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换标的启示
4 案例三:李宁:品牌重塑战略

案例正文:李宁:品牌重塑战略1摘要:本案例描述了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在2002年和2010年进行的两次重大的品牌定位更新。
为了始终占据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领跑者地位,并与国外巨头耐克、阿迪达斯展开拼争,李宁用大胆的变革来实现质的飞跃。
李宁公司在成立之初,凭借“体操王子”李宁的个人魅力和资源使得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销售额停滞不前,于是其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策划进行了第一次品牌重塑,提出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广告语,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次定位更新使公司随后获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企业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就在今年6月,李宁公司又重拳出击,更换了品牌标识,提出了新的广告语“make the chang(让改变发生)”,再次进行品牌重塑,那么这次李宁还会大获成功吗?其战略决策的背后依据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品牌定位更新;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强化;品牌激活;品牌营销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一开始还穿过天津的“梅花”牌运动衣。
后来随着我们参加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比赛,我们的装备主要由国际品牌赞助。
到了做运动员的后期与队友们闲聊,大家都讲到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运动品牌。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经历,才会让我产生了做体育品牌的梦。
——李宁,李宁有限公司创始人0引言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
22年来,李宁品牌经历了从最初没有清晰的品牌形象,到后来脍炙人口的“一切皆有可能”,以及最新的“让改变发生”的品牌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市场上运动品牌的前三甲。
其目标则是在下一个10年内成为世界体育品牌的TOP5。
与其他国产运动品牌不同的是,“李宁”在创立伊始就拥有创始人李宁个人的无形资产,因为李宁是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他是承载一代人强国之梦的中国“体操王子”。
这个名字给李宁公司的品牌建立和发展烙上了很深的印记。
1.本案例由何佳讯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2010年6月30日,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的竞争,同时为其全面国际化作准备,李宁品牌通过更换新标,提出“90后李宁”主张,实施“向上走”的战略。
李宁品牌重塑的启示

李宁品牌重塑的启示(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李宁品牌重塑失败带来的启示商场如战场,对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言,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不久前,坊间就流出传闻,匹克欲重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李宁。
6年前,李宁冲劲十足,稳坐本土体育品牌的第一把交椅,以匹克、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难以望其项背。
6年后,李宁公司转型受阻,品牌重塑失败,队伍动荡,人心涣散,业绩下滑,本土第一的位置拱手让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招致失败,丧失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大或老二的座次,甚至有被对手吞并的危险。
李宁高管层对于国际化理想的“只争朝夕”,以及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于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最终将李宁品牌拖进了死胡同。
一、客观的品牌认知与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品牌成长的前提早期的李宁,对自身品牌还是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的。
