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追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戴目校长!向中国聋教育的先行者致敬!

【追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戴目校长!向中国聋教育的先行者致敬!中共党员、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聋人协会主席、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原校长戴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3月3日7时20分逝世,享年93岁。
特教同仁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我国聋教育的先行者戴目先生!戴目先生与学生在一起戴目先生出生于1925年,年幼时被江南一户殷实之家所收养,养父以悬壶济世为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
戴目先生8岁时罹患重病,经过抢救虽然起死回生,但从此留下了失聪的后遗症。
原名戴天赞的戴目先生感到自己从此将以目代耳,遂改名为戴目。
戴目先生耳聋后,为人厚道的养父并没有嫌弃他,而是送他到上海私立的福喑聋哑学校读书。
青年时期立志从事聋人教育事业戴目先生16岁从聋童学校毕业时,面临职业的选择。
当时养父希望他能拜师学画,学得一技之长以成名成家,可以自立于社会。
但戴目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却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因为他认为“学画画固然可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会有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愁不能温饱。
但做一个聋哑学校教师,可以为众多的聋哑同病免除文盲之苦。
”因此戴目先生开始虽然遵从父命,师从著名画家张充仁先生学了一段时间的素描,但随后便没再学下去,于1942年春,到中华聋哑协会附属聋哑学校(今为上海市第四聋校)应聘为“助教”。
翌年春,在蔡润祥老师的推荐下,应聘到杭州一所私立聋哑学校教书。
学期结束时,戴目先生因病辞去教职回到上海。
同年秋,又应聘到无锡县私立惠喑聋哑学校任教。
期间,当戴目先生回家看到与自己同样失聪的孩子无处上学时,便萌生了在家乡常州开办一所聋校的想法。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梦想,1943年秋至1944年夏期间,戴目先生便经常往返于无锡和常州之间。
平时他在无锡教书,每逢周六下午没课,便匆匆搭火车去常州与费耀奇、杜家瑞等同道一起商量筹划办学的事情。
经过大半年的辛苦努力,1944年10月终于创办了“武进县立民众教育馆聋哑教育班”(今为常州市聋人学校),首届招了18名聋生。
张海迪特殊教育事业的奉献与创新

张海迪特殊教育事业的奉献与创新特殊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千万万特殊儿童成长的事业,而张海迪作为中国特殊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无私奉献与创新实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张海迪的故事为线索,探讨他在特殊教育事业中的突出奉献与创新,并对他的事迹进行赞美与反思。
第一部分:张海迪的奉献与初创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特殊儿童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殊儿童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排除在常规教育之外。
然而,张海迪凭借着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与同理心,毅然决然地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奉献。
张海迪在金陵区的一个普通小学任教,发现学校里有许多特殊儿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常规教育。
他深感这些孩子需要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于是决定创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
他不仅自费出资购买了学校的校舍和教学设备,还自己编写了一套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教材,同时还组织了一支志愿团队来支持学校的日常运营。
张海迪的奉献和创新打破了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二部分:张海迪的精神与力量启迪张海迪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质,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人心,更启发了无数人。
他的努力和希望表明,尽管特殊儿童面临诸多困境,他们也有机会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潜力。
在张海迪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
各地相继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志愿者团队也纷纷组织起来,为这个群体提供支持和关怀。
张海迪的精神和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使得特殊儿童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第三部分:张海迪创新实践的案例分析张海迪不仅在特殊教育领域展现了奉献的精神,他的创新实践也为特殊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几个张海迪创新实践的案例分析。
首先,张海迪注重提高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
他鼓励学生养成自我照顾、自我管理的习惯,比如让学生自己扫地、洗衣服、做饭等。
通过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他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吴燕生:中国聋教育的主要先驱者

学制度规范、办学条件良好、办学师资上乘的名校了。1937年7月,日本发动“七七卢沟 桥”事变,早在沈阳工作期间就已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吴燕生,毅然离校奔赴延 安参加革命。
第三段是从1955年到1958年,吴燕生担任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 。奔 赴延安后吴燕生主要从事革命的保育教育工作,建国初期,他在东北主要从事工农干部 教育。1955年,组织上考虑到他在建国前有两次创國噪疼的宝贵而难得的经历,特别把 他从东北上调中央政府内务部,担任中国聋哑人福利荟领导。吴燕生再次回归到他早年
特教文物背后的故
吴鹽生:中国曇教育的主要先驱者
讲述人:马建强(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编审)
吴燕生(1900—1958),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中国聋教育的主要先驱者。他生于北京,早年家境 贫困,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家打工。1919年,山东齐 鲁大学毕业生杜文昌创办了北平私立聋哑学校 ,当 时吴燕生就住在这所学校里,每天耳濡目染聋教育, 他觉得办聋校既神奇更伟大,遂立志投身聋哑教育。
