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搭配的对比分析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前言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英语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也越来越重要。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技巧。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汉语言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在英语写作中,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犯错误或不熟练。
使用英汉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英汉对比可以在以下方面帮助学生:1.理解英语语法结构:英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不同。
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避免犯错误。
2.扩展词汇量:英语中有许多词汇与汉语没有对应词汇。
通过英汉对比,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英语词汇,并学习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3.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英汉对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英语表达和表达思想。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接下来,本论文将探讨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点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结构。
2.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鼓励学生在英文写作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5.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是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点。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时难以进行准确的对比。
2.该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英语写作中的所有问题,学生仍需积极学习和练习。
3.该方法需要指导老师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以确保教学质量。
以上是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结论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扩展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明确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引入英汉对比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写作规则和结构。
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英汉对比在写作教学中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提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英汉对比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英汉文化的差异来进行写作教学,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汉对比、英语写作教学、应用研究、目标、方法、案例分析、优势、问题、结论、进一步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境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学习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学习者常常会遇到语法、句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困难。
通过英汉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写作中的规范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英汉对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化意识方面的效果。
通过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写作规范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一、词的意义方面二、词的搭配能力方面三、词序方面一、词的意义方面(一)(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完全对应——主要是一些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称。
如: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helicopter 直升飞机minibus 面包车(二) 部分对应,如:marriage 娶,嫁gun 枪,炮sister 姐,妹(三)新词,没有汉语对应词。
如:overkill (核弹的)过度杀伤力,(宣传活动的)过度行为plumber 水管工,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四)英语中许多词一词多义,与汉语中几个不同词、词组对应。
如soft,除了“软的”、“柔的”,还有:1)无坚固掩护工事的,可攻破的: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2)宇宙飞船的着陆飞行速度在32公里/小时左右,软着陆:The landing must be super-soft, made at a velocity of 18 miles or so an hour.3)毒性较轻的,软性的:Marijuana(大麻)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soft drug..4)非百分之百可靠的:At this stage there is only soft intelligence about the enemy intention. We should not take action.作业:soft pillow soft cushion soft music soft woodSoft breeze soft drink soft money soft light Soft voice soft fire soft hat soft answerSoft heart soft words soft goods soft water又如total,除了“总数达…”、“合计”外,还有1)彻底撞毁A POW returnee was given a new Ford by a Denver dealer and totaled it the next month.2)向…报复Did you at least total the guy that hit you?二、词的搭配能力方面英语词一词多义,搭配范围广。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硕士毕业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汉对比分析作为一种比较研究方法,能够促进高中英语学生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例如,英语有舌尖音、喉音等较多的元音和辅音,而汉语则以声调为特征;英语的句子以主语为中心,而汉语则较为倾向于以谓语为中心等等。
这些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了解英汉语言基本差异,能够帮助高中英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二、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文单词多为独立的语素单元,而汉语单词多为由若干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
