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换标引发的思考
李宁换标:能否让品牌富二代

李宁换标:能否让品牌富二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一切皆有可能”变成“Make the change”,李宁完成了从“土”到“洋”的靠拢。
战略举措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李宁品牌已走过20个春秋。
据调查显示,目前,35~40岁年龄段消费者占其品牌消费群的比例超过50%。
当年叱咤风云的体操王子如今也已华发丛生,临近天命。
无疑,不论是李宁本人,还是李宁品牌,都步入了“父字辈”。
能否富二代,这是中国民企共同面对的挑战,更是李宁所面临的一大战略课题。
在品牌依存度极高且时尚元素一向都是品牌内核的运动装行业,唯有抓住新生代,品牌才能实现富二代。
李宁换标,可谓是恰逢其时。
其战略用意首先是完成“老树新芽”的品牌纵向递进,其次才是国际化的横向拓展。
创新的“创”字,就是仓库里的一把刀。
创新就是用这把刀来“砍”人:一砍自己,完成浴火重生的涅。
二砍别人:给予对手更强有力的攻击。
创新始终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过程。
巧合的是,李宁的新标真的颇像一把刀。
换标能否达成战略预期,除了新标是否能被市场认可外,更重要的还是流程再造与战略重组。
上可攻下可守核心市场集中于二、三线城市,核心消费群年龄日趋老化,上有阿迪、耐克的打压,下有安踏、361°和特步等品牌的追击,这是李宁品牌的市场现实。
进军一线城市,开拓新生代消费群,是李宁的出路所在。
这一点与非常可乐的境遇非常雷同。
遗憾的是,非常可乐至今没有找到突破一线城市年轻消费群的钥匙。
可乐本是一种洋文化,非常可乐的根本出路在于“洋化”,而非主打“喜庆、团圆”这样的中国牌。
Future in hand—Future Cola!这样的诉求显然更能打动“80后”、“90后”。
相反,可口可乐主打中国文化牌却是聪明之举。
笔者的观点是:洋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国际化,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就是在国外市场的本土化。
作为文化含量很高的时尚类品牌,锁定本土年轻消费群的最佳途径是:先“国际化”后“国内化”。
李宁换标:品牌战略升级的思考

说 , 4 2 岁的年 轻人群 是更 为理 想 的消费 品 的 高 端 化 与 品牌 形 象 的年 轻 化 提 供 了 坚 1— 5
者群 体 。 实 的消 费基础 。 经过 品牌 在 目标市 场定 位方 面 ,重塑后 的 李 宁 品牌 希 望 通 过 推 出全 新 的 品牌 标 识
任 何 公 司都 不 可 能 为 市场 上 所 有 的顾
Hale Waihona Puke 对 8后 、 0 O 9 后的 新一 代消 费者产 生粘 性— — 性 的 比赛 中取 得 了 良好 的成 绩 ,激发 了 民众
整 体用户 群偏 大 , 5 T0 近3 岁 ̄4 岁的人 群超过 这 使 得 品牌 重 塑 成 为 李 宁必 然 的选 择 。此 的 参与 积极 性 ;()姚 明 、刘 翔等 国际体 育 J 3 5%, 0 因为年 轻 消费者 认为 李 宁在 酷 、 尚、 外 , 场消 费能 力增 强和 购买倾 向高 端 的市 明星 的示 范效 应 ,带 动了 国内体 育品 牌对市 时 市
制造 商 , 李宁公 川是揍 于什 么样 的竞 考虑而做 出的战略 洞整?它又将 面对怎样 的竞争挑 战?
