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对“英汉语义对比”来说,内涵上是同一个概念,但从表达方式上却有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讨英汉语义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1. 介绍
中英文有不同的发音,文法构造,在表达上也有大小不同,因此在语义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文将对英汉语义对比进行浅析。

2. 英汉语义不同
(1)首先,汉语的语义旨在把准确的实际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英语的语义则是把伦理道德、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现象等连续性的概念或行为传达给接受者。

(2)其次,汉语的语义往往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这就导致汉语语义比较立体化,而英语则倾向于表达“释义”。

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不同
的意思,而一个英文单词只能表达一种含义。

(3)最后,汉语的语义更多地侧重于细节,而英语的语义则侧重于语句的整体意义。

这种差异使得汉语比较简洁明了,而英语更加动态富
有表现力。

3. 结论
英汉语义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会对二者在表达上带来不小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义、文法、习惯等因素,才能够把字面意思完
整地转化为准确的实际意义,进而达成良好的语言沟通。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张 瑾(南京经济学院 210003)摘要 语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同样一个词汇(如动物、颜色等),尽管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文化差异而生发不同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而文化也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其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构成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词汇的内涵(conno tati on ),中国学者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它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国外学者L eech 认为:内涵是指一个词汇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comm u 2n icative value )。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内涵义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的内涵差异即是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反映。

本文拟从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以及某些词汇的伴随意义,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初步探讨。

一、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不同民族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察的方式以及态度也一不样,对待动物所表现的爱憎情感存在很大差异,使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出现截然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以“龙(dragon )”一词为例,在汉族文化里,“龙”总含有褒义的语义,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秘的色彩,是帝王之称,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

“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喻豪杰之士。

像“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无不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摘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语系。

从其形态上看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但从语义上有其异同性。

英语和汉语有很多同义词,众多专家和学者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

作者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英汉互译语义比较义素分析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为人类进行沟通交际所服务。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对这两种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板块的语言来说,两者在其形态上没有相似之处,更找不到两者间语音上的对立规律(外来借词除外),但从语义上有其相似性。

同义词的存在在英语和汉语中屡见不鲜,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成果丰富。

语言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寻找概念完全对等的词是非常困难的。

而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更是难上加难。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界定上虽有大量相似之处,但存在更多的是差异。

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英汉语义上的异同性,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除语言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本文主要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分析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没有音位分析那样精确、系统,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要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关系,从语义上入手,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义比较(一)对英汉义素的分析比较hjelmslev和jakonbson借鉴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理论,提出了义素(sememe)的概念,指出可以将语义成分,即义素作为语义学中说明词汇结构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

义素是词义的最小语义构成成分,又叫做语义特征。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通用语言。

然而,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仍然存在。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组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一、礼貌用语英语中的礼貌用语“sorry”和中文中的“对不起”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sorry”经常被用来表达歉意、道歉和悔意。

无论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还是因为不愉快的事情,人们都可以使用“sorry”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然而,在中文文化中,“对不起”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当人们发生一些小事情时,他们会说“对不起”来表达歉意,但实际上并没有犯错或造成任何影响。

因此,“对不起”在中文中与礼貌和尊重联系更紧密。

二、婚姻观念英语中的“marriage”和中文中的“婚姻”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marriage”的概念更强调爱情和浪漫。

许多英语文化中的夫妻会在感情上相互依存,并把这视为一种浪漫的形式。

在中文中,“婚姻”强调的是家庭和家庭责任。

一个好的中文文化中的婚偶关系意味着夫妻要相互支持、照顾和尊重,并且不能仅凭他们的感情。

因此,“婚姻”在中文中与责任和稳定联系更紧密。

三、心理语言英语中的“mind”和中文中的“心理”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mind”主要用于描述心理状态。

英语中的心理状态经常被描述为“good”或“bad”等词语,用于表达人的情绪、压力和忧虑。

在中文中,心理状态更多地用于描述一种内在的能力或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因此,在中文文化中,心理更多地与稳定和能力联系。

