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无线宽带救灾通信系统
Strix首推矿井采面无线环网通信系统

Strix首推矿井采面无线环网通信系统传统的井下通信系统采用有线的方式,只铺设到主巷道,采掘面没有很好的通信解决方案。
随着煤矿对通信要求的提高,现有的有线通信已无法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十分复杂,有线监控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还难以对瓦斯、煤尘、火灾、地压、温度、风速等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矿井环境参数实施全面有效和灵活的监测,不可避免地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建立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对有线监控系统难以监测的区域实施十分有效、实时和灵活的监测,而进一步将有线、无线系统相结合,构造统一、优化、共享的矿井综合安全信息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全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即铺即用”,随时随地可在矿井构建移动通信网络,方便流动接入,可实时把监控数据发至地面监控中心,极大地提高了调度和监控效益;并且在矿难的应急通信中,即使现有通信系统遭到破坏,也可利用无线通信设备快速组网,接收传输监控数据,动态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及设备作业情况,并保证地面指挥中心与井下抢险工作面的实时通信,提高抢险救灾、安全救护效率和搜救效果。
目前,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有超低频透地通信、中频感应通信、VHF漏泄通信等系统以及矿井蜂窝状WIFI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由于井下环境差,巷道分布多,干扰信号源多,现在大部分矿山缺少一种先进可行的矿山无线综合通讯网络,来满足矿山复杂、恶劣的环境下的高质量通信需求。
但是经过神华、中煤集团在其多处露天矿及井工矿的长时间使用,证明Strix Mesh无线网状网是完全可以为矿山提供高性能、多业务的通信平台。
Strix采用了业内独创的“多跳无线Mesh组网”技术,业内普通的Wi-FiMesh技术只能实现3跳以内的无线组网,Strix通信分站可以实现最大15跳的Mesh组网,10跳后带宽能达到10M以上,使得无线采区得以实现:在采区与采面的系统布置中,分站间完全通过无线Mesh技术组网,无需架设光缆,方便设备的安装、移动与维护,尤其适用于采面与掘进巷道。
无线通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

无线通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的《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求建设和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标签:无线通讯;井下;应用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根据国家安全監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的通知。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在灾变期能够及时通知人员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建设完善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都需设本安防爆电话。
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都需有直通矿调度室电话,在特殊环境如:工作人员密集区域、现场环境嘈杂场所,都需设有扩音广播话站,发生险情时,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一、系统总述基于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六大系统”的建设,在井上井下完善环网一体化的技术装备下,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新发矿的主干光缆环网,实现对全矿统一的有线和无线调度指挥。
此方案采用MTD-958dx软交换多媒体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为核心,此系统是当前煤矿最前沿的调度解决方案,本系统基于NGN(下一代网络),在煤矿工业以太环网的基础上建设,解决了”六大系统”中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的所有功能要求并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通话质量以及丰富的调度指挥管理功能。
同时解决了传统的调度设备只能处理音频信号,功能和业务都比较单一;因MTD-958dx软交换多媒体调度指挥系统开创性的植入各种多媒体模块,不仅可以向下兼容传统调度机基本功能,而且调度信息更丰富(如有电话呼叫调度时触摸屏上会有文字提示和语音提示),还可以处理视频、数据报表、传真、短信、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现代化的多媒体业务。
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运维管理
1. 设备巡检
定期对井下的无线通信设备进 行巡检,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2. 性能监控
通过专业的监控工具,实时监 控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如信号强度、通信速率等。
3. 故障处理