本文试 沿 蓿 目标 市场 、 产品组 合 、 品牌精神 和 业愿 景等 删条主线 来为 读者 幻蚴 出李宁 公 战略 渊整 的路线 以 及将婴面 对的挑 战 。
目标市场 ,转向年轻与时尚群体
一
身 的优 势资 源 为 其 中 的一 个或 者 数 个 细 分 城市 的 品牌 影 响力 还 不 能 与 国 际 品 牌相 比
市 场提 供有效 而可 盈利 的营销 眼务 。 肩 。 宁C O张 志勇也 坦承 , 李 E 如果 分年 龄段
步保 持 竞争优 势 ,夯 实 自身 的竞争地 位 。
论李宁品牌的转型与重塑

、
重 突 出 “ O后 李 宁 ” 9 。
李 宁此 次改变声势浩大 ,新标、新 口号、新广 告覆 盖了 各类媒体 。据李宁石家庄总代理产 品部负责人表示 , 他所 获 知 的相关 资料显 示,李 宁公司对本 次换标 的宣 传力度 大于 2 0 年 奥运会 。 新 李宁”希望通过对品牌基因 、目标人群 、 08 “ 产 品定位 、品牌 内涵及开发体系等做 出的相应 调整 ,向 自己 多年 的国际化梦想更进一步 。 但 从李宁换标和调整 口号 的那一刻起 ,围绕 “ 换标是否 必要 ”以及 “ 新标和新 口号换得 好不好 ”等争议和 讨论便接 踵而 来。 1 .认 为换标 没有必要 理 由主要有如下三 点:第一,国际化品牌是新李宁 的诉 求之 一 , 宁作为 国际知名的世界冠军,品牌在某种意义上 李 已经是世界 的,当然就是 国际的。所 以 “ 换标 ”不是李 宁品 牌 国际化的理 由。第二 ,一个品牌在其发展过程 中,最忌讳 识 别系统变动 。 因为这 样完全改变了消费者对 自身 品牌 的认 知 ,消费者必须重新认识这个 品牌 ,包括理念 、视觉等层面 的诉求与承诺 。第三 ,李宁的新标 ,没有太多实 际意义 。原 有的标识对于体育运 动装备行业来讲 , 已经诠释融合得很到 位 。相反 ,新标给 人以断列、分离之感 ,没有 旧标 的凝聚力 和融合力 。 2 .认为新标和新 口号换得不好 认 为新标换 得不好,理由主要有:第一,没有 以前 的好 看 ,失 去了原有 的圆润和飘逸 。第二 ,设计 失败 ,像个 二流 品牌 的标识 。第三,新标识 “ 山寨 ”了以前李宁 的盗版 。 认 为 口号换得 不好 ,主要 原 因是:第 一 ,“ k h Ma eT e C ag ”不如 “ h e n 一切 皆有可能 ”大气 。第 二,新的品牌诉求 无法超越 原有理念 的内涵 、宗 旨、 目的。“ 一切 皆有可能” 涵盖 的 内涵 很丰富、很深厚 ,延展性很大 ,张弛有 度。从汉 字 的字 面意义诠 释也非常经典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 能的, 告诉你 一切 皆有可能 的同时, 也代表一种承 诺:只要我们一 起努力 ,一切 皆有可 能 !相反 ,“ ke e h n e Ma T C a g ”的品牌 h
深度剖析“李宁”商标转换的原因

据官方媒体报道,为了配合全球市场的拓展,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更换新的LOGO,产品涉及李宁运动鞋、服饰、配件及球类等全部产品线,同时全球李宁专卖店和企业VI都将使用此新商标。
李宁新标识依旧沿用了旧标志的设计概念,不但传承了经典“LN”的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又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
媒体还报道,李宁将启用“Make The Change”(来改变吧)的新广告语替代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看到这些报道,笔者没有觉得意外,反而感到一些欣慰。
因为,这多少表现出李宁的努力和变革。
危机四伏这些年对李宁而言,可谓喜忧参半,更是危机四伏。