特殊教育发展简史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 另一位开创中国盲﹑聋教育的重要人物是张謇 (1853-1926),他是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 家。他在参观了日本的盲哑学校后,称赞:“彼无用 之民犹养且教之使有用乎。” 并决心创办聋校以 及专门培养聋教育教师的机构。1916年终于在南 通狼山创立了南通盲哑学校,成为近代最早由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在举办特殊学校 的同时,他也重视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在 盲哑学校附设了师范班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然而要使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成为人们普 遍接受的原理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他们 仅仅解决了这些特殊人是可教的问题,却 并没有很好地回答如何教并教好他们的问 题。因此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中还涌现了一 些实践家 。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最早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是以个别教育形式开 展的,例如1799年人们在法国阿维隆的森林里发 现了一个叫维克多的野男孩,由于长期脱离人类 社会,他成了典型的痴呆患者,当时的一名法国 医生伊塔(Jean Mare Itard,1775-1838)尝试对其 进行教育,他从教维克多分辨冷热、物体和物质 的感官训练着手,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水 平,并将自己的教育方法汇编成《阿维隆野孩维 克多》一书,虽然他的努力未能使维克多成长为 正常人,但作为人们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较早的 尝试,他的教育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
• 他进一步指出智力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动态发展的。如他说:“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 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 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 这 就为开展智力落后者的特殊教育提供了依据,他 根据对这些儿童特点的认识,还提出了对智力发 展落后者进行教育的一些方法,如将才智不同的 学生混合起来,使优秀学生可以帮助落后的学生; 精简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开发学生 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加强感官 训练等主张,都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学习的。
全国教书育人模范刘佳芬事迹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先进事迹全国教书育人模范刘佳芬事迹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记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XX年9月18日,特殊教育国际交流大会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一位来自中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给来自世界各地的XX多位特教专家作报告。
她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会议主办方破例将她的发言时间由原定每人25分钟延长至50分钟。
这位把浙江宁波一个区属学校的特殊教育创建成“中国样本”并成功推向世界的中国代表,就是国家智障教育康复常务理事、浙江省智障教育专家成员、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20年里,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与温柔,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
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聋哑学生实现了100%就业,智障学生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
”这是刘佳芬1991年8月来到象山县聋哑学校担任副校长时给自己的警示。
20年来,她始终把每一个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手心里的宝。
XX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来报到。
她和4个年轻教师去西郊的华家道地村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
小君一周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生活不能自理。
之后,刘佳芬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家里”的决定。
“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被写进了宁波特教历史。
XX年的一个冬天,时任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的刘佳芬看到别的孩子都到食堂吃饭去了,唯有一个姓唐的学生拿着从家里带来的饭盒,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这么冷的天,饭菜多凉啊!刘佳芬找到班主任周静燕一问,才知道这个中度智障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连食堂的伙食费也交不起。
“不行,这对孩子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以后她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
”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连续被扣了3年,直到这名学生毕业后,周静燕才把实情告诉了她。
引领特教发展,造福特殊儿童--追忆程益基同志的特教人生

引领特教发展,造福特殊儿童———追忆程益基同志的特教人生●丁勇2018年12月3日,中国教育学会特教分会顾问委员会原主任、江苏省特教专委会名誉理事长,国家聋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研制组组长、国家聋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程益基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他所心系的特殊教育师生、他所投身大半个世纪的特殊教育事业。
今天,在“办好特殊教育”的历史新时期,传承和弘扬程益基的特教思想和精神,探索与总结以程益基特教思想为标志的江苏特教学派特色,我辈责无旁贷!程益基1964年从扬州师范毕业后,被分到扬州特校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这为他日后的行政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特教实践经验。
1983年,程益基调到江苏省教育厅工作,具体分管特殊教育和小学教育。
