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决定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实际的情况经常是:一个人,先有某种行动(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期的行为下来,养成自然而然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比如有个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女人被强盗抢上山并拜堂成亲(行动)。
这个女人与强盗一起生活六年后(行为),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
但她不愿意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了这么久,她爱上他(态度)。
再比如说,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使用汽车安全带(态度),却收效不大。
后来政府制定法律,不系上了安全带视为违法,同时交警也加大了监察力度。
人们虽然发发牢骚,但还是系上了安全带(被迫行动)。
过了一段时间(行为),交警不再监察,但人们却觉得这项规章制度很好,能确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态度)。
实践出真知,通过上述案例,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原理,那就是“行为决定态度”。
对员工最严格的要求,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爱;
对员工最严格的管理,就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
态度与行为

(3)A--B关系,指的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克饶斯等人研究表明,这种A--B关系可能因为因为中介 变量的权变关系因素而得到改变。 第一中介变量是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 关系的相关程度。 第二中介变量是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 第三中介变量是问题中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4)自我知觉理论,也就是考察行为是否影响态度, 这种关系非常微弱,只有在被询问的态度是具体性的, 没有社会压力和曾有体验经历的情况下,态度和行为的 关系才是正向的、高相关的。会根据以往的行为推断对 事物的态度。
组织承诺调查问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来对组织诺进
行测量。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好绩效、低离职率和低考勤率之 间有正相关关系。另外,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与组织公民行为有 较强的相关性。而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和组织的绩效有关。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1. 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 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 态度影响忍耐力 4. 态度影响相容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1、科学地设计员工态度调查表 态度量表法自由反应法生理反应法 2、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掌握人的态度 观察法有关资料统计法面谈法 (三)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1、排除障碍,改变员工态度 2、整理资料,深入分析,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态度的对象如果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人们 在情感上就比较容易接受,形成满意的态度。 (2)知识,个体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知 识影响着人们的态度。 (3)群体观念,个体的许多态度受到群体的影响 (4)个性特征,由于群体成员之间个性的不同,在态度的 形成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体差异。 (5)个体经验,个体的很多态度是以往积累的经验来判 断事物,并逐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而慢慢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主要经历了服从、同化、内化三个 , 阶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doc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
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
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
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
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
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
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
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
行为影响态度的例子