虽然从1997年到2002年,李宁连续6年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然而随着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家国际巨头开始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
在2003、2004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李宁就被耐克和阿迪达斯先后超越。
李宁虽然是国内老大,但在国际市场上,还只是一名小弟,缺乏知名国际品牌所拥有的影响力,在一线城市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的竞争,李宁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既然是小弟,当然只能是追随者或追赶者,超越,还只是一种美好愿望。
李宁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走国际化之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了这样的认识,李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选择了从篮球突破。
2004年5月,李宁公司正式成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男、女篮的服装赞助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颇有眼光的合作。
不仅如此,2005年1月,李宁公司更进一步,在北京与NBA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中国的“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2006年1月,在NBA联盟的牵线搭桥下,李宁签下了克里夫兰骑士队的后卫达蒙•琼斯,就此成为第一个跻身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
李宁换标:能否让品牌富二代

李宁换标:能否让品牌富二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一切皆有可能”变成“Make the change”,李宁完成了从“土”到“洋”的靠拢。
战略举措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李宁品牌已走过20个春秋。
据调查显示,目前,35~40岁年龄段消费者占其品牌消费群的比例超过50%。
当年叱咤风云的体操王子如今也已华发丛生,临近天命。
无疑,不论是李宁本人,还是李宁品牌,都步入了“父字辈”。
能否富二代,这是中国民企共同面对的挑战,更是李宁所面临的一大战略课题。
在品牌依存度极高且时尚元素一向都是品牌内核的运动装行业,唯有抓住新生代,品牌才能实现富二代。
李宁换标,可谓是恰逢其时。
其战略用意首先是完成“老树新芽”的品牌纵向递进,其次才是国际化的横向拓展。
创新的“创”字,就是仓库里的一把刀。
创新就是用这把刀来“砍”人:一砍自己,完成浴火重生的涅。
二砍别人:给予对手更强有力的攻击。
创新始终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过程。
巧合的是,李宁的新标真的颇像一把刀。
换标能否达成战略预期,除了新标是否能被市场认可外,更重要的还是流程再造与战略重组。
上可攻下可守核心市场集中于二、三线城市,核心消费群年龄日趋老化,上有阿迪、耐克的打压,下有安踏、361°和特步等品牌的追击,这是李宁品牌的市场现实。
进军一线城市,开拓新生代消费群,是李宁的出路所在。
这一点与非常可乐的境遇非常雷同。
遗憾的是,非常可乐至今没有找到突破一线城市年轻消费群的钥匙。
可乐本是一种洋文化,非常可乐的根本出路在于“洋化”,而非主打“喜庆、团圆”这样的中国牌。
Future in hand—Future Cola!这样的诉求显然更能打动“80后”、“90后”。
相反,可口可乐主打中国文化牌却是聪明之举。
笔者的观点是:洋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国际化,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就是在国外市场的本土化。
作为文化含量很高的时尚类品牌,锁定本土年轻消费群的最佳途径是:先“国际化”后“国内化”。
李宁换标:品牌战略升级的思考

说 , 4 2 岁的年 轻人群 是更 为理 想 的消费 品 的 高 端 化 与 品牌 形 象 的年 轻 化 提 供 了 坚 1— 5
者群 体 。 实 的消 费基础 。 经过 品牌 在 目标市 场定 位方 面 ,重塑后 的 李 宁 品牌 希 望 通 过 推 出全 新 的 品牌 标 识
任 何 公 司都 不 可 能 为 市场 上 所 有 的顾
Hale Waihona Puke 对 8后 、 0 O 9 后的 新一 代消 费者产 生粘 性— — 性 的 比赛 中取 得 了 良好 的成 绩 ,激发 了 民众
整 体用户 群偏 大 , 5 T0 近3 岁 ̄4 岁的人 群超过 这 使 得 品牌 重 塑 成 为 李 宁必 然 的选 择 。此 的 参与 积极 性 ;()姚 明 、刘 翔等 国际体 育 J 3 5%, 0 因为年 轻 消费者 认为 李 宁在 酷 、 尚、 外 , 场消 费能 力增 强和 购买倾 向高 端 的市 明星 的示 范效 应 ,带 动了 国内体 育品 牌对市 时 市
制造 商 , 李宁公 川是揍 于什 么样 的竞 考虑而做 出的战略 洞整?它又将 面对怎样 的竞争挑 战?
