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终身成长》读书心得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5篇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5篇《终身成长》读书心得篇1思维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本书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个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张模式都存在,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会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时间只使用其中一种而已。
当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呢?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努力啊,可我不会啊!”前面一句是我常说的话,后面一句我是儿子常说的。
显然我们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很难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行动了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这件事情失败就表示我这个人也很失败,努力了也可能失败,还努力干嘛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差,于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总不能说我天生能力差吧!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放弃努力。
我给孩子规定了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作业,然后我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更本做不到。
我就会很有情绪,始终认为他不主动想要变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好坏,因自己有那一点点努力就停滞不前。
我也总是在情绪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跟他讲道理,让他再努力一点。
“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是有努力,但这点努力还不够。
我给你的时间,你都干嘛了?是我给你的时间不够还是你根本就没想要抓紧?”被我指责了一通之后,他说:“是我的问题。
”在这之后他又做了一个作业,这次是又积极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他告诉我:“妈妈,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吗?因为我脑子里一直有个铃铛在响,它提醒着我。
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我一直都在强调努力的不够,要主动想好,因为我曾经真的经历过这样一段想努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事情。
那是高中的高考前了,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绩,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时间努力听,可已经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了,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
我百爪挠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学习方法。
读《终身成长》个人心得感想4篇

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在阅读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终身成长》的读书笔记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读《终身成长》个人心得感想,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读《终身成长》个人心得感想【篇一】特别感谢叙事者推荐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能对我们产生有利的影响。
该书通过许多实例清楚地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和对学生的表扬方式。
首先,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不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和才能都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非常关注自己是否聪明,他们认为只有没有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拥有天赋的人无需努力就可以成功。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怕付出努力也没有成功,就没有什么借口了,只能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特别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
其实,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和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的“避免失败者”类似,只愿意从事特别简单或者特别困难的事情,简单的事情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特别难的事情失败了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哪怕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可以在相关行动中让自己得到提升。
其实,思维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成长。
其次,书中通过许多案例提到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表扬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倡导我们表扬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不要这样,亲爱的’,她对他说,将他的脸捧在手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你不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等着变聪明,我保证,你只要去做,你就会有所成就。
读《终身成长》心得和感悟7篇

读《终身成长》心得和感悟7篇篇1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何保持持续成长和学习,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之丰富、逻辑之清晰,对我的成长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理念启示《终身成长》一书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持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成长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很快落后。
这一理念让我深感震撼,并引发了我对自我成长的重新审视。
二、心态转变阅读本书后,我意识到要真正实现终身成长,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这意味着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
作者通过许多实例告诉我,成长意味着不断地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索。
三、技能提升与知识更新书中还谈到了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提升自我。
例如,作者提到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有效阅读、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等。
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除了心态的转变,还需要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书中不仅有理论阐述,还有许多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
我也尝试将这些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它们非常实用和有效。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终身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五、深度思考与未来规划阅读《终身成长》后,我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
我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旨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心态,努力保持开放和进取的态度。
六、总结感悟《终身成长》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和感悟的书。
它不仅让我认识到持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还教会我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读《终身成长》心得和感悟8篇

读《终身成长》心得和感悟8篇篇1《终身成长》这本书,初读时觉得不过尔尔,但细读之后,却发现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它不仅教给我们如何不断学习和成长,更告诉我们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本书的感悟。
一、终身学习的意义《终身成长》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书中提到,要想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二、积极面对挑战书中提到,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挑战是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学习和进步。
通过不断努力,我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誉。
三、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终身成长》中提到,持续改进是成长的关键。
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改进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一直秉持着持续改进的理念。
比如,在工作中,我会定期总结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逐渐成为了团队中的佼佼者。
四、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终身成长》告诉我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乐观的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事情的美好一面,还能够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生活中,我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也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们。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强,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五、总结与感悟综上所述,《终身成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教会我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我也明白了持续改进是成长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终身成长》阅读感想