对于发生的故障,及时进行故 障定位、原因分析,并进行修 复,确保通信系统尽快恢复正 常。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 计无线通信系统方案, 包括选型合适的通信设 备、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等。
采购所需的通信设备, 并在煤矿井下进行设备 安装,包括基站、天线 、电源等。
对安装完成的设备进行 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 行,并进行初步的功能 测试。
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根 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必 要的优化调整,以满足 实际需求。
远程指导与决策
03
地面指挥中心的管理人员可通过无线通信系统远程指导井下矿
工解决问题,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04
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 的实施与运维
系统实施步骤
1. 需求分析
2. 方案设计
3. 设备采购与安装
4. 系统调试
5. 试运行与优化
首先,要明确煤矿井下 的通信需求,包括通信 覆盖范围、通信容量、 通信速率等。
负责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 进行监控、管理,确保系 统稳
通过井下基站发射无线信号,无 线通信终端接收并转发信号,实 现井下与地面之间的无线通信。
网络覆盖
利用网络设备构建井下无线通信 网络,实现井下各区域的信号覆
盖,确保通信畅通。
系统管理与维护
通过管理系统对井下无线通信系 统进行实时监控、故障排查、安 全管理等操作,确保系统高效、 稳定运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
无线通信系统可实时传输安全监测数据,一旦检 测到异常,立即向矿工和地面指挥中心发出预警 ,确保矿工安全。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应急通讯联络系统

1.3.3 小灵通系统组成(4)
无线手机: 负责整个系统设备及人员检测 数据的管理、分站实时数据通讯、 统计存储、显示、查询打印、画 面编辑等任务。具备双机热备功 能
1.3.4 关于小灵通退市
“2009年2月初,工信部向中国电信、联通等 三 大 运 营 商 发 文 , 明 确 要 求 所 有 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 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TD-SCDMA 系统产生有害干扰。”
1.4.1 矿用WiFi无线通讯系统构成
系统构成: IP PBX软交换设备 网关设备 矿用无线通信基站(接入点AP) WiFi手机 井下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
1.4.1 系统拓扑图
1.4.2 WiFi技术介绍
WiFi原本是一种关于无线局域网范畴的商业 认证名称,目前已成为IEEE 802.11系列标准 的别称。 WiFi标准工作在2.4GHz的免费频段上,传输速 率可达54Mbps,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无线标准。
1 井下主干网络平台的建设 主干网络可以是井下工业以太环网,GEPON无源 光网络,也可以是由AP级联组成的简易网络传输 通道。
1.5 无线通讯系统的规划设计
2 井下AP基站的设置 对于直巷道可在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AP来实现 信号的覆盖,注意相邻AP应选择不交叉频点,至 少需要设置两种工作频点。
评述:1、在使用方面对于专网应用影响不大 2、由于缺少规模化应用,需要考虑维 修备件 的供应。
矿用WiFi无线通讯系统
1.4 矿用WiFi无线通讯系统 矿用WiFi无线通信系统是利用WiFi技术进行 无线覆盖,IP方式接入组网,SIP协议进行交 换处理的一种新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该系统每台基站可单独提供最高达54Mbit/s 传输速率的无线信号。有线部分采用百兆、 千兆以太网平台方式,可保证实时的传递语 音、数据、视频等多种数据流。 是目前唯一能够真正实现高速无线覆盖的矿 用多媒体无线传输系统。
矿用无线通信系统两种解决方案分析

矿用无线通信系统两种解决方案分析思绪在键盘上跳跃,关于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仿佛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分析两种主流的解决方案。
是基于Wi-Fi技术的矿用无线通信系统。
想象一下,在深邃的矿井中,Wi-Fi信号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地面与地下连接起来。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Wi-Fi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设备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覆盖范围广,可以满足矿井内各种通信需求。
一、Wi-Fi技术矿用无线通信系统1.优势分析(1)成熟技术:Wi-Fi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广泛应用,设备和技术都非常成熟,为矿用无线通信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障。
(2)成本较低:相较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Wi-Fi设备的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矿用通信系统的投资成本。
(3)覆盖范围广:Wi-Fi信号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在矿井内实现较广泛的覆盖范围,满足各种通信需求。