四、人际关系英语中的“relationship”和中文中的“人际关系”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relationship”指的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连接或联接。

人们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建立关系,例如友谊、合作和家庭。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文化传承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语义方面。

本文将会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语义方面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在英语中比较常见的词汇,它们在中文中的文化语义表达有哪些不同之处。

1. Family 家庭在英语中,“Family”通常是指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们所组成的生活在一起的小团体,是一个亲密的小社区。

但在中文中,“家庭”则包括了整个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不仅有父母和孩子,还包括了其他亲戚的成员。

2. Privacy 隐私在英语中,“Privacy”指的是关于个人的事情受到保护和尊重的权利。

但在中文中,“隐私”除了指个人的私人事务,还可以涉及到家庭的事宜、商业机密等方面。

因此,中文中的“隐私”比英文中的“Privacy”更加广泛一些。

3. Trust 信任在英语中,“Trust”通常被认为是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大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承诺,和决定的信心。

但在中文中,“信任”包括了对于一个组织、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等方面的信任,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之间的关系。

然而,中文中也有很多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则缺乏一些对应的表达。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在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1. 人际关系在中文中,“人际关系”这个词组是非常常见的。

它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

但在英语中,这个表达方式则没有一个相对应的短语或单词。

只能通过“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这个较长的短语来表达。

2. 文化差异在中文中,“文化差异”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个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为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各地方的文化背景和观念习俗差异较大。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是指对英文词语和汉语词语在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进
行研究。

由于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发展不同,造成了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意
义有所差异。

本文将选择几个代表性词语,通过比较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义,分析其文
化背景下的差别。

以“礼貌”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politeness”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体现了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而在汉语中,“礼貌”的意义更加强调对
他人的敬意和恭敬。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自由表达的特点,而汉
语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的特点。

以“梦想”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dream”的含义是指人们渴望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强调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而在汉语中,“梦想”的暗含的意义更多是指令人向往但实
现较困难的事物,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鼓
励人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个人价值的特点,而汉语文化更加注重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英语和汉语中的词语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注重个
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英汉词
语的文化语义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研究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避免语义误解和交际困难。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作者:刘先林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02期摘要;英語和汉语是当前国际两大语种,在国际交流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和汉语从语法方面来讲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两种语言在个别词语语义方面却千差万别,甚至有时词语语义是相反的。

本文主要从英汉词语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并对其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中图分类号:TE122.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30-01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映射,应各民族生活环境趋同,且人类主观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人类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英汉词语文化之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共通性,但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词语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人们在语言互通过程中存在阻碍,在使用方面更加存在了障碍。

因此,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探究非常重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

一、概念意义均相同,内涵不完全相同纵观英汉双语不难发现,有很多词语其概念意义均相同,但在内涵方面却不完全相同。

例如,英语词汇“dear”在国外使用的频率比较多,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概念意义均为“亲爱的”,但在内涵方面却不完全相同,在国外,无论是亲人、爱人、同事,还是朋友、陌生人,均可使用“dear”一词称呼,而在国内,“dear”一般只用于夫妻和恋爱中的双方,充其量也只能对父母和子女进行称呼;再例如,英语词汇“rose”词义为“玫瑰”,意味着爱情,例如,“My;love;is;like;a;red;rose”,其含义表示“我的爱人就像是一朵红色玫瑰”,但在汉语中,“玫瑰”不仅意味着爱情,还代表既漂亮又傲慢的女孩。

由此可见,虽然英汉词语中有很多词语的概念意义均相同,但是在内涵方面却千差万别。

二、概念意义均相同,内涵不相同或对立在英汉词汇中,有些概念意义均相同的词汇,不仅内含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些词汇的内涵基本不相同,甚至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

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是我们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请参阅论文所附32个图表清单)。

笔者构想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是词汇层次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

我们认为词语的文化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

从方法论上,笔者主张从客观现实——语言认知媒介——主观心理感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中去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

