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

合集下载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原文:浣溪沙作者: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字词解释: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

《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翻译: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

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

浣溪沙阅读答案:试题: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答案: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

(4分)(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分)浣溪沙创作背景:无浣溪沙赏析: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分)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白描、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掠十分愤懑和悲愁,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之心”,绝非过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②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①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①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B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

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

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参考答案:12.(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诗意简析】开篇便春意盎然。

“水涨鱼天拍柳桥”。

水涨,点春讯。

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

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

“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

下片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

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故须饮茶以消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

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晏几道(北宋)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

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

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

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1)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2)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

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4分)(1).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

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

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2).(1)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

(2分)(2)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

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余味不尽。

(2分)作品鉴赏此为送别词。

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
词语表现出的。

(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浣溪沙》晏殊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晏殊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 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这首《浣溪沙》是李清照的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 “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二(1)“秀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好:“秀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如出水芙蓉,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2)此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热烈、大胆。

附注释1.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 一面:整个脸上。

6.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 韵:标致。

8.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阅读题
答案及鉴赏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
(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
(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
分)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
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

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

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

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

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

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
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

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

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

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

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


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欣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他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鸟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

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

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