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筑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是亚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共性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共性在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首先是建筑形式,中日两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方形或矩形平面布局,形式简洁、朴素,以满足其建筑功能需求。

其次是建筑材料,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当地的天然材料,如石、木、泥土和瓦等。

这些材料坚固耐用,且具有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物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再次是建筑技术,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手法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包括木结构、拱形结构、斗拱、飞檐、榫卯等等。

这些技术手法都表现出中日两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文化精髓。

最后是建筑装饰,中日两国的古代建筑在装饰上都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和艺术特点,如中式的雕花、彩画和石雕等,日式的层次感和极简主义风格等。

二、差异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差异在于文化、地理和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

首先是文化背景,中日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中式建筑更感性、浪漫,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日式建筑则更注重实用性、简洁化,强调形式上的准确度和精简感。

其次是地理环境,中日两国建筑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环境也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地震和台风频繁,因此日式建筑采用了多种缓震和减震技术,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最后是历史背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这些背景对于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建筑技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古代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影响,中式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五行阴阳、五福临门等精深理念的反映。

其次是日式建筑的文化内涵,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显著,日式建筑注重和谐、简洁的精神,体现了和风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而中国建 筑房顶的一条 条椽到了拐角 却是扇形排列 的
法隆寺的五重塔也 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 这个建筑上一层的构造 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 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 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 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 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 不能进人
日本方塔,塔心柱接地,不可登临,无平坐
而在中国, 木塔不仅仅层 层可以上人, 而且每一层都 是有着佛像空 间可以膜拜的。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
同样属于平安时代的建 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 法界寺,和寝 殿造有很多异曲同 工的地方,而且斗 栱还有立柱进一步 的减小,少了很多 唐代建筑的雄浑, 而且此时的椽也就 是垂木已经不是主 要支撑房顶的结构, 而完全沦为装饰物。
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 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 的地方。 襖(ふすま)出现了,襖 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在 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 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在 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 推拉门。由于推拉门无论是在 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 以现在对于它到底是出自哪里 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 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 的“小木作”,由此,中日之 间的差异逐步扩大。
已经灭亡的唐朝随着乱世的继续,对于日本 的影响式微。而相对的,日本也进入了幕府时期。 从此时开始,日本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开始内化, 同时仍然受到来自大陆的影响,但是从这个时候 开始,日本建筑基本走上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开 始出现与中国建筑明显的不同。
这一时期发展的的例 子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二条城。
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 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 筑也出现了(图 平等院凤凰 堂) 它总体的基本形制是: 正屋居中,前有池沼,两侧有 配屋,其间连以开敞的游廊。 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 向前伸出中廊,到池沼边沿以 亭阁结束。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力 , 实 现第 三水 准不 倒 塌要 求 。 来 日本 的设 防烈 度 也是 按 5 0年设 计 基 准期 超 越 概 率 1 % 的地震 烈度 定 义 , 0 日本根 据 其 国土 范 围 和 地 质 构造 全 国采 用统一 的地震 动设 防参 数 。 日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定 了 两个 水 准 的 设计 地 震 , 两 水 准设 计具 体 如下 :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中日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建筑文化的差异
13
三門
云龍図
14
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建筑始于桃山时代



建筑中心从宗教转向世 俗。 江户初期到享保年间 (1716-1735年),聘 请僧人到长崎唐三寺。 黄檗(bò)文化 高僧隐元隆琦,朱舜水



往后发展,进入江户时 代,更具有日本民族固 有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庭院繁复, 空间恢弘,组群宏大, 气势宏伟,色彩华丽 日本建筑:空间迂回, 内外穿插,檐宇飘逸, 气质古雅,色彩恬淡

在某种程度上,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铃木大 拙
11
五山十刹图
12
宋元影响时期---镰仓时代



日本第一纯正宋风禅 寺———镰仓建长寺, 宋风做法遂天下流布。 与之前形成的“和样” 相并列成为第二大建筑 样式,称“唐样”,或 “禅宗样” ———为 与五山十刹一起传入日 本的南宋末到元初的江 浙建筑样式。 天竺样
27
概要
交通 竣工 层数 结构
净法寺镇政府办公楼(办公楼)
岩手县净法寺镇 离花卷机场1个半小时 ー 地上3层 1小时准耐火建筑 2,318.60㎡ Attic建筑事务所
所在地
总面积 设计
施工
株式会社Shelter
特点
使用当地居民种植的镇有林唐松 制成集成木材,有效用于支撑结 构体的梁柱大断面,使呆滞的地 区林业得到活跃发展,培养了政 府与镇民齐心协力求发展的精神。 木结构大断面的梁柱等即使燃烧 1个小时仅会导致表面炭化,丝 毫不影响其内部结构耐力。