2.劣势分析(1)信号干扰:在矿井内,由于环境复杂,Wi-Fi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2)安全隐患:Wi-Fi信号易被非法接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们来分析第二种方案,基于LoRa技术的矿用无线通信系统。
LoRa技术是一种低功耗、远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其优势在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非常适合矿井这种复杂环境。
二、LoRa技术矿用无线通信系统1.优势分析(2)抗干扰能力强:LoRa技术采用独特的调制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合矿井这种复杂环境。
(3)低功耗:LoRa设备功耗较低,有利于降低矿井通信系统的能耗。
2.劣势分析(1)成本较高:相较于Wi-Fi技术,LoRa设备的成本较高,投资成本较大。
(2)技术普及程度较低:LoRa技术在民用领域普及程度较低,相关设备和技术支持相对较少。
在分析完两种方案后,我们来对比一下它们的性能。
从传输距离来看,LoRa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
在矿井这种复杂环境下,信号传输距离远意味着可以减少通信设备的布置,降低系统投资成本。
04-KT162矿用无线通信系统20150504

系统特点
• 采用以太网络和VOIP技术,可以多系统共用主体网络,可以自成网络,也 可以和矿井信息化建设(如远程控制、集中调度、安全检测、视频监控、 人员定位)共用千兆环网交换机和光缆,减少了施工量,节约资金。 • 系统支持有线无线一体化调度,大量节约矿方资源。 • 系统接入能力更强,呼叫接通时间短。 • 手机超长待机:待机时间72小时以上 • 系统容量大,最大支持1024个基站,一个基站允许16部手机同时通话,可 以群呼、组呼,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 系统组网采用树形结构,主干光纤网络为主,分支采用一对双绞线实现树 形组网,方便矿方施工及维护。 • 一个基站双向覆盖距离400米---800米(受天线馈线长度、环境湿度、巷 道空间等影响),一个基站标配2个天线。 • 基站按类型支持光缆、双绞线、网线等多种接入方式,基站全本安设计。
• • • • • • 输入电压:DC12V; 工作电流:500mA; 百兆电口:4个; RJ11电接口(本安)接口:2个; 传输方式:矿用双绞通讯电缆传输; RJ11最大传输距离:2km(0.8),3km(0.97) 绞距为3.5cm, 传输速率不小于10M。
7、 KT162-F3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
系统特点
• • • • 系统终端及传输平台均为本安设计,适用于井下任何环境。 系统可以支持点对点短信,点对多点短信,遗漏电话提醒,短信群发; 调度无人值守时,手机可以和调度电话进行绑定,同时振铃。 通讯定位二合一技术。二合一基站可同时接收和发射定位卡的信号及无 线手机的信号,在系统信号覆盖范围内,增加手机终端即可实现无线通 信的功能。
KT162矿用无线通信系统
概述
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煤矿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的通信联络, 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关于建设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强制性建设要求 ,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2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 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和《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件,无线通信系统作为 通信联络中的一部分建设内容,宜安装无线通信系统,安装的无线通信系 统应与调度电话互联互通。
WIFI技术在矿井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WIFI技术在矿井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WIFI的技术无线通信原理及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矿井应用中实现方案,总结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该技术在矿井井下无线通信中的发展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在煤炭行业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标签:WIFI 无线通信1 概述由于煤炭矿井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井下作业对生产管理有非常高的实时性要求,作为生产管理人员、电机车司机、皮带维护工和其它流动人员应能够与生产调度室及时取得联系,将生产一线的各种情况上报,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虽然煤炭企业对生产安全都非常重视,但事故的发生是不确定性的,事故发生后必须依据当时情况,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对井下人员进行紧急抢救。
但井上对井下人员的监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还很不完善,对于井下人员的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导致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井下人员的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以致会造成抢险不及时,有可能贻误对生命的抢救。
因而对于现代化的各煤炭企业,实现下井作业人员与调度管理员的实时通讯,使井上人员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开发建设煤矿井下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已成为各煤炭企业实现煤炭安全生产调度和保障生产人员安全的迫切需要。
