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及应用

合集下载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点微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相被包裹在油相微粒中,粒径一般在10-2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微乳液由于其小颗粒尺寸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渗透性:微乳液的微粒尺寸与皮肤细胞相当,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使药物更有效地吸收。

•透明度: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使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微乳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相和油相结合形成微粒。

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胶团生长阶段:在水和油相混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聚集并形成胶团。

2.胶团束聚合:胶团在界面上自发地形成束,这些束能进一步纳米化为微乳液的胶束。

3.胶束的稳定:由于胶束表面的增加,胶束会带有亲水头和疏水尾部,从而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系统。

3. 微乳液的应用3.1 药物传递微乳液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微乳液的小颗粒尺寸和高渗透性,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微乳液在口服、皮肤贴敷和注射等药物传递途径中都有应用。

3.2 食品工业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乳化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分散性和稳定性,改善食品质感和口感。

3.3 化妆品由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乳液、防晒霜等产品的基础配方,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性和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

3.4 农业领域微乳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作用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溶剂法、高能搅拌法和研磨法等。

•溶剂法:将油相和水相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慢速加入高效搅拌器进行搅拌和乳化,最后去除残余的溶剂。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2.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化妆品微乳液基于乳液的特性,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使得油水两相能够均匀分散并形成微细乳液粒子。

具体原理如下:2.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微乳液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

它具有两性结构,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并促使油水两相混合均匀。

同时,表面活性剂还能减少乳液粒子之间的吸引力,保持乳液的稳定性。

2.2 乳化剂的选择在化妆品微乳液配方中,选择适当的乳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乳化剂会对乳液的稳定性、质地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2.3 乳化过程乳化过程是指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并形成微乳液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先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均匀分散。

最终得到的乳液具有微细的粒径,稳定性好。

3. 化妆品微乳液的应用化妆品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洁面乳化妆品微乳液可以用作洁面乳的配方。

微乳液的粒径较小,能够更好地将油脂和污垢带走,并且清洗时较为温和,不易对皮肤造成刺激。

3.2 乳液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乳液的配方。

微乳液中的水相能够为皮肤提供水分,而油相则能够起到柔润皮肤的作用。

微乳液的质地轻盈,易于被皮肤吸收。

3.3 防晒霜化妆品微乳液还被广泛应用于防晒霜的制作中。

微乳液的乳液粒子非常细小,能够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并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3.4 护发素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护发素的配方。

微乳液能够将护发素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包裹在乳液粒子中,使其更容易与头发接触,发挥更好的护发效果。

4. 小结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能够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粒子。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been summariz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提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

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

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

微乳液的制备实验报告

微乳液的制备实验报告

微乳液的制备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制备微乳液,并考察不同因素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改变溶剂种类、表面活性剂用量和温度等条件,制备出具有较好稳定性的微乳液,并通过测定其粒径和浓度等参数来评估其品质。

引言:微乳液是一种介于乳液和胶体之间的稳定分散体系,具有优异的溶解和扩散性能。

在化妆品、药物传输和油田开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制备微乳液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溶剂,以及控制条件。

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正庚烷、正己烷、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粒度分析仪等。

2. 分别取一定量的正庚烷和正己烷作为油相,加入不同剂量的SDS 或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

3. 在恒温槽中将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以一定比例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形成预乳液。

4. 将预乳液置于差示扫描量热仪中,逐渐升温至60℃,记录温度与热流变曲线的变化。

5. 将样品取出,利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微乳液的粒径。

6. 重复实验步骤2-5,改变不同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剂用量、溶剂种类和温度,制备不同的微乳液样品。

结果与讨论:根据差示扫描量热仪的结果,我们发现微乳液在升温过程中出现峰值,表明微乳液的相变温度。

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微乳液的相变温度下降。

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提高了微乳液的稳定性。

同时,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微乳液的粒径也逐渐减小,表明微乳液的分散性能得到改善。

