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 第三章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

合集下载

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安娜与国王》

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安娜与国王》

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安娜与国王》《安娜与国王》是一部以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东方君主遇到西方寡居美女的旷世爱情传奇为主线,旨在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主题的电影。

影片其中涉及了很多跨文化管理理论,比如霍尔的高低情境文化理论、赫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等,以下将一一列出。

1、高语境和低语境在高情境文化中,许多东西都是不言明、留待文化做解释的。

因为少数几个词就能很有效地对圈内人传达复杂的含意之故(但对圈外人时,这样的单词的传达效率较低),因此单词和单词的选取在高情境文化中是重要的;而在低情境文化中,进行沟通者需要更加明确地传达词意,而单一单词的重要性在低情境文化中也比较低。

国王倾心西方文化,对国家实行对外贸易及文化政策,他想在宫廷设宴,邀请外国商人及使者光临,以显示他的开明与豁达。

为了让客人宾至如归,他请安娜作参谋,按西方的礼仪设计和布置盛大舞宴。

在安娜的精心策划下,宴会取得圆满成功,安娜由此博得国王的无比喜爱,国王对她怜爱之中,还另有情愫,国王不好明说,只好以“安娜做事让他满意”为理由并送戒指含蓄表示。

然而安娜不接受国王赐的礼物。

不难看出,来自低语境文化背景的安娜希望国王直截了当地陈诉他的意思,而来自高语境文化背景的国王赠送礼物表感激之情作为话轮转换,委婉地表白了他对安娜的钦佩与爱慕之情。

2、“面子观”文化安娜与国王之间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在看待和处理国王的小妾塔恬和她的情人巴拉私通的事件上。

身为基督徒的安娜认为塔恬与情人私通,并不是背叛国王,只不过想寻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并不真心想杀塔恬的国王却认为在皇权至上的暹罗,这种行为有辱皇室的名声,有损国王的尊严,必须处以死刑,且信奉佛教的他认为生命会有轮回,这对年轻人死后会重新投胎获取新生,杀他们是对他们爱的成全。

“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也得到了永久的和平,通过出生与再生,我们这些佛教徒从错误中总结教训”。

劝说无效,愤怒的安娜怒斥国王“为了你的面子,这个国家还要死多少人?”3、时间观念与高低情境文化守时观念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

跨文化管理的角度赏析喜宴

跨文化管理的角度赏析喜宴

运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喜宴》摘要:通过介绍影片《喜宴》,从《喜宴》的故事内容、细节表现、文化冲突和差异出发,运用跨文化的理论的去挖掘影片中的不同文化特征,体会《喜宴》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跨文化理论冲突传统文化差异李安《喜宴》二十世纪90年代初,传统的台湾国军高师长夫妇经过几十年幸苦,终于把儿子高伟同送到美国纽约成为了成功的建筑师。

但是令老俩口最着急的是儿子年过三十婚姻还没有着落,还等着抱孙子!在台北,高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心病始终是心病。

在不断的对儿子施加压力快绝望的时候,宝贝儿子一封来信说是准备同认识两年的大陆来的女孩威威已经快要完婚,立马决定飞到纽约举办一场传统的中国式的婚礼。

可是,却不知一场假结婚的闹剧即将上演。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高伟同,移民美国的台湾人,和同性恋朋友赛门住在一起5年。

远在台湾的父母不知道他的同性恋身份,很是着急,为他报名参加了台湾最好的婚介所。

面对爸爸妈妈的逼婚,很无奈,但他无法向家里坦白他的同性恋身份。

只能一边忽悠父母,一边和赛门过幸福的日子。

女主角威威是伟同的黑户房客,为了躲避移民局的检查,常丢工作,交不起房租。

为了应付父母的逼婚,而威威又想拿到绿卡,赛门于是建议伟同和威威假结婚。

不想伟同爸爸妈妈听说后飞到美国,于是一场假戏上演。

本来赛门与伟同的计划是举行一个简单快速的婚礼,完事后就去曼哈顿的中餐馆吃一顿便解决问题。

没想到餐馆的老板认出了伟同的父亲—其战争年代的老上级,一听老上级的儿子结婚,就执意要为他们举行盛大婚宴来挽回伟同父亲的面子。

这样一来,伟同、威威、赛门可就忙活了,得全力应付,演得像真的一样,不能让父母看出破绽。

婚礼那天,请来了很多亲朋好友,大家都送了礼包,喜宴开始,新郎新娘给客人敬酒,致辞,热闹非凡。

吃喝完毕后,大家又闹洞房,要新娘新郎当众亲热。

那天晚上,为了消除父母的怀疑,伟同与威威就在同一张床上入睡了,结果是威威怀孕,赛门得知之后大怒,再也不能忍受,在大家一起吃饭时当着伟同父母的面与伟同大吵起来,电影达到高潮。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3.1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思维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强烈。

