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最新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常见的碱【核心素养】通过对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重要的化学物质——碱。
【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常见的碱”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教学包含了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实验活动6、7。
本单元首先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接下来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常见的酸、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是在认识了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学习常见的碱,既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的中和反应及盐的学习做好铺垫。
“常见的碱”的教学内容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需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学情分析】一、认知基础通过前面内容“常见的酸”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的基础和方法;学生对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非常熟悉,对于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实验活动,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与分析,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炼化学思想方法,内化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常见酸和碱(第3课时)教案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拓展:SO3+KOH—碱溶液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内容【巩固提高】1、实验室干燥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干燥剂是()A、生石灰B、NaOH固体C、浓H2SO4D、稀H2SO4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用作建筑材料B、它们的溶液都能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C、它们的溶液都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D、溶于水都能放出大量的热3、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判断下列溶液能导电的是()①食盐溶液②酒精溶液③糖水④石灰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氢氧化钠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使表面覆盖一层溶液(这一现象又叫“潮解”);它还能_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2)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原因是在常温下,氢氧化钠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缓慢地发生反应,产物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X+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______ _________。
5、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A B C D6、某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该溶液会使石蕊溶液()A、变红B、变紫C、变蓝D、不变色7、下列实验操作后,溶液温度升高的()。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2.掌握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3.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学习重点1.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学习难点: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学习过程(情境:回顾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厉害)三、常见的碱(用视频来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的潮解。
回顾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复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强调:是氢氧化钠“固体”。
用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不会放热。
)1.NaOH(1)NaOH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2)NaOH的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并易吸收CO2而变质。
P55图10-5(3)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4)用途:NaOH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NaOH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体验:让学生结合家中厨房使用的“油污王”,里面就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
追问:1.为什么不能大量含有氢氧化钠?2.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5)保存:密封保存注:碱液溅到手上的处理: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钙(教学说明:氢氧化钙及其溶液的知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物质的水溶性的地方就断断续续的作了介绍,此处的教学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小结。
)(实验10-6)(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化学性质:腐蚀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CO2+Ca(OH)2== CaCO3↓+H2O(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4)制法:它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得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课时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提问]:谁吃过未成熟的柿子,有什么感觉?知道为什么吗?[讲解]:这是因为柿子里含有碱性物质。
[追问]:谁还品尝过类似涩味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碱性物质——常见的碱。
吃过的学生回答:涩味。
议论产生涩味的原因。
学生抢答:松花蛋、碱面、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样的味道等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讲授26分钟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请大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展示]:表面皿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提问]:谁能描述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物理性质?[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提问]:认真观察,你发现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还有什么共性?[追问]: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强腐蚀性,它们俗称什么?[温馨提示]: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你发现了什么?[追问]: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实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2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常见的碱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教案新版粤教版

第3课时常见的碱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
(3)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的安全事项。
2.过程与方法用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用对比观察与分析的方式归纳出碱的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强碱的腐蚀性的认识,正确掌握碱的使用方法,树立安全使用腐蚀性药品的意识,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学准备】计算机、多媒体、氢氧化钠固体、20%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碳酸钙、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生石灰、去壳的熟鸡蛋、镊子、烧杯、蒸发皿、点滴板、滴管、水槽。
一、导入新课演示:1.实验“吞鸡蛋”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问题:大家想一想,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这堂课我们来认识另外一类物质——碱。
二、推进新课活动1 感知氢氧化钙的生成和氢氧化钙的主要的物理性质[提问]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碱?[讲解]三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过渡]我们常见的碱,你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想知道更多吗?[阅读]请你阅读课本P232表。
[过渡]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也是一种重要的碱,下面我们简单了解它的制取性质。
[阅读]请你阅读课本P232[板书](投影展示)[提问]石灰石、石灰水、氧化钙、氢氧化钙的关系。
[交流]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
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
氧化钙:CaO,俗称生石灰。
氢氧化钙: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补充实验]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后发言]生石灰接触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2 / 10引入新课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学生疑问: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1、几种常见的碱实验10-5:取固体NaOH 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完成实验10-5表格。
