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

合集下载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2)一、玉文化的起源 (2)(一)“玉”字的历史渊源 (2)(二)玉的规范化管理 3(三)玉文化的精神象征 (4)二、玉文化与古诗词 (5)二、玉文化与传说 (6)三、玉文化与杂剧、戏曲 (6)四、玉文化与小说 (8)结论: (9)致谢: (9)参考文献: (10)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摘要: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玉”字的造字、组词、象征意义,再到玉文化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毋庸置疑,玉文化已深深熔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文学的特色。

关键词:玉文化、文学、影响引言:在玉发现至今的一千年历史中,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并且随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玉的偏爱,使其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

而玉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系一直沿系至今。

从古往今来有关玉的词语和诗句中,例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四昼闭房”“垂手明如玉”“温润如玉”“金相玉质”“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不仅从表面上用玉来形容人的外貌、外形之美,并且赋予了玉一种社会象征,以此来形容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

《礼记》中记载:子贡问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人雅士对玉的青睐,更使得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玉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正文:一、玉文化的起源(一)“玉”字的历史渊源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甲骨文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而我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至今约有七、八千年历史。

甲骨文中最早记载玉的时候是把三片玉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了现在的丰字或者是王字。

玉石文化

玉石文化
基于历史的原因,玉几乎成了东方的象征,更是中国的国石。
那么以玉文化为特征之一的中国文学又呈现了哪些特点呢?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软玉的出镜率比较高,翡翠的繁盛要迟到明清。《礼记》,《管子》中关于玉的叙述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两部儒家经典中,玉都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君子的象征。也就是说,在中古的儒家经典中,玉是君子的化身。而看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就要看他身上是否具备玉所有的五德(或九德或十一德)。只有符合这这五德(或九德或十一德),才能称为君子和圣贤。
玉以“比德于玉”的形象出现在《礼记》中,说明了,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封建礼教的象征。而到了北宋末年,附庸风雅的徽宗,增刻印玺十方,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意。而到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从唐末到清朝,玉的权力地位随着封建制度的漫漫瓦解而下降,同时,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由祥瑞之兆变成了灾难之兆。成书于清朝中后期的《红楼梦》,缭绕着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的爆土狼烟。贾宝玉衔玉而生,被人们是为祥瑞之兆,只因这块通灵宝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有三句铭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然而,这块宝玉并没有保佑贾府和贾宝玉,反而预示了贾府的不幸。于是,玉石自古的祥瑞形象,在这里成为了女娲补天未用的顽石。女娲这样的神用之不得,更何况贾宝玉这样的凡夫俗子。玉成了祸害,真是一个大大的反讽。
对于玉的定义,有两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早在先秦时期,圣贤孔夫子就曾给玉下过定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玉,“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这两者都是从儒学的角度解释玉的。可见,中国自古就有把玉和道德品行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习惯。中国人认为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五德的说法源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九德的说法源于《管子》,“夫玉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而十一德说法就是前面孔夫子在《礼记》中所释概括: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

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

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

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文学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文学
文学 与艺术
第三卷
第五期
中国传统玉 文化 与文学
张蔚 天 ( 徽 大学 中文 系 安徽 合肥 安
【 摘 要 】 所谓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 中华 民族在历 史
一 .
20 3 ) 309
中 国诗 词 首先 ,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 上创造的物质 与精神财 富的总和 ,而文 学作为人 的精神 中 就有 秦 活动 , 是文化的一部分 , 它的产生发展都 受到 文化很 深的 经 》 , 不少涉及到玉器 或与玉有关 的名句 名篇。如《 风 中“ 温其如 玉”意 为: 【 想起那心上 人 , 气质温 文 影响 。玉。 作为 中国文化 中有特殊 意义的部分 , 自古为文 小戎》 言念 君子 , 儒雅就如 美玉一般 )《 。 郑风》 “ :知子 之来之 , 杂佩 以赠之 ”我 知 ( 人所喜 爱。 多文 学作品 中都有 涉及 , 许 可以说 玉文化 与 中 就 。 国传 统 文 化 文 学是 息 息 相 关的 。 本 文 就 浅谈 下 中 国传 统 道 你要来 , 把由几种玉组 成的佩玉送给你 )屈原可 以说 是我 国在诗赋 中撰写玉最早 的诗人 , 他在《 离骚》《 、天问》《 、九歌》 中 玉 文 化 与 文 学的 关 系。 都 有关于玉 的描述。他在《 楚辞 ・ 离骚》 中描述到 :览 察草木 其 “ 【 关键 词】 传统文化 ; 学; 文 玉文化 犹 未得 , 岂颐美之能 当”这 里的“ 就是一种 美玉。在 《 , 颐” 楚辞 ・
社 20 0 2年版 吴 伟业 的歌 行有 自己独特 的创作风格 。 中国古典诗歌发 展 【】 2 :高洪 逵《 明清史论著 合集 E 京大学 出版社 1 8 年版 98 到 宋代 以后 , 已经走 向凝 固化 , 就 失去 了创新 的活力 。到 了清 [J 3 :李 世英 、 云《 陈水 清代 诗学》 湖南人 民出版 版社 2 0 0 0年版 代, 则呈现 出了更加复杂 的形态 : 就诗歌 数量而言 , 他无疑是 超 【] 4:于非 《 中国古代文 学作 品选》 中 、下 ) 等教育 出版社 【 高 越 了前面任何一 个朝代。诗歌 的作者遍布 于社会 的各个阶层 、 1 9 9 4年版 的感 觉。