本文试 沿 蓿 目标 市场 、 产品组 合 、 品牌精神 和 业愿 景等 删条主线 来为 读者 幻蚴 出李宁 公 战略 渊整 的路线 以 及将婴面 对的挑 战 。
目标市场 ,转向年轻与时尚群体
一
身 的优 势资 源 为 其 中 的一 个或 者 数 个 细 分 城市 的 品牌 影 响力 还 不 能 与 国 际 品 牌相 比
市 场提 供有效 而可 盈利 的营销 眼务 。 肩 。 宁C O张 志勇也 坦承 , 李 E 如果 分年 龄段
步保 持 竞争优 势 ,夯 实 自身 的竞争地 位 。
体育品牌文化展现与发展诉求研究——以李宁换标为例

和认识 事 物 的意识 活动 , “ 为” 作 为 终点 则 是 将 其所 想 转化 为具 体 实 践 的行 为 。李 宁 从 “ 一 切 皆有 可 能 ” 到 “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让改 变 发生 ) ” 以巧 妙 的 宣传 口号 勾勒 出 了其 “ 临渊羡 鱼 不 如 退 而 结 网 ” 的“ 想与为” 战 略 曲线 。“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让改变发生 ) ” 的 提 出恰 恰 与关键 之道 2 0 1 0年 年度 主 题 “ B r e a k T o B u i l d ” 不 谋 病到实现 自 我的精神呼唤
1 . 3 从缺 乏 自信到 敢于迈 出 的魄力 展示 2 0多年来 , 李 宁 的成 长之 路 展示 了李 宁 人从 缺 乏
台湾《 经济 日 报》 分析认为 , 李宁原有商标 曾被诟 病为模仿 N i k e , 而 口号“ E v e r y t h i n g i s p o s s i b l e ” 也被认 为与 A d i d a s 的“ N o t h i n g i s i m p o s s i b l e ” 雷 同。面对 旧标 识 与 口 号 的 模 仿 “嫌 疑 ” , 李 宁 只 有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 才 能够 摆脱 “ 中国制 造 ” 即“ 中国创 造 ” 的 尴 尬境 地 。 因此 , 李 宁标识 革新 既是 其 战 略调 整 的本 质 考虑 , 更是其实现 自我的精神呼唤。正如体育用品分 析师许云峰所言 : 李宁要致力于国际化品牌 , 首当其冲 的就是要摆脱模仿别人 的嫌疑 , 并在此基础上走出 自 己的独 特风格 , 充 分展 现 自我 、 实现 自我 。“ 只有 看 得 更远, 才更有 机会 变成 赢 家 ……每 一 个 人都 能 成 为 传 奇! ” 的壮 志豪语 是对 李 宁 本 人一 生 的形 象 描 述 , 更 是 对 中 国体 育 品牌如李 宁般 拥有 自我 革新 魄力 和胆识 的 呼吁。李宁实现 自我的精神呼唤不仅仅是对于模仿诟 病的摆脱 , 更为重要 的是体现 了体育人行为 的价值需 求 。体育 运动 为 了什 么 ?体育 行为 的初衷 与归 宿又 在 哪?体育人行为的意义在于体育行为过程 中的意义寻 找, 而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其 自 我实现 的过程 。我们 的竞技运动不只是为国争光 , 更是对 自我人生 目标突 破的一种呼唤 ; 全民健身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 更是一 种对交流促进 、 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1 . 2 从“ 敢想” 到“ 敢 为” 的过 程跃 迁 “ 临 渊羡鱼 不如 退 而结 网” 描 述 的是 “ 想” 与“ 为” 之 间的辩证 关 系 , “ 想” 作 为过 程 的起 点 指 观 察 、 思 考
李宁换标的启示讲课教案

李宁换标的启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专业班级组员指导教师李宁换标的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的不断扩张,标志所蕴藏着的企业价值也在变化中相应提高。
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传达了某种语言,象征着一种精神文化,牵引着人的活动和行为,二者的相互影响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李宁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产品涉及运动服装、鞋以及其他各种运动配件。
多年来,李宁品牌凭借其扎实可靠的质量,成熟的科技应用及出色的品牌营销获得广大运动员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
品牌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更是被很多人当做激励人生的座右铭,曾经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
但是这种优势竞争要素却并没有随着李宁的成长而被保留下来。
2010年第三季度,在沿用了20年,早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李宁的经典标识被新的标志所取代,同时被取代的还有其经典广告语,转而代之的是“让改变发生”。
(Make The Change)按照李宁公司的说法,新标识以“更具有国际观感的设计语言”对原标识的经典元素进行了现代化表达,不但传承了原标识经典的LN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本人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鼓励每个人透过运动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新的标识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
”而新的宣传口号体现了从敢想到敢为的进化,鼓励每个人敢于求变、勇于突破。
这不仅是李宁品牌形态的一次全新的转变,更是高层对李宁品牌内涵、品牌精神的重塑。
李宁转型背后也代表了李宁营销策略的调整。
首先在产品定位方面,改变后的李宁突出的是酷、时尚、国际范,带来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更年轻更专业的体验。
无论是在店铺,还是产品本身,都要更年轻,都颇具时尚气息,很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对产品的客户做出了重新定位,锁定“90后”人群。
其次在产品组合方面,随着品牌重塑的推进,李宁公司梦寐多年的“国际化”从战略层面逐步走向了战术层面。
李宁真的换标了!