我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民族文化精神三者长期互动的结果。

本文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定义、三个研究原则、四个特征、五种分类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照应模式和翻译方法,分析了英汉文化语义形成的五个原因,然后总结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从而建立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重点探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第一章《绪论》首先探讨了语言认知观的含义,我们认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知视域的有效通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外在的客观认识对象—语言使用者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映射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平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三个原则对语一言的多维属性进行研究。

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对象化和外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分析了文化的三个分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六个特征(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性)。

第三,我们分析了思维能力、思维媒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四者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探讨了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学术渊源及认识价值,然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元典精神—哲学观—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并在语言认知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

本章还对词语文化语义进行界定,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一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三个原则(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研究目的,阐释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媒介和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语义是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互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是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外在化的结果。

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编码符号系统,文化则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和模塑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制约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语言的人文特性是这个语言使用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语言系统组织规律二者长期互动的演化结果,所以研究一种语言必须首先了解这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哲学元典精神。

另一方面,从语言的角度去观照文化,语一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中比较有影响的基础子系统,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语言的形式组织规律和语义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语言系统的编码方式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知方式,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一个民族的认知属性。

哲学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和原动力,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元典精神(东方的道和西方的Logos)孕育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观和民族文化精神,东方的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的Logos 孕育了西方民族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观,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又孕育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然后它们又进一步塑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法形态特点、文字体系和内蕴动力机制,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和交际模式四者相互影响,它们是语言研究中四个有机的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本质和形成的哲学基础,笔者分析了西方语言哲学中七种意义理论(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关系论、行为论、因果论和概念论等)的得失,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认知语义观:本文认为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词语的文化语义是认识主体的人和客观世界之间互动的产物,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语一言这个认知符号外在化后所形成的结果。

