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策略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策略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策略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策略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指加工贸易行业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随着全球和东南沿海各地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加工贸易由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是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1年10月,湘南地区正式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成为了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之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同于其它三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湖南南大门,湘南地区毗邻粤港澳,武广客运专线、洛湛铁路、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京广铁路等相互交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土地、矿产、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发挥这些优势,湘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郴州、永州、衡阳先后成为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郴州成为对接珠三角的主要桥头堡,永州成为湖南对接东盟的主要桥头堡。据统计,2014年,示范区三市湘南三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省加工贸易的59.2%。其中,郴州市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3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衡阳市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1.38%;永州市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7%。

一、湘南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持续扩大从2011年10月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年来,湘南地区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在持续扩大。如表1所示,湘南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5.37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2.1亿美元,其中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从2011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8.65亿美元,加工贸易呈现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模式更加优化、市场日益扩大的趋势。

(二)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作为衡量加工贸易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率就是将同一时期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

易的进口额加以比较,具体计算公式为: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

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该数值越大,说明产

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值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湘南地区的加工贸

易规模在持续扩大,但是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除了2011年为47.45%外,近三年均在30%以下,2014年为25.11%,与湖南省50.32%的比率

相差一半。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公报整理。

(三)在全省占重要比重,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表1.1的数据可

以看出,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全省占重要比重,2014年,湘南

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9.16%,出口额占全省的54.74%,三

市加工贸易在全省的份额超过一半。但是,湘南三市之间的发展很不

平衡,郴州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遥遥领先衡阳和永州,2014年,郴

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36.81%,衡阳占比16.42%,永州仅为6.03%。(四)通关能力得到改善近年来,湘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特

别是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此配套的通关和贸

易便利化条件也得到了一定地改善。示范区建设之初,只有衡阳设有

海关和检验检疫局,郴州尚未设立海关,只有长沙海关驻郴州办事处。永州的海关和检验检疫工作,由衡阳海关通过设立监管组的方式负责

管理。2014年9月9日,衡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湖南第

一个综合保税区,保税区的运行与全省第二家、湘南首家“无水港”、衡阳公路口岸、“五定班列”共同组成了衡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此外,铁路口岸建设的前期工作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郴州

海关是目前中国内陆海关政策配套最全的海关之一,具备深圳等沿海

海关特有的“国际快件中心”功能。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是我国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优、区位优

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郴州公路口岸、铁路口岸、铁路物流

中心暨铁海联运、广州港郴州内陆港、“五定班列”开通运营,“一

站式”、“一条龙”快速大通关平台已基本形成,具备了“无水港”

城市功能,已成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市

州之一。2012年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永州办事处、长沙海关驻永州

办事处获批设立,标志着永州海关、检验检疫机构今后不再由衡阳隶

属管辖。有利于永州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整体形象,吸引更多

的国内外企业来永州投资落户。

二、湘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湘南三市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区域合作意识不强湘南三市因为

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条件相当,从而导致各市

的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相似度很高。目前湘南三市虽然在区域战略方

面作为示范区是一个整体共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近几年各市也

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地方政府

在政绩考核机制和实际利益面前有竞争和排名,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

转移中缺乏一个上级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个性化的战略选择,没有

建立详细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和制度,短期内仍存有竞争大于合作

的现象,从各市分别起草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报告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三市政府欠缺大局意识、合作意识与共赢意识,导致湘南三市在承接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时,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产业雷同等问题,造成了

区域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二)产品多以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郴州市承

接的主要产业有矿产品加工、能源化工、铸造、冶金、金银贵金属冶

炼等,这些产业要求投入大量的初级矿产品,再加上生产设备相对简陋、缺乏节能减耗的新型生产工艺,这些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而且生产中伴随着大量污染环境的排放物质,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较高,存有着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到相关承接产业的社会经济

效益。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层次较低。初加工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比较多,主要为进入门槛较低、技术要求较低、投资较少、资源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开

采和制品业、洗选业、零部件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等等。

永州的加工贸易相比于其他两市相对落后,拥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的行业领域较少,发展规模也不大,加工链条短。目前永州加工贸易

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产品只有制鞋、毛织、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等劳动

密集型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如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IT产业、

矿产品加工、家俬、电信等领域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还是空白,决

定了永州加工贸易的档次较低。

(三)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目前,湘南三市虽然工业门

类比较齐全,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匮乏,

特别是热门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更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互衔接的配套企业以