通过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并能促进学生对两种语言词汇的比较和归纳。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英语和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语境中使用的不同,如“happy”与“glad”;“爱”与“喜爱”;“看”与“望”,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掌握英汉词汇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
2. 语法对比语法是英汉两种语言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英语语法严谨,结构明确,而汉语的语法则比较灵活,有时候更为简短。
运用英汉语法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认识英语语法,并知道如何将两种语言语法相对应。
例如,学生可以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词时态,如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及将来进行时等,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时态及时间概念。
3. 表达方式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诸多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有各种复合句型,如条件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
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述方式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学习中更活用不同表达方式。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摘要:一、引言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2.词汇内涵差异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2.语序差异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2.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3.文化适应与翻译策略五、翻译技巧与策略1.直译与意译2.归化与异化3.增译与删译六、实例分析1.文学翻译实例2.商务翻译实例3.影视翻译实例七、结论正文:一、引言翻译教学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翻译教学中,中英汉对比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质量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中英翻译中的差异,并探讨相应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上存在许多差异,部分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词汇,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需要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2.词汇内涵差异:中英词汇在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别。
如“狗”在汉语中常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则无明显感情色彩。
因此,在翻译时需根据语境进行调整。
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如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用法较为灵活,而英语则有较为严格的词类划分。
在翻译时,应注意词类的转换和调整。
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有很大差异。
汉语句子以主谓宾为基本结构,而英语则以主语、谓语、宾语为基本结构。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2.语序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所不同。
汉语中词序较为固定,而英语中词序较为灵活。
在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词序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为频繁。
在翻译时,应根据英语的被动语态特点,适时将汉语句子改为被动语态。
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这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摘要:一、引言1.翻译教学的重要性2.中英汉对比的必要性二、中英语言特点对比1.词汇层面- 词义差异- 词量差异2.语法层面- 句子结构差异- 表达习惯差异三、翻译技巧在中英汉对比中的应用1.词汇转换技巧2.句式重组技巧3.文化背景融合技巧四、实例分析1.影视作品翻译2.广告翻译3.官方文件翻译五、中英汉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1.教材编写2.教学方法改革3.翻译实践训练六、结论1.中英汉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价值2.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策略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方式,翻译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中英翻译教学中,对中英汉对比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英汉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二、中英语言特点对比1.词汇层面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词义差异。
英文词汇往往有多个含义,而中文词汇相对单一。
其次,词量差异。
英文词汇量较大,而中文词汇量相对较小。
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在中英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差异,并学会灵活运用。
2.语法层面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首先,句子结构差异。
英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通常采用主从句、并列句等结构;中文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以主谓宾结构为主。
其次,表达习惯差异。
英文表达注重逻辑性,而中文表达注重意境。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差异,学会调整句子结构,使翻译更加地道。
三、翻译技巧在中英汉对比中的应用1.词汇转换技巧在翻译过程中,词汇转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中英汉词汇的差异,将源语言中的词汇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
例如,将英文中的“love”翻译为中文的“爱”,将英文中的“business”翻译为中文的“生意”等。
2.句式重组技巧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重组。
论文:浅谈英汉对比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浅谈英汉对比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教学中的运用第一篇:论文:浅谈英汉对比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英汉对比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写作教学;英汉对比;母语摘要:概述了教育教学领域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对比法的研究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英汉对比法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分析了英汉对比的内容范围和对比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写作是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是一种语言输出技能,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是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写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浓厚,写作能力提高快。
