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换标:品牌战略升级的思考
4 案例三:李宁:品牌重塑战略

案例正文:李宁:品牌重塑战略1摘要:本案例描述了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在2002年和2010年进行的两次重大的品牌定位更新。
为了始终占据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领跑者地位,并与国外巨头耐克、阿迪达斯展开拼争,李宁用大胆的变革来实现质的飞跃。
李宁公司在成立之初,凭借“体操王子”李宁的个人魅力和资源使得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销售额停滞不前,于是其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策划进行了第一次品牌重塑,提出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广告语,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次定位更新使公司随后获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企业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就在今年6月,李宁公司又重拳出击,更换了品牌标识,提出了新的广告语“make the chang(让改变发生)”,再次进行品牌重塑,那么这次李宁还会大获成功吗?其战略决策的背后依据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品牌定位更新;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强化;品牌激活;品牌营销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一开始还穿过天津的“梅花”牌运动衣。
后来随着我们参加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比赛,我们的装备主要由国际品牌赞助。
到了做运动员的后期与队友们闲聊,大家都讲到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运动品牌。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经历,才会让我产生了做体育品牌的梦。
——李宁,李宁有限公司创始人0引言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
22年来,李宁品牌经历了从最初没有清晰的品牌形象,到后来脍炙人口的“一切皆有可能”,以及最新的“让改变发生”的品牌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市场上运动品牌的前三甲。
其目标则是在下一个10年内成为世界体育品牌的TOP5。
与其他国产运动品牌不同的是,“李宁”在创立伊始就拥有创始人李宁个人的无形资产,因为李宁是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他是承载一代人强国之梦的中国“体操王子”。
这个名字给李宁公司的品牌建立和发展烙上了很深的印记。
1.本案例由何佳讯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2010年6月30日,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的竞争,同时为其全面国际化作准备,李宁品牌通过更换新标,提出“90后李宁”主张,实施“向上走”的战略。
李宁品牌重塑的启示

李宁品牌重塑的启示(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李宁品牌重塑失败带来的启示商场如战场,对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言,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不久前,坊间就流出传闻,匹克欲重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李宁。
6年前,李宁冲劲十足,稳坐本土体育品牌的第一把交椅,以匹克、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难以望其项背。
6年后,李宁公司转型受阻,品牌重塑失败,队伍动荡,人心涣散,业绩下滑,本土第一的位置拱手让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招致失败,丧失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大或老二的座次,甚至有被对手吞并的危险。
李宁高管层对于国际化理想的“只争朝夕”,以及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于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最终将李宁品牌拖进了死胡同。
一、客观的品牌认知与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品牌成长的前提早期的李宁,对自身品牌还是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的。