及与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虽然富士康、欧姆龙、长丰汽

车等知名企业已经陆续落户湘南地区,但这些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找到

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往往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采购。

据商务部门对一些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发现,沿海发达地区关联

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95%以上,而湘南三市本地的配套率不到30%。

特别是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方面的设计制造能力不强,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采购率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低,加工贸易企业

处于“一进一出、单一工序”的发展阶段,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

套协作型企业较少,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产业链短,与其它企业

的关联度不强,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的作用不明显。这些额外成本,会抵消湘南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成本的优势,使得

转移来的企业难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

(四)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湘南三市有实绩的加工贸易企业中,外

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湘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甚微,外资企业长期占据湘南地区加工贸易

的主体地位,并控制着关键技术和营销渠道,这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加

工贸易的增长,但在长远上却会延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湘南地区要更好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

龙头企业的带动,强化政策驱动,制定三市整体发展规划,增强区域

合作,发展高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一)建立湘南三市沟通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一是要成立专

门负责湘南地区产业转移的职能机构,全面统筹示范区的加工贸易产

业转移工作。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在财政上保证该机构的运行,做好

湘南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政府在制定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时要突出三市的地方特色,从各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郴州可以以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承接重点,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材料、

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衡阳市要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

服务业为承接重点,建设湘南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城市、湖南

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基地;永州应突出“产业

承接、绿色引领、文化创新”三大特色,构建湘江千亿产业带、环阳

明山绿色经济圈、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湘粤桂边界民族经济区。

二是建立湘南三市合作交流平台,创建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承接加工

贸易产业转移的项目信息和招商引资产业需求信息,打破湘南三市及

管辖县区之间的区域和投资贸易壁垒,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企业跨

区域横向协作,为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

信息共享平台。三是以产业同步、交通同网、能源同供、信息同享、

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目标,切实抓好湘南三市规划的实施。产业同步,要注重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合理布局,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建议每个市明确1-2个支柱产业,并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同网,要围绕打通与粤港澳、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等区际及示范区内的

往来通道,加快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能源同供,要注重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燃煤电源项目布局。加快建设

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输送工程。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能

热电厂、风力发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郴州、衡阳、永州等城市

之间的大电网联网建设。信息同享,要注重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

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进区域信息一体

化。生态同建和环境同治,要注重整体推进湘江领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乡村清洁工程,增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

(二)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发挥湘南地区劳动力资源

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变人口压

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等产业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要依托产业优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为核心,积极承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转移,积极承接机械装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力机车、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充分

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重点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工

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做好资源对接。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承接精深

加工产业转移,如有色金属、能源、旅游、农产品等,加大以资源换

项目、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管理、以资源换市场

的力度,重点引进利用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转化附加值的项目,把资

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三)抓好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产业规划统一布局的力度。建议政府制定湘南地区总体产业规划,分居湘南三市各自比较优势,每个市确定1-2个主导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承接加工贸易

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湘南三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防相互恶性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

力争引进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要秉承“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

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大型企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商贸

物流、装备制造业、矿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

工和纺织制鞋等主导产业开展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活动。对产值100

亿以上的重大项目,可以实行优惠政策,例如对税收新增部分分年度

按比例返还等。三是制定总部企业支持政策。总部企业的引进,会带

来更大的经济效应。目前还没有总部企业落户湘南,政府要制定促进

总部企业落户湘南地区的相关政策,吸引总部企业落户湘南地区。

(四)提升民营企业的参与度目前,湘南地区的加工贸易80%以上以外资企业为主,而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发展较难控制,存有一定风险,且外资企业受制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还有随时撤回资本的风险。我们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力争以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实现主体升级。不过,湘南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存有规模较小、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短缺的现象,融资难是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为外资企业配套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力争成为加工贸易新的出口增长点。另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此外,政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加工贸易信息服务系统,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教育培训、国际展览等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接单创造条件。

(五)优化湘南地区承接环境,增强承接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气候”,企业就是“候鸟”,环境竞争力决定发展竞争力。湘南三市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降低产业转移的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改善硬环境。湘南三市要加大投资,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破解交通制约,发展现代物流。目前,湘南三市现有的交通条件已经比较好,但是西南通道仍是瓶颈,要着力打通西南通道。同时,要进一步改善通关条件,逐步改善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软环境。湘南三市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持续性,建设诚信政府,简化办公程序、转变工作作风,为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六)加快加工贸易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目前,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专门人才还能匮乏,高级人才很难留住。首先,可以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湘南创业。要针对高级人才制