5
飞鸟时代建筑


日本奈良法隆寺
现存世界最古的木构建 筑,670年烧失,现存 为其后再建。 保持了初唐建筑样式直 接传入日本之前、来自 朝鲜半岛三国的建筑形 式。 朝鲜半岛所汲取、积淀 和杂交的中国南北朝、 隋的建筑形式的再现。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在亚洲的住宅市场中,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文将围绕集合住宅这一主题,对这三个国家的市场进行比较,探讨各自的特点、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一:中日韩集合住宅特点中国集合住宅特点中国的集合住宅市场发展迅速,主要受到政策驱动。

政府推行城市化战略,鼓励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高层住宅小区,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

建筑风格方面,中国的集合住宅普遍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在面积和房间数量上,中国的集合住宅户型紧凑,以中小户型为主。

同时,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小区内通常配备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超市、健身房等。

日本集合住宅特点日本的集合住宅设计理念注重实用性、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风格方面,日本集合住宅以紧凑、精致的现代风格为主。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日本集合住宅的面积普遍较小,但房间数量较为合理。

为了提高居住品质,日本集合住宅通常会配备全套的家具和电器,以及智能家居系统。

小区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包括健身房、游泳池、公园等。

韩国集合住宅特点韩国的集合住宅市场相对成熟,建筑设计注重个性化、舒适性和节能环保。

建筑风格方面,韩国集合住宅以现代、简约和个性化的设计为主。

在面积和房间数量上,韩国的集合住宅户型较大,以大中户型为主。

为了提高居住品质,韩国集合住宅通常会配备精装修和高端家居品牌。

小区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包括健身房、游泳池、公园等。

关键词二:中日韩集合住宅优缺点中国集合住宅优缺点中国集合住宅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和价格竞争力上。

由于政府大力推行城市化战略,使得中国集合住宅在政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倾斜。

同时,中国的集合住宅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

然而,中国集合住宅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品质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缩短建设周期,导致住房品质下降。

一些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尽如人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日本集合住宅优缺点日本集合住宅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和品质保障上。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代表性国家,其文化深厚、传统底蕴丰富,而庭院作为传统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国庭院设计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构造形式中国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四周有墙围合,中间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景观,并以廊为连接。

结构上注重对称美和比例感,侧重体现空间的深度感和层次感。

日本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则偏向简单,多采用“枯山水”或“平安式庭院。

”其中“枯山水”作为日本庭院的代表性形式,它将石头、树木、水这三个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简洁而有力的整体。

韩国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则较中国和日本更为注重自然形态,多采用一些山水、草木、花卉等自然元素,反映出韩国人尊重自然,追求自然美的传统。

二、设计风格中国庭院设计在风格上,主要注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注重整体美感和代表性。

中国庭院设计多采用对称、空间感和层次感等设计手法,强调空间的分隔性和秩序感,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感觉。

日本庭院设计则呈现出一种斯文、清静的美感,有着“恬静”的特质。

其中,枯山水作为日本庭院的代表形式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庭院设计之中,注重寓意的表达、空间感的创造等。

韩国庭院设计注重自然、朴实、纯粹的特点。

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讲究层数、层次感,韩国庭院设计注重随心所欲、随意的感觉。

在韩国庭院中,水成为关注的焦点,自然的流动线条塑造出简洁流畅的美感。

三、文化内涵中国庭院设计旨在塑造空间里的强烈美感,并反映传统的文化内涵,注重以文人气息为主,表现出文人雅士的情怀风韵。

中国庭院注重强调视觉美感的传达,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日本庭院设计巨大的文化内涵,强调自然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日本庭院设计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将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文化”的重视,强调清高和追求内敛的性格特点。

