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类型——人际传播
第四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自己对于他。
4)满足人的社会性精神和心理需求。消除孤独,共享喜悦,分担忧愁。
A、传播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式灵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
2、人际传播的 B、人际传播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复杂。传播语境会有特殊信息意义形成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
? 三个条件: 2、导火线。触发性事件。
3、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变弱。
? 集合行为中群体特点和信息传播机制
案例: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海流》中提到的事件。
事件启示:群体传播中群体幻觉现象。
产生机制:在期待中的群体;值勤者发现海上有遇难船只的信号这一暗示。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满足个人需求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意义 (2)为个人提供信息和安全感
(3)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场所
(二)群体传播及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岩原勉)
5.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第二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内涵
1.岩原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现实群体多种多样。
2. 坦卡德认为群体的三种形式
?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长期、严密、面对面联系的一种群体。如家庭、工作群体、军队单位等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儒家理论)
二、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系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一般是指两个人之间面对面亲身传授,所以有时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另外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借助于物质媒介(信件、电话、电报)进行的一对一传播也是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的功能和类型

第三章传播的功能与类型一、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社会功能1、获取信息2、知识教育3、文化传承与交流4、舆论监督与引导5、社会化途径6、调节身心(二)传播的负功能1、媒介情境的非真实化2、信息庸俗化3、文化殖民化4、思维行为惰性化二、传播的类型(一)内向传播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1、含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2、特点:(1)运用双重手段,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更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平等的传播活动。
3、研究焦点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理论”、“创新及扩散”理论等。
(三)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ABC(四)群体传播1、含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的本质特征(l)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作用(1)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传播学知识点

1、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2、传播的类型: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3、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4、战争时期:①一战时期(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无线电通讯,报纸,传单;②二战时期(轴心国阵营:德国、日本、意大利;同盟国阵营:英、美、苏、中国、法):电影,广播。
5、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①接触媒介,获取信息;②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体信息;③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6、传播学诞生标志的书籍及作者:《大众传播学》,施拉姆。
7、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8、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9、大众传播者的特点:群体性,专业性,机构性。
10、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
①广义:涉及传播活动的机构和人都是把关人;②狭义:参与大众传播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等。
11、影响把关人的传播行为的因素:①政治原因;②经济原因;③社会、文化原因。
12、大众传播中,可不可以没有把关人:13、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把关人的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14、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5、符号的特征:①信号(因果关系,自然符号);②象征符(人所特有)。
16、符号类型:①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语言,文字);②非语言符号(物体、体态、伴随、时空语言符号)。
17、副语言:是指语言系统中音质、音量、音色、音调、节奏、声音、速度等声音因素。
18、类语言: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符号系统,包括言语交际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嬉笑声等功能性发音。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罗洛夫的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迈克尔 .E. 罗洛夫《人际传播 - 社会交换论》
3、普遍认识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四)人际传播的基础
自我表露与“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威尔伯· 施拉姆和唐纳德· 罗伯特等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面对面传播的成功有赖于发讯者有能力引发受讯者 共同的意义与感情。发讯者与受讯者一定要在他们的背 景中有某些共同的经验,才能得到成功,这些经验在图 中称为经验域,网线部分是两人重叠的共有经验。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七)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原因分析 1.人际传播实质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 动,精神内容的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取 决于他的媒体,即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 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的理由就是他的传播的 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2.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谈话、书信往来、打电 话、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邮件等,而且这种传播具有双 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的特点。 3.除语言符号外,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空间等 非语言符号非常丰富。
乔瑟夫· 勒夫和哈里· 英 格拉姆在20世纪50年 代提出
他人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 一部分 等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他人不了解
(五)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是社会成员交流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指的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 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 媒介的信息交流活 动。 人际传播是一 种符号互动。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 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 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 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 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有两人谈话、书信往来、 打电话等。 互联网出现后,主要有电子邮件、QQ 、MSN聊天等 人际传播方式,网络中人际传播越来越虚拟化了。
(二)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 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互动频度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 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 传播形式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 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 是完成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六)“镜中我”概念
美国学者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了这一概念。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 的 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 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观 察、 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因此,人的自我是在 与 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我所想象 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 评价;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
(八)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传 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示现媒介系统时期 延时传播 → 文字 →再现媒介系统时期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机器媒介系统时期 *思考: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云南大旱青菜干死 村民上山摘木棉花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