定一些吸引的政策,如对世界500强生产型企业高管人员缴纳的工资

薪金个人所得税,可以按规定给予个人纳税奖励。其次,可以围绕加

工贸易转移企业的用工需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专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如“富士康班”、“欧姆龙奖学金”等,为转移

企业提供技能娴熟、数量充足的劳动用工。再次,还可以积极借用外脑,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开展紧密合作。最后,可以设立专门的加工贸易职业介绍机构,为企业有针对地输送

劳动力,并对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对用工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如2000人)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纳标准可

向得不沿海省份看齐。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达到培养人才、吸引

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策略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根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各项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产业 范畴、产品和服务 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艺术与古玩 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著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资料来源:2001英国创意产业报告 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5.24%。另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国外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美国 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 英国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到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2020版高考地理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考点78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78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2019·齐齐哈尔高三月考)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厂都在新英格兰地区。后来,开始向南方转移,并在南卡罗来纳州形成了“纺织工业走廊”,但2007年当地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少数生存下来的是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型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2014年,一批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影响美国纺织企业向南方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 B.市场 C.劳动力成本 D.国家政策 2.导致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基础好 B.劳动力成本低 C.国家政策优惠 D.交通运输便捷 (2019·衡水中学高三摸底)云南省《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云南省将通过5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八大产业,并在近年实现这些产业的主营收入有新突破。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产业中,云南不适宜发展( ) A.生物医药 B.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文化产业 4.该省在吸收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因素是( ) 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 ②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交通便利 ③一些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 ④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产业转移对云南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B.增加收入,推迟产业升级时间 C.美化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D.减轻交通堵塞,促进经济发展 下图为“某产业转移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制造业 B.服装设计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电子装配业 7.影响阶段Ⅳ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地价和工资 B.交通和市场 C.矿产和政策 D.环境和技术 (2018·枣阳冲刺卷)读“当前全球计算机制造业价值量示意图”,完成8~9题。 8.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C.广阔的市场 D.良好的服务 9.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 ) A.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 B.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 C.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D.降低工人的工资,降低成本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品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10~11题。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2015-07-08 09:00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黄群慧贺俊 核心提示: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原标题:“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在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融合产业边界,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将加速重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服务业甚至研发活动都将呈现深入的产业内垂直分工的特征。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

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思路进行重大调整:摒弃以往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优化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提高生产率。 基于一般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我国五年规划一般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43%提高到47%。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的三次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尤其是在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各个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的大趋势下,统计意义的产业规模数量比例指标作为政策导向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寻求最优产业比例关系、进行“产业结构对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思路,其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已越来越薄弱。 实际上,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本质是生产率高的部门逐步替代生产率低的部门成为主导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演进趋势,但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仍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而整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政策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政策研究 ———xx市承接产业转移地方税收政策实证分析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虽然近期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世界产业转移的长期趋势仍未改变,我国正进入东西部产业加快转移的发展期,产业转移的层次将逐步提高、转移整体性和企业主导性将不断增强。地处的xx,应针对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立足发挥区域优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重大措施,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为推进后发赶超,富民强市提供新的动力。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产业转移的本质是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是资本的本性使然。当前,东部地区因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产业转移对于东西部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东部而言,首先,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能够获得大量的利润,提高资本的收益率;其次,东部转移企业在西部的发展,可以扩大东部地区产品的市场空间;再次,东部地区可以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优化要素配臵,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中西部而言,首先,中西部可以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获得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经验以及营

销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素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其次,中西部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能建立新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并因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再次,有利于提高中西部产业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的技术集约程度。 由于东部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转移产业的主体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这就给xx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主动有序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将在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优化和优势升级等方面对xx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弥补xx经济稀缺生产要素的不足。xx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而资本、技术、智力等资源短缺。东部产业在向xx转移时,不仅伴随着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其他无形生产要素的进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使xx经济迅速积累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加快发展xx经济创造条件。 (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xx经济的技术进步。东部产业向xx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向xx转移的过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将加快xx经济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有:一是由于东部移入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xx企业模仿、消化和吸收,促进xx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具有先进技术的东部转移产业在对xx经济相关产业产生前后牵引带动作用的过程中,拉动xx经济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转