我们还发现不同的溶剂种类对微乳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正庚烷和正己烷的混合用作油相时,微乳液的稳定性较好,相变温度较低。

而当使用单一的正庚烷或正己烷作为油相时,微乳液的稳定性较差,相变温度较高。

这是因为正庚烷和正己烷的混合能够提供更多的碳链长度,增加微乳液的稳定性。

温度对微乳液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微乳液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稳定性得到改善。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运动,增加微乳液的稳定性。

微乳液、囊泡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胰岛素制剂中的应用

微乳液、囊泡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胰岛素制剂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乳液、囊泡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胰岛素制剂中的应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化学指导教师:***20070601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乳液留样观察30天,未见分层、絮凝和浑浊;用离心机以1500~2000(r/rain)的转速离心10分钟,微乳液不分层而且维持澄清透明。

该微乳体系稳定性较好。

3.3.10荧光扫描利用胰岛素内源性酪氨酸残基具有荧光的特点,测定胰岛素磷酸盐缓冲液的荧光光谱,激发波长为280nm,扫描范围为200-400nm,观察是否有最大吸收峰。

将一定量的胰岛素微乳液(m(Tween80一Span80/n-Butylaleoh01):m(ethyl-oleate):m(H20)=38:50:12)和m(Tween80-span80):m(butyl—butyrate):m(H20/ethan01)=30:58:12磷酸盐缓冲液同上法进行扫描观察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其中A14和A19的酪氨酸可产生荧光,经扫描得发射峰位为302nm(图中1线)。

其余两线为胰岛素微乳液的荧光扫描图谱,在302nm处无吸收峰。

说明胰岛素微乳液中胰岛素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1)胰岛素被包裹在微乳液的内部,(2)胰岛素以表面吸附或部分插入微乳液中,但其荧光发射基团未暴露在微乳液的表面.图2-25胰岛素溶液及载药微乳液荧光扫描光谱andinsulinloadedmicroemulsionFig.2-25Fluorescenceabsorptionspectraofinsulin4本章小结本章根据载药微乳的要求,制备了W/O型微乳液,并研究了其基本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选用Tween80/Span80混合体系,根据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我们选择Tween80.Span80/乙醇/丁酸乙酯/水(I)和Tween80.Span80/iE丁醇/油酸乙酯/水(II)两种W/O微乳体系作为胰岛素的载体。

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探讨

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探讨

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探讨化妆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品。

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微乳液是一种常用的配方类型。

微乳液能够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不同肤质和具有良好的触感。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行业中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物质选择、工艺参数和应用领域。

首先,物质选择是制备微乳液的重要步骤之一。

一个好的微乳液配方需要选择适合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

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起到稳定乳液结构的作用。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油相和水相是微乳液中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油相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油脂,如植物油、矿物油或硅油。

水相可以选择纯净水或水溶性活性成分。

其次,工艺参数的选择对微乳液的稳定性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温度和搅拌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工艺参数。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所用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调节。

高温能够加速乳化过程,但会导致部分表面活性剂变性,从而影响乳液的质量。

搅拌速度会影响乳化时间和乳状液的粒径。

较高的搅拌速度能够促进乳化反应,并使得粒径更小,从而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

在微乳液的应用领域方面,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的良好稳定性使得其成为化妆品行业中常用的基础配方。

例如,具有适宜粒径的微乳液可以用于制备乳液、乳霜和乳化霜等产品。

微乳液还可以作为载体,使得活性成分更容易被皮肤吸收,达到更好的疗效。

此外,在护肤品、彩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等领域中,微乳液也被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是一个涉及物质选择、工艺参数和应用领域的复杂过程。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调节适当的工艺参数,微乳液可以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微乳液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乳液、乳霜、乳化霜等各类产品。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化妆品行业中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企业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应引起重视,以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品牌优势。