回答:1.潮解。
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3 / 104 / 105 / 10演示实验10-6: 材料引入: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补充实验: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3.使用它有哪些注格。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涉及Ca(OH)2与CO 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 3 。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 我想知道! 1放热 2消毒、建筑材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福建省长汀市第四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二卷“主题1常见酸碱(三班)”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 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总结碱的类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新课程介绍: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奶”:吹CO2使清水变浑浊。
问题: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些神奇现象的反应原理?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取固体NaOH进行观察,将其放在表面皿上,将固体NaOH溶解在试管中,并检测其温度变化。
问题:1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如何保存NaOH固体?3.可以用作干燥剂吗?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氢氧化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本实验指导了Ca(OH)2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的介绍: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一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有石灰水的试剂瓶,长期使用后瓶壁有白色薄膜。
问题:上述材料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小组实验活动探索碱的化学性质小组实验: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常见的碱【核心素养】通过对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重要的化学物质——碱。
【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常见的碱”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教学包含了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实验活动6、7。
本单元首先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接下来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常见的酸、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是在认识了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学习常见的碱,既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的中和反应及盐的学习做好铺垫。
“常见的碱”的教学内容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需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学情分析】一、认知基础通过前面内容“常见的酸”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的基础和方法;学生对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非常熟悉,对于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实验活动,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与分析,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炼化学思想方法,内化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常见的碱
【核心素养】
通过对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重要的化学物质——碱。
【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常见的碱”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教学包含了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实验活动6、7。
本单元首先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接下来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常见的酸、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是在认识了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学习常见的碱,既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的中和反应及盐的学习做好铺垫。
“常见的碱”的教学内容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需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通过前面内容“常见的酸”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的基础和方法;学生对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非常熟悉,对于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特点
初三学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实验活动,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与分析,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炼化学思想方法,内化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非金属氧化物与可溶性碱的反应。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利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赛、探究实验、方法提炼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学科探究的真正乐趣,内化建构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活动引入【小组交流】利用知识卡片,检测预习效果本环节通过组内合作、
组间竞赛,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了化学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参与后续的新
课学习。
实验探究初
步
探
究
【小组实验】完成实验10-5
本环节让每个学生亲
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
的团队合作、观察分析
和实验动手能力【小组实验】完成实验10-6
【小组实验】紫色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遇
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颜色
变化
证
明
二
氧
化
碳
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的
反
应
【小组实验】分别往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
水中通入CO2,观察现象
本环节通过实验创设
情景,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去思考真实的化
学问题
【实验】证明CO2和NaOH的反应
通过展示验证实验,利
用对照思想引导学生
对CO2和NaOH的反应
进行探究
【观察讨论,教师追问】
1、同学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2、你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3、为什么装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变瘪的
更厉害?
本环节采用师生互动
和追问的策略,启发学
生认识CO2和NaOH的
反应,帮助学生内化建
构化学科学探究的核
心能力
拓展提升【小组讨论】书写并观察CO2分别与Ca(OH)2、
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
类型以及新生成化合物中的酸根与非金属氧化
物的分子在结构组成上的联系
本环节通过分析、观察、
总结、仿写,让学生学
会归纳、概括、迁移、
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
方法,通过书写化学方
程式,落实化学反应的
符号表征
【知识迁移】仿写SO2、SO3、SiO2与氢氧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建构【小组交流】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
学知识
通过建构知识网络图,
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本
课所学,培养学生的总
结归纳的能力
【课堂小结】
NaOH和Ca(OH)2的俗名、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课堂训练】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较好的现实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环节一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关注了每一名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环节二实验探究1将探究物理性质的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实验,将看实验转变成做实验,这种亲历体验,有效地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2利用对比实验,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实现有真实需求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师生互动和追问的策略,帮助学生内化建构化学科学探究的核心能力;环节三通过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观察总
结相关规律,仿写拓展,实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征”这一核心能力的内化提升。
【结束语】
化学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它能给予学生生动、丰富的直观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多设计一点实验,多创设一些情景,多增添一分趣味,多彰显一丝内涵,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