二、运用对比法教写作的理论依据在教育教学领域,关于对比法的研究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
在语言学科已经出现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非常肯定对比学习法,在其《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曾强调,“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词语范畴和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境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王力先生1985年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当然也有些人对于英汉对比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质疑,担心利用汉语进行对比会产生负面效应,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汉语而干扰英语学习。
其实这种担心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即汉语已经或基本掌握,这样在写作时必定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正面的影响应保持并扩大,而对负面的影响要尽量避免。
教师可利用母语对英语影响中有利的一面,对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异同,发现其中的规律。
汉英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汉英语衔接是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将自己的母语思维转化为英语表达的过程。
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衔接手段,以便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下面将对汉英语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1.词汇衔接:-汉语中的词语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而英语的词汇则相对简单。
因此,学习者在表达时需要适应更高频的词汇搭配,避免过多使用单个词语翻译。
-汉语中存在很多合成词,而英语中则多用短语或动词短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学习者需学会分解和重新组合词语,以使其更符合英语习惯。
-在表达时间和时态时,汉语常用词语的位置和语序来表示,而英语则依赖于时间副词或动词形式。
学习者需要在掌握时间和时态的基础上,注意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2.语法衔接:-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汉语中常采用动词加宾语的结构,而英语更倾向于主语加谓语的结构。
学习者需要适应英语的语序习惯,以避免直译的错误。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或宾语,而英语则要求所有的成分都要明确。
学习者需要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产生歧义。
-汉语中的连词用法较为灵活,可以省略或重复,而英语中则需要准确使用适当的连词。
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中不同连词的用法,以使句子更连贯、通顺。
3.语言习惯衔接:-汉语中常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结构,而英语更多使用主动句和简单句。
学习者需要熟悉英语的习惯用法,以使句子更具英语特色。
-汉语中常用直接表达方式,而英语则更善于使用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使自己的表达更自然、地道。
-汉语对数量和程度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而英语则更侧重于具体度量。
学习者需要准确使用英语中的数量词和描述词,以使自己的意思更明确。
综上所述,汉英语衔接需要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积极的练习和对比分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词汇搭配的对比分析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英汉词汇的搭配因各自语义、语法结构、词汇使用范围的不同而各有特殊的搭配特点。
文章通过对英汉词汇搭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的搭配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英汉两种词汇的特点、性质、异同,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求更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内涵,更好地运用词汇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汇搭配;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一、前言词汇搭配是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人们通过正确的词汇组合,恰当合理的语言表达,来完整地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主体思想,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然而,一些英语学习者,虽然有很大的词汇量,却不能恰当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口语和写作中,词汇的误用也屡见不鲜。
词汇搭配问题仍然是外语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虽然搭配的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学术界的定义不尽相同。
firth (1957)说,只要看一个词的邻居就可以判断它的意思。
朱永生(1996)认为,搭配既与词汇有关,也与句法有关,但搭配现象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词汇或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因此从语言对比的角度来说,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相对应的词为什么会具有不同的搭配范围。
二、英汉词汇搭配的不同(一)词汇使用的范围大小不同某些词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搭配范围也很小。
例如英语中做颜色词的“bay”,意思是栗色,但是汉语中的“栗色”一词没有什么特殊的使用限制,而英语中的“bay”一般只能用于指马的颜色,通常只与“horse”搭配。
(二)引申意义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一对基本词义相同的对应词如果具有不同的引申义,或一个词可以有引申用法,而另一个一般只用于其本义时,那么它们的搭配范围也就不一致。
例如,英黄色电影:blue movies;热烈鼓掌:big hand;打工女孩:bus girl;大雨:heavy rain,红茶:black tea等。
(三)边缘类搭配不同一个词用作本义,它的搭配范围内的词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种可以称为中心类搭配词,一种可以称为边缘类搭配词,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中间类搭配词。
“中心”和“边缘”与语言使用者对一个词所产生的心理联想有关。
如wear a coat; wear a pair of spectacles; wear a perfume。
就讲英语的人的语感而言,衣服类名词是wear的中间类搭配词,香水味之类的名词是wear的边缘类搭配词。
与英语动词wear相对应的汉语动词是“穿(戴)着”,不同语言中相对应词的不同搭配往往出现在边缘搭配上,因为在英语中我们可以说“wearing a perfume”而在汉语中却不能说“穿(戴)着香水味”。
(四)上下义词的搭配不同例如: do housework做家务 sweep the floor扫地 do the floor *做地wash the dishes洗碗do the dishes *做碗mow the lawn修剪草坪do the lawn *做草坪当do和“做”表示“干或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时,是一些表示干某种具体工作的动词(如sweep, wash, mow和“扫”、“洗”、“修剪”)的上下词。
