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类环氧树脂固化剂胺值测定方法的探讨

合集下载

环氧树脂胺类固化剂的研究进展_洪臻

环氧树脂胺类固化剂的研究进展_洪臻

(式 1) Wan Jintao等[7]合 成 了 以 苯 环 为 核 心 的 星 型 结 构 的 多 元 胺化合物(MXBDP),(结构式见式3)。他们着重 研 究 了 双 酚 A 缩水甘油醚 (DGEBA)/MXBDP 体 系 的 非 等 温 反 应 动 力 学 ,提 高加热速率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 对 非 等 温 反 应 曲 线 影 响 较 小 (114~119kJ/mol)。实验 结 果 显 示,当 转 化 率 α=10% ~35% 时,体系的活化能(Ea)从57kJ/mol下降到45kJ/mol,而 且 通 过 MXBDP 改性的环氧树脂 有 望 成 为 性 能 优 异 的 室 温 涂 料、粘 合 剂和密封剂。
涂表面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且 PCD 还 有 优 良 的 耐 化 学 介 质 性
要作用。相比于 DABP、LCCAn 体系显示了较高的活化能(α=0.
能。所以,研制的酚醛环氧树 脂 固 化 剂 PCD 是 综 合 性 能 较 好
05时,EaLCCA2=211.2kJ/mol;EaLCCA4=215.9kJ/mol;EaLCCA6=150.
关 键 词 环 氧 树 脂 ,胺 类 固 化 剂 ,热 稳 定 性 能 ,机 械 性 能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mine curing agents for epoxy resin
Hong Zhen Wang Changsong Liang Bing Zou Lin
(式 7) 胡家 朋 等 用 [12] 腰 果 酚 、甲 醛 和 二 乙 烯 三 胺 通 过 聚 合 反 应 , 合成了 新 型 固 化 剂 PCD,(结 构 式 见 式 8)。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以 SPA 为固化剂的体系显示 了 最 高 的 活 化 能 为 58.2kJ/mol。 以 NPA 为 固 化 剂 的 体 系 显 示 了 最 高 的 残 炭 率 (800℃ 下 残 炭 率 45.5% ),LOI值 为 35.7,显 示 了 较 好 的 阻 燃 性 能 。

有机树脂类化学检测项目

有机树脂类化学检测项目

有机树脂类化学检测项目1、酸值测定:称取4-10g 样品——m ,加入30mL 甲苯乙醇混合液(2:1),摇匀使溶解, (对溶解缓慢的高分子量聚酯样品,可用丙酮或甲乙酮温热溶解),3-5滴酚酞指示剂(无色), 用0.5mol/L 的NaOH ——c 滴定至桃红色出现且15s 不褪色——Vs ,同时做空白滴定V 0。

羟值计算:Qv=mVo Vs c )(.156- …………(mgKOH/g) 2、碱值测定:同上,溴甲酚绿指示剂,换0.1mol/L 的HCl ——c 滴定。

可忽略空白。

3、聚酯&聚醚的羟值测定:称取样品——m (约估计羟值145)于250mL 碘量瓶中,加入10mL 酰化剂,密塞并于50℃水浴加热溶解均匀,继续加热20min (4-5次摇晃), 冷却后冲洗加入10-20mL 吡啶水解液(3:1)放置5min 使过量酸酐水解,加3-5滴酚酞指示剂, 用0.5mol/L 的NaOH ——c 滴定至桃红色出现且15s 不褪色——Vs ,同时做空白滴定V 0。

羟值计算:Qv=mVs Vo c )(.156- …………(mgKOH/g)(本法为乙酸酐—对甲苯磺酸酰化法) 低聚物多元醇(官能度n )分子量计算:Mr=校正羟值1000.156⨯⨯n 备注:校正羟值=羟值Qv +酸值Av 4、异氰酸酯的纯度(含量):称取样品——m (2.5g 的TDI 或3.5g 的MDI 或4gPAPI )于锥形瓶, 加入20mL 二正丁胺甲苯溶液(25.8→100),再加20mL 甲苯摇匀,室温放置15min 转化为脲, 加入0.5mL 溴甲酚绿指示剂,用0.5mol/L 的HCl ——c 滴定至蓝色消失出现黄色15s 不褪色——Vs , 同时做空白滴定V 0。