现在李宁的设计路线将会有很大转折!所以为了迎合新 logo的进化,产品风格的转变,店内也将会有相应的转变, 现在首都已经率先做出整理!关于
新logo大家也不必再觉得不适应,这么长时间了还不适应 就是你的适应能力问题;而且从部分Q3的产品上看,至 少在国内来讲设计绝不输任何一家
体育品牌,而且绝对在设计和配色上开窍了!七月将会 惊喜不断,不仅仅是logo的转变,产品风格大换装,而且 店内装潢也会有无法前瞻的惊喜!敬
换logo的旗舰二店已经在 动工装修,据说以后内部的整体格局
会有较大的改变。旗舰一店由于是百货大楼内部的一部 分,老楼不好大动工,原计划取消,仅仅把内部进行简 单的装璜。一店原打算把楼梯,电梯都大改
动,可是老楼底子不能动。因为换logo,以后凡是旗舰店 的风格都要有所转变。新logo推行运动的速度感、民族的 文化感、体育的人文感等,与
请期待吧!
高仿古奇古驰包包:http://www.gucci66 .com/
从品牌谷爆出李宁换标,到后来有人辟谣,再到网友Alvc 报料武汉街道口有一家李宁专卖店已经换成新标。今天 见了下面这张专卖店的照片,不能不
说,李宁真的换标了!原来,所有的谣言都是真的!!! 从专卖店头上的标志可以看出,李宁在标志的形态上作 了些变化,色彩没变,标准字也是沿用原
来的字体。新标“L”的笔画不再相连,有点斩钉截铁的味 道,尤其是横画,变得更为劲直挺拔,相较于老标志的 “红旗飘飘”,新标更多了些阳刚之气
。新标“L”的笔画不再相连,有点斩钉截铁的味道,尤其 是横画,变得更为劲直挺拔,相较于老标志的“红旗飘 飘”,新标更多了些阳刚之气。曾有网
友说新标是个悲剧,标志共和国认为也不见得,新标的 设计水准也还不赖,与老标志可以勉强打个平手吧。新 东西出来总有个接受的过程,我们姑且两年
基于李宁“转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基于李宁“转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MAKE THE CHANGE 李宁“转型”了!!!2010年4月,李宁公司率先宣布鞋类产品提价11.1%,服装类产品提价7.6%,2010年 6月,李宁公司再次宣布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提高7.8%,服装类产品涨价17.9%。
到了2010年9月,李宁公司又宣布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各提价7%和11%以上。
与此同时,李宁公司将其原有标志由“L”形换为“人”形。
另外,李宁公司在销售渠道上开始关闭或者整合效益不佳的门店。
在李宁公司不断提价和换标的背后,意味着李宁公司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重塑李宁全面启动了!品牌定位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运动用品企业之一,李宁公司当初的铁杆粉丝“60后”,“70后”正在慢慢变老,引领运动用品潮流的变成了“80后”,“90后”。
李宁公司为了取悦年轻的消费者,将标志从“L”形换为“人”形。
当“80后”、“90后”慢慢开始跨入职场,他们也已经开始变成了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李宁公司能够感受到消费市场主体的变化,很快的做出改变,不得不说其观察市场的敏锐度。
然而在李宁公司不断提价的背后,是李宁希望自己的品牌定位向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看齐。
李宁公司希望通过产品的提价,让消费者把李宁向阿迪达斯和耐克等高端体育用品靠近。
“make the change”这句广告语解读了李宁的品牌定位。
在年轻、充满活力的人面前,外界的限制都形同乌有,一切都可以改变,同时暗示了一种价值承诺:拥有李宁品牌产品,不仅仅是拥有了一种生活用品,而是拥有了一种生活品质和人生境界!但是,在李宁公司的这次转型中,其想要向国际一线体育品牌看齐,但在李宁想要抓住的“80后”、“90后”消费者的眼中,李宁更多的还是一个国内品牌。
品牌设计品牌标志设计李宁标志为“人”形,主色调为红色造型生动,细腻,美观,富于动感和现代意味。
李宁的标志象征飞扬的红旗、青春燃烧的火炬、热情律动的旋律……李宁标志采用“人”字形的图形,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引起人们注意并难以忘怀,同时也表明了21世纪个性,自我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
专业
班级
组员
指导教师
李宁换标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的不断扩张,标志所蕴藏着的企业价值也在变化中相应提高。
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传达了某种语言,象征着一种精神文化,牵引着人的活动和行为,二者的相互影响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李宁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产品涉及运动服装、鞋以及其他各种运动配件。
多年来,李宁品牌凭借其扎实可靠的质量,成熟的科技应用及出色的品牌营销获得广大运动员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