虽然从1997年到2002年,李宁连续6年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然而随着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家国际巨头开始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
在2003、2004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李宁就被耐克和阿迪达斯先后超越。
李宁虽然是国内老大,但在国际市场上,还只是一名小弟,缺乏知名国际品牌所拥有的影响力,在一线城市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的竞争,李宁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既然是小弟,当然只能是追随者或追赶者,超越,还只是一种美好愿望。
李宁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走国际化之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了这样的认识,李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选择了从篮球突破。
2004年5月,李宁公司正式成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男、女篮的服装赞助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颇有眼光的合作。
不仅如此,2005年1月,李宁公司更进一步,在北京与NBA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中国的“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2006年1月,在NBA联盟的牵线搭桥下,李宁签下了克里夫兰骑士队的后卫达蒙•琼斯,就此成为第一个跻身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
关于李宁品牌发展战略的基本建议

关于李宁品牌发展战略的基本建议一、目前,公司各级员工都十分关心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过,大家对此的了解不够充分、明确。
集中表现在:对公司产品开发和品牌战略的迷惑和争议较多。
问题在于: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尚未系统的整合现有的品牌价值,形成以品牌定位为核心的清晰发展战略。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管理机制,从而,难以制订以营销战略为龙头的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尽管,我们在中国市场居于领导地位,可是,企业整体规模、实力和管理尚不及国际竞争对手;WTO带来的全面市场开放,令消费者在运动服装、配饰及鞋市场的选择空前多样;且整体运动产业在中国还处于初期成长阶段,行业进入门槛不高,低端产品竞争者蜂拥而至;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开发出李宁品牌发展战略,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
所以,李宁品牌发展战略是公司未来的首要问题,它回答我们走向哪里?二、李宁品牌的现状: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者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结果,你不给自己的品牌定位,消费者自己会。
因此,我们不能说,现在的李宁品牌没有定位。
它已经植根于消费者心中,尤其是忠诚消费者。
问题是:我们没有从中系统分析现有的品牌价值,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管理机制。
所以,制订李宁品牌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了解品牌现状,明白我们在哪里及为什么在那里?品牌定位通常由四个方面组成:目标消费者、品牌参照系(竞争市场及竞争者)、品牌差异点(包含独特性)、品牌支持点(包含品牌资产)。
以下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李宁品牌的优势(S)、劣势(W)、威胁(T)和机会(O)。
1、现有消费者:公司委托GALLUP的调研资料表明:李宁品牌的消费者平均年龄28.43岁。
忠诚消费者集中在25----45岁。
家庭税后月收入不足3000元人民币。
S:忠诚消费者体现了品牌价值,这是公司十年发展健康的标志。
W:现有品牌消费者年龄偏大。
T:品牌老化成为可能。
O:中国市场十三亿的人口、三十多个省及直辖市,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涵盖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相关消费水平,导致我们需要更细致的市场细分策略,作为运动服饰的领导品牌,李宁品牌需要占有中国市场运动服装、配饰、鞋及用品的主力消费群。
“李宁换标”弊利分析及启示思考