微乳体系组成及其在采油中的作用

微乳体系组成及其在采油中的作用

微乳体系组成及其在采油中的作用李 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 11042105)摘要:随着国内对油气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的提高,低渗油气藏的生产开发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国内各大油气田分布着广泛的低渗油气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此类难动用油气储量、提高低渗油气藏采出程度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微乳液超低X 力驱油在目前EOR 技术中普遍认为是机理最复杂但又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技术,它具有混相和似混相驱的驱油效率,同时流度远较气驱有利,克服了早期油田普遍采用碱水驱而造成的碱耗量大而且难于达到起动残余油所需的低X 力的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微乳液在一定的浓度下能降低地层岩石与外来流体的界面X 力,并减少入井液体与管壁的摩阻。

因而易于液体高效返排,减少油气层伤害。

同时,微乳液添加剂形成的纳米乳液液滴能有效进入岩石微小孔隙,提高增产液与地层的接触效率,降低储层的水锁效应和防止结垢。

从而在油气田压裂增产方面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然而,其致命的缺点是化学剂费用太大,限制了其在油田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乳液 混相驱 超低界面X 力 表面活性剂 胶束 毛管数0 引言早在1927年,阿特金森就发表了用肥皂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专利,二十多年以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了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实验,再次肯定了界面X 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1954年,奥杰达将活性剂溶液的驱油效率与σ∆p ⁄联系起来,他指出,当σ∆p ⁄接近零时,驱油效率可达到100%。