最新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笔者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表面看来,上述观点的论证比较严谨,结论也令人信服。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不能推出中国目前的战略选择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一个企业选择产业技术水平的根本动力是能否盈利,而决定利润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多少。在技术水平、总收益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

选择当然是进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当技术条件发生变化,选择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能导致企业的净收益增加(增产导致的收益增加减去由于使资本密集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那么企业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将是理性的,符合经济效率。上述表述也可以用下述函数表示: π=P×Q-TC (1) Q=AF(K,L)(2) TC=f(K,L,r,w)(3)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表示资本的价格——利率,w表示工资,P表示企业生产产品的价格,TC表示总成本,Q表示生产产品的产量,π表示总利润。 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PQ一定的情况下,将多使用L,少用K的技术A,使TC变低,从而增加π。 但是,当提高技术水平,即A→A’时,在A’条件下,将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这时TC将上升,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产量Q上升。如果A→A’=>Δπ=ΔTR-ΔTC>0,则企业选择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有利可为。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选择进入什么技术水平的行业,不仅要看其经济成本,还要看获得的收益情况,即产量的增加导致总收益的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学说单从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的中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论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上述分析也说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下述条件之上的:①技术水平不变;②产量Q不变;③K和L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上述条件成立和资本价格r远高于劳动的价格w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政策介绍

芜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政策 (一)长三角是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 长三角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年来,芜湖一直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以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为主要招商引资形式。当前,芜湖市承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作面临着极其有利的条件。一是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二是安徽省建立包括合肥、芜湖等9市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芜湖是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城市。三是上海市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推动上海产业向芜湖转移,并计划在芜湖建设上海产业转移实验区。 为了积极推进芜湖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工作,今年下半年,芜湖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选择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作为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基地建设的主要载体,分别在两个开发区内规划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实验区。 (二)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重点产业

1、基本形式 鼓励“一企一策型转移”。鼓励上海市企业根据产业类型选择芜湖市内的相应的开发区设立投资项目,享受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其中,对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带动性强的投资项目,市政府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特定的政策支持。 鼓励建设“业主开发型园区”。鼓励上海市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在芜湖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对开发园区所产生的收益,由投资者和当地政府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双方商定。 鼓励建设“整体转移型园区”。鼓励上海有实力的开发区,以公司化运作方式实施跨地区联合开发。对开发新园区所产生的收益,由上海开发区与当地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双方商定。 鼓励建设“合作开发型园区”。鼓励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等方式集中投入园区开发建设,市、区(县)政府以土地进行入股,所产生的收益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投资者和当地政府商定。 鼓励建设“专业型工业园区”。鼓励产业集群式转移,鼓励相近产业的企业群,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以集群形式在芜湖建立产业相对集中、关联度高、特色鲜明的专业性工业园区,统一享受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目前都不是十分成熟,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仍然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商用轿车)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与政府的协商状况,同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的因素,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未来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设计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三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动、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自此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产业相关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自2004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10%;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 2006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规定: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在新目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鼓励产业。很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都已列入了国家鼓励范围,享受鼓励政策。 2008年8月31日,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科技部部长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到2012年,国内将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出台政策和制度保证电动汽车更好和更快发展。 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进入实质性政策扶持阶段。该阶段不仅把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转移和承接是同步进行的。每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比较优势所共同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选择有综合比较劣势的产业。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选择何种产业应该由该国从事该产业的外生比较劣势是否超过其内生比较优势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较优势而定。总之,产业转移和承接都应当以综合比较优势原则为准则。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了新的局面,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近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我国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势。 当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转移趋势。各地要抓住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这一有利时机,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大批东部产业进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空间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园区、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集聚能力不强,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设施共享率低,综合功能有待充分发挥;园区存量土地不足,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一些在谈招商项目因用地原因而撤销,一些签约项目因土地未交付或园区配套跟不上至今尚未开工建设;园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由于环境的改变,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日程上来,新能源的起色与国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文章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局限以及战略进行阐述。 标签: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名扬海内外。茶业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倍受政府及农民的关注,对闽北知名度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展、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流量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 闽北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产茶历史悠久,盛产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五大茶类,南平十个县(市、区)均产茶。2011年,南平市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较2000年增加2.18万亩,增长4.2%;总产量51000吨,其中绿毛茶21280吨,红毛茶5997吨,乌龙茶19960吨。受近年茶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的影响,2005-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增加16518吨,增长47.9%,年均增加2753吨,增长6.7%;茶叶产值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产值达22.95亿元,年平均增幅高达39.4%。