以上例子说明,汉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往往只能与泛指一般事物的名词搭配(做家务),表示具体工作的动词往往只能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如“扫地”、“修剪草坪”);而在英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通常也能与表示事物的名词搭配(如do the floor, do the lawn),汉语中则不容许这样的搭配(“做地”、“做草坪”)。
(五)词汇搭配变化与社会文化背景词汇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比较密切,反映社会的变化也比较直接,某些词语的搭配与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某个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所表示的某些事物概念,成了过时的东西,如“君”,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特指最高统治者,“君”构成了“君王”、“君临”、“君主”等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显然已被置于次要的地位。
同样,英语中的knight(骑士),mail(铠甲), vizor(脸盔), foe(敌人), ere(过去)已经不常在现代语言中使用,因此,这些古词的搭配也随之减少或者灭亡。
三、中国学习者在词汇搭配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汉英式搭配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一般的外语学习者都摆脱不了母语思维的影响。
王寅(2001)也指出:“中国人学英语时往往会犯汉化英语的毛病,其原因正是对讲英语的民族习惯表达方法不熟,这种用汉语思维套译出的英语搭配才是我们需要下功夫加以更正的”。
用母语的语法组织外语的句子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学习或使用多年外语的人也未必能摆脱母语句法规则的影响,而且完成的外语任务越难,对母语的依赖性越大。
受汉语的影响,很多二语学习者在进行词汇搭配时,容易用汉语的思维模式把汉语中的词汇对等地翻译成英语。
(二)语义重复汉语为了表示强调,常常重复被强调部分来增强语气,例如,“再三重复”、“返回”、等,但这在英语中就行不通。
有些学生则忽视这种情况,造成词义重复,如“repeat again and again, return back”。
(三)褒贬不分英语中有些词经常与表示积极意义的词搭配,如brilliantly, remarkably, wonderfully等,而dangerously, deadly, desperately, seriously等词经常与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连用。
例如,they have all utterly recommended the boy, but the mayor denied his opportunity。
此句中“utterly recommend”便是错误的搭配。
(四)词类混淆在词汇搭配中,既存在同一词性内相近词的混淆,又存在词性的混淆使用。
同一词性内拼写相近的词混淆使用,如respectable, respective与respectful; surprising与surprised;及近义词receive与accept; purchase与buy等的混淆使用。
不同词性的单词混淆使用,如affect与effect; intent与intend等的误用。
另外,英语中有些动词既可用作及物动词,后面跟宾语,又可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可跟宾语。
此时,它们也会有不同的词义。
如:“wonder”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想知道”,作及物动词时意为“诧异”;“defer”作不及物动词用时,意为“推迟”,作及物动词时意思是“依从”。
词类混淆使用还表现在名词单复数的误用上。
由于分不清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和集体名词而造成的搭配错误随处可见,如a furniture, a group of birds等。
(五)过度概括例如: 1、his father was charged of theft and put into prison.2、they need plenty of drink, not plenty of food.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强调了“be accused of”词组,学生印象很深刻,“accuse”与“charge”又是同义词,所以错误地认为“be charged”与“of”搭配也是成立的。
英美人会用“plenty of food and drink”,也可以用“plenty of food”但就是不用“plenty of drink”,这一点从语义上是行得通的,语法上也正确,形容词短语后加名词。
但是,“plenty of”的引申范围没有涉及“drink”。
四、词汇教学方法(一)强调各种搭配关系学生之所以会在词汇搭配中出现以上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大脑词库中没有建立起丰富的词汇网络,导致了在提取所需要的单词时,还要经过加工合成,或者对等翻译等,结果往往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词不达意的感觉。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词汇量,熟悉每个单词,而且还要掌握单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二)用对比法进行词汇教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即语言迁移。
正迁移有利于英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英语中大量的词语搭配在汉语中都可以直接地对译,那些在第一语言中不能直接对译的词,就需要抽出来加以特别强调。
例如,学习知识learn knowledge;提出要求raise a request;就是由于受母语干扰而引起的。
此外,还要对比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
有些词虽然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
例如汉语中的“龙”是“祥瑞、权力、神异”的象征,而在英语中,“龙”则象征着“邪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言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学习外语时,若不注意目的语词的内涵意义与母语相应词的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也会出现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三)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处在这个系统中的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词汇的意义取决于它与其它词语的组合与搭配或联结。
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汇,就要注意它与其它词的搭配组合关系以及相对应的语境。
英语中有一些语义对应词(ambivalent words),即具有正反两方面含义的词语。
例如,learn 既可表示“学习”,又可表示“教导,教训”;overlook既可表示“忽视(略)”,也可表示“监督,管理”;英语句子“he is my despair.”同样有两个相反的含义:(1)他坏得让我一筹莫展;(2)他好得让我望尘莫及。
这些都要靠上下文的搭配才能揭示其正确的含义。
五、结语英汉词汇的搭配因各自语义、语法结构、词汇使用范围的不同而各有特殊的搭配特点。
可以看出,英语词汇搭配的特点对于两种语言词汇搭配的比较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于这些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两种语言。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利用各种不同的词汇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训练词汇的各种搭配关系,并不断地归纳,以提高词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2]fries,c.c.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ann a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45:9.[3]朱永生.搭配的语义基础和搭配研究的实际意义[j].外国语,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