纯度(NOC 含量)计算:P TDI =%1001000)(22.174⨯-⨯m Vs Vo c ;P MDI =%1001000)(2250⨯-⨯m Vs Vo c ;(PAPI)ωNCO =%1001000)(42⨯-⨯mVs Vo c 5、预聚体中NCO 基含量测定:(二正丁胺法)称取3g 样品——m 于锥形瓶,加20mL 无水甲苯溶解, 加入10mL 二正丁胺甲苯溶液(25.8→100),室温放置20-30min 转化为脲,加40-50mL 异丙醇或乙醇, 加入0.5mL 溴甲酚绿指示剂,用0.5mol/L 的HCl ——c 滴定至蓝色消失出现黄色15s 不褪色——Vs , 同时做空白滴定V 0。

环氧树脂和固化剂配比的计算公式

环氧树脂和固化剂配比的计算公式

环氧树脂和固化剂配比的
计算公式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w(100质量份数所需胺固化剂质量份数)/%=(胺当量/当量)*100质量份数=(胺的分子质量*100质量份数)/(胺分子中活泼氢原子数*当量)=(胺的分子质量/胺分子中活泼氢原子数)*值=(胺的分子质量/胺分子中活泼氢原子数)*(基质量百分数/基分子质量)
2、低相对分子量聚酰胺用量计算
低相对分子量聚酰胺产品指标说明中常用“胺值“这一指标衡量氨基的多少,陈声锐认为,这不能正常正确反映活泼氢原子的数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胺值作为计算聚酰胺用量的依据。

对于典型的聚酰胺,可以用下式计算用两。

w(聚酰胺)%=(56100/胺值*f)*值n-3式中:56100----------KOH(*10mol)f-------------系数,f=
(n+2)/(n+1),n为多亚乙基多胺中CHCH—的重复数减去1nn22
3、酮亚胺用量计算
W(酮亚胺)%=(固化剂当量/当量)*100
这里的“当量“系指酮亚胺和水完全反应时相当。

环氧固化剂胺值

环氧固化剂胺值

环氧固化剂胺值一、胺值的定义和作用胺值是指环氧树脂中所含的胺基团数量,也称为氨基值或胺价。

它是衡量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固化剂与环氧树脂反应能力的大小。

胺值越高,表示固化剂中所含的活性胺基越多,其与环氧树脂反应能力也越强。

二、影响胺值的因素1. 固化剂种类:不同种类的固化剂其胺值不同,如常用的聚酰胺、多元醇等固化剂其胺值较高。

2. 固化剂用量:随着固化剂用量增加,环氧树脂中所含的活性胺基也会增加,从而提高了环氧树脂的胺值。

3. 环氧树脂分子量:分子量较低的环氧树脂其分子链上所含有官能团较少,因此相同质量下其所含有官能团数量也会相对较少。

三、不同类型环氧树脂对胺值要求1. 电子封闭型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的分子中含有较多的芳香族环,因此需要使用胺值较高的固化剂,以保证固化反应的充分性。

2. 电子亲和型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的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因此需要使用胺值较低的固化剂,以避免产生过多的交联点,导致物理性能下降。

3. 高分子量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相对于低分子量环氧树脂来说,其所含有官能团数量也会相对较多,因此需要使用胺值较高的固化剂。

四、胺值测定方法1. 滴定法:将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加入到已知质量、已知胺值的样品中进行滴定,并记录滴定所需酸溶液体积。

通过计算所需酸溶液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来确定样品中胺基团含量。

2. 紫外光谱法:利用紫外光谱吸收峰与胺基数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通过测定样品在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其胺值。

3. 核磁共振法: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样品中的氢原子数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胺基团含量。