但是,活性剂溶液驱油技术有明显进步是在1962年以后。

1962年,戈佳迪和奥尔森发表了微乳液混相驱油专利。

他们的微乳液使用水、NaCL 、活性剂、助活性剂和油五种组分配置成的。

至1969年,泰伯进一步研究了残余油饱和度与毛管数∆p Lσ⁄之间的关系,当毛管数增加至一定值时,残余油起动,足够大的毛管数可使残余油饱和度降为零。

研究发现,油滴起动的最高极限界面X 力是σ=1.4*10−3mN/m 。

微乳的制备与应用

微乳的制备与应用

染色法 : 取相同体积的微乳液 2 , 份 同时分别加入苏丹红 成的自由能及其相转变的条件而支持热力学理论。 染料 和亚 甲基蓝染料溶液各 2 , 观察 , 滴 静置 如蓝色的扩散速 这些理论 因其各 自 限性都不 能完整地解释微乳 的形 成 局
度大于红色 , 则为 WI O型微乳 ; 反之则形 成 OW 型微乳 ; I 二者 速度相同 , 则为双连续型微乳液 。 2制备方法 电导法 : / 型微乳应带 电荷 , O型微乳应不带电荷。 OW W/ 21HL . B法 按文献【 定方法恒温 2 。测定 。 慨 0c 表面活性剂 的 H B值对微乳 的形成至关重要 , L 一般认 为 折光率 : 粒径 : 采用粒度分布仪测定微乳粒径。 表 面活性剂的 H B在 47 L ~ 时可形成 W/ O型微乳 , 1 ̄0 在 42 时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 01 卷第 8 期
4 1
乳处方 , 考察 5种吸收促进 剂对 吲哚美辛原药及微乳 的促渗作 参 考 文 献 用。 结果表明, 微乳 中 Ce rh r H6 rmop o 0与 L bao 的比例为 1 『] or ,c uma Tasaetw tri— idses n: R a rsl : 1 aT P S hl n JH.rnprn ae—n o i ro s H l p i 2时 , / 微乳 区最大。 OW 月桂氮酮是 吲哚美辛微乳的最佳透皮促 teoepti hdo mi l [ .a r,9 312 12 . h loa c yr— e l JN t e 14 5 (0 ) h ee ] u 进剂 , 用量为 5 %时渗透 速率 为(3 22 0w ・ -h 4 累 [ D ne snI Ln ma . h e nt no com l o J 7. +. )ga 2 -2h 2 ail o , ld nB T edf io f r us n[ . 5 3 m .1 ] s i i mi e i 】 C l is n uf e ,9 13 3 1 o o dS r cs 18 :(9 ) ld a a 积渗透量 可达 10  ̄ / 70 g m。 c 朱 晓亮等[ 1 7 1 绘制伪 三元相 图考察 不 同( 面活性 剂, [] 通过 表 3吴顺 琴 , 李三鸣 , 国斌 . 及其在 药剂 学中的应 用阴. 赵 微乳 沈 助表 面活性剂 ) 值对利多 卡因微 乳 区形成 的影 响 , 根据微乳 区 阳药科 大学学报 ,0 3 2 ( )3 1 3 5 2 0 ,0 5 :8 — 8 . 面积大小选择 制备利多卡 因微乳 的最 佳 K m值 ,测定 利多卡 [ 陈华兵 , 4 ] 翁婷 , 杨祥 良. 乳在现代 药剂 学 中的研 究进展 田. 微 2 0 ,5 8 :0 — 0 . 因微乳 的粒径 大小及粒径分布范 围 ,测定利多 卡因微乳 的理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0 4 3 ( )5 2 5 6 化特性 , 对利多卡因微乳 的形态 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 【] 5寇欣. 乳给 药 系统的研 究进 展 [. 微 J 天津 药学 ,0 5 1 ( ) ] 2 0 ,7 6 : 张建春等【选用油酸正丁酯租 肉豆蔻酸异丙酯作 为油相 , 49. l 8 1 聚山梨醇 酯作 为表 面活性剂 ,正 丁醇和正戊醇作 为助表面活 [ 陈宗淇 , 闽光. 体化 学[】 6 】 戴 胶 M.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95 18: 2 4. 性剂 , 在制备三元相 图的基 础上 , 考察 微乳 的组分对微 乳形成 34 —3 5 的影 响 , H L 用 P c法测定微乳 中环磷酰胺 的含量 。 [ 顾惕人. 面化 学[ . 7 ] 表 M] 北京: 学 出版社 ,9 98 — 2 科 19: 9 . 8 张琰等【 用 V l 5为表面活 性剂 , 醇类作 助表 面 [ 张正 全 , o2 p 短链 8 ] 陆彬 . 乳给 药 系统研 究概 况【 . 国医药工业 杂 微 J中 】 活性 剂与不同的油相 , 用伪 三元相 图法筛 选微乳处方 , 采 研究 志 ,0 13 ( ) 3— 4 . 2 0 ,2 3 : 9 12 1 表 面活性 剂、助表面活性剂及油 相等因素对微乳 区形成大小 【】 才 武 , 丽 霞 . 乳 液 的 微 观 结 构 、 备 和 性 质 【 . 