“李宁换标”弊利分析及启示思考引言:”李宁换标”引起了国内外运动品牌的广泛关注,”交叉动作”的新logo以及”makethechange”的新口号,到底是可以获得满堂彩的新机遇还是不乏诟病的倒退,成为当下谈论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个世界知名运动品牌,”李宁”的经营会为其他行业带来哪些启示?(一)新的logo形象设计及新口号的优势所在1、新标志强化运动特色相对原有的标志,当前的标志少了些许轻浮,却增加了更多的力量,同时显得尤为粗犷和浑厚。
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图标,它的组合性更强,大度、简洁、又不乏刚毅!对于一个追求”平衡”的企业,此个图标是合乎情理,并且与公司发展宗旨和步调是和谐统一的。
消费者乍眼一看,便感到一股劲头和拼搏的力度,购买的欲望于无形之中增加。
2、新标志保证了理想顾客的忠诚度标志只是小幅度的一点变动,仍然保持着对以往李宁的情感依存。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减弱那部分绝对忠实顾客的忠实度。
相反,可能会掀起一轮在新形象设计之初抢购的热潮。
忠实顾客一般对固定认可的产品有着浓厚的信赖感,对于满意度较高的产品更是有着较高的重购欲望,这部分消费者对李宁应该还会是一个稳定的顾客群。
形象小小的变动一般不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排斥反应,忠诚的态度倾向来源于对李宁品牌的情感支持。
而且忠实的顾客会产生一种先买先得,抢购保存,积极收藏的心理。
3、新标志的运动特征符合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当前消费群体的转变,此个标志也是很吻合的,标志本身所迸发出的活力比以前更强了,那种年轻、直率的风格更是尤为突出,对于80、90后一代,这种干练豪爽、雷厉风行的气质恰恰是一种时尚的追求。
而尽管是一个年龄区间的转变,却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排斥和拒绝效应,因为当前社会便有一种年轻的追寻,作为中年老年,也都希望以一个硬朗、强健的运动姿态展示出自己积极活力的一面。
所以,设计所展现出的健康直率的一面会受到整个社会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群体的普遍认可。
4、新口号将思想化为行动“makethechange”口号比原来”everythingispossible”更加符合”李宁”更换标志的主题,而且其汉语意思”让改变发生”,更能引起人的一种共鸣和思考。
李宁公司的品牌战略转型及建议

牌均 取 得 了不 俗 的业 绩 ,李 宁也 夺 回了市 场 份额 第 二 的位 置 。进 入2 0 1 0 年 , 中 国体 育用 品市 场 增 长 幅度 降 至 1 5 %。 李 宁作 为 中 国 体 育 品牌 的领军 企业 ,更 是跌 至谷 底 。笔者认 为 主要原 因如 下 : 1 . 品牌 定位 偏 差 。相 比主要 竞 争 对 手 ,李 宁并 没 有 占据 有 利
感 。 而李 宁不 断 提 价 的举 动使 得 产 品的 性价 比不 断失 去 ,销 售 收 入下 降。 ’ 公 司2 0 1 0 年 三季 报 显示 ,李 宁 该年 度 年 收入 增 幅低 于 过去 l 0 年复合 年均 增长 3 0 %以上的水 平 ,仅增 长 1 3 %。 三 、李 宁公 司未来 发展前 景 建议
的标 识 和 口号 。并 对 品牌 形 象 、目标人 群 、产 品定 位 等 做 了相 应
于 差 异 ,差 异 才 能 够 与 强者 抗 衡 。 如果 从 趋 同 的 战 略 中走 出来 , 实 施差 异战 略 ,从 另 一个 角度打 造唯 一就很 容 易引爆 市场 。
3 . 国 际化 战 略 。李 宁 “ 品 牌 国 际化 、市 场 中国化 ” 的战 略导 致 他 们并 没 有深 入 国外 本 土市 场 ,也 没 有融 入 他们 的文 化 。海 尔 能 够数 十年 如一 日地 在美 国市 场 深耕 ,推 出适 合 当地市 场 的产 品 , 而 李 宁 只是 单 纯想 要利 用 这些 市 场 实现 品 牌 国际 化 ,却 不放 下 身 段 ,这 当然 是不 现实 的 。
2 0 0 8 年1 月 。李 宁在美 国波 特 兰的设 计 中心开 始投 入运 营 。同
年8 月 ,李宁 在北 京 奥运会 上 点燃 主火 炬 ,一飞 冲天 。极 大地 提高
李宁换标:品牌战略升级的思考

说 , 4 2 岁的年 轻人群 是更 为理 想 的消费 品 的 高 端 化 与 品牌 形 象 的年 轻 化 提 供 了 坚 1— 5
者群 体 。 实 的消 费基础 。 经过 品牌 在 目标市 场定 位方 面 ,重塑后 的 李 宁 品牌 希 望 通 过 推 出全 新 的 品牌 标 识
任 何 公 司都 不 可 能 为 市场 上 所 有 的顾
Hale Waihona Puke 对 8后 、 0 O 9 后的 新一 代消 费者产 生粘 性— — 性 的 比赛 中取 得 了 良好 的成 绩 ,激发 了 民众
整 体用户 群偏 大 , 5 T0 近3 岁 ̄4 岁的人 群超过 这 使 得 品牌 重 塑 成 为 李 宁必 然 的选 择 。此 的 参与 积极 性 ;()姚 明 、刘 翔等 国际体 育 J 3 5%, 0 因为年 轻 消费者 认为 李 宁在 酷 、 尚、 外 , 场消 费能 力增 强和 购买倾 向高 端 的市 明星 的示 范效 应 ,带 动了 国内体 育品 牌对市 时 市
制造 商 , 李宁公 川是揍 于什 么样 的竞 考虑而做 出的战略 洞整?它又将 面对怎样 的竞争挑 战?