五、胺值与环氧树脂性能的关系1. 胺值过高:固化剂中所含有的活性胺基过多,会导致过多的交联点形成,从而使环氧树脂物理性能下降。

2. 胺值过低:固化剂中所含有的活性胺基不足,会导致固化反应不充分,从而影响环氧树脂物理性能。

3. 合适的胺值范围:合适的胺值范围能够保证环氧树脂与固化剂之间充分反应,形成良好的交联网络结构,从而提高环氧树脂物理性能。

树脂体系检测方法考核标准

树脂体系检测方法考核标准

树脂体系检测方法考核标准一、外观二、环氧值的测定方法1. 实验目的及原理:环氧值是指每 100g 树脂中含环氧基的当量数,它是环氧树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计算固化剂用量的依据。

分子量愈高,环氧值就相应降低,一般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环氧值在0.48~0.57之间。

2. 仪器和试剂:a) 烘箱、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000mL 容量瓶、量筒(100 mL 、50 mL)、碘量瓶(250 mL)、酸式滴定管、干燥器、移液管b) 盐酸丙酮溶液(1ml 相对密度为1.19的1.5~2ML 浓盐酸加入100M 丙酮混匀,现配现用)、0.1N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甲基红指示剂、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

3. 实验步骤:a) 标准溶液的配制NaOH 固体4克,溶于1000mL 蒸馏水中,摇动至混合均匀,放置过夜,即为c(NaOH)=0.1 mol /L(0.1N)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b) 标准溶液的标定取邻苯二甲酸氢钾,升温105~110℃保温1小时.称取0.75左右g 准确至0.0001g ,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约50mL 水溶解完全,加入3滴酚酞指示剂,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0.1mol /L]滴定至由无色变为粉红色,即为终点。

c) 样品测定方法称取0.4g ~0.5g (精确到0.0001g )环氧树脂,放入碘量瓶中,用移液管加入20毫升盐酸丙酮混合溶液(现配现用)。

加塞摇荡使树脂充分溶解后,在阴凉处常温放置30分钟,再加三滴甲基红指示剂,用0.1N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到红色消失变成黄色为终点。

同样操作不加树脂,做空白试验。

环氧值 ( 当量 /100g 树脂 )E 按下式计算:M ÷(V1-V2)×0.2042=0.1N WC V V W C V V E 10)(1001000)(1010-=⨯-= 式中: V 0——空白滴定所消耗0.1N NaOH 的溶液毫升数,单位:mL ;V 1——样品测试所消耗0.1N NaOH 的溶液毫升数,单位:mL ;N ——NaOH 溶液的当量浓度,单位:mol/L ;W ——树脂重量,单位:g 。

有机胺类固化环氧树脂热变形温度的实验研究

有机胺类固化环氧树脂热变形温度的实验研究

有机胺类固化环氧树脂热变形温度的实验研究研究了脂肪族胺类固化环氧树脂热变形温度(HDT)。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固化工艺、固化剂、填料及环氧树脂4种因素对HDT的影响。

结果表明,固化工艺是影响HDT的最显著因素,80 ℃固化3 h后HDT较常温7 d固化可提高约40 ℃,且平均挠度变化率最小。

本文研究了在高温固化工艺下,不同结构固化剂对无填料体系胶粘剂HDT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固化工艺下,使用不同结构脂肪胺类固化剂的HDT不同,过分提高固化温度反而会降低固化体系的耐热性能。

标签:结构胶粘剂;热性能;热变形温度;脂肪族胺固化剂;挠度变化率环氧结构胶粘剂作为环氧胶粘剂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加固、公路修补、桥梁建设、装修密封等。

当其在常温条件下使用时,通常不考查胶体的热性能[1];但当其应用于较高温度环境时,如水泥厂、玻璃厂等生产区域加固等,胶体的热性能直接影响到加固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其将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性能指标。

热性能的考查指标包括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变形温度HDT,热膨胀率及热导率等[2]。

其中Tg和HDT是衡量固化物物理耐热性能的常用表征手段。

HDT 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Tg取样量小,更适合无填料体系固化物的测定。

影响胶粘剂热性能的因素包括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化学结构及2者配比关系、填料种类及其加入量、固化条件等。

目前,对高分子聚合物如塑料等材料的热性能研究已较为成熟[3],但对环氧结构胶粘剂热性能的讨论仍少有报道。

本文研究了脂肪族胺类固化环氧树脂热变形温度影响因素。

首先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环氧树脂、固化剂、填料以及固化工艺4个因素对环氧结构胶粘剂HDT的影响;其次,实验研究了无填料体系中使用不同结构固化剂,在高温固化工艺下的HDT。