《终身成长》阅读感想《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个人成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自我反省,书中的观点和例子让我深刻认识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整本书围绕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展开,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清晰地阐述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成功意味着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失败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够好;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发展,失败是成长的机会,他们更关注如何提高自己。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刚进入公司时,我确实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担心犯错,害怕被别人认为自己很笨。
在开展业务时,由于对很多事情不了解,我不敢去问别人,也不敢积极沟通,担心会遭到质疑和否定。
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是虚荣心在作祟,害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但仔细想想,这种心态其实是人之常情,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小学、初中、高中,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形象,努力学习变成了一种不纯粹的途径。
当成绩不如人意时,挫折感会让我感到沮丧和失落,甚至会逃避现实。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虽然当时感到羞愧,但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不易。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逐渐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进入职场后,我学会了不懂就问,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再害怕遭受质疑和否定。
我知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沮丧失落是正常的,但不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短暂地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可以的,但我们要尽快走出来,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自己。
在职场中,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落,但最终我们会走出困境,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激励自己。
在未来的职场中,我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挫折,但我会从现在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用更辩证的思维来认识自己。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读后感》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书中所讲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让我对自己过往的经历有了全新的审视。
以前,我总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不好,觉得一旦出丑,就会被人笑话,这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比如那次学校的演讲比赛,我明明准备得挺充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可临到上台,看着台下乌泱泱的人群,我的心“砰砰”直跳,满脑子都是“要是忘词了怎么办”“要是讲得不好被同学嘲笑怎么办”。
结果,我真的在台上卡壳了,大脑一片空白,灰溜溜地下了台。
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责中,觉得自己就是个没用的人,根本不适合在公众场合发言。
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完全被固定型思维给困住了。
我把那次的失败当成了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定,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再说说我学骑自行车的事儿吧。
一开始,我觉得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的玩意儿嘛。
可当我真正骑上去,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不停地摔倒,膝盖都磕破了,手肘也擦出了血。
每一次摔倒,我心里都有个声音在说:“算了吧,你根本不是骑车的料。
”可另一个声音又冒出来:“再多试几次,说不定就会了呢。
”在这个过程中,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就在我脑子里不停地打架。
有好几次,我真的想把自行车扔一边,再也不碰它了。
但每次看到小伙伴们骑着车在我面前欢快地经过,我心里又特别羡慕。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练。
我仔细观察别人是怎么保持平衡的,怎么控制方向的。
我发现,他们的身体会随着车子的晃动微微调整,眼睛一直盯着前方。
我照着他们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摔倒了,就拍拍身上的土,扶起车子继续。
慢慢地,我能骑出去几米了,然后是十几米,几十米……当我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地穿梭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我被固定型思维主导,认定自己就是学不会骑车,那我可能永远都体会不到这种快乐。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这样的例子。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读后感》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脑袋像是被狠狠敲了一下,清醒了不少。
书里一直在强调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没法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的。
这可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儿。
那时候,我看着邻居家的小孩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心里羡慕得不行。
于是,我缠着爸妈也给我买了一辆。
新车到手,我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就想骑上去威风一把。
可没想到,这玩意儿看着简单,骑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我刚一上车,还没蹬两下,就摔了个狗啃泥。
这一摔,可把我的自信心摔没了一大半。
我坐在地上,看着那辆自行车,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也太难了,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是骑车的料啊?”这时候,固定型思维就在我脑子里占了上风。
但是,看着别的小朋友骑得那么溜,我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我咬咬牙,从地上爬起来,扶起自行车,继续练。
可接下来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我一次又一次地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每次摔倒,我心里那个固定型思维的小恶魔就会跳出来说:“别费劲了,你不行的!”而那个成长型思维的小天使也会努力反驳:“再试试,多练几次肯定能行!”就这样,在两种思维的不断拉扯中,我磕磕绊绊地坚持着。
有一次,我又摔倒了,疼得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我生气地把自行车一扔,大喊道:“我再也不骑了!”说完,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这时候,爸爸走了过来。
他没有责备我,而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别灰心。
学骑自行车哪有不摔跤的?你看,你每次摔倒不都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吗?比如这次,是因为你上车的时候太着急,没有掌握好平衡。
只要咱们总结经验,下次注意,肯定能进步。
”爸爸的话让我冷静了下来。
我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于是,我擦干眼泪,又扶起了自行车。
这一次,我没有着急上车,而是先在心里默默地回想了一下之前摔倒的原因,以及爸爸给我讲的技巧。
看终身成长有感心得(精选5篇)