首先,这个社会中的人似乎都公认只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才可以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形成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和认知的土壤,非集体主义莫属。

其次,在影片中也多次表现出新加坡政府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2.权力距离新加坡是一个有着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大人要听政府的话;员工要听老板的话,学生要听老师的话。

3.事业成功导向影片屮所表现出来的新加坡社会强调事业成功的导向非常明显,似乎每个人努力的终点就是事业成功,个人身心愉快与否从来不是要考虑的事。

给学生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坏分班本身就是-种事业导向的行为,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就给孩子强加如此的价值理念,更说明整个社会对该导向的理解和认同。

4.长期导向新加坡社会有一种很强的“为未来着想”的文化导向。

学习好是为了未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数学、英语成绩好就让未来有了相当好的保障。

为了未来的成功,现在勤俭节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 2美国影片《我的肥大希腊婚礼》(2002)《我的肥大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也是一部喜剧片,描写的是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家庭屮的女儿——第二代移民的视角以及她个人的婚恋故事,写出了希腊文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希腊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Z间的强烈反差,有很强的代表性。

影片表现出来的希腊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2.1对希腊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托拉的父亲对希腊文化的自豪感在影片屮有极其鲜明的表现。

首先在他们家房子的前院里,摆满了各种古希腊的雕塑、大圆柱,就像一个博物馆陈列一样。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对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冲突。

通过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语言交流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其中所引发的冲突和问题。

一、电影《推手》的背景介绍《推手》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普通人物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性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文化冲突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语言表达等方面。

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2. 媒介和交流:文化冲突通常通过媒介(如电影、音乐等)进行传播和交流,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出来。

3. 冲突和问题:文化冲突不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存在,更是因为差异所引发的问题和冲突。

这种冲突和问题可以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误解、歧视等。

三、人物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在《推手》中,人物关系是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的夫妻关系展开,通过男主角宋思明和女主角陶红的故事,从而深入探讨了现代家庭中的文化冲突。

1. 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被期望承担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而女人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子女的重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推手》中,宋思明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但他不懂得如何和妻子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浅析英文电影《刮痧》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浅析英文电影《刮痧》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浅析英文电影《刮痧》作者:常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5期摘; 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文化背景相宜的挑战、听证会上的高潮、跨文化视野下梁大同的经典语录和结语四个方面浅层次分析了电影《刮痧》。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解[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一、文化背景相异的挑战由于伦理道德、价值观、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几乎任何背井离乡者都会面临文化背景相异的挑战。

[1]刮痧中梁大同、简宁夫妇和美国法官、儿童监管局代表在听证会上的冲突给观影者了深刻的印象。

梁大同的一波三折的遭遇牵动着观影者的心弦。

故事结局以团圆的喜剧收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整个故事充满了冲突,敌进我退,敌退我打。

梁大同和美国法官、儿童监管局和美国警察也像在跳舞,上方的对手戏演到冲突的高潮,扭到一处,最终终于落下帷幕,分出了胜负。

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突在结尾处得到了和解。

原因是西方人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刮痧文化,西方人媳妇了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段,或者说梁大同关于中医文化刮痧讲的话美国人接受相信了。

冲突最后变成了相互理解。

冲突的最后是西方人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了息事宁人的姿态。

整个影片的结局是令人拍手称快的。

二、听证会上的高潮听证会上的高潮是因为梁大同设计的典型作品。

梁大彤在美国打拼了八年,设计电脑游戏形象。

应该说梁大同的电脑游戏角色形象设计师或者说是电脑角色形象开发者。

梁大彤成功了,在美国待了八年后在电脑游戏角色形象设计和开发领域打拼了八年的梁大彤获得了年度行业人物大奖。

当梁大同在同行面前受到表彰、拿到奖杯,并得到老板的嘉许时,梁大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实现了。

梁大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实现了。

梁大同觉得自己的打拼得到了回报。

梁大同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觉得自己的自我石实现感和归属感均得到了满足。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作为一部揭示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佳作,深刻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在冲突中的复杂与矛盾。