最后,提出了平均挠度变化率概念用于分析在测试HDT过程中热变形速度。

本文工作成果对研制环氧结构胶粘剂以满足更高热性能要求具有指导意义。

1 实验部分1.1 实验材料液体双酚A型环氧树脂,江苏三木集团;间苯二甲胺(m-XDA),MITSUBISHI GAS CHAMICAL COMPANY,INC.;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1,3-BAC),MITSUBISHI GAS CHAMICAL COMPANY,INC.;三甲基己二胺(TMD),德国赢创德固赛。

胺值的测定

胺值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是目前测定胺类固化剂胺值的通用方法。

胺类固化剂(伯胺、仲胺、叔胺)都是电子给予体,是碱性化合物,在两性或酸性溶剂中呈碱性反应。

因此可利用其碱性,用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来测定其含量,通常采用以下2种方法。

二、总胺值的测定方法(酸碱滴定法)1、盐酸-乙醇(或异丙醇等)滴定法此方法适用于碱性较大的脂肪胺,其原理为:RNH2+HCl→RNH3+Cl-R2NH+HCl→R2NH2+Cl-R3N+HCl→R3NH+Cl-2、高氯酸-乙酸滴定法对于芳香胺、改性胺等碱性较弱的胺,在醇溶液中滴定时,终点变色不敏锐,滴定误差较大。

采用高氯酸-乙酸滴定法则可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其原理为:RNH2+HClO4→RNH3+ClO4-R2NH+HClO4→R2NH2+ClO4-R3N+HClO4→R3NH+ClO4-从上述酸碱滴定原理可知,所测出的是胺类同化剂中所含伯胺、仲胺和叔胺的总胺值。

它没有反应出所含的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相对含量,因此无法依据此胺值求出胺中的活泼氢当量。

显然,若能分别测出混胺中的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含量,就能求出混胺的活泼氢当量及其理论用量。

此外还可根据伯胺值的变化来控制改性反应的终点,而能保证改性胺质量的稳定性。

用于定量测定伯胺的方法中,主要是基于伯氨基与羰基的反应或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它主要包括伯氨基与羰基的反应或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三、伯氨基含量的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测定伯胺的方法中,主要是基于伯氨基与羰基的反应或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1、与羰基反应的测定方法伯胺与醛或酮反应生成西弗碱和水,而仲胺和叔胺不发生此反应。

测定生成的水量或所消耗的醛或酮的量,即可求出伯氨基的含量。

RNH2+R'CHO→RN=CHR’+H2O伯胺醛西弗碱(醛缩胺)水再用甲醇钠的吡啶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水杨醛,求出伯氨基耗用的水杨醛量,进而算出伯氨基的含量。

也可将试样溶解于乙酸和二唔烷混和溶剂后,用2-乙基己醛的二恶烷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胺值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胺值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胺值含量的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3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并掌握胺值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胺值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胺值是衡量有机化合物中胺类物质含量的指标。

本实验采用滴定法测定胺值,利用盐酸与胺类物质发生中和反应,通过消耗盐酸的体积计算出胺值。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烧杯、玻璃棒、滤纸等。

2. 试剂:盐酸标准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mol/L)、甲基橙指示剂、无水乙醇、苯、丙酮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5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配制成0.5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2. 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取0.1mol/L盐酸标准溶液2.0mL、3.0mL、4.0mL、5.0mL于锥形瓶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滴,用0.5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红变黄,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3. 样品测定:准确称取0.5g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无水乙醇10mL,振荡溶解,加入苯5mL,振荡萃取,静置分层,取下层苯溶液于另一个锥形瓶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滴,用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红变黄,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4. 计算胺值:根据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样品的胺值:胺值(mg/g)=(C1×V1×M1)/W式中:C1为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1为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M1为盐酸的摩尔质量(36.5g/mol);W为样品质量(g)。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得出标准曲线方程为:y=0.4286x-0.0134,相关系数R2=0.9999。