虽然在2008年奥运会上出尽了风头,销售收入也随之而得到一定的增长,但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事件营销而发生太大的改变。
2009年,李宁约以83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位居中国体育用品业第三名。
耐克第一,约102亿人民币(以1美元=6.00RMB换算);阿迪达斯第二,约87亿人民币(以1欧元=9.00RMB换算)。
李宁自称,2009年的销售收入超过阿迪达斯,位居第二。
这也有可能。
因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销售收入一般都包含台湾,而台湾的销售收入也不会太小;再说汇率的频繁变动,让他们在数字层面超越的可能性是有的,上面我的换算也是按照较低汇率算的。
不过,这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目前更大的危机正在向李宁扑面而来。
那就是耐克今年一季度的快速增长以及“混血儿”KAPPA的后来居上。
尤其,KAPPA在2009年中国区销售额突破40亿人民币,与其2005年不足1.5亿人民币的业绩相比,可谓疯狂飙升,咄咄逼人。
这还没完,更恐怖的是,PUMA、锐步、NB、FILA、美津浓、YONEX等国外品牌仍然在竭力渗透中国市场,试图占领一席之地;加上那些以“安踏”、“361°”为代表的“小弟兄”们雄心勃勃,来势汹汹,通过“模仿+跳水价”等手段在二、三线城市抢占市场,给李宁造成更大的威胁。
体育品牌文化展现与发展诉求研究——以李宁换标为例

和认识 事 物 的意识 活动 , “ 为” 作 为 终点 则 是 将 其所 想 转化 为具 体 实 践 的行 为 。李 宁 从 “ 一 切 皆有 可 能 ” 到 “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让改 变 发生 ) ” 以巧 妙 的 宣传 口号 勾勒 出 了其 “ 临渊羡 鱼 不 如 退 而 结 网 ” 的“ 想与为” 战 略 曲线 。“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让改变发生 ) ” 的 提 出恰 恰 与关键 之道 2 0 1 0年 年度 主 题 “ B r e a k T o B u i l d ” 不 谋 病到实现 自 我的精神呼唤
1 . 3 从缺 乏 自信到 敢于迈 出 的魄力 展示 2 0多年来 , 李 宁 的成 长之 路 展示 了李 宁 人从 缺 乏
台湾《 经济 日 报》 分析认为 , 李宁原有商标 曾被诟 病为模仿 N i k e , 而 口号“ E v e r y t h i n g i s p o s s i b l e ” 也被认 为与 A d i d a s 的“ N o t h i n g i s i m p o s s i b l e ” 雷 同。面对 旧标 识 与 口 号 的 模 仿 “嫌 疑 ” , 李 宁 只 有 “Ma k e T h e C h a n g e ” , 才 能够 摆脱 “ 中国制 造 ” 即“ 中国创 造 ” 的 尴 尬境 地 。 因此 , 李 宁标识 革新 既是 其 战 略调 整 的本 质 考虑 , 更是其实现 自我的精神呼唤。正如体育用品分 析师许云峰所言 : 李宁要致力于国际化品牌 , 首当其冲 的就是要摆脱模仿别人 的嫌疑 , 并在此基础上走出 自 己的独 特风格 , 充 分展 现 自我 、 实现 自我 。“ 只有 看 得 更远, 才更有 机会 变成 赢 家 ……每 一 个 人都 能 成 为 传 奇! ” 的壮 志豪语 是对 李 宁 本 人一 生 的形 象 描 述 , 更 是 对 中 国体 育 品牌如李 宁般 拥有 自我 革新 魄力 和胆识 的 呼吁。