由于煤矿井下的特殊性,制约了井下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我国井下无线通信系统一直主要靠引进吸收国外的相关技术,但随着近年来地面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科技研发的不断投入,新型的无线技术越来越多的服务于煤矿井下。
目前可用于煤矿井下的无线系统主要有:漏泄通信技术、透地通信技术、井下小灵通技术以及WiFi技术。
漏泄通信技术、透地通信技术信号技术陈旧,目前在井下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经不再应用,小灵通技术发展时间长,系统成熟可靠,造价低,近年来许多矿井都采用了此类的矿用无线通信方案。
然而今年2月工信部门发文,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所使用的频段也将被收回用于3G使用,因而使用较多的基于小灵通技术的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将面临新技术的更新换代。
井下无线通信的特点及运用

井下无线通信的特点及运用0前言目前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这就要求国家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逐步加大。
同时如何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井下发生事故时,就能凸显出这种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
但是,由于井下特殊条件所限,无线电波的传播遇到很大困难,如设备制造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携带不方便、使用范围局限性大,这些对于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探索研究。
施工中安全是一切的基础,质量是工程的重要保障。
对参加施工人员,要进行敬岗爱业的教育宣传,强化施工中的安全责任意识,上岗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为确保施工质量,从选材上、安装上严把质量关。
无线市话PHS系统为技术核心的通信系统, 经过合理设计改造,作为井下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来说,由于具备一些国家公众移动电信网络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可以根据煤矿安全技术标准的条件进行修改、设计,这样可以使技术移植从地而到地下,使得井下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成为可能,文中主要针对其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1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及技术优势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现在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于专门服务于井下工作地点、特殊行业的专用无线通信, 这种传统的通信系统早己经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生产需要。
再加上一些煤矿企业生产特点,比如,用户群落少,爆矿专用通信的需求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关注程度不是太高,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公众的通信水平。
通过一定的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能够使得无线市话PHS系统(亦称小灵通系统)应用于井下的特殊情况,通过一些核心技术的改造,可以大大提高井下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发展。
这样就能加快井下通讯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服务的水平与档次。
作为目前电信公网中成熟先进的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内核更容易掌握,其中的逻辑接口、系统标准、乃至主要结构与无线市话PHS系统相同,设备的兼容性不存在问题,与传统井下无线通信设备相比,具有明显技术优势[1,2]:(2)现代公众无线通信的高技术平台为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搭建技术平台,同时使井下通信装备能力水平得以提高,力争赶上地而的通信技术发展情况;(2)有线和无线的紧密结合,可以视为系统的无缝衔接,让用户在使用有线的基础上,利用无线调度的特点,保证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一致性,实现矿区信息通信技术与大众通信技术的结合,这样能够做到统一调度和指挥;(3)使用当前相关的无线通信设备,保证井下通信系统整体的可靠性,性价比也较为合适, 而且井下的个人终端能与大众通讯终端差不多,在方便性方面得以提升,大大提高了井下无线通信的技术发展;(4)通信网络的设计统一,要求井下无线通信与地而的无线通信相一致,对于个人终端来说,在地而和井下自由漫游己经不是问题,接入公众通讯网也成为可能;(5)支持高密度话务,这就使得各种场所的覆盖基本达到要求;(6)大小功率基站混合组网(40mW、10mW);(7)小功率基站(10mW)远端供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无线接入点(AP):1个
设计方案
技术原理:
首先,井下无线宽带救灾多媒体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井下矿用多媒体应急救援终端设备采集音、视频和环境状态数据等多媒体业务信息;其次,这些业务信息通过ZIGBEE或WIFI无线链路、工业以太网或RS485现场总线接入到矿井无线Mesh网络;然后,这些信息通过矿井无线Mesh网络可靠无线传输到达矿用多功能无线Mesh网关。如果井下巷道长不超过3Km,则视频和语音信息可通过WLAN直接传到地面无线接入点(AP),并最终到达多媒体业务服务器和地面应急指挥终端。如果井下巷道长度超过3Km,则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均需通过工业以太网先传输到井下临时救援基地的矿用网络交换机,然后通过覆盖距离较远的井下光纤网络传输到地面应急指挥中心的网络交换机和多媒体业务服务器。此外,地面网络交换机(可用矿用网络交换机替代)也支持与地面应急平台终端和卫星通信系统互联互通。
井下无线遥控距离:≥100m(无遮挡)
(7)多参数测定器
一氧化碳检测范围:(0~1000)×10-6CO
甲烷检测范围:(0.00~4.00)%CH4
氧气检测范围:(0.0~25.0)%O2
温度检测范围:(0~100)℃,可过载到200℃
(8)矿用移动式读卡器
工作频段:2.4 GHz
并发识别卡数量:≤200
(3)矿用无线中继器
网络技术标准:IEEE802.11 b/g
无线通信频段:2.4 GHz
无线通信物理传输带宽:≥54 Mbps
井下无线中继通信距离:≥1.5Km(无遮挡)
备用电池连续工作时间:≥4小时
(4)矿用本安手机
工作频段:2.4 GHz
通信协议:IEEE 802.11b或IEEE802.11g,CSMA/CA,TCP/IP
主要用途:在矿井井下发生突发灾害或紧急事故后,提供矿方安全应急处置人员或各级有关机构的专业搜救人员快速部署临时应急通信网络及其系统设备,将灾害现场及受损状况转实时变成数据、语音或图像视频等信息,并通过支持多功能的井下无线宽带救灾多媒体通信系统传输到井下临时救援基地及地面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或现场救援指挥部,从而实现灾害或事故现场和地面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设备互联和多媒体业务信息的互通,供有关应急救援指挥的领导和专家们实时了解井下现场情况和指导救援工作的开展。
井下无线宽带救灾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仪器设备名称
井下无线宽带救灾通信系统
数量(台套)
12
价格()
经费来源(万元)
功能及用途
主要功能特点:救灾通信网络部署快捷和灵活、救灾通信无线传输距离远和覆盖范围广、无线网络扩展性强、电池连续工作寿命长、用户实际带宽吞吐率大、无线网络通信抗电磁干扰性能强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高;支持灾区环境甲烷、氧气、一氧化碳、温度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采集、监测、显示与无线Mesh网络宽带可靠传输;支持井下和地面救援人员之间以及救援人员与指挥调度人员之间双向语音实时通信;支持被困和搜救人员位置快速定位查询;支持无线通信网络节能休眠管理与远程遥控唤醒运行;支持工业以太网络、RS485总线网络、ZigBee Mesh网络和WiFi Mesh网络等多种网络通信技术标准。
充电电池电压及类型:10.8V/7Ah~9Ah密闭式镍氢蓄电池组
充电充满时间: 9小时(9Ah电池)
(11)多媒体业务服务器及调度台软件
硬件:防爆计算机或便携笔记本电脑
软件支撑操作系统:Windows 2000/2003/XP
数据交互模型:TCP Server和Client
编程技术架构和方法:支持.NET 等开放式架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井下无线通信距离:≥200m(无遮挡)
(5) ZigBee网络适配器
工作频段:2.4 GHz
串口通讯波特率: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可选)
无线通信物理传输带宽:≤250Kbps
井下无线通信距离:≥100m(无遮挡)
(6) 无线Mesh网络遥控器
工作频段:2.4 GHz
图1 井下无Biblioteka 宽带救灾通信系统组成架构图系统组成:
其系统组成主要由矿用多媒体应急救援终端设备、矿井无线Mesh网络、井下临时救援基地和地面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系统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
无线通信频段:2.4 GHz/5.8 GHz
通信接口:工业以太网/RS485/ZigBee Mesh网络/WiFi Mesh网络通信接口
传输业务类型:数据、语音、图像和视频多媒体业务
无线通信物理传输带宽:≥54 Mbps
井下无线子网通信覆盖距离:≥1.5Km(无遮挡)
备用电池连续工作时间:≥12小时
后台数据库:MySQL
(12)井下无线视频接收显示器
支持无线视频接收和液晶显示
2 主要配置
(1)矿用本安型网络交换机(含电源):2套
(2)矿用本安手机(含充电器):10套
(3)矿用多功能无线Mesh网关(含备用电源): 2套
(4)矿用多功能无线Mesh路由器(含智能镍氢电池充电器):16套
(5)矿用本质安全无线网络摄像仪(含充电器):1套
主要技术参数及配置
1 主要技术参数
(1)矿用本安型网络交换机(含电源)
通信接口:工业以太网/RS485/CAN总线
输入电源电压:660/380/220V(可选), 50Hz AC
输出电源电压:5/12/18/24V(可选),DC
(2)矿用多功能无线Mesh网关/路由器
网络技术标准:IEEE802.3、IEEE802.15.4和IEEE802.11 a/b/g
漏卡率:<10-4
识别被困人员携带标识卡的无线通信距离:≥50m(无遮挡)
(9)矿用本质安全无线网络摄像仪
无线发射频段:2.4 GHz
摄像头可视距离:≥10m
无线接入方式:IEEE802.11b或IEEE802.11g
无线通信距离:≥100 m
(10)智能镍氢电池充电器
输入电压:AC 220V±15% / 50Hz
(6)多媒体业务服务器(含图像采集卡)及调度台软件:1套
(7)无线Mesh网络遥控器:10个
(8)矿用移动式读卡器(含ZigBee网络适配器):2套
(9)多参数测定器(含ZigBee网络适配器):10套
(10)智能镍氢电池充电器:16套
(11)防爆光端机:1对
(12)防爆光缆和电缆:各1套
(13)矿用无线中继器(含充电器):8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