韩国庭院设计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表达韩国人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偏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国寺•金堂
清水寺
镰仓时代
恢复平安时代末期中断了的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继飞鸟,奈良时代之后第二次积极引进中国在禅宗影响下 的南宋建筑样式,修建大东寺,赴日宋僧南溪道隆重建 建长寺,以及由容西创立的最初的禅宗寺院——建仁寺。
图为建长寺镰仓五山之一; 镰仓五山有建长寺、元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
室町时代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 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 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四、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个 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国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有 “南人习床,北人尚坑”的说法。中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建 筑文化不一样,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环境差别。日本的建筑文化与 本身地理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除 了台风和地震之外,还经常遭受暴风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 。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远古还是现在 都是设计者面前的课题。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防震与抗 震是头等大事。为此日本农村的房屋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城 市中则以低层建筑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还要在窗
姬路城
犬山城
江户时代
与桃山时代比废除了“一国一城制”,禁止修建奢华的 大名住宅,采用“数寄屋室”既草蓭室茶室的样式, 有名的是京都的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表现简素和淳朴 的风格。江户时代以京都桂离宫为代表,追求原始的自 然性,表现至简至素之美。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
中国国家大剧院
矶崎新建筑风格
明清影响时期 及日本化时期
[ [ [ [
[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前期 奈良时代后期 平安时代前期 平安时代后期 镰仓时代 年) 室町时代 年) 桃山时代 江户时代 年)
(553-644年) (白凤时代) (645年-709年) (太平时代) (710年-780年) (弘仁时代) (781年-885年) (藤原时代) (886年-1183年) (1184年-1332 (1333年-1572 (1573-1614年) (1615年-1867
古代
中世
近世
飞鸟时代
日本传入中国佛教 的建寺制,大兴寺 院建筑成为日本建 筑史上的一大特色。 当时佛寺建立的模 式是采取“伽蓝配 置法”。
法隆寺•五重塔
南北朝
四天王寺
奈良时代
弘扬佛教到达最高峰,由东渡扶桑的中国唐僧鉴真于天平宝字三年 (759年)亲手创建的唐招提寺和正仓院宝库,是奈良时代最具有代 表性的寺院建筑。唐招提寺与东大寺、正仓院宝库这三大建筑彰显了 奈良时代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 的比较
第九组: 资料整理:吴珊珊 蒋杰 PPT制作:廖四苹 吴信鹏 郑易梅
一、日本建筑起源史
•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根据生产经济活动的改变, 日本出现建筑艺术可以追溯原始时代。
绳文时代竖穴式住宅
弥生时代登吕
古坟时代
二、中国建筑文化交流的大体阶段
南北朝影响时期
隋唐影响时期
日本化时期 宋元影响时期
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寺院, 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 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东大寺日本最重要的华 严宗寺庙
正仓院 是一个有特殊防潮措施的木造建筑,也是
世界上第一座具调整湿度功能的珍宝陈列馆
平安时代
从奈良的平城京迁都京都的平安京,实行 摄关政治,在文化实现了和风化,带来了 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宫殿都是按照日本的 古制建设,白木结构、铺木板、扁柏树皮葺屋顶, 保持简素和清纯,是纯日本式的建筑。
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室町时代的 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 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南溪道隆的传人梦窗 疏石成为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 的高僧。建筑开始受到禅宗“无中万般有” 的文化精神影响,继承本土原初神社建筑 简素性的传统,并发扬光大。
桃山时代
桃山时代是日本建筑独立发展的时期,一改此前以佛教 为中心,将重点转移到城廓建筑和大名住宅建筑上。这个 时期的住宅追求规模宏大,风格豪华,绚丽与潇洒。如 姬路城,犬山城等等。
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三角标记。发生地震时,专业救护人员即可
从该窗户中进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五、中日两国Βιβλιοθήκη 筑文化的共性与保护两千年来,日本的建筑形成受中国建筑模式的影 响,建筑文化交流频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头, 仍然随处可见中国古建筑中的各种元素。科学技 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人类居住 的理念,建筑构想、建筑方式、建筑样式不断深 化。中日两国的建筑业突飞猛进,不论大中小城 市到处涌现充满“西方气质”的现代化办公楼、 商业中心以及住宅小区。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 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中日建筑文化, 我们能了解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中 日建筑文化比较,学习不同国家建筑设计的优 点,扬长避短,才能使本国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