位进行传送的,每一位为1或为0。从不同的角 度来分类,串行通信有多种方式。 1)按照数据传输时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来划分
按照数据传输时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来划分,串行通信有全双 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和单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下系统可同时进行 发送和接收;半双工方式中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使用同一通道,因 此两者不能同时进行;而单双工方式下系统只能在一个方向传输信 息。
第8章 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
8.1 并行通信接口8255A 8.2 并行接口的应用 8.3 串行通信接口8251A 8.4 定时器/计数器82538.1 并行Fra bibliotek信接口8255A
8.1.1 8255A的内部结构及外部引脚
1.内部结构 8255A内部结构如
图8-1所示,主要包括 数据输入/输出端口 (即A口、B口和C口)、 A组控制逻辑和B组控制 逻辑、数据总线缓冲器 和读/写控制逻辑等。
需解决的问题: (1)键抖动; (2)重键; (3)按一次键产生多次处理; (4)键值的确定。
8.2.2 并行接口在LED显示中的应用
1.LED的工作原理
图8-14 七段发光二极管显示部件
2.8255A在LED显示接口中的应用(共阴极)
图8-15 8255A与LED的共阴极连接
8.3 串行通信接口8251A
图8-1 8255A的内部结构图
2.外部引脚 8255A是一个40引脚双
列直插式芯片,如图8-2所 示。除了电源和地线引脚 之外,其他引脚信号可以 分为两类:与外设相连的 引脚和与CPU相连的引脚。
图8-2 8255A芯片引脚信号
8.1.2 8255A控制字的设置
1.方式选择控制字
图8-3 8255A方式选择控制字格式
3.方式2 方式2又称为选通双向输入/输出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
于端口A。在方式2下,外设在8位数据线上,既能往CPU发送 数据,又能从CPU接收数据。此外,和工作于方式1的情况类 似,端口C在端口A工作于方式2时,自动提供相应的控制信号 和状态信号。
A口方式2选通联络信号:
图8-8 A口方式2下选通联络信号
信号与输入/输出数据一起传送,由选通信号对数据进行选通。 8255A工作在方式1时,A口和B口皆可独立地设置成这种工作
方式,输入/输出有着各自规定的联络信号和中断信号。
A口方式1输入选通联络信号:
图8-6 A口方式1输入方式下选通联络信号
A口方式1输出选通联络信号:
图8-7 A口方式1输出方式下选通联络信号
2)行反转法 将行线接并行口输出;将列线接并行口输入。程序使CPU通过
输出口,向各行线上全部送0,然后读入列线的值,此时若有某键 被按下,则定会使某一列线为0,输入的列值中,某一位为0。然后, 使行线输入,列线输出。利用输出指令,使列线全部输出为0值, 再从行线输入行线值。行值中闭合键所对应的位必然为0。此时得 到一对行和列值,一个按键对应一组行和列值,行和列值组合起来 可形成一个按键的识别码。
2.端口C置位/复位控制字 端口C经常配合端口A和B工作,为它们提供控制信号和状态信号,因此端
口C的各位经常作为控制位或状态位来使用。为了方便用户单独设置某一个控 制位或状态位,8255A提供了端口C置位/复位控制字,其格式如图8-5所示。
图8-5 端口C置位/复位控制字格式
端口C置位/复位控制字中,D7=0是它的标志位。D3、D2、D1指 明了对端口C哪一位进行操作,而D0则指明对端口C相应位的操作是 置位还是复位,D6、D5、D4为任意值(一般设为0)。
端口A可以工作于3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端口B只能工作于方式 0和方式1,端口C分为两个4位端口,可作普通的输入/输出端口使 用,也可配合端口A和端口B工作,为它们提供控制信号和状态信号。 另外,工作于同一组的两个端口(如端口A和端口C的高4位)可以 分别工作在输入方式和输出方式,并不要求同为输入方式或输出方 式。
2)按时钟对通信过程的定时方式来划分 按时钟对通信过程的定时方式,串行通信可分为同步通信和
异步通信。 (1)同步通信是指在约定的数据通信速率下,发送方和接收
方的时钟信号频率和相位始终保持一致,这就保证了通信双方在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时具有完全一致的定时关系。
8.1.3 8255A的工作方式
1.方式0 方式0又称为基本的输入/输出工作方式。A口、B口、C口均可
以工作在方式0,这是一种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此方式下,外 设始终处于传送数据准备就绪的状态,无须用专门的联络应答信 号,CPU就可通过8255A随时与外设间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
2.方式1 方式1是选通输入/输出工作方式,在这种工作方式下,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