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的农谚
农历八月天下霜的气候谚语

农历八月天下霜的气候谚语1、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这句俗语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听到的比较多,既反映了大雁的习性,也预示了天气变化情况。
农历八月初一,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白露节气的开始。
通常,在白露时节,清晨的叶片上会出现露水,这是温度下降,形成了露水,预示着温度越来越低。
可是,如果在白露时节出现霜降,说明温度更低,提前进入冷冻天气,预示着天气寒冷。
农谚就说,“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意思比较明确,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地点是雁门关,问题是雁门关打开。
可见,这时候冷空气进入关内,温度下降明显,从雁门关开始慢慢进入有霜期。
因此,大雁感觉到天气的变化,知道温度越来越低,已经不适宜大雁生存,于是成群结队向南迁徙。
这也正是大雁南飞时,慢慢带来了霜降现象。
正如老话所说:“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正是这个道理,可见如果看到天空中秋雁飞过,预示着温度越来越低,向零度靠近,大家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刚才我们分析看到了,如果八月初一出现霜降,则说明温度下降明显,天气也越来越冷。
另外,还预示当天天气晴朗,不信看看谚语所说。
农谚说:“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意思是说,如果这天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霜降现象,那么预示着今天是个大晴天,毒太阳,天气比较炎热。
如果出现大雾或者露水,则说明是个晴朗的好天气。
还有的说:“霜重见晴天,浓霜毒日头”。
如果下霜比较严重的话,就是个晴天;如果出现浓霜的话,则说明太阳高照,火辣辣的疼。
还有的说的更清楚,说: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可见,如果早上出现霜降,则说明今天是个晴朗少云的好天气。
3、八月初一来了霜,滴滴答答十八天。
我们分析看到,如果这天早上出现霜降,那么当天就会出现太阳,天气晴朗,是个大晴天。
但是,如果八月初一出现霜降,后面会有什么预兆呢?谚语:“八月初一来了霜,滴滴答答十八天”。
“点点滴滴”,说明雨水不大,但是阴雨不断,淅淅沥沥,断断续续下个不停。
二十四节气解释.农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解释.农谚篇一:关于二十四节气白露的农谚干雾露阴,湿雾露晴。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种麦种到老,还是早种麦子好。
今年麦子耩得早,来年麦子收得好。
别说白露种麦早,要是河套就正好。
抢墒地薄白露播,比着秋分收得多。
白露麦,顶茬粪。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坝里霜降点。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沙滩。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
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麦种拌农药,不怕虫子咬。
麦种毒谷拌,不怕害虫犯。
麦种温水泡,不长黑包包。
选好种,晒得干,来年多打没黑疸。
选农药,仔细挑,防病、治虫、防鼠咬。
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谷到白露死。
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
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谷子上场,核桃满瓤。
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枣红肚,磨镰割谷。
谷子老了吃米,高粱老了吃糠。
生砍高粱熟割谷。
高粱要欠火,谷子要熟透。
谷子未熟透,小米粒子瘦。
生割谷,饿得老婆孩子哭。
割谷要稳,收麦要紧。
多打几遍场,多收一些粮。
穷豆秸,富谷穰,再打几遍还有粮。
太阳照门里吃新米,太阳照门外吃新麦。
门里吃米,门外吃面。
玉米成熟没有过,完全熟透粮食多。
篇二: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冬季部分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冬季部分云南陈华冬季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很多耕地处于休耕时期。
果树落叶,昆虫冬眠,候鸟迁往南方栖息。
在严寒的侵袭下,人们不得不穿上厚厚的冬装,以保持身体的暖和。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属于冬季节气,先民们曾留下了关于冬季的诸多谚语,下面就以这些节气先后为序,对各时节的谚语作简要介绍。
立冬(11月7—8日)立冬为“冬天开始”之意,由于此时节地表下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立冬时节一般不会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
24节气的含义和谚语

24节气的含义和谚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对于中国农耕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谚语,通过对这些节气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也能够体会到中国人对于时间的重视和对生活的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相关的谚语。
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天气逐渐暖和,表示春天即将来临。
谚语有:“立春雪,庚午谷满仓”、“立春过后冬不寒”。
2. 雨水:雨水是指春季开始,天气逐渐转暖,降雨量有所增加。
谚语有:“雨水漂白黄鹤楼”、“雨水多,春雷响”。
3. 惊蛰:惊蛰是表明春天的到来,动物从冬眠中苏醒的节气。
谚语有:“寒蛇惊蛰不足怕,三多三少都不赖”。
4. 春分:春分是指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的节气。
谚语有:“春分过后冬不寒”、“春分白雪晴,田野一片光”。
5.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表示春季气温明显回升。
谚语有:“头伏衣冠,二伏短衫,头七无衣,后七赤脚凉”。
6. 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节气。
谚语有:“谷雨天晴,种麦百谷丰”、“谷雨日,三母养七仔”。
7. 立夏: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谚语有:“春不暖立夏伤,麦收大减粮食荒”。
8. 小满:小满是指作物开始结籽、禾苗长成的节气。
谚语有:“小满除灾,大满加官”。
9.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割的节气。
谚语有:“芒种不下雨,待到收麦热辣辣”、“立夏三天,芒种大棚”。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
谚语有:“立秋不凉,夏至不暑”。
11. 小暑:小暑代表正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谚语有:“小暑过,大暑到,中气住”。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农民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谚语有:“大暑无雨水,穷人不存粮食谱”。
13.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也是一年的中秋节气。
谚语有:“立秋过,秋风扫沙土”。
头白露割谷是什么意思 过白露打枣是什么意思