本文试 沿 蓿 目标 市场 、 产品组 合 、 品牌精神 和 业愿 景等 删条主线 来为 读者 幻蚴 出李宁 公 战略 渊整 的路线 以 及将婴面 对的挑 战 。
目标市场 ,转向年轻与时尚群体
一
身 的优 势资 源 为 其 中 的一 个或 者 数 个 细 分 城市 的 品牌 影 响力 还 不 能 与 国 际 品 牌相 比
市 场提 供有效 而可 盈利 的营销 眼务 。 肩 。 宁C O张 志勇也 坦承 , 李 E 如果 分年 龄段
步保 持 竞争优 势 ,夯 实 自身 的竞争地 位 。
【推荐下载】李宁的品牌营销案例:换标用意何在?

[键入文字]
李宁的品牌营销案例:换标用意何在?
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更换新的LOGO,产品涉及李宁运动鞋、服饰、配件及球类等全部产品线,同时全球李宁专卖店和企业VI都使用此新标志。
为大家介绍李宁的品牌营销案例。
李宁的品牌营销案例:
李宁新标识依旧沿用了旧标志的设计概念,不但传承了经典LN的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又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
媒体还报道,李宁将启用Make The Change(来改变吧)的新广告语替代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看到这些报道,笔者没有觉得意外,反而感到一些欣慰。
因为,这多少表现出李宁的努力和变革。
危机四伏
这些年对李宁而言,可谓喜忧参半,更是危机四伏。
虽然在2008年奥运会上出尽了风头,销售收入也随之而得到一定的增长,但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事件营
1。
李宁的战略转型

李宁的战略转型第一篇:李宁的战略转型李宁的战略转型一.(背景)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2004年,李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后,重新规划了公司的发展目标:2005-2008年,专注国内市场,争取在本土市场从内外夹击中突围;2009-2013年为国际化准备阶段,专注加强国际化能力;2014-2018年为全面国际化阶段。
2006-2007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即整体年龄偏大,近35-40岁的人群超过50%。
另一方面,消费者,尤其年轻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印象上,“积极向上”、“有潜力”、“中国特色”、“认同度”等方面得分很高,而“酷”、“时尚”、“国际感”等特质则相较国际品牌略逊一筹。
由此可知,李宁的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70后和80后,在90后市场则表现不给力。
另外作为本土体育品牌最早的上市公司,李宁最早与国际品牌短兵相接,而经验和教训是要想与阿迪达斯和耐克这样的国际品牌相抗衡,仅仅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品牌是不够的。
二.这些促使李宁开始着手研究品牌重塑课题,启动品牌重塑工程。
于是李宁开始采用密集型成长战略,着重市场渗透和产品开发,李宁的国际化也踏上了征程。
2007年5月,李宁公司开始与外部合作伙伴接触,探讨品牌重塑事宜。
2008年1月李宁集团美国设计中心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运营,专注于鞋类产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体工学科研和专业运动鞋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
2008年8月,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凌空绕场一周的飞天表演,在奥运开幕式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也大大提高了李宁品牌的知名度2009年4月,李宁签约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至此李宁已与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体操队、中国射击队、中国跳水队五支金牌梦之队签约。
2009年5月,李宁冠名赞助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邀请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宁换标:品牌战略升级的思考
2010年6月30日,李宁公司宣布正式启用新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MaketheCha nge”(让改变发生),这同时标志着李宁开启了新一轮的品牌重塑战略。
作为国内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商,李宁公司是基于什么样的竞争考虑而做出的战略调整?它又将面对怎样的竞争挑战?本文试图沿着目标市场、产品组合、品牌精神和企业愿景等四条主线来为读者勾勒出李宁公司战略调整的路线图以及将要面对的挑战。
目标市场,转向年轻与时尚群体
任何公司都不可能为市场上所有的顾客提供服务,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进而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市场,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尤其是在现今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国内外市场上,企业更需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或者切割成若干的细分子市场,才能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细分市场提供有效而可盈利的营销服务。
创建于1990年的李宁公司,在早期凭借卓越运动员李宁本身的社会感召力迅速成长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