电影中展现了华裔父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家庭冲突、社会压力以及文化差异的挑战。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分析。

二、电影背景与概述《推手》以华裔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故事。

影片中,父亲是一位太极推手,被送到美国与儿子同住,但因文化差异而陷入了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冲突中。

这部电影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关系的矛盾,反映了文化冲突给家庭和个体带来的困扰。

三、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冲突分析(一)家庭文化冲突电影中,华裔父亲和美籍儿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父亲在传统的东方价值观影响下,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家族的和谐和传承;而儿子则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文化冲突在异国他乡,华裔父亲面临着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

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交习惯等都与东方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使得华裔父亲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冲突和挑战。

(三)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冲突的导火线。

电影中,华裔父亲与美籍儿子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立场和情感。

这种语言沟通障碍加剧了双方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四、解决策略与启示(一)尊重与理解面对文化冲突,双方应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努力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为解决冲突打下基础。

(二)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双方应学会用开放、诚实的态度进行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在沟通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和倾听的技巧,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和理解。

《跨文化管理》大纲

《跨文化管理》大纲

《跨文化管理》课程大纲I 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BMgt3030]跨文化管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3.课程适用层次:本科4.总学时:48学时5.学分:3一、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知识点及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1.了解: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

2.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第1部分文化与管理第1章文化的含义,文化如何影响管理教学知识点1.文化的定义2.关于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3.文化的正态分布4.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洋葱论3)文化的冰山论2. 理解1)文化与管理中各个层面的关系第2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知识点1.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6大价值取向理论2.赫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3.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4.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5.舒华兹的十大价值/需要导向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1)6大价值取向理论的内容2)文化维度理论的内容3)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含义4)文化架构理论的内容5)十大价值导向理论区分的两个维度2.理解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规避3)东西方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的异同4)关系特定—关系弥散3.应用1)以6大价值理论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2)十大价值导向理论区分的两个维度的应用第3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教学知识点1.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美国影片《我的肥大希腊婚礼》3.印度影片《名字的故事》4.美日战争影片《硫磺岛来信》5.法国影片《朱古力》6.中国电视连续剧《奋斗》7.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8.李安的电影《喜宴》9.法国影片《天使爱美丽》10.意大利影片《影院天堂》11.墨西哥影片《浓情朱古力》12.印度影片《雨季婚礼》教学目的与要求用跨文化的理论来分析各国影片,及影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含义。

《跨文化管理》PPT

《跨文化管理》PPT

文化维度理论的要点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 益);
2、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 的接受程度);
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
谐)。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
来)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 语境是指两个人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所需要了解 和共享的背景知识,所需要具备的共同点。
▪ 这种共享的背景知识越多,具备的共同点越多, 语境就越高;反之,语境就越低。
4、联想与抽象
▪ 在用语言沟通时,同质文化中的人由于共 享的背景很多,所以常常能用倾听者通过 联想来了解自己所说的意思。这样的文化 可以称为“联想型文化”,与高语境文化 有相似之处。
2、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 要性
▪ 亚当.斯密的名著《看不见的手》说明的就 是这个意思: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 化的同时,能够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而市场就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将个人利益 与群体利益的关系自动理顺。
▪ 这当然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追求个人利益者理直气壮。追求个人利 益最大化于是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基 本假设。
▪ 例如“对事不对人”就是将事与人分开的 思维习惯的结果。他们常常挂在口边的一 句话就是“不要将这件事个人化”或“这 不是针对你这个人的”(Don’t take it personally)。
散漫关系
▪ 散漫关系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所有的生活 领域都联系起来,所有的事物之间也都有 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他们来说,要 不将具体发生的事情个人化是不可能的, Everything is personal。
第三章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 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3.1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 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思维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强烈。

首先,这个社会中的人似乎都公认只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才可以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形成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和认知的土壤,非集体主义莫属。

其次,在影片中也多次表现出新加坡政府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2.权力距离新加坡是一个有着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大人要听政府的话;员工要听老板的话,学生要听老师的话。

3.事业成功导向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新加坡社会强调事业成功的导向非常明显,似乎每个人努力的终点就是事业成功,个人身心愉快与否从来不是要考虑的事。

给学生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坏分班本身就是一种事业导向的行为,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就给孩子强加如此的价值理念,更说明整个社会对该导向的理解和认同。