头白露割谷是什么意思过白露打枣是什么意思白露时节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而白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是热和冷的一个风水岭,因此在白露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农谚和民俗。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讲的就是白露时候丰收的一个景象,白露割谷子的时候,过了白露枣子成熟可以用棍子打下来,而柿子要到了霜降才能采摘。
节气气温变化在白露开始的时候,就意味着暑天的结束,告别秋老虎。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午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
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
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农业活动的意义白露节气开始之后,天气开始由热转凉,很多农作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
因此白露世界也是我国一个丰收忙碌的时节。
除此之外,得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
白露节气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
对此,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时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白露物候现象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鸿雁来,玄鸟归。
”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
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而南方的玄鸟也飞归北方,各类鸟儿都开始储食御冬。
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因此,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
白露节气有什么讲究_白露的传统习俗整理

白露节气有什么讲究_白露的传统习俗整理白露节气有什么讲究_白露的传统习俗白露过后,适当的多吃水果,天气渐凉,虽然吃梨和甘蔗可缓解“秋燥”症状。
但是,对于脾胃虚寒者肯定要将其煮熟后食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白露节气有什么讲究,盼望对您有所关心!白露节气有什么讲究一、白露怕“下雨”白露季节农作物进入生长后期,粮食的籽粒在快速蜡黄脱水,此时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少,假如白露后雨水多会导致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粮食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会比较少,会导致粮食作物消失“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最终导致粮食减产。
此外,白露期间雨水多还不利于粮食的收获和晾晒,道路会变得泥泞,成熟后未收获的粮食会消失发芽的现象,已经收获但是来不及晾晒的粮食会消失发霉的现象,这会进一步导致粮食减产。
二、白露怕“刮大风”白露季节农作物即将可以收获,此时农作物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假如遇到大风天很简单消失大面积倒伏,倒伏的庄稼不仅不利于收割,时间长了还有发霉出芽的风险。
此外,白露季节刮大风,会使谷粒脱落,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粮食减产。
正如农谚说“白露刮大风,有谷难成米”、“白露前后狂风起,农夫做个空”,可以说白露季节刮大风,就会导致粮食歉收,这样一来农夫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三、白露怕“打雷”打雷的条件要有充分的水汽和猛烈的对流运动,一般在处暑节气前雷电会比较频繁,而到了白露节气由于太阳辐射较弱,几乎不会产生雷电。
白露节气天“打雷”,意味着强对流天气旺盛,会引起短时的强降雨、大风、冰雹等灾难天气,会导致农作物严峻减产。
四、白露怕“没露水”白露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早晨起来我们会明显看到草坪上有许多露水。
白露节气没有露水,说明昼夜温差小,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光合产物有机物的积累(昼夜温差大,夜晚植株的呼吸作用弱,白天汲取的养分到了晚上会更好的储存),粮食的籽粒会不饱满,千粒重会降低,不利于粮食丰收。
五、白露怕“早霜”白露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已经可以收获或者即将成熟,此时农作物最怕“早霜”,早霜会导致未完全成熟的农作物萎蔫死亡,农作物的积温会不够,这样一来粮食的籽粒就会不饱满。
2024白露说明文_1

2024白露说明文2024白露说明文1(约768字)白露是公历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
郑博士提醒朋友们注意: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还有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
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另外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短裙,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
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馐。
鸿,大雁。
元鸟,燕子。
大雁、燕子这些候鸟南飞避寒。
馐者,所羹之食。
养馐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是典型的秋天节气。
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得名。
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2024白露说明文2(约557字)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
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
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

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计量方式,它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
这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在中国农村,人们世代相传着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谚,这些农谚既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吧!1. 春分,春分雨,谷满仓。
2.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谷雨,谷雨时节种瓜黄,谷雨过后瓜成行。
4. 立夏,立夏种瓜,秋天能吃。
5. 小满,小满大雨,麦子饱满。
6. 芒种,芒种时节种豆瓜,豆瓜成熟收获多。
7. 夏至,夏至前后,瓜果成熟。
8. 小暑,小暑前后,麦子灌浆。
9. 大暑,大暑时节瓜果熟,大暑过后稻谷黄。
10. 立秋,立秋时节,秋瓜上市。
11. 处暑,处暑时节,秋收大忙。
12. 白露,白露时节,稻谷成熟。
13. 秋分,秋分时节,稻谷收获。
14. 寒露,寒露时节,秋菜上市。
15. 霜降,霜降时节,秋菜翠绿。
16. 立冬,立冬时节,麦苗萌动。
17. 小雪,小雪时节,麦苗长大。
18. 大雪,大雪时节,麦苗成熟。
19. 冬至,冬至时节,麦子熟透。
20. 小寒,小寒时节,麦子收割。
21. 大寒,大寒时节,麦子上市。
22. 立春,立春时节,春耕忙。
23. 雨水,雨水时节,春雨润物。
24. 惊蛰,惊蛰时节,春雷响。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这些农谚凝聚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和经验,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在当今社会,虽然农耕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农谚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的体现。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农谚,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露开始有露水出现