虽然李宁也一直致力于品牌形象在时尚化方面的努力,但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流消费群体逐渐步入中年的市场现实,李宁品牌形象在市场上也出现了老化的迹象。
2006年~2007年,李宁公司经过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发现,实际消费者与目标人群有差距,整体用户群偏大,近35岁到40岁的人群超过50%,因为年轻消费者认为李宁在酷、时尚、国际感上逊色于国际品牌。
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群是14岁到45岁,而对体育用品企业来说,14—25岁的年轻人群是更为理想的消费者群体。
此外,由于品牌影响力、传播预算、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以李宁为代表的国产体育用品品牌一直关注于二三线市场的培育与开发(以李宁公司为例,2009年,李宁品牌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有7249家,新增1004家,其中新增门店和新增营业面积的80%以上集中在国内二三线市场),而在一线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还不能与国际品牌相比肩。
李宁CEO张志勇也坦承,如果分年龄段来看,25岁以上消费者构成的市场中,认可度李宁品牌是第一位,而在25岁以及更小群体中,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是第一位;如果分城市层级来看,超大和一线市场李宁落后于耐克与阿迪达斯两个国际品牌。
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李宁品牌的实际消费群体年龄偏大,公司急需让自己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消费者产生粘性——这使得品牌重塑成为李宁必然的选择。
此外,市场消费能力增强和购买倾向高端的市场现实,也使得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逐步向一线城市靠拢,这也为李宁产品的高端化与品牌形象的年轻化提供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经过品牌在目标市场定位方面,重塑后的李宁品牌希望通过推出全新的品牌标识及宣传口号来提升品牌形象的时尚感,重点吸引“90后”年轻消费人群,与16~35岁及以上更宽泛的年轻、时尚目标消费人群保持持续的沟通。
可见,在新的竞争时期,李宁希望紧紧跟随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脚步进一步保持竞争优势,夯实自身的竞争地位。
思考之一
近年来,国内民众对于各种体育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都在稳步提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运动风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经济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民众更加关注健康,也有更多的时间与收入来进行各种休闲运动和常规体育运动;(2)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中国优势体育项目在世界性的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3)姚明、刘翔等国际体育明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国内体育品牌对市场的开拓热情。
由此可见,普通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深刻的文化现象,这也为众多国内外体育品牌的市场开拓提供了现实的销售土壤。
2001~2006年期间,耐克、阿迪达斯在超大和一线城市基本完成销售渠道布局,销售额也先后超过李宁公司,分别位居中国市场第一位和第二位。
此外,安踏、匹克、鸿星尔克、德尔惠等同样定位于二三线市场的竞争性品牌也给李宁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宁做出了在保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向一线城市突围的“高端化、年轻化”的应对策略,换标可以看做是公司正式吹响了这场营销战役的冲锋号角。
李宁公司CEO张志勇介绍称,新标识设计思路是为了顺应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90后”不断求变的心理。
多年来,李宁一直视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两大竞争对手,此次品牌重塑亦是希望在中国超大城市及一线城市市场增加与两大国际品牌的竞争力。
但是与此同时,耐克与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要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增长,也极有可能将触角伸向同样具有消费潜力的国内二三线甚至县级城市(例如在福建县级市漳平,耐克已设立门店)。
品牌精神,寻求文化与情感溢价
品牌精神是品牌文化的核心表现方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渐沉淀出的事业理念和价值观念。
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将品牌精神与市场沟通之后,消费者对特定品牌在进行传播之后的现实认知。
因此,企业希望的品牌市场形象往往与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现实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李宁公司在2008年的市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李宁是一个“可靠的、温和的、可值得信赖的、积极向上的”品牌,而公司希望品牌具有更鲜明的个性——激情、勇敢、锐气等特质。
李宁公司认为,目前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已经进入了稳定的成长期。
在产业爆发期,企业的主要驱动力是通过分销(主要表现为增加“店中店”或者门店数量)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