西 民 9蒋 张 微 制 J广 ] 的影 响, 考察 了甘 草酸二铵微乳 的稳 定性。 族 学院学报 ,9 8 4 4 :0 3 . 1 9 ,( ) — 3 3 陈菡等【通过溶解度实验 、 嘲 处方 配伍 实验和伪三元相 图的 【O崔正 刚. 乳化技 术及 应 用【 .匕 : 国轻 工业 出版社 , l] 微 M] 京 中 j 9 绘制, 以乳化时 间、 色泽为指标 , 筛选 油相 、 表面 活性剂 、 助表 1 99. 面活性 剂的最佳搭配和处方 配比 ,结果发现葛根 素在微乳 中 [1李干佐 , 1] 郭荣 , 秀文. 乳液的形成 和相 态【. 王 微 J 日用化学工 ] 业 ,9 9 5 :0 4 . 18( ) — 5 4 的溶解度最高可达 7 .1 / 。 71mg mL 5微乳制剂的缺 点 [2 ̄ - , 1] 平 马晓晶 , 陈兴娟 . 微乳液 的制备及 应用【. 学工程 J化 ] 尽管在提高生物利用度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 但其存在 的问 师 ,0 ,0 ( ) 1 6 . 20 1 12 : — 2 4 6 题不容忽视。首先 , 微乳 中使用高浓度 的表 面活性 剂和助表 面 [3杨锦 宗, 1] 兰云军. 乳状 液制备技 术及其发 展状 况【 . 细 微 J精 ] 活性 剂 , 它们大多对 胃肠道 黏膜有刺激性 , 对全身有 慢性毒性 化 工,9 5 1 ( ) 一 1 1 9 ,2 4 : l . 7 作用 。 因而一方面应努力寻找高效低毒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 [ 】 , . 1 张琰 刘梅 甘草酸二铵微乳制备 工艺研 究[解放军药学学 4 J 】 活性剂 , 另一方面可采用改 良的三角相 图法研究微乳形成 的条 报 ,0 8 2 ( ) 4 — 5 . 2 0 ,4 2 : 8 10 1 件 。通过优化微乳 的工艺条件 , 寻找用最少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 [5I 1]  ̄家药典委 员会.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京: s 匕 化学工业出 20. 4 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的方法 。另外 , 通过外力 如高压乳匀机促 版 社 。0 5附 录 4 . 使微乳形成 减少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 的用量也 是一个 [6廉 云飞 , 1] 李娟 , 平其能 , 严菲. 美辛微乳的制备及 经皮吸 吲哚 有效的办法 。 其次 , 微乳稀释往往会 由于各相 比例改变 , 使微乳 收研 究[ .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0 5 3 ( ) 4— 5 . ] 2 0 ,6 3 : 8 1 1 1 破坏 。因此 , 口服或注射后 , 乳被大量的血液和 胃液稀释 后 , 『7朱 晓亮, 微 1] 陈志 良, 国锋 , 李 曾杭 . 多卡 因微 乳的制备及 电镜 利 如何保持微乳性质和粒径的稳定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阁 o 观察[ . 医科 大学学报 ,0 62 ( ) 1 - 1. J 南方 ] 2 0 ,6 4 : 5 5 7 5 6总 结 [8张建春 , 1] 李培 勋 , 王原 , 陈鼎继 , 徐凤玲 , 黄旭 刚. 酰胺微 环磷 微乳 作为一种 新 的药 物载体 , 定 、 稳 吸收迅 速完 全 , 能增 乳制剂 的研制[ 中国 医院药学杂志 ,0 3 2 ( ) — 1 J ] 2 0 ,3 1 : 1. 9 强疗效 , 降低毒副作用 。其 口服、 注射 、 鼻腔 给药 、 给药均 [ 】 透皮 1 陈菡, 9 钟延强 , 鲁莹. 素微乳 的制备[. 葛根 J药剂学 ,082 ] 20 ,6 有很大潜力 。随着研 究的不 断深入 , 微乳在药剂学领域将有更 ( ) 0 . 3: 0 2 广 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 到广泛应用 ,必将 成为一种重 要的药 [0应娜 , 高通 . 2 ] 林 微乳的研 究进展及应 用叨海峡 药学 ,0 8 2 2 0 ,0 () 2— 2. 9 : 6 18 1 物传递系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微乳液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012301314211何艳
摘要: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等多组分自发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油/水分散体系。