玉石原型中的人文象征意义及其文学意蕴解读(一)

玉石原型中的人文象征意义及其文学意蕴解读(一)

玉石原型中的人文象征意义及其文学意蕴解读(一)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玉文化发展链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期玉器不仅完成了从器物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化,更为重要的是“以玉比德”观念的成熟定型,使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玉作为精神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文学意蕴。

解析玉石原型,有助于我们接近古人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格、崇道德、尚礼义的精神追求,真正读懂古典诗文中玉这一特定象征符号的意义指向。

关键词]玉石;原型;以玉比德;象征;文学意象玉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

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种物质的器具能像玉那样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对玉倾注了如此无比深广的情致,中国奥委会奉献给2008年奥运会的嵌玉奖牌,实为中华民族玉之情结的倾情展现。

玉乃石之美者,自从原始初民稚拙地打制石器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些晶莹异彩的美石并深深地爱上它的那时起,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无处不在,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赏玉,甚至以玉比德,赋予玉神圣的礼仪功能。

因此玉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所具有的精神产品的特殊性使它与一般的陶器、木器、石器、铜器等生活生产器具区分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悠久形态鲜明的玉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物质的玉又是如何加载进精神的要素,最终构建起华夏玉文化独特的内涵的?本文选取玉文化发展鼎盛的春秋战国时期,重点探讨以玉为载体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理论等精神要素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与文学意蕴。

一、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器物层要素到精神观念层要素玉在地壳深处埋藏了千百万年,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它带着地球母腹神秘的颜色和气息,带着千姿百态的品相和性灵,从幽暗的山谷中浮出地面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中。

迄今考古学发现的最古老的玉器是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墓葬出土的距今有8200年的一对白玉块,其工艺已达到精美水平,但这并非最原始的玉器,由此上溯推断源头,玉器的产生估计不会少于一万年。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研究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研究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玉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从玉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红楼梦》中的玉文化。

一、玉在《红楼梦》中的地位1. 玉在皇宫中的地位2. 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二、玉的象征意义1. 玉在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2. 玉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三、玉的文化内涵1. 玉的历史渊源2. 玉的制作工艺3. 玉的文化内涵四、玉与人物形象1. 玉与贾母2. 玉与贾宝玉3. 玉与林黛玉五、玉器的艺术表现1. 玉器在小说中的描写2. 玉器的艺术价值六、玉器的文化地位1. 玉器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2. 玉器的底蕴文化七、玉与文学意象1. 玉的文学意象2. 《红楼梦》中玉的文学意象八、玉文化在《红楼梦》中的现代意义1. 玉文化在当代的应用2. 玉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九、结语1. 玉文化在《红楼梦》中的独特价值2. 玉文化对人们的启示与感悟1. 玉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本提纲主要从贾府和皇宫两个角度来分析玉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且可以深入探讨贾府和皇宫的性质、文化氛围、生活习惯以及玉器的使用情况等。

2. 玉的象征意义:本提纲考虑到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玉在小说中所象征的意义,如贵重、纯洁、容易受损等等。

3. 玉的文化内涵:本提纲可以从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玉器的内在特点,以及这种内在特点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含义,例如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细腻,表现玉器内在的珍贵和神秘。

4. 玉与人物形象:本提纲主要从贾母、贾宝玉、林黛玉等关键角色来分析他们与玉之间的关联,可以从角色性格、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方面入手,分析玉在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5. 玉器的艺术表现:本提纲将玉器本身与艺术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现的手法和技巧,通过对玉器形状、大小、器物整体效果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丰富的艺术形态,彰显小说的文学价值。

6. 玉器的文化地位:本提纲可以结合小说和现实社会,探讨玉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重要性和传承价值。

玉文化,华夏文明的脊梁

玉文化,华夏文明的脊梁

玉文化,华夏文明的脊梁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她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