2. 样品测定:根据实验结果,样品的胺值为X mg/g。

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样品的胺值符合实际要求,说明本实验测定方法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胺类环氧树脂固化剂胺值测定方法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胺值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分析比较,指出由于目前用酸碱测定的改性胺的胺值是所含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总胺值,而且没有反映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含量,所以无法计算活泼氢当量及固化剂的理论用量。

建议采用伯胺值、仲胺值和叔胺值来表征改性胺的氨基含量。

这样不仅能计算出改性胺固化剂的理论用量,而且依此还能准确地控制改性胺合成的终点,保证改性胺生产质量的稳定。

文中还介绍了伯胺值、仲胺值和叔胺值的测定方法,以及改性胺固化剂理论用量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胺值胺值测定方法改性胺
前言
胺类固化剂是在环氧树脂中应用最多的固化剂。

由于未经改性的胺类固化剂存在许多缺点,如有的挥发性及毒性大;有的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差;有的固化速度偏快;有的是固体,使用不便:有的易吸潮及CO2,固化物表皮发白;有的脆性偏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发展的需要。

因此,国内外不断研制出大量各具特色的改性胺固化剂,以降低毒性和挥发性,调节固化速度及反应热;降低粘度或使之液化;改善浸润性、相容性或柔顺性;提高强度及韧性;改善低温、潮湿、水下或其它特殊条件下的固化性能等。

改性胺已成为胺类固化剂的主要品种,并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胺类固化剂改性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改性,也有少量的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主要是利用胺类固化剂中的活泼氢(也可利用其它活泼基团)与改性物进行加成或缩合反应,生成改性胺。

通常未改性的胺类固人陷于绝境睹阴各自固定的分子结构,很容易求出其活泼氢当量Eq(-H)。

从而可求出100份环氧树脂中胺类固化剂的理论用量W胺。

胺类固化剂的最佳用量应在理论用量附近,通过试验按固化物最佳使用性能来最后确定。

对于化学改性的胺类固化剂而言,由于合成时原料摩尔比的波动,或合成条件的波动,或产物未经提纯等原因,通常工业级改性胺多为同系化合物的混合物(以下简称混胺),没有单一的化学结构。

此外,在改性胺的分子中往往同时含有不同数量的伯氨基和仲氨基,甚至还可能有叔氨基。

所以,即使按厂家提供的胺值也无法算出胺的活泼氢当量及胺类固化剂的理论用量。

按照厂家提供的参考用量范围选用,其理论依据不足,随意性较大,成为环氧树脂应用中的一个困惑问题。

为什么无法按目前厂家提供的胺值计算出改性胺固化剂的理论用量呢?这与目前通用的胺类固化剂胺值测定方法有关。

定量测定胺的广泛很多,最常用的是酸碱滴定法。

此外还可利用氨基的乙酰化、氧化、与羰基反应生成西弗碱以及芳香胺的重氮化和亚硝化等方法来测定。

1.酸碱滴定法(总胺值的测定方法)[1~4]
酸碱滴定法是目前测定胺类固化剂胺值的通用方法。

胺类固化剂(伯胺、仲胺、叔胺)都是电子给予体,是碱性化合物,在两性或酸性溶剂中呈碱性反应。

因此,可利用其碱性,用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来测定其含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1)盐酸-乙醇(或异丙醇等)滴定法[1,2]此方法适用于碱性较大的脂肪胺,其原理为:
2)高氯酸一乙酸滴定法[1~3]对于芳香胺,改性胺等碱性较弱的胺,在醇溶液中滴定时,绺变色不敏锐,滴定误差较大。

采用高氯酸-乙酸滴定法则可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其原理为:
从上述酸碱滴定原理可知,所测出的是胺类固化剂中所含伯胺、仲胺和叔胺的总胺值。

它没有反映出所含的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相对含量,因此,无法依据此胺值求出胺中的活泼氢当量。

显然,若能分别测出混胺中的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含量,就能求出混胺的活泼氢当量及其理论用量。

2.伯氨基含量的测定方法[1]
用于定量测定伯胺的方法中,主要是基于伯氨基与羰基的反应或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1)与羰基反应的测定方法
伯胺与醛或酮反应生成西弗碱和水,而仲胺和叔胺不发生此反应。