文化语义研究?【关键词】:文化语义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对比文化语义学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交际翻译观语用认知功能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H030【目录】:第一章:绪论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27-1021.1.语言认知观的本质27-431.1.1.经典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的思考27-291.1.2.当代语言学家对语言人文属性的思考29-321.1.3.语言认知观32-371.1.4.语言的多维属性37-411.1.5.语言研究的整体原则、动态原则和平衡原则41-431.2.对文化的本质认识43-511.2.1.文化的词源含义43-441.2.2.文化学家对文化的定义44-451.2.3.本文对文化的定义45-461.2.4.文化的特征46-491.2.5.文化要素的分层49-511.3.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51-781.3.1.思维能力、心维模式、思维媒介和思维方法51-561.3.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56-651.3.3.语言与思维、文化的互动关系65-711.3.4.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71-781.4.木文的研究对象:词语文化语义78-911.4.1.词语的界定78-791.4.2.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79-831.4.3.词语文化意义的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隐含性、关联性83-911.5.本文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91-1021.5.1.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91-941.5.2.研究目标94-961.5.3.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96-102第二章:文献综述: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研究102-1772.1.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102-1172.1.1.西方意义理论的哲学基础102-1112.1.2.本文对词语文化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111-1172.2.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义研究117-1442.2.1.同质的自足的结构系统vs异质的有序的符号系统117-1272.2.2.生物机能说vs社会行为说127-1352.2.3.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135-1442.3.国内文献综述:中国文化语言学、国俗语义学、英汉对比语言学144-1772.3.1.继承和创新结合: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研究145-1552.3.2.概念意义与引申意义兼顾:中国国俗语义学研究155-1662.3.3.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166-177第三章:语言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177-2453.1.文化对比: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差异177-1913.1.1.内陆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178-1813.1.2.伦理道德文化与科技理性文化181-1843.1.3.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184-1893.1.4.中西文化的对比原则与交融互摄189-1913.2.语音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191-2083.2.1.语音与语境192-1953.2.2.语音与审美195-2003.2.3.语音与语法200-2033.2.4.语音与民族文化心理203-2083.2.5.结论2083.3.语言字符的语用认知研究208-2283.3.1.语言字符的审美愉悦功能210-2133.3.2.语言字符的信息压缩功能213-2163.3.3.语言字符的文化承载功能216-2263.3.4.语言字符的语用交际功能226-2273.3.5.结论227-2283.4.英汉语法的形合意合特征的语用认知研究228-2453.4.1.形合与意合的定义2283.4.2.国外学者对英汉语语法意合和形合特征的对比研究228-2353.4.3.国内学者对汉语语法意合特征的研究235-2373.4.4.英汉语法的意合特征与形合特征对比237-2403.4.5.英汉语法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240-2443.4.6.结论244-245第四章:词语文化语义的类型研究245-3364.1.多级语言符号系统下的概念意义研究245-2754.1.1.概念意义和语符意义245-2514.1.2.词语的多级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251-2564.1.3.词语的内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256-2694.1.4.词语的外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269-2754.2.历史沿革意义个案研究:《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275-2864.2.1.《望夫石》两种译文述评275-2774.2.2.语境、关联与翻译277-2824.2.3.典故探源与主题定位282-2834.2.4.透彻的理解与准确的翻译283-2864.3.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意义研究286-3014.3.1.语境分类286-2874.3.2.语境与文化语义的闸释287-2934.3.3.语境和词语文化语义的翻译293-3014.4.隐喻视野中的联想意义研究301-3144.4.1.比喻和隐喻的关系301-3024.4.2.比喻意义302-3074.4.3.情感意义307-3104.4.4.修辞意义310-3144.5.宗教精神视野下的习语意义研究314-3364.5.1.习语的定义314-3154.5.2.英汉习语与宗教的自然观对比315-3224.5.3.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神观对比322-3304.5.4.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性观对比330-336第五章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研究336-3935.1.词汇联想对应:词汇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337-3475.1.1.黄色与BLUE文化语义对比338-3445.1.2.紫色与SCARLET(猩红色)文化语义对比344-3455.1.3.黄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345-3475.2.词汇联想重合:词汇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一致347-3565.2.1.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349-3515.2.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351-3535.2.3.黑色与BLACK 的文化语义对比353-3565.3.词汇联想碰撞: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不同356-3655.3.1.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357-3605.3.2.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360-3615.3.3.白色与WHITE文化语义对比361-3645.3.4.黑色与BLACK文化语义对比364-3655.4.词汇联想空缺:字面意义对应,文化语义空缺365-3735.4.1.绿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367-3695.4.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369-3705.4.3棕色与BROWN文化语义对比3705.4.4.青色与BLUE、BLACK文化语义对比370-3735.5.色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启示373-3835.5.1.文化语义的共性和个性373-3775.5.2.英汉语义的相互渗透377-3805.5.3.认知原型与文化语义引申380-3835.6.词语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383-3935.6.1.词汇联想重合与零位补偿383-3855.6.2.词汇联想对应与换位补偿385-3885.6.3.词汇联想空缺与空位补偿388-3915.6.4.词汇联想碰撞与越位补偿391-393第六章: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成因研究393-4186.1.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393-4036.1.1.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内涵393-3966.1.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悟性思维396-4006.1.3.西方民族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与理性思维400-4036.2.英汉两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不同403-4106.2.1.审美活动与民族心理403-4046.2.2.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与形式分析的理性思维404-4056.2.3.拟人化的审美主体道德投射与拟物化的审美主体理性观照405-4106.3.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学传统不同410-4136.4.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413-4156.5.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不同415-418第七章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418-4617.1.文化语义研究与翻译418-4457.1.1.文化语义翻译的本质418-4297.1.2.文化语义的翻译原则:信、达、适429-4397.1.3.词语文化意义的信息分层与翻译439-4457.2.文化语义研究与词汇学445-4537.2.1.一词多义与词义闸释446-4487.2.2.形念区别与词义褒贬448-4507.2.3.文化语义的闸释与文化背景450-4537.3.文化语义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453-461第八章结语461-467附件1:论文32个图表清单467-468参考文献468-498后记498-50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