看终身成长有感心得(精选5篇)看终身成长有感心得【篇1】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
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大体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群会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
而成长型思维会认为只要正确的方向,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绩。
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确保自己顺利的完成以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挑战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聪明的。
而成长型思维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通过不断的挑战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这次做不好,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
家里的老人总喜欢夸小孩子好聪明啊,比你妈妈小时候要聪明很多。
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
给他一个数学题,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大发脾气说,太难啦,我不要做。
这就是固定思维带给我们的,我们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会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
所以我对小孩子这样说,一个人成功靠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正确的方向,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你看这道减法题目,你这次不会,妈妈告诉你做题的方法,然后你再试着自己做,再多做两道题,你就会发现,题目会变得简单,或者说叫熟能生巧。
伟大的运动员绝对不能只靠天赋,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长型思维不一定会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问题在于,一是称赞的方式不对,在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孩子会不自觉产生固定思维,不相信能力可以培养。
二是遭遇挫折的反应,面对孩子偶尔的失败表现过于在意,孩子会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忽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
三是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高分数,各种死记硬背,其实已经背离了成长型思维,不恰当学习方法,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识的堆砌。
看终身成长有感心得【篇2】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MIND 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文标题是《终身成长》,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终身成长》
读书心得
当前,“成长型思维”在教育届很流行。
“成长型思维”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
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是一种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思维的表现是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人的性格、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努力获得成长。
这些类型的孩子更多关注努力的过程,享受努力的过程。
他们会从成功或者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然后重新出发,获得新的成长。
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注定的,即使努力能力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
这种类型的孩子过多的关注眼前的成功或者失败,而忽视问题的解决。
这种类型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逃避。
这件事有难度,很犹豫,怎么办?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会说这件事不是我的强势,我做起来有难度,其他人会做就让他们做去吧。
而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这件事有难度,我可以花更多
的时间来尝试,万一我挑战成功了呢。
我也可以向这件事做得很好的朋友汲取经验呀。
我的班级就存在着这两种思维的孩子。
周三下午第一节是荔壳记忆课程,这节课的主题是运用奇象联想法记忆无规律的词语。
随着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了能力的提升。
奇象联想法对应的是30个无规则词语的记忆。
当孩子们看到屏幕中出现小雨、毛毛虫、英语书、出头、卡车、叶子、核桃等30个词语时,好多同学流露出了惊讶和胆怯的表情。
我说谁愿意来挑战一下?不要去想结果,结合我们刚才的记忆方法,我们试着去记忆,我很期待你们给我带来的惊喜。
大部分孩子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样子。
只有1个孩子,他说我记不住,就是记不住,我再次劝他去记忆,他沉默了虽然还是有一点退缩的意味。
3分钟很快过去了,班里有15名同学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30个无规则的词语,有5个孩子能够把这30个词语倒着背下来。
也有一些同学错了几个,但我知道这个结果是出乎孩子们的意料的,因为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光彩,那是一种自信和成就感。
而那个不愿意去尝试的孩子,最后背会了18个词语,他背完的那一刻,我说:“你好厉害呀。
你看你说你一个也背不下来,可是背了18个呢,你都不知道你自己这么厉害吧,真为你高兴。
”这个孩子不好意思的笑了,我想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迈出步子去尝试的吧。
我犯错误了怎么办?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可能会说“唉,我又犯错了;我就是这么笨改变不了的;我做不到我放弃了”。
而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会说:“没事儿的,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我可以从这次错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次我就不会犯错了;我再探索其他方法吧,如果第一种方法不可以,我再尝试另外一种方法吧。
”成长性思维的孩子永远在寻找方向,走在前进的路上。
“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是我们班的班规之一。
去年三年级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定下这个班规。
因为我看到孩子们对于订正错误存在一种无视甚至是反感,他们追求的是每次都能够写100分,对于错误不感冒。
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对于我们遇到的错误,我们要把他当成一次进步的机会,我们理应感谢这次错误让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正视问题,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获得进步。
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视错误。
现在每当孩子遇到订正卷子或者词语的时候,我就会先问孩子,错误是?孩子们会迅速回答我,是最好的进步机会。
孩子再这样观念的引领下,他们在变化着,成长着。
我尝试了,也完成了,这样就够了吗?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会说,我完成了就这样了,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而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会说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我再总结总结争取下次能够做得比这次还要好。
三年级对于写作文时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自从我启用星级评定之后,孩子写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每次写作文我都会准备一张作文纸,让孩子平平整整的放在桌子上。
明确的告诉孩子:“本次作文整体5 ☆,内容3☆,字体2☆”。
综合得分4☆的作品展示在后面的优秀作文榜单上。
孩子们写作的时候态度认真了,字体也在渐渐的进步。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级低的时候,会主动找到我,“老师我这次是内容扣分了还是字体不够好呢?”当把意见给孩子说了之后,孩子真的开始往好的方向在努力了。
成长性思维关注方法,关注方向
成长性思维让我们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揪着孩子的问题不放。
还记得听写的时候,孩子没有带笔。
以前我会批评孩子为什么这么粗心,现在我会问班里的孩子。
“A没有带笔怎么办呢?”孩子们都会很积极的说“先用别的笔或者赶紧借一只笔就可以了。
”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
与此同时,关注孩子的发展方向同样重要。
从对孩子的评价来说,对于上课不听课的学生,当他们说话的时候,专注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说“A同学准备开始学习了;A同学正在调整学习状态;C同学准备坐端正了。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孩子能够迅速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始专注
学习。
因为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鼓励,鼓励孩子开始专注学习了。
成长性思维让我的孩子们不断获得了成长,其实孩子们获得成长的前提是老师的先成长。
成长性思维让我不断的反思,更多的关注方法,不再停留在对于问题的自怨自艾当中。
在细节中践行成长性思维,在发展和成长的路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