这种分散体系具有分散相质点粒径小、超低界面张力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药。

纳米材料的制备、燃料、农药喷洒、化妆品、三次采油等领域。

因此,研究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乳化技术,在尽可能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单相微乳液,科学有效地指导微乳液配方的设计,对微乳液结构进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配方设计应用领域
前言
微乳液具有原料便宜,制备方便,条件温和等特点,已成为界面化学一个重要并且十分活跃的分支。

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1]。

如在高分子材料制备中应用微乳液聚合,可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无机和催化化学中,可利用微乳液制备超细粒子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催化剂。

日前试探性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1.微乳液的性质、结构
1.1微乳液的特性
微乳液与传统的乳状液在成分和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差异[2]: (1)在物理性状上,微乳液不同于一般乳状液,它是一种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多数有乳光,颗粒大小常在0.2μm以下;(2)在结构组成上,制备微乳液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乳状液,约为10% ~30%左右,且通常还需要助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作用才能形成微乳液;(3)微乳液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可以呈双连续相存在;(4)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制备时不需要外力,可以长期贮存,离心不分层;(5)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1.2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微乳液根据不同的组合,既可以形成W/O型也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而在由
W/O型向O/W型转相或由O/W向W/O型转相时,中间存在一个过渡区,此时油水等价,液滴曲率趋于零,形成一种称之为双连续相的结构[3]。

W/O型微乳液由水核、油连续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O/W型微乳液由油核、水连续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组成;在双连续相的微乳液中,油和水同时作为连续相,没有明显的油滴或水滴。

2.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
2.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为形成微乳液所必需的物质,其作用主要在于降低界面张力和形成吸附膜,促使微乳液的形成。

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质,能产生吸附和胶团化并能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于形成W/O型微乳液。

这是因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较短,亲油基较长,因此油比水更易渗透到膜中,显然,油的渗入使界面膜的油侧易于扩张,结果界面弯曲凸向油边,形成W/O型微乳液,反之,要形成O/W型微乳液,需要有强烈的水/亲水基相互作用,使水一侧膨胀。

2.2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微乳液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调节界面的亲水亲油性,增加界面的柔性,使界面易于弯曲,使微乳液更易形成。

一般选用中、长碳链的直链醇、短链的酸、脂等双分子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腾弘霓[4]等通过对AEO9/正庚烷/水/醇体系的研究发现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中助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应相应的减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蒋绪川[5]通过研究形成微乳液的醇从连续相(c)迁移到界面层(i)的自由能-∆G,结果表明自由能随着醇碳原子数的增加而上升,可见,醇碳原子数的多少对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和稳定十分重要。

2.3 油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在微乳液形成中,随着油相烷烃中碳原子数的增多,会使体系中自由能降低。

而反应自由能降低不利于微乳液的形成,所以烷烃中碳原子数的增加不利于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和稳定。

杨中民[6]还从微乳液的导电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导电能力是微乳液的重要性质之一,导电过程就是颗粒碰撞时,水内核中阴离子穿过界面膜所需的跃迁过程。

活化能∆E的相对大小反映了正离子穿过界面膜所需的能量和克服颗粒之间的大小,烷烃碳链增长,膜强度减小,电荷载体阻力减小,从而使∆E减小,使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降低。

3.微乳液的应用
3.1微乳液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对于有机合成中水溶性的无机物和油溶性的有机物相互反应时,可将其配制成微乳液,可以使大量的水溶性和油溶性的化合物同时处在一个微乳分散体系中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从而大大的提高反应速率。

3.2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液能自发形成,稳定性高,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成分较高的产品,而产品无油腻感,通过微乳液的增溶性,还可以提高活性成分和药物的稳定性,具有增白、吸收紫外线和放射红外线等特性。

4. 小结
微乳液作为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其所具有的超低界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乳化、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性能,使它在化妆品、农业、医药等行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崔正刚,殷福珊.微乳化技术及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4.
[2]沈钟,赵振国,康万利. 胶体与表面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09-412.
[3]喻发全.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6,21(2):12-5.
[4]腾弘霓,腾大为. 醇的链长对微乳状液形成的影响[J]. 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9(4):420-424.
[5]蒋绪川,杨永会,孙思修.NaDEHP/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研究[J].山东大学学
报,1998,33(4):422-426.
[6]杨中民,信文瑜,张瑾. W/O型微乳的结构参数、自由能、活化能及其影响因素[J]. 云南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2):126-130.
[7]印永嘉等.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24-328.
[8] Shah D.O., Hamlin R.M.Jr.. Structure of Water in Micriemulsions:Electrical,Birefringence,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J].Science,1971,171(3790):483-485.
[9]白亚之.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31(4):26-29.
[10] Fanun M.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Mixed Nonionic Surfactants Microemulsions[J].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1(6):812-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