测定生成的水量或所消耗的醛或酮的量,即可求出伯氨基的含量。

伯胺醛西弗碱(醛缩胺)水
常用的羰基化合物有:水杨醛、2-乙基已醛、苯甲醛、、
烯醇式戊二酮-[2,4]等。

也可用甲醇钠的吡啶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水杨醛,求出伯氨基耗用的水杨醛量,进而算出伯氨基的含量。

也可将试样溶解于乙酸和二恶烷混和溶剂后,用2-乙基已醛的二恶烷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2)亚硝酸法(范斯莱克法)伯胺(主要是脂肪胺)与亚硝酸反应释出氮,而仲胺和叔胺与亚硝酸反应不释出氮。

测定生成的N2的体积,即可求出伯氨基含量。

3.叔氨基的测定方法[1,4]
在有伯胺、仲胺存在下,测定叔胺含量时,可先使伯胺及仲胺与乙酸酐反应,生成乙酰化产物,以排除伯胺及仲胺的影响。

乙酰化产物不显碱性,不能被酸中和。

而叔胺不能产生乙酰化反应,但它可以与乙酸反应:
该产物可用高氯酸-乙酸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乙酸酐无干扰,有时可使终点更为敏锐。

4.仲氨基的测定方法[1,5]
1)2-乙基已醛一二硫化碳法伯胺及仲胺与CS2反应生成氨荒酸:
但是伯胺与醛反应生成的西弗碱不与CS2反应,叔胺也不与CS2反应。

因此可先使混胺与醛反应后,再用CS2与之(仲胺)反应生成氨荒酸,然后用碱(如0.5mol/L的Na OH)标准溶液滴定,此时伯胺不起干扰。

由测定仲胺所生成的氨荒酸含量,即可算出仲氨基的含量。

2)从酸碱滴定法测出的总减去伯氨基和叔氨基含量,也可得到仲氨基含量。

3)先测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合量,再减去叔氨基含量即得仲氨基含量。

仲氨基和叔氨基合量的测定,可先使醛与混胺中的伯氨基反应,然后再用盐酸或高氯酸标准溶液滴定,即可测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合量。

4)先测出伯氨基和仲氨基的合量,再减去伯氨基含量,即可得到仲氨基的含量。

伯氨基和仲氨基合量可用乙酸酐一吡啶乙酰化法测得[1],其中叔胺不起反应。

测定水解后释放出的乙酸量,或水解所需的水量,即可算出伯氨基和仲氨基的合量。

5.活泼氢当量及混胺固化剂用量(理论值)的计算
1)定义及换算关系
(1)混胺的胺值
混胺的总胺值-lg混胺中所含伯氨基、仲氨基和叔氨基的物质的量的总和,单位为mol/g。

相当于中和1g混胺所需标准酸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g。

(为了方便计算,不推荐采用通常用的胺值单位mgKOH/g)。

(2)混胺的氨基当量
(3)胺的活泼氢当量
2)混胺固化剂用量的计算:按等物质的量的原则计算。

1g混胺中伯氨基耗用环氧树脂的量
6.结论与建议
1)建议采用伯胺值、仲胺值和叔胺值来表征混胺的氨基含量。

这样:
(1)可依此计算出混胺固化剂的理论用量,为配比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可依此准确地控制混胺合成的终点,保证混胺生产质量的稳定。

2)推荐用下列方法测定伯胺值、仲胺值和叔胺值:
(1)用乙酸酐一高氯酸法测定叔胺值。

(2)用水杨醛一高氯酸法测定仲胺和叔胺的合量,减去叔胺值,即可求出仲胺值。

(3)用水杨醛一甲醇钠法测定伯胺值。

参考文献
[1]张志贤,张瑞镐.有机官能团定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2]孙谨,吴莲宝.非水滴定.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叶美君.聚酰胺树脂中胺值的测定.热固性树脂.14(2),51~53,1999
[4]张玉英.DDDMAC合成中胺值的测定.北京农学院学报.10(1),104~108,19 95
[5]李秋小,候素玲.二甲胺中甲胺含量的测定.日用化学工业.32(5),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