品牌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更是被很多人当做激励人生的座右铭,曾经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
但是这种优势竞争要素却并没有随着李宁的成长而被保留下来。
2010年第三季度,在沿用了20年,早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李宁的经典标识被新的标志所取代,同时被取代的还有其经典广告语,转而代之的是“让改变发生”。
(Make The Change)按照李宁公司的说法,新标识以“更具有国际观感的设计语言”对原标识的经典元素进行了现代化表达,不但传承了原标识经典的LN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本人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鼓励每个人透过运动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新的标识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
”而新的宣传口号体现了从敢想到敢为的进化,鼓励每个人敢于求变、勇于突破。
这不仅是李宁品牌形态的一次全新的转变,更是高层对李宁品牌内涵、品牌精神的重塑。
李宁转型背后也代表了李宁营销策略的调整。
首先在产品定位方面,改变后的李宁突出的是酷、时尚、国际范,带来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更年轻更专业的体验。
无论是在店铺,还是产品本身,都要更年轻,都颇具时尚气息,很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对产品的客户做出了重新定位,锁定“90后”人群。
其次在产品组合方面,随着品牌重塑的推进,李宁公司梦寐多年的“国际化”从战略层面逐步走向了战术层面。
同时李宁在产品分类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从传统的男装、女装、男鞋、女鞋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按照运动项目的分类,如篮球系列、跑步系列、健身系列等,都市轻运动系列、全橙全能系列等四大产品线更是突出了年轻、时尚的特点,受到80、90后的喜爱与支持。
最后在产品定价方面,提升价格,扩大消费者的头脑份额将是李宁在未来的新一轮定价战略:即李宁将越来越高端
化。
在今年一次订货会上,李宁产品的平均单价鞋类同比上涨了7.8%,服装上涨超过10%。
在今后三年的时间里,李宁运动鞋和耐克、阿迪达斯之间的零售价差应该会从目前的30-35%缩小到15-20%。
这是对重塑后的李宁的品牌溢价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品牌重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民族品牌的李宁可谓是大放异彩、出尽风头。
随后的2009年李宁以83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一举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区的销售亚军,仅次于耐克。
2010年作为换标元年,李宁的销售收入并没有达到高层预期中的额度,大致相当于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整体毛利率及净利润率与2009年相当。
2011年依旧没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甚至陷入了店面关门、销售下降、利润减少的窘境。
自然未能保住销售额第二的位置,而被打回第三的原形。
所以从销售业绩来看,李宁此次的换标战略显然算不上成功,且不论销售业绩所面临的压力,其换标之后的种种窘境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这里有必要去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宁换标失败的原因何在。
首先:李宁目标人群定位不准确。
新标志广告主打“90后李宁”,这在潜意识中就无形的“触怒”了李宁的忠实消费人群70、80后的主要消费人群。
“90后”的这种提法给大家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李宁要去抓“90后”,而不要“70后”、“80后”。
实际上这是由于自身品牌策略在执行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被误解、被误读,但是这个确确实实是由他自身的失误所造成的。
70、80后一直所执着信赖的是李宁始终如一的成熟、大气、稳重的运动风格。
而“90后李宁”主打的是针对年轻群体的时尚酷炫运动。
品牌风格的变化,使得李宁的受众群体范围大大减小。
更重要的是,这一风格的转变却并未被90后所广泛接受。
调查显示,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中,耐克、阿迪的品牌认可度及受欢迎程度始终排在前两位,年轻消费者喜欢的不仅是两个品牌的酷、时尚与国际感,更多的是两个品牌响亮异常的国际影响力,通俗点说消费者穿在身上觉得有范,更有面子。
李宁品牌试图通过换标来弥补其在这方面的短板显然有点操之过急。
所以对于“90后李宁”,年轻消费者并不买账。