表一 1978—2011年南平市茶叶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吨、 (注:以上数据源于统计年鉴) (二)闽北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多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化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战略,以“稳定、品牌、诚信、文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以练好内功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盛局面。 1、茶叶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武夷岩茶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提高了闽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乌龙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西部地区要抓紧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和产业转移要求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因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势在必行,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向西部地区迅速转移, 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几个特征:从转移方向看,主要是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从转移的行业看,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以劳动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等为主。从转移方式看,一是外资或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在西部地区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东部接单,在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接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西部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 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西部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强,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环境与组织成本较高,不利于承接产业发展, 2、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首先从人力成本来看,虽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凤阳,文化,创意]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dash;—小岗村、“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全国唯一),“曲艺之乡”、“改革之乡”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同时,凤阳县还拥有韭山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等。在倡导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背景下,这些“形象名片”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良好的生活、居住、创业与就业环境。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意的人才,凤阳县作为人们向往的城市之一,具有了吸引人才居住创业的人脉根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提升凤阳的城市形象,增加凤阳县的“城市名片”效应,使它的人文优势更为凸显,人脉根基更为坚实。 二、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发展战略的方法,它是将组织内部自身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s)方面的内容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本文采用SWOT法对凤阳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 1.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 (2)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制度保障。改革 开放以来,凤阳县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制定与实施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软硬发展空间。凤阳县自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农业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三十年来,“大包干”精神成为凤阳县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它促进了政府的创新意识,并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这种机制创新和机制优势也将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人力资源充足,创意产业初露苗头。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这 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知识、高科技人才。凤阳县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就在凤阳。县政府在全面推进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与安徽科技学院的紧密合作,2009年5月11日签订《凤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院千 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书》。凤阳县还积极支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同设立玻璃材料专业学院,为硅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技术和人才服务保障。密切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中硅科技公司等硅产业研究机构交流合作。

(发展战略)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煤炭产业 发展战略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重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煤炭的国家,但煤炭产业真正的发展仍起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97-2000年期间出现递减以外,我国煤炭产量壹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这种增长且不能掩盖中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多重问题。 主要问题之壹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企业市场占有率低。 到2002年底,我国煤炭企业数约25000个,但全国煤炭企业平均产煤量仅为6.33万吨左右。2002年,我国年产原煤达到4000万吨的企业只有神华、兖矿、大同和西焦煤集团X公司共4家,超过5000万吨的只有神华壹家,但神华集团X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 问题之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高居不下。 我国煤矿的生产效率较低,国有重点煤矿的工效为3.057吨/工,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在百万吨死亡率方面高出先进产煤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问题之三是采出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资源采出率壹般在50%左右,而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不到30%,有的仅为15%,丢弃的资源无法复采。据保守推算,我国每年平均损耗煤炭资源50亿吨,20年累计浪费煤炭资源1000多亿吨;而据有关人士测算,实际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总量可能要达到2000亿吨之上。另外,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伴共生品,但利用率非常低,形成了另壹种资源的浪费。 问题之四是污染控制不力,煤炭的负外部性过强。 我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

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 在煤炭加工过程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和土法炼焦。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 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氧化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总悬浮颗粒(TSP)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 问题之五是国有煤炭企业普遍包袱沉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这些包袱主要包括:因国家投入资本金不足,国有煤炭企业基本上是负债运营,本息负担沉重;1994年全国实施新税制后,煤炭业按加工制造业征税,煤矿企业税费大幅增加;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铁路建设基金的额外负担;资源枯竭矿井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后续开采资源日趋紧张等等。 问题之六是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我国绝大部分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单壹,尽管绝大多数国有重点煤矿企业都发展了壹些非煤业务,但企业利润的90%都来源于煤炭。 此外,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仍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机制转换较慢、管理方式粗放、科技进步缓慢、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之痛 煤炭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之痛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不合理性主要体当下五个方面。 壹是以资源地理分布为依据的企业组建方式导致了我国煤炭企业众多、规模

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一、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发展变迁和优势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