白露开始有露水出现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出现的时间通常是在公历的9月7日或8日。
白露时节,夏日渐逝,秋意渐浓。
在这个时期,地面上的植物开始感受到秋风的吹拂和凉露的降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白露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一、露水现象的形成白露是一个与自然现象紧密相关的节气,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露水现象的形成。
当地面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汽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各种物体表面上,形成露水。
白露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温度急剧下降,使得地面的温度达到露点以下,露水开始出现。
二、露水的意义1. 表征季节变迁:白露标志着秋季正式的到来,代表着夏季消退、秋季开始的交替过程。
露水的出现提醒我们天气变凉,季节已经进入秋天,同时也预示着昼夜温差加大,秋风瑟瑟,寒意逼人。
2. 农业收获:露水的出现为农业生产带来利好。
夜晚的露水滋润了作物的叶面,增加了土壤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一些作物在白露节气后进入收获季节,如水稻、玉米、葡萄等。
3. 健康保健:白露时节,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容易感受寒气等现象。
此时,饮食方面应该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或适量饮用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同时加强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三、白露的文化内涵白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气,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1. 赏露:白露时节,人们喜欢在清晨或黄昏出门赏露。
观赏水珠滴落的美妙景象,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中。
同时,这也是人们对于秋季离去的一种怀念和告别。
2. 农谚与民俗:在白露时节,农谚有云:“白露石榴开,吃了不得上西哩”。
这表达了人们对石榴成熟的期待。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白露习俗,如吃白露糕、蒸白露粽等。
3. 诗词与文学:许多古人将白露一节描述得淋漓尽致。
《白露诗》中有“秋娘采桂流光阁,白露凭栏小手触”之句,形容秋景引人入胜。
古代文人雅士也常以白露为题材创作诗词,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四、白露时节的活动白露节气是一个秋日里适合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的农谚集锦
白露的花,有一搭无一搭。
白露的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秋后棉花锄三遍,絮厚绒白粒饱满。
松耪要轻,减少撞碰。
大背小背耪一锄,划破地皮有好处。
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
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
始进中喷花,留种莫拖拉。
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
棉怕白露连阴雨。
天气好,吐絮好。
几日无太阳,吐絮就不畅。
白露不低头,割倒喂老牛(指晚稻)。
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
底粪小麦苗粪谷。
麦子铺底粪,越长越有劲。
种麦上足粪,家里座上囤。
十层八层,不如底粪一层。
有水三追要适中,旱地基肥一炮轰。
底肥上不足,追肥也难促。
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
底肥施上四个五(5000千克土杂肥,50千克磷肥,50千克饼肥,50千克氮肥),小麦丰收有基础。
秸秆还田,壮地松土又治碱。
随熟随收随运粪,抓紧耕翻莫停顿。
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
麦怕胎里旱,差就得灌。
种麦底足,根多苗子粗。
麦收底,秋收浮。
水地争不争时,旱地争时不争。
深耕施肥再细耙,不收麦子是瞎话。
犁深耙透多上粪,打得麦子撑破囤。
麦子要好,犁深肥饱。
麦子收在犁上,谷子收在锄上。
麦根扎黄泉,深耕能增产。
深耕再耙透,麦子收得厚。
犁地没隔墙,麦根扎得广。
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汗水一碗面。
累坏牲口犁不坏地。
地耕得深,根扎得深,小麦能打千八斤。
耕地深一寸,顶上一层粪。
麦凭耕得深,秋凭锄得勤。
早耕能歇地,长麦有力气。
精耕细作,打得麦子无处搁。
湿耕早,干耕迟,花脸耕地最适宜。
麦耕火色地。
扶犁向前看,耕地一条线。
犁地到头到边,麦苗长得齐严。
犁地不到路,必定荒三步。
耕后灌,枉把力下。
地里谷茬拾干净,来年少生钻心虫。
犁一起拿,耕后就下。
光耕不,不如睡觉。
耕后下,减少蒸发。
上午耕到十一点,全部下才家转。
下午收工前,下保全。
宁可晚回家,把地全下。
耕得深,耙得匀,地里长出金和银。
深耕不细耙,苗子难出齐。
深耕不耙深,苗子难扎根。
犁要深细,耙要透平。
贪耕不耙,枉把力下。
光耕不耙,枉费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