李宁实现 自我的精神呼唤不仅仅是对于模仿诟 病的摆脱 , 更为重要 的是体现 了体育人行为 的价值需 求 。体育 运动 为 了什 么 ?体育 行为 的初衷 与归 宿又 在 哪?体育人行为的意义在于体育行为过程 中的意义寻 找, 而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其 自 我实现 的过程 。我们 的竞技运动不只是为国争光 , 更是对 自我人生 目标突 破的一种呼唤 ; 全民健身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 更是一 种对交流促进 、 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1 . 2 从“ 敢想” 到“ 敢 为” 的过 程跃 迁 “ 临 渊羡鱼 不如 退 而结 网” 描 述 的是 “ 想” 与“ 为” 之 间的辩证 关 系 , “ 想” 作 为过 程 的起 点 指 观 察 、 思 考
李宁品牌定位之殇与复兴之道

李宁品牌定位之殇与复兴之道(一)(2015-10-31 12:29:29)摘要:李宁作为曾经的中国体育服装领导品牌,现今已陷入内外重重困境,本文从李宁公司“品牌重塑”失败的内在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品牌复兴之道。
提出在产品的品牌化,品牌标志与口号重归经典,专业运动和运动时尚之间平衡,先国际范再国际化,做精华的耐克与升华李宁品牌精神等六个方面打造的世界的李宁品牌。
李宁品牌定位之殇与复兴之道定位之父特劳特指出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源于一个有效的定位。
“定位就是建立认知的过程,如何让潜在顾客将你与其它品牌区分开来,找到一个最有利的位置与竞争对手抗衡,在顾客的心智中实施区隔,使品牌登入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定位理论内容极其简单然而有效掌握又极其不易,许多企业对定位的误读与操作失误,造成品牌形象模糊不清,目标顾客摇摆不定,市场业绩下滑,顾客忠诚度下降,竞争乏力企业陷入困境。
“大品牌大麻烦”,最近最麻烦的品牌当属体育用品公司李宁,多方财务数据表明,李宁品牌重塑(品牌重新定位)之路已走到谷底了:中国李宁有限公司(02331.HK)2012年8月22日晚间发布中报称,公司上半年收入38.8亿元,同比减少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4亿元。
在港上市的四家本土体育用品品牌的中报其营收与净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李宁公司净利降幅最大,达到84.9%。
报告显示,李宁公司上半年整体毛利率比2011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为控制新店成本和效率,集团上半年关闭了952间低效店,李宁牌零售店铺减少至7303间。
从2008年8月8日李宁飞天点燃北京奥运会火炬,至如今伦敦奥运会刚刚闭幕,4年间,李宁公司市值蒸发约76%。
一、李宁品牌定位之殇与品牌批判造成今天李宁品牌困境,还得从李宁公司去年换标事件说起,2011年6月30日,李宁有限公司高调宣布品牌重塑战略,发布全新的品牌标识与口号,并对品牌DNA、目标人群、产品定位做相应调整,将目标人群锁定“90后”,为了打造“90后李宁”,“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替代“一切皆有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品牌口号,来自于创始人李宁原创的体操动作“李宁交叉”取代了象征着“平衡与灵巧”的火红“松鼠尾巴”形Logo。
李宁:如何才能走向国际市场?