4.长期导向新加坡社会有一种很强的“为未来着想”的文化导向。

学习好是为了未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数学、英语成绩好就让未来有了相当好的保障。

为了未来的成功,现在勤俭节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2美国影片《我的肥大希腊婚礼》(2002)《我的肥大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也是一部喜剧片,描写的是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家庭中的女儿——第二代移民的视角以及她个人的婚恋故事,写出了希腊文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希腊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强烈反差,有很强的代表性。

影片表现出来的希腊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对希腊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托拉的父亲对希腊文化的自豪感在影片中有极其鲜明的表现。

首先在他们家房子的前院里,摆满了各种古希腊的雕塑、大圆柱,就像一个博物馆陈列一样。

而且,她家的停车库还画上了希腊国旗。

除此之外,托拉的父亲对语言文字对人类文明贡献的重要性也十分强调。

还有一个对希腊文化自豪感的表现就是那一句要求女孩“嫁希腊男子、生希腊孩子”的古训。

爱国主义也是托拉家庭中的重要主题。

她父亲总是说“你应该为自己是希腊人自豪”或者“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希腊人和想成为希腊人的人。

”在家里他们会庆祝各种希腊节日,对希腊的宗教也十分尊崇。

但他们得知英不信希腊的宗教时,硬是不接受,直到他改信了才允许他与托拉结婚。

3.2.2 父权主义、男尊女卑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希腊文化特征就是长者为尊,男女的角色有别。

在托拉的家里,父亲的地位是最高的,所有重要的决定都由父亲做出;而母亲的主要职责就是养育子女。

3.2.3 家庭至上、热情洋溢的文化导向希腊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而且这个家庭不仅指某人的核心家庭(父母子女),而是整个大家庭,包括表兄堂嫂、三姑六姨(和中国人的大家庭概念相似)。

一人有难,八方相助;一人有喜,全家共庆。

托拉一家的基本价值观念有3条,那就是:嫁希腊人,生希腊儿,喂饱全家。

希腊人的家庭观念还表现在亲人间彼此的亲近和关爱上。

托拉曾经对英说:“我有一个大家庭,总共有24个堂表兄弟姐妹,而且每个人都介入彼此的生活。

”这种交往方式属于典型的G型交往模式,即弥散关系交往模式。

《我的肥大希腊婚礼》以幽默的方式表现出美国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的差异,妙趣横生。

同时,它也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第二代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困惑:是坚守上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影片中是希腊文化,在现实中则可以是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中东文化等),还是完全接受美国文化,抑或是在两种文化中走平衡路线?3.3印度影片《名字的故事》(2007)《名字的故事》(The Namesake)表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美国寻求文化认同的故事。

在果戈理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因为印度文化与美国文化多方面的迥然差异,他常常困扰其间,有时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同时适应两种文化规范。

美国的个体主义和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与印度强调家庭集体主义观念、高权力距离、尊敬父母、言行得当的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妥协的冲突。

影片说明了印度文化的以下特征。

3.3.1 人和自然的关系:内控还是外控印度是一个宗教气息浓郁的国家。

这种宗教气息使人们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并且有认命的倾向,相当迷信。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人们认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因缘的情景。

在美国,很少人认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或者由神秘的不可知因素造成;人类主宰自然。

3.3.2 长期的事业—成功导向印度人工作努力,肯吃苦;为了事业的成功愿意放弃家庭的团聚或者更为舒适的生活。

现实中的印度移民在美国,为了家庭和孩子的未来,吃苦耐劳在所不辞。

此外,印度人重视教育,除了自己的教育之外,把孩子的教育也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印度人还相当重视孩子的婚姻,大部分婚姻都是父母做主寻找门当户对的配偶,很少有自由恋爱结婚的。

3.3.3 家族集体主义印度人对家族十分看重,而且大部分的人际交往也限制于家族之内。

同一家族之间的家庭沟通密切,一家人发生了什么事通常没有多久大家都知道了。

大家彼此互相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对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应该孝敬,终生都应如此。

3.3.4 权力距离高,崇拜权威印度是一个权力距离很高的国家,社会层次等级分明。

从男女的角色来看,男性绝对占主导地位。

在工作场所也是如此,决策一定是由管理层来做,底下的员工一般都是唯命是从,对顶头上司非常尊敬,而且正式。

此外,印度社会对人的出身、社会地位十分在意。

对于教授、医生等地位高尚的人,正规的沟通和称呼是必须的。

印度社会长年的种姓制度也使人们关注姓名,因为从姓名上大致可以判断一个家族在社会中的大致地位。

3.4 法国影片《朱古力》(2000)法国电影《朱古力》(Chocolat)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充满了浪漫气息。