程益基主政江苏特殊教育事业的20余年,是江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江苏率先在全国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以下简称“普九”)和教育现代化工程。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程益基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具体组织实施了江苏残障儿童“普九”、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随班就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
在他和江苏特教同仁的努力下,江苏特教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退休以后,程益基又先后出任国家聋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研制组组长和国家聋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主持了国家聋教育课程中八个学科的课程方案的编写以及聋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
可以说,程益基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重要的开拓者、推动者、引领者和组织者。
一、组织实施江苏省残障儿童“普九”工程,为残障儿童的成长和幸福未来奠基程益基调到省教育厅工作期间,正是我国及江苏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时期。
在一个世界上学龄人口数巨大的国家实现“普九”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而在当时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很不均衡,不少县没有特校责任编辑:练鹏燕程益基同志5的情况下,让适龄残障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项极具挑战性又十分伟大的任务,程益基走遍了江苏每一个县和许多乡镇,详细了解适龄残障儿童人数和入学情况,制定了江苏残障儿童“普九”计划,并积极落实每30万人口建一所特校的政策要求,推进随班就读实验,将残障儿童“普九”纳入全省“普九”目标责任制和政府督导检查制度,确保了我省适龄残障儿童同步于1996年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普九”目标。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
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
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就开始倡导特殊教育的发展。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开始投资建立特殊学校,并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这些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虽然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和支持,相信中国的特殊教育会越来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
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1837年谢根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弱智教育学校。
庞塞的特殊教育思想:庞塞·德·利昂(Pedro Ponce de Leon),(1520-1584),西班牙人,原本是一位修士,在马德里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修道院建立了一所聋童学校,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聋童教师”。
庞塞是第一位成功的特殊教育家,人类在1578年有了真正意义的残疾人教育。
庞塞主要教育聋童学习口语,他的学生全是能雇得起私人家庭教师富裕贵族的聋孩子。
一些聋童在他的教育下,学会了西班牙文、数学甚至占星术。
在教育聋童的过程中庞塞也利用手指和手势帮助聋童学习,这些手势可能是后来字母手指语的早期渊源。
庞塞大胆对聋童进行教育,他的教育成果改变了15世纪前人们认为聋人头脑简单、聋人不可教育以及不能被基督挽救的落后观念,开创了聋童教育的先河。
洪仁玕的特殊教育思想:洪仁玕(1822年-1864年)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作《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王于提出要借鉴西方的特殊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残疾人实施教养或教育:“兴跛盲聋哑院。
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政治家第一次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兴办特殊教育的主张’对于中国的特殊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遗憾的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这一政策并未及展开和实施。
然而,《资政新篇》中所提及的特殊教育思想及举措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它是中国的政治家系统思考残疾人教育的思想总结,蕴藏着公平、公正的朴素人文精神和相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是近代国人系统思考和开展特殊教育的肇始之作。
郑观应的特殊教育思想:晚清时期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实业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观应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出发,逐渐形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他阐述了关于教育改良的思想,其中也提到了他的特殊教育观。
郑观应强调一种新式教育,在新式教育中不论贫富,男女儿童从小就应该接受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否则其父母就会获罪。
他十分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等。
他非常赞赏德国在教育上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论男女贫富,从小就得一律入学,甚至“更有农政院,训警院、训聋喑院、训孤子院、训罪童院。
务使国中人无一弃材,均有裨于公私,以广其用”。
也就是说,即使是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也要和正常的人一样一起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人无一弃材,实现“国无不学之人,则贤才不胜用”的良好局面。
应该说,郑观应的新式教育思想已经蕴藏着全民教育的雏形了。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 198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受教于克伯屈、孟录、桑代克等名师。
主要有:《儿童研究纲要》、《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我的半生》等。