其次:品牌高端化的不彻底,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从国内品牌来看:晋江一带大量国产品牌的崛起。
例如安踏、匹克、特步、乔丹(中国)、鸿星尔克等等都在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广告战略,在国内荧屏上频频闪现,在国外,通过与国
际性的体育赛事进行战略合作,打响了品牌的国际美誉度,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相对于国际品牌的低廉价格,同时产品本身的不错的质量为这些品牌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消费人群。
数据显示,安踏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5亿之多,保守推算,该年的收入也有90亿,这一数据已经逐渐逼近李宁的销售额。
从国外品牌来看:耐克、阿迪达斯依然是高端市场不可撼动的两大巨头,品牌影响力的强劲持久,品牌价值的与日俱增,这些都为品牌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
虽然高端市场的其他品牌像美津浓、爱世克斯、卡帕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始终不能动摇两大巨头的地位。
李宁品牌的升级,与之相对的还有其产品销售价格的攀升,同类产品相比,李宁的价格要比国内品牌高30-40%,比国际品牌又要低30-40%。
这就导致了了在中低端市场竞争不过安踏、匹克等国产品牌,高端市场销售不如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
从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新李宁。
第三:品牌精神挖掘的失败,未能做到继承传统、去粗存精。
品牌精神是品牌文化的核心表现方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渐沉淀出的事业理念和价值观念。
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将品牌精神与市场沟通之后,消费者对特定品牌在进行传播之后的现实认知。
因此,企业希望的品牌市场形象往往与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现实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对于消费者来讲,体育品牌是一种展示个性与自身形象的物质载体,现实销售其实体现的是消费群体对特定品牌文化是否认可或者追随程度的高低而已。
本次李宁品牌重塑,李宁品牌仍然将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运动员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品牌内涵。
体育赛事所富含的“运动员精神”——比赛中运动员所凸显的“向上、拼搏、勇敢、梦想、成就、超越”的普世价值观念,也为开展体育营销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李宁只有通过充分挖掘运动精神,并将其贯穿到品牌塑造或者再造的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拉近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心灵距离,另一方面还能够极大地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因此,寻找到真正的“运动员精神”,并将其注入品牌日常的企业运营及企业文化建设上来,李宁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营销效果。
从实际来看,李宁确实做到了“让改变发生”。
而此间,李宁似乎并未注意到传统广告语的优势竞争能力,在更多人看来“一切皆有可能”比“让改变发生”更有穿透力,更加深刻!这句广告词同时也是很多消费者心中一个永不磨灭的信念,是消
费者和李宁的一条情感纽带。
所以缺失了这条广告语似乎意味着消费者信念缺乏依靠,情感缺乏维系.
通过对李宁换标的探讨,我们组为李宁提出来一下几点建议:
首先向阿迪达斯、耐克看齐,仔细分析李宁的品牌管理。
耐克的个性是叛逆和张扬(广告词:just do it),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点高不可攀。
阿迪达斯更多的让人联想到30多岁成功男士,其个性是稳健。
而李宁品牌想要将自己打造成“亲和的、酷、时尚的、魅力的”品牌调性,只有从他的目标消费者“下手”了,作为充满个性的“90后”目标消费者,想要抓住他们的眼睛,那么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更有张扬、个性与激情的“90后的李宁”是李宁的突破口。
其次,为了改造李宁品牌的鲜明个性,旗下的广告传播,文化宣传,管理模式以及品牌的形象设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最后,李宁品牌旗下有很多旗舰产品,产品太多混淆了消费者视线,李宁品牌应该致力于一种产品的创新,做出李宁品牌的特色,或者是服装,板鞋,篮球鞋,做出李宁品牌旗下最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