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文体特征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表现出来(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高考语文小说的文体特征知识讲解

小说文体特征、考点考纲内容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满分必备攻略高考考什么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而服务的。
第一讲小说的文体特征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3、乡土小说
•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 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 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 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 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 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 第一是作家以批评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 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评。
• B .“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也许有”“但也 未必”“说不清”这几个词。总之,“我”并没有给祥林嫂确切的答 案。
• C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碗是空的,说明人们对祥林嫂的故事 咀嚼鉴赏以后变得冷漠,不再对她同情施舍。
• D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表现出祥林嫂已经沦落成一个 乞丐的悲惨地步。
科幻小说的特点:
( 1)用空想的情势,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 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 (2)内容交错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 (3)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让读者间 接了解到科学原理; • (4)扎根于社会现实,反应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 (5)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 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 (3)结构严谨,结尾新奇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 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 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 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 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2、科幻小说
• 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空想” 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 “科学空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 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 言性”。
高考语文复习 第3板块 专题3 小说阅读 考点4 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

考点四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考试说明》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大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特征主要指小说的虚构性、选材组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
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近两年是热点。
设题角度一理解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相关知识|理解重要词义、句意,首先要理解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此外,还要注意有无“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方法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这类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注意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即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便消失的含义。
2.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3.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对词语和句子含意的理解,一要解释其表层义,即字典上的意义;二要解释其深层含意,即在语境中的含意,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世说新语》文体特征分析

谈对《世说新语》叙事和文体特征的认识摘要:《世说新语》采取分类系事的体例,篇幅短小,截取精彩片段,记载轶闻隽语,在杂记体的基础上,另立一派,自成一体,形成所谓“世说体”。
《世说新语》体现着叙事艺术从史传向小说的过渡,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世说新语;叙事;文体一、《世说新语》的叙事特点《世说》记述了魏晋间王室贵族和世家大族的上层人士,兼及士庶僧徒,尤其是文士的轶闻逸事。
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世说新语辩证》中提到:“刘向《世说》虽亡,疑其体例亦如《新序》、《说苑》,上述春秋,下纪秦汉。
义庆即用其体,托始汉初,以与向书相续,故即用向之例,名曰《世说新语》,以别于向之《世说》。
”①《世说》在文体上吸收了“语”(《论语》)、“说”(刘向《说苑》)两类相近而又有所不同的文体特色,《世说》的划分具体情况不清楚,但从《名宦》等门类来看,应也是以事为门类来划分的。
《世说》中的门类划分主要按人物的品行、性格,分上中下三品的等第进行,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识鉴、品藻、容止、任诞等,全文共分三十六篇(门)。
不管三十六门的“门”有何作用,单看名字如“德行”、“言语”、“文学”、“夙惠”等就知道这种分类跟人的性情有关,或者说按人物性格分的类。
这就限制了《世说》叙事的主旨必须在人物性情的范围内,所叙之事不得不涉及人,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世说》只谈人事,很少有志怪色彩。
一门隶属若干事,对《世说》叙事的规模也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可能长篇累牍。
如《言语》②:满奋畏风。
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在故事中,满奋的乡里字号、仕官家世等信息均没有叙述。
《世说》往往略去时间的背景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只截取一个片断,描摹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与史传式结构迥①原见于《汉书·艺文志》,本文转引自王兴康著《论语:仁者的教诲》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页。
小说的文体特征

情节作用:
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的双方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
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 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 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的必 然结果。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 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小说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6、奠定情感基调。
4、解读小说的主题
1、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
(3)、环境: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
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 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 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都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 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它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从描写角度看人物塑造的方法:
小说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 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刻画 人物常见的五种方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 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 绘。又叫侧面烘托。
三要素看出作者的创造动机,从而把 握小说主题。 掌握情节结构。 了解典型环境。 分析人物形象。 ④揣摩描写手法。
说明文写作文体特征

说明文写作文体特征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 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 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
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 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文本没有的内容,造成对内容 的曲解,或无中生有。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 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整体替代局部、现实 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 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 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 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 去,干扰判断。
[技法点拨] 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 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 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 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
三、平时则留意一下论述的技巧,学习借鉴对这些安排的分析 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
【学习内容】
一、“说”的文体特征。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
【分析讲解】
一、“说”的文体特征
我们主要从语言与写法、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阐述:
1、“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
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
格。
2、“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
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3、“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
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
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
4、“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
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
说》、《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
就
属这一文体。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
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进一步体会“说”的文体特征。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爱莲说》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归纳总结】
总之,“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种。
其主要特点:1、内容上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
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托物寓意的特点。
2、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其核心是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