李宁:如何才能⾛向国际市场?关键词:李宁换标 make the change 理念的创新和突破 品牌核⼼价值 民族服装业国际化、-------------------------------------------------------------------------------------------------- 2010年6⽉30⽇,李宁新标识在北京正式启⽤,新LOGO并没有完全抛弃旧标志,⽽是在原有的设计概念上进⾏突破创新,造型上更加锐利并且富有动感。
此外,⼝号“⼀切皆有可能”也随之被“make the change”代替,以和新LOGO保持⼀致。
新标识、新⼝号⼀问世质疑声不绝于⽿:“新标识是⼀种倒退”、“感觉怪怪的,不如⽼标好看”、“新⼝号不如旧⼝号⼤⽓”……任何新⽣事物的诞⽣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各种否定,更何况是有着20⼏年感情基础的品牌,⼈们接受总需要⼀个过程。
然⽽,从⼀个⼤的战略视⾓去评价,⽏庸置疑,李宁新标识、新⼝号体现了⼀种理念上的创新和突破,是中国民族服装企业迈向新发展战略的勇敢⼀步。
腹背受敌的困境催促创新 李宁突破改变的⼤背景 腹背受敌的困境催促创新 李宁换标绝对不是⼀时的⼼⾎来潮,⽽是为了跟上整个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个民族品牌,⾃1990年创⽴以来,李宁⼀直处于⾏业领先地位,也有了⼀定的品牌拥护者。
可是,李宁不得不⾯对这样⼀个问题:⽬前,中国体育⽤品市场已经形成这样的品牌格局: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特步,也就是说李宁在⾼端与低端的夹缝中⽣存,不仅要与耐克、阿迪达斯竞争,还要与安踏、特步竞争,同时还有新⽣的运动品牌抢占市场,真是“腹背受敌,艰难前⾏”。
市场竞争⽇益激烈迫使李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扎稳脚跟,还必须⾛向国际,塑造⼀个有竞争⼒的国际品牌。
品牌定位不清要求创新 回顾李宁⼀直以来的LOGO,飘动、圆润的造型亲切有余,但是锐⽓和突破进取不⾜。
作为⼀个运动品牌,不仅该给⼤家⼀个动感、亲切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准确诠释运动体现的价值观——有⼒量感、永不⾔败、突破进取。
李宁真的换标了!

现在李宁的设计路线将会有很大转折!所以为了迎合新 logo的进化,产品风格的转变,店内也将会有相应的转变, 现在首都已经率先做出整理!关于
新logo大家也不必再觉得不适应,这么长时间了还不适应 就是你的适应能力问题;而且从部分Q3的产品上看,至 少在国内来讲设计绝不输任何一家
体育品牌,而且绝对在设计和配色上开窍了!七月将会 惊喜不断,不仅仅是logo的转变,产品风格大换装,而且 店内装潢也会有无法前瞻的惊喜!敬
换logo的旗舰二店已经在 动工装修,据说以后内部的整体格局
会有较大的改变。旗舰一店由于是百货大楼内部的一部 分,老楼不好大动工,原计划取消,仅仅把内部进行简 单的装璜。一店原打算把楼梯,电梯都大改
动,可是老楼底子不能动。因为换logo,以后凡是旗舰店 的风格都要有所转变。新logo推行运动的速度感、民族的 文化感、体育的人文感等,与
请期待吧!
高仿古奇古驰包包:http://www.gucci66 .com/
从品牌谷爆出李宁换标,到后来有人辟谣,再到网友Alvc 报料武汉街道口有一家李宁专卖店已经换成新标。今天 见了下面这张专卖店的照片,不能不
说,李宁真的换标了!原来,所有的谣言都是真的!!! 从专卖店头上的标志可以看出,李宁在标志的形态上作 了些变化,色彩没变,标准字也是沿用原
来的字体。新标“L”的笔画不再相连,有点斩钉截铁的味 道,尤其是横画,变得更为劲直挺拔,相较于老标志的 “红旗飘飘”,新标更多了些阳刚之气
。新标“L”的笔画不再相连,有点斩钉截铁的味道,尤其 是横画,变得更为劲直挺拔,相较于老标志的“红旗飘 飘”,新标更多了些阳刚之气。曾有网
友说新标是个悲剧,标志共和国认为也不见得,新标的 设计水准也还不赖,与老标志可以勉强打个平手吧。新 东西出来总有个接受的过程,我们姑且两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宁换标引发的思考
摘要:标志象征着一种精神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的不断扩张,标志所蕴藏着的企业价值也在变化着相应提高,再次,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更是传达了某种语言,牵引或者被牵引着人的活动和行为,二者的相互影响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李宁换标:李宁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产品涉及运动服装、鞋以及其他各种运动配件。
多年来,李宁品牌凭借其扎实可靠的质量,成熟的科技应用及出色的品牌营销获得广大运动员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
品牌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更是被很多人当做激励人生的座右铭,曾经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
但是这种优势竞争要素却并没有随着李宁的成长而被保留下来。
2010年第三季度,在沿用了20年,早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李宁的经典标识被新的标志所取代,同时被取代的还有其经典广告语,转而代之的是“让改变发生”。
按照李宁公司的说法,新标识以“更具有国际观感的设计语言”对原标识的经典元素进行了现代化表达,不但传承了原标识经典的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本人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鼓励每个人透过运动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新的标识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