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

中华祖先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器在中国的历史达五千年之久。

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们含蓄内敛、秀外惠中的美德。

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2)一、玉文化的起源 (2)(一)“玉”字的历史渊源 (2)(二)玉的规范化管理 3(三)玉文化的精神象征 (4)二、玉文化与古诗词 (5)二、玉文化与传说 (6)三、玉文化与杂剧、戏曲 (6)四、玉文化与小说 (8)结论: (9)致谢: (9)参考文献: (10)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摘要: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玉”字的造字、组词、象征意义,再到玉文化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毋庸置疑,玉文化已深深熔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文学的特色。

关键词:玉文化、文学、影响引言:在玉发现至今的一千年历史中,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并且随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玉的偏爱,使其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

而玉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系一直沿系至今。

从古往今来有关玉的词语和诗句中,例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四昼闭房”“垂手明如玉”“温润如玉”“金相玉质”“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不仅从表面上用玉来形容人的外貌、外形之美,并且赋予了玉一种社会象征,以此来形容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

《礼记》中记载:子贡问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人雅士对玉的青睐,更使得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玉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正文:一、玉文化的起源(一)“玉”字的历史渊源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甲骨文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而我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至今约有七、八千年历史。

甲骨文中最早记载玉的时候是把三片玉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了现在的丰字或者是王字。

因此,那个时候丰、玉、王都是通用的,都可以理解成玉的意思。

三玉之连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天、地、人三通,因此说明王和玉有一样的地位,我们还发现,在汉字中,有王字旁的一定是好字,而带玉的词一定是好词,比如说:冰清玉洁、亭亭玉立、金枝玉叶,可见古人对玉的喜爱程度。

(二)玉的规范化管理《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

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

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

“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

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

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

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

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

《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

“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

《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

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

“凡执玉,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玉文化的精神象征在给玉下定义的过程中,众说纷纭,《说文解字》中为“石之美者”,《天工开物》“凡玉白绿两色,然非玉也”,《辞海》“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矿产要求手册》“白色或绿色致密石料的总称”最后《地质词典》给了一个非常科学的解释:“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然而,玉显然已经不能单纯地以一种矿物来定义它,它已经代表了一种文化。

《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子贡问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玉之品德的概念了,又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从此人们这样理解玉之五德:“仁、义、智、勇、洁”一一解释为:“仁:玉带在手上很温润,这就表示做人要宽厚、善良。

义:玉是透明的,做人也要表里如一。

智:玉的声音洪亮,人也要广为传播知识。

勇:玉的硬度大,勇敢。

洁:玉即使打碎了也不伤手,人也不应有害人之心。

”因此自古以来,君子都推崇像玉一样去做人。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温润如玉”的君子最高准则;“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守身如玉”的爱情坚贞执着;“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而很显然文人墨客始终赞扬歌颂的精神气节与玉的品格极为吻合,因而历来对玉有了极高的赞赏,这就形成了玉文化在文学作品中至高的地位。

二、玉文化与古诗词随着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

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内容,例如《木瓜》一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

《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卷阿》中称赞贤土“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即贤士像玉圭、玉璋一样品行美好,光耀千古。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长子熙、熙子秀”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

”用“玉立”来比喻周、熙、秀祖孙三代的操守坚贞。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又《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无所作为)求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的浓缩和概括。

另外,《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赵光逢》:“光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

”用“玉界尺”来比喻正直而温和的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壶、冰心,在人情交往中,表示主人如玉—般的高洁情怀。

用玉来象征满腹经纶之才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圣人孔子自比美玉“待贾”而沽。

《楚辞·怀沙》中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这里的“瑾’“瑜”即是屈原对自己经邦纬世之才的代称。

《世说新语》中王戎赞山涛为“璞玉浑金”。

人们还常用玉笋来比喻才士众多,如《新唐书·李宗闵传》:“典贡举所以取多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也谓之玉笋。

”从上文的例子和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进行语言表达时抓住玉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内涵的特点,借物征取义,形成了大量具有形象而含蓄的象征意义的象征词语,把玉与人性相结合,使汉语言生动活泼,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饱满的精神体会。

三、玉文化与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传说,更能反映从侧面反映玉文化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在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宝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仑玉山,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与之为伴。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则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现出宋国正卿子罕的君子风尚。

文章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送给子罕一块宝玉,并说:“这是经过玉工鉴定过的,绝对是宝玉,我今天特意献给您。

”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

”遂坚辞不受。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也与玉联系起来,演绎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

“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春秋时候,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善于吹笙,居住的地方有个楼台叫凤台。

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梦见一个美男子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台之上,告诉弄玉:“吾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婚,在中秋那天相见。

”说罢,解腰间玉箫,倚栏吹之,彩凤亦附和鸣叫起舞。

弄玉醒来后,派人到华山寻到。

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箫史为穆公吹箫,“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大悦,遂赐箫史与弄玉成婚。

半年之后某天夜里,弄玉夫妇在凤台吹箫,忽然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两人便乘龙乘凤,自凤台翔云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