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细则

附件2:重庆邮电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细则一、参赛对象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二、作品类别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参赛者仅限本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6 个学科内。
3.科技发明制作:分为硬件类科技发明制作(A 类)和软件类科技发明制作(B 类)。
三、作品申报1.申报作品分为个人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作者,需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其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
申报作品的作者超过三人,或者未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均须申报为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2.凡有合作的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为研究生作品和本科生作品。
3.申报作品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填写申报书,并按时上交申报书及作品。
4.学术论文字数在8000 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字数在15000字以内。
5.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和数学建模竞赛论文不能申报参赛。
四、作品评审1.初审(初赛):各学院组织初赛,聘请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按规定数量确定上交复赛作品。
2.复审(复赛):团委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确定进入终审的作品,评选出优秀奖和部分三等奖作品。
3.终审(决赛):对入围决赛的作品进行评审或公开答辩,按作品分类分别以入围作品的10%、30%、60%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4.评审原则:在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层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五、时间进度1.2014 年9 月22 日—26 日,各学院上交复赛作品(技术报告、作品实物或模型)及申报书。
2.2014 年10 月8 日—10 月20 日,校团委组织复审(复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

费延坤 郝青 梁超
王馨语、张 倩、张玉晨、李淑 欣、毛雪莹
黄雨竹、张 珊、张梦凡、侯玉 石、陈晓雨、谢美诗、王鹏贻、
张天文、魏晓东、彭一航
戴 来、裴忠昊、高孟岳、刘 锐 、田新超、吴 冕、张雅情、李 徐斐、庞晓旭、孟玲琦、韩广莲
、姜雨涵、贾明青
王宏智
曲 斐、吕惠洁、宋 婷、吴明惠
农业管理2018级研究生 王宏智
论文
9
管理学院
“互联网+”时代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 思考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 会调查报告和学术
论文
张国振
10
管理学院
聚焦冬枣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以山 东省滨州市沾化县为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 会调查报告和学术
论文
王程程
11
经济学院(合 作社学院)
新型农业的致富之路--对山东省合作 社发展现状的调查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 会调查报告和学术
英语1701班
熊伟
财管1603班
杨焕玲
隋大伟、王剑锋、张鉴、孙 阳
赵美洁、万振鹏、郭宇鹏、刘方 正、田相洁、渠 遥、宫笑笑
李世永 王中辉
农林经济管理1602班 丁慧媛
农村区域发展(合作营 销)1701班
贾光辉
苏 梦、王 明、关晨杰、周小倩
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 济)1601班
马龙波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1501班
论文
常增村
外学术科技作品入围决赛名单公示 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主持人 专业班级
指导老 指导老 师1 师2
虚拟1501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李旭兰
梁红
团队成员
张鸣珠、袁 莹
园林1702班 虚拟1702班 园林1705班 风景园林1603班 物流外包1602班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数学院
线性五边形链的基尔霍夫 指数
张文文
王建军孙凯光
3
数学院
关于u型通道空间节省的 优化设计问题
朱钦佩
刘粉香
4
环境与 材料工 程学院
二氧化钛自清洁光催化材 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刘霞
高修涛
5
环境与 材料工 程学院
关于提取蛇毒废液的处理 方法研究
宋晓博
王静范开伟
6
化院
几种含漠类错稀的结构和 性质的初步探索
人文学 院
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 冋题的路径”调查报告
刘文佳
6
Hale Waihona Puke 人文学 院关于山东省城市与农村小 学家庭教育的调查比较
张娇娇
7
人文学 院
先秦诸了的通识思想
—兵学
苏昊
8
外国语
学院
轮轴驱动式自动擦拭黑板
王菁
王泽钦
9
土木学 院
烟台市中小学校舍地震安 全性调查
崔洪江
公常清闫业仿陈
英刘晓鹏王加辉
10
建筑系
胶东地区石住宅的传承与 创新
林清泉
王海蓬陈俊勇
10
海洋学 院
"Co-Y射线对琥珀酸产生 菌原生质体的诱变选育
杨艳艳
11
海洋学
院
海洋微生物产褐藻胶裂合 酶的菌株分离、筛选与鉴定
范洪辰
姜少丽于佳轶孟娟
12
土木学 院
基于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瞬 态瑞利波频散曲线
孔令召
陈建立
13
土木学 院
基于能量耗散的多轴应力 状态下混凝土损伤模型
孙从亚
庄秋扬
钟宜汤晓峰熊维康 黄昕达桓宪国霍国 铭
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