”而新的宣传口号体现了从敢想到敢为的进化,鼓励每个人敢于求变、勇于突破。
这不仅是李宁品牌形态的一次全新的转变,更是高层对李宁品牌内涵、品牌精神的重塑。
换标原因解析:大致有两方面的分析:首先是李宁对未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预期,和对中国市场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判断。
为了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进行品牌重塑的同时,李宁决定在一线城市与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展开正面较量。
而另外一个动因则是,2006-2007年李宁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显示,实际消费者与目标市场存在差距,李宁用户整体年龄偏大,近35-40岁的人群超过50%,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李宁品牌在炫酷时尚感方面逊色于国际品牌,所以难以激起年轻群体的购买兴趣,因此换标也是基于更加贴合年轻消费群体这一目标消费人群的考虑。
李宁销售业绩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民族品牌的李宁可谓是大放异彩、出尽风头。
随后的2009年李宁以83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一举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区的销售亚军,仅次于耐克。
2010年作为换标元年,李宁的销售收入并没有达到高层预期中的额度,大致相当于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整体毛利率及净利润率与2009年相当。
2011年依旧没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甚至陷入了店面关门、销售下降、利润减少的窘境。
自然未能保住销售额第二的位置,而被打回第三的原形。
问题提出:从销售业绩来看,李宁此次的换标战略显然算不上成功(至少从目前看来),且不论销售业绩所面临的压力,其换标之后的种种窘境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这里有必要去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宁换标失败的原因何在。
首先:我认为李宁目标人群定位不准确。
新标志广告主打“90后李宁”,这在潜意识中就无形的“触怒”了李宁的忠实消费人群70、80后的主要消费人群。
“90后”的这种提法给大家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李宁要去抓“90后”,而不要“70后”、“80后”。
实际上这是由于自身品牌策略在执行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被误解、被误读,但是这个确确实实是由他自身的失误所造成的。
70、80后一直所执着信赖的是李宁始终如一的成熟、大气、稳重的运动风格。
而“90后
李宁”主打的是针对年轻群体的时尚酷炫运动。
品牌风格的变化,使得李宁的受众群体范围大大减小。
更重要的是,这一风格的转变却并未被90后所广泛接受。
调查显示,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中,耐克、阿迪的品牌认可度及受欢迎程度始终排在前两位,年轻消费者喜欢的不仅是两个品牌的酷、时尚与国际感,更多的是两个品牌响亮异常的国际影响力,通俗点说消费者穿在身上觉得有范,更有面子。
李宁品牌试图通过换标来弥补其在这方面的短板显然有点操之过急。
所以对于“90后李宁”,年轻消费者并不买账。
其次:品牌高端化的不彻底,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从国内品牌来看:晋江一带大量国产品牌的崛起,例如安踏、匹克、特步、乔丹(中国)、鸿星尔克等等都在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广告战略,在国内荧屏上频频闪现,在国外,通过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进行战略合作,打响了品牌的国际美誉度,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相对于国际品牌的低廉价格,同时产品本身的不错的质量为这些品牌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消费人群。
数据显示,安踏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5亿之多,保守推算,该年的收入也有90亿,这一数据已经逐渐逼近李宁的销售额。
从国外品牌来看:耐克、阿迪达斯依然是高端市场不可撼动的两大巨头,品牌影响力的强劲持久,品牌价值的与日俱增,这些都为品牌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
虽然高端市场的其他品牌像美津浓、爱世克斯、卡帕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始终不能动摇两大巨头的地位。
李宁品牌的升级,与之相对的还有其产品销售价格的攀升,同类产品相比,李宁的价格要比国内品牌高30-40%,比国际品牌又要低30-40%。
这就导致了了在中低端市场竞争不过安踏、匹克等国产品牌,高端市场销售不如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
从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新李宁。
第三:品牌精神挖掘的失败,未能做到继承传统、去粗存精。
品牌精神是品牌文化的核心表现方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渐沉淀出的事业理念和价值观念。