陈鹤琴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实践始于对特殊儿童的思考。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儿童心理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提出创办上海儿童辅导院,他的特殊教育实践有一条清晰的路径。
陈鹤琴首次提到有关特殊儿童的问题,始于1925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该书第22章“特殊儿童:耳聋和口吃”,专门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耳聋儿童和口吃儿截心理的研究,也介绍国外聋哑教育的历史和训练聋哑、矫正口吃的方法。
在这部著作中,陈鹤琴将当时的聋哑教育分为三种,即“手言”、“口言”和二者兼用。
他评价到:“我们中国人没有想法去教聋哑,欧美各国对于聋儿的教育甚为注意。
”这反映了他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视。
、1935年8月,陈鹤琴在《新闻报》上发表了《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一文,提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9大宏愿,其中第一、第二宏愿是有关特殊儿童的。
他说:一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二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能够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陈鹤琴的这两点祝愿充分表达了他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以及通过教育达到发展自我从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民主主张。
1947年,陈鹤琴在《活教育》第4卷7、8期发表的《中国儿童教育之路》一文中,呼吁政府重视特殊儿童教育,主张国家担负起当时2700多万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在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系。
此后,他在《低能儿童之研究》(1948- 1949)、《特殊儿童教育在美国》(1949)、《<活教育一特殊教育研究专号>卷头语》(1950)、《关于类似白痴、天才的儿童答林士骧、陈淑贞》(1951)等文中,继续提倡发展特殊教育。
陈鹤琴从事特殊教育的实践始于1947年。
同年3月,为了实现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理想,陈鹤琴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并亲自兼任院长。
现在这个辅导院改名为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至今,这个学校的学生还用两个手指比成鹤嘴的样子,表示自己的学校是陈鹤琴创建的。
陈鹤琴认为特殊儿童教育就是对特殊的儿童施以有效的适当教育。
而他根据国外的做法,将特殊儿童具体分为七类视觉缺陷儿童听觉缺陷儿童语言缺陷儿童肢体残缺儿童、问题儿童、低能儿童,以及天才儿童。
他认为:残疾儿童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凭借教育的力量,可以把他们教育成为有用之人。
依据传统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这些有生理和精神缺陷的儿童都是废人。
但陈鹤琴却指出这些儿童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却是残而不废的:“借教育的力量,可以把他们变成有用的人。
这是何等可喜的事啊。
”经过对特殊儿童施以有效适当的教育,可使其达到“做人、做中国人、世界人”这一活教育的目标。
他主张:身为教育者应以各种方法使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在可能的范国内,实现普遍的教育目标。
而对那些有着严重残疾的儿童,则应依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济与收养。
1936年6月生,辽宁沈阳人。
1956年8月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研究盲、聋、弱智和言语障碍儿童教育,1961年7月回国。
先后在北京二聋和四聋从事弱智和聋童教育工作,1979年底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特殊教育教研室,首次在高校开设“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心理”课程。
1986年建立特殊教育专业,任教研室主任至1995年。
1988年间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兼任中心主任至1997年。
曾多次应邀赴美、俄、英、挪、意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参加会议、讲学和访问。
现任特殊教育专业教授,《特殊教育研究》主编。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译、编、著作有:《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缺陷儿童心理》、《聋童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辞典》、《学说话》等。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和“曾宪梓奖”,论文和著作多次获优秀成果奖。
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1、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已对残疾现象有了很大认识并对个别残疾的称谓加以区分,如“疾目”(盲),“疾耳”(聋),“疾言”(语言障碍、失语症)。
2、商代出现的“瞽宗”,是盲人教育的场所;西周时期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之一,也可能是“世界上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3、西周时期,残疾人已被纳入政府管理体制中,由地官司徒负责其事务,对残疾人实行“宽疾”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统治者推行“惠民”政策,有助于残疾人的生存。
5、汉朝皇帝开始实施向残疾人赐谷的政策并逐步成为定制。
7、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神童教育,始于汉代的童子郎,盛于唐宋时期的童子科,终于清代的童试,是我国古代对神童考选的重要制度形式。
8、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南朝齐文惠太子、竞陵王萧子良创设专门收容鳏寡孤独及癃残等病患的“六疾馆”。
9、隋唐时期,储粮救荒的仓廪制度得到发展,并创建“悲田养病坊”,对残疾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10宋代创建福田院、居养院,收养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乞丐等。
11、元朝在各地建立济众院、养济院,赈济鳏寡孤独废疾者,设立惠民局,为贫病者提供医疗救济。
12、明朝建立养济院和惠民局,救济残疾人.13、清代创办普济堂作为养济院的补充,救济鳏寡孤独贫病者。
14、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王于在《资政新篇》中,第一次提出把特殊教育作为国家的治国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