很久以前,在法国有一个安静的小村庄,村里的人民过着宁静的生活。

故事的女主角维安来自北欧,单身母亲,具有自由思想。

故事的主题就是围绕着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展开的,把维安和村长之间的意志搏斗作为焦点。

3.5.1 自主、刺激、享乐主义还是传统、遵从、安全第一在小村庄的文化里,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凝聚力很强的集体文化所浸透。

这种集体文化要求大家对集体有无条件的服从和忠诚。

相反,维安的文化价值观与村民们大相径庭。

她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对村民的行事规范不予理睬。

维安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什么可含糊的。

可是在小村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也渐渐地对集体主义文化有了认识和认同。

反过来,在维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也反映出个体主义文化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渐渐渗透。

3.5.2 规矩和自由影片中的维安和罗克斯都是不讲规矩的人,崇尚自由。

他们四海为家,到处流浪,乐此不疲。

相反,在小村里生活的人事事都有法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东西可以吃、可以喝,包括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不可以交往都有清楚的规定,大家也都欣然接受不加质疑。

影片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在一种新文化冲击旧文化的时候,通常是那些处于文化边缘的人对新文化更容易接受。

在旧文化中生活得越是如鱼得水的人对新文化的抗拒心理就越强。

同时,时间也是让新旧文化能够融合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耐心和包容的态度就成为化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的重要解决方法。

3.5 中国电视连续剧《奋斗》(2007)《奋斗》中“80后”一代的个性表现出相当强的时代特色。

他们没有经过政治运动洗礼,他们曾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充满各种诱惑、行为又有很大自由的网络时代,因此他们的价值理念也就与以前各个年代青年的非常不同,尤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有相当大的距离。

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1) 极其自我。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在人生重要的选择上如找工作、找朋友(男、女朋友)、出国与否都是自己做主,根本不与父母商量。

(2) 试图自立。

剧中人物自我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试图自立,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做自己喜爱的事。

(3) 坦率、真实、有话直说。

“80后”讲话都是直来直去,想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对方是谁,在什么场合。

(4) 对自我的不断探索。

剧中的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相当困惑。

(5)短期导向成为强烈的行为倾向。

(6) 相当乐观的生活态度。

(7) 对爱情和友情的态度是二者皆要,缺一不可。

(8) 严守友谊、爱情之间的界限。

(9) 人间最重要的是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个人的工作和事业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10)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

《奋斗》中表现的是中国新生一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很可能决定中国未来的文化特征。

这一代人活得真实自然,追求自己的本色个性,待人诚恳,重色重友。

同时身心自由,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这一代人幽默风趣,敢于自嘲,表现真实。

此外,这一代人还在迷惑中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要奋斗,但是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我要自立,但是我还需要朋友、父母的帮助?这是从集体主义文化脱胎出来的个体主义者必经的心路历程;与此同时,这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又浸透了集体主义互赖文化的特色,也许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一种融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之优点,集两种文化之大成的新文化将在中国社会中诞生。

3.6 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1995)《让我们起舞?》讲的是一个日本职员的故事。

用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来分析这部影片,可以发现日本文化具有下列特征:与外部环境保持和谐,集体主义,强调存在而非行动,将空间视为公共,在时间导向上注重过去。

1. 与外部环境保持和谐;2. 集体主义倾向;3. 存在导向;4. 空间的公共性;5. 注重过去的时间导向。

《让我们起舞?》这部影片反映了很典型的日本文化,但主题却是要人们从传统的文化约束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对自己真诚。

男主角在学舞中经历的所有心灵挣扎过程最后成就了他,使他得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而自由自在地与妻子一起在自家的草坪上翩翩起舞。

3.7 李安的电影《喜宴》(1993)《喜宴》反映出中美文化在以下几个文化维度上的差异最大:其一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其二是长期—短期导向,其三是权力距离,其四是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其五是中性—情绪化维度。

1.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人常常想的是“我们”,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想如何遵从社会规范,并具有与内群体成员合作的强烈倾向。

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中,人首先想的是“我”,我个人的幸福,我个人的追求,我个人的利益。

2. 长期—短期导向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注重历史和传统,相反,美国文化有明显的短期导向,强调创意和灵活性,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不顾长远的后果,对文化传统更不留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