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将品牌精神与市场沟通之后,消费者对特定品牌在进行传播之后的现实认知。
因此,企业希望的品牌市场形象往往与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现实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对于消费者来讲,体育品牌是一种展示个性与自身形象的物质载体,现实销售其实体现的是消费群体对特定品牌文化是否认可或者追随程度的高低而已。
本次李宁品牌重塑,李宁品牌仍然将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运动员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品牌内涵。
体育赛事所富含的“运动员精神”——比赛中运动员所凸显的“向上、拼搏、勇敢、梦想、成就、超越”的普世价值观念,也为开展体育营销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李宁只有通过充分挖掘运动精神,并将其贯穿到品牌塑造或者再造的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拉近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心灵距离,另一方面还能够极大地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因此,寻找到真正的“运动员精神”,并将其注入品牌日常的企业运营及企业文化建设上来,李宁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营销效果。
从实际来看,李宁确实做到了“让改变发生”。
而此间,李宁似乎并未注意到传统广告语的优势竞争能力,在更多人看来“一切皆有可能”比“让改变发生”更有穿透力,更加深刻!这句广告词同时也是很多消费者心中一个永不磨灭的信念,是消费者和李宁的一条情感纽带。
所以缺失了这条广告语似乎意味着消费者信念缺乏依靠,情感缺乏维系。
几点启示:一、任何公司都不可能为市场上所有的顾客提供服务,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进而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市场,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尤其是在现今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国内外市场上,企业更需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或者切割成若干的细分子市场,才能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细分市场提供有效而可盈利的营销服务。
在目标市场定位方面,李宁试图开拓90后市场,但并没有清晰地认识自身品牌在在年轻群体中的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营销策略上出现偏差。
二、品牌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核心的品牌精神都是企业宝贵的财富。
企业在品牌文化的挖掘以及品牌形象的重塑时,要充分地考虑传统品牌价值内涵与新开发品牌的价值的内在联系,力图保证核心品牌精神的代际传承。
同时,在核心品牌精神的推广方面,要不遗余力的发挥各种媒介的力量,通过富有创意的新颖广告形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优的宣传效果。
例如肯德基在这方面就具有借鉴意义。
三、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做品牌也是同样的道理。
品牌只有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竞争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适当的反应,才能促成其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品牌标识和传播口号的变化只是企业为应对营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外部回应,实际上它只是品牌“进化”的一个外在表现。
但是,品牌仅仅通过换标或者更改宣传口号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品牌要实现真正的进化,还需要系统性的战略以及相应资源的支持和推动。
四、适合时宜进行品牌的多元化战略。
所谓品牌的多元化战略就是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与之相对的品牌,进行多个品牌的
同时运作与管理,以此实现市场需求的结构平衡。
以李宁品牌为例,要想打开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就可以在高端市场推出一个价位与耐克、阿迪相当的一个高端品牌与之抗衡;而在中低端市场,同样可以推出一个中低端品牌与国产品牌竞争,以此扩大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市场份额。
五、市场国际化进程,本质上是资源在全球范围之内重新配置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本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在海外市场的延伸和提高,而不仅仅是国内规模经济产能的国外延伸,从更深层次上来看,它是企业价值链条加入国际大环境的一个开端,更应该是品牌营销国际化的过程。
所以品牌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寻找需求在海外市场的差异性,由此对品牌产品进行必要的改良和完善。
参考文献:凤凰网相关信息李宁官网品牌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