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小类:社会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介绍: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
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
(1)站在楚文化的视角,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
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掘汉绣的历史渊源。
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从文化的层面思考汉绣,认为主要存在“二元并存”现象。
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汉”、“苏”的并存,“雅”与“俗”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汉”与“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
(3)讨论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
大创申报书填写参考——“挑战杯”申报书填写参考范本(哲学社会科学类)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戏艺术源远流传。然而,同其他的传统文 化一样,木偶戏仍旧不得不面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尴尬局面, 在《掌上传奇——布袋木 偶戏》中, 通过展现布袋木偶戏,宣传布袋木偶文化,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掌上传奇——布袋木偶戏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掌上传奇——布袋木偶戏
来源: 第十一届“挑战杯”参赛作品
小类: 社会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十指能做天上人,掌上可出千古事”,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袋木偶戏被誉为“世界第 一流艺术”。同时,两岸的布袋木偶戏同根同源,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的 发展,更加深了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本作品意在用镜头记录和展示布袋木偶艺 术之妙处。
详细介绍: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布袋木偶戏是一朵奇葩。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 上千年,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 的声誉。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擅演武打、短打戏,动作轻快灵活,善于刻画鲜明的 人物性格,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的全身都有动作。因为演出时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 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戏偶的偶身极像“用布料做的袋子”, 所以民间称为布袋戏。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表演 时,以人的手伸人偶人躯体内,以食指为头部,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大拇指分别作为偶人的双 臂。木偶本没有生命,通过表演艺人灵活的手指便有了灵魂。指掌功夫是布袋戏表演艺术的关 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 而又真实。使人忍不住惊叹于这指间艺术之奇妙。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范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范文篇一: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B2.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说明: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篇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附件2:序号:编码: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学院全称: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竞赛组委会制年月说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 蓬勃范文网: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范文)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填写D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每表的说明部分不需要打印。
4.序号、编码由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类正式作品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正文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左右);科技发明制作类正式作品为研究报告,正文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篇幅应在10—20页(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左右),可附实物(模型)、产品(样品)、图纸、图片、现场演示文件、录像资料、鉴定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中试报告、检验报告、用户意见、专利证书等。
6.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竞赛要求统一报送。
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竞赛组委会咨询。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欢迎阅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篇一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阐述哲学社会科学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论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的充分阐释了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内涵特征管理体制对策哲学社会科学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我党和历代领导集体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特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生存条件及其变化的理论自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广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也涵盖了诸多相关文科学科。
而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等。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内在统一的。
两者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在关注社会存在的方式上两者是不一样的。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点,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进行持久的调查研究;第三、人才成长有自身的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不但需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第四、着文不难,出精非易;第五、探索具有曲折性和无穷尽性。
挑战杯知识问答

√
5.“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 技作品竞赛从哪一年开始举办( )
• • • •
√
A、1989 B、1990 C、1991 D、1992
6.“大挑战杯” 、“小挑战杯”分别 指( )
• A、“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 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B、“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C、“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 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D、“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竞赛的宗旨是什 么?
• 答: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 意进取、迎接挑战
什么人可以参加“挑战杯”竞赛?
• 答: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 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 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 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 术科技作品分为( )
• 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 社会调查报告两类作品 • B、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 文、科技发明制作两类作品 • C、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 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 • D、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 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三类作品
√
7.申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必须是()
• A、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一年内完 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 • B、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 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 • C、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一年内完 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 果 • D、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 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