行为影响态度的例子
1. 当你总是对别人微笑,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愉悦了呢。
就像那个总是在小区门口站岗的保安大叔,他每天对进进出出的人都笑眯眯的,后来呀,他自己都说每天心情超好!
2. 要是你经常主动去帮助他人,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超级自然的事儿。
想想看救护车司机小王,总是争分夺秒地去救人,他现在不是把帮助他人当成了习惯嘛!
3. 假如你持续保持乐观的心态,哇塞,你会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啦。
就如同那个经历了很多挫折却依然笑容满面的女孩莉莉,她不就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吗?
4. 当你刻意让自己每天锻炼,之后你肯定会爱上运动带来的那种活力感觉哟。
你看隔壁的张大爷,天天坚持晨练,现在一天不练就浑身不自在呢!
5. 如果你总是尝试新的事物,你会惊叹自己的眼界竟然变得如此开阔了呀。
想想那些经常去旅行、去尝试不同美食的人,他们的生活不就丰富多彩极了嘛!
6. 要是你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行”,不知不觉中你就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呢。
就像准备参加演讲比赛的小明,一直给自己打气,最后真的表现得超棒的!
7. 假如你养成阅读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蹭蹭往上涨啊。
就如同爱读书的王老师,那知识渊博的,多让人羡慕呀!
8. 当你强迫自己去面对恐惧,最后你会神奇地发现恐惧也没那么可怕啦。
就像那个原本怕水的小军,现在都敢去游泳了呢!所以说呀,行为真的可以影响态度呢,我们都要积极地去行动起来呀!。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
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
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
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
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
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
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
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
如何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如何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关于态度和行为的话题。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我们所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行动会与我们的态度保持一致。
那么,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它们又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一、什么是态度?我们可以将态度视为一个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总体看法或评估。
它通常是由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情感、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的。
具体来说,态度可以是支持、反对、喜欢、讨厌或中立等。
这种观点或评估通常会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决定。
二、什么是行为?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作或反应,它通常是与一个人的意识和决定相关联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是我们与外界互动时的反应。
行为可以是积极、消极、合适、不合适等等。
三、“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态度”和“行为”这两个词汇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特点。
理论上,一个人的态度应该与他的行为一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一致性并不是总是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态度与他的行为并不相符合。
1、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其中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内部矛盾或需求而做出与他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此外,社会因素,例如社交压力或权威影响,也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2、怎样避免态度和行为的错误不一致?为了确保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尝试将态度转化为行为意图。
这意味着我们要明确表达我们的行为意图,并尝试采取行动来实现它们。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我们的态度保持一致,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状态。
四、正确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益处?了解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遇到一个人时,我们应该从他的行为中寻找他的态度,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态度很难直接表现出来。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我现在学习基本上调节过来了,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可以保证进前二十:不是我不用心学语文.找上小学时语文是很好的,我就是不喜欢现在的话文老师.觉得她总是看我不顺眼,因此我的语文成绩总是没有突破。
遇到这种情况,请先回想自己入学以来的表现,特别是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不是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甚至让老师觉得不对的地方.以至于让老师“看不顺服”。
有个心理学家说过:喜欢和厌恶都是相互的。
人相人之间的感情是互相给予的,如果你很喜欢—个人.他一般没有理由很讨厌你。
所以.请仔细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对这个老师有先入为主的看法。
是不是常常拿她和以前的语文老师比较.从而对她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建议不要常常把前后两个老师进行比较。
而且,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方式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老师所做的也不会相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以前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比较主张让孩子自由发挥思想的人,所以他在布置下作文题目后,无论学生用什么文章格式写,用正说或反叙,他一律只管文现是否通畅,文字表达有无错误,内容是否健康,其他一律不作强调,所以孩子们觉得非常舒畅.思维也很活跃。
常常—个作文题,全班同学可以写出很多种形式的美文。
这个男孩子也和全班同学一样,异常喜欢这位老师,升了中学后,新老师的上课方式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了。
这个男孩是个个性相当强的孩子,对此很反感。
他不理睬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按照自己以前的思路去做所有的功课,结果他的语文一直就处在班里中下水平。
特别是到了初二,老师在写作方面,要求同学们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去写,这个男孩很想不通:这个老师为什么总看我不顺眼,总把我的作文分打得低低的?也因此更讨厌语文课。
后来,男孩明白了过去和现在的要求不同之处,也明白了语文老师并非是有意为难他。
当他改变了看法,主动地向语文老师请教时,发现她原来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很可爱的老师,而且对目前中考的语文教学问题(说白了就是“应试问题”)很有经验。
他开始尝试用她教的方法去做功课,很快他的语文成绩又升到了班里的前十名。
态度与行为作文

态度与行为作文
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态度和行为这个有趣的话题。
老实说,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就像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
不过,它们又有着微妙的区别和关联。
我们从态度说起吧。
态度不就是我们内心对某人某事的一种评判或看法吗?比如对于学习,有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觉得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对学习怀有厌恶态度。
你看,态度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情绪。
可是光有态度还不够,对吧?我们的行为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就拿学习来说,即使你对它怀有再好的态度,如果从不去实际去学习,那一切也就白搭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就像态度的一个实践和体现。
老实说,有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矛盾和悖论。
比如有人对环保满怀热情,可实际行动上却做得很一般;又比如有人对某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私下里却对指手画脚。
这就是态度与行为可能出现的分歧之处了。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态度和行为最好是相互统一的。
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滋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像一棵树,态度就是根须,行为就是枝叶果实。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阳光积极、乐于助人的好人。
态度和行为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连体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
爱。
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拥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
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
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生新的态度。
下面,来看一个行为是如何影响态度的例子。
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予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
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
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人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
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
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
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
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
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
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
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很外向,但你在另一些场合中却发现她沉默少语,或者一位更熟悉她的人告诉你她的确有些内向,你就要改变你的判断。
人们在加工社会信息时十分注重效率,他们总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完成信息加工,这就避免不了会发生许多错误。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知道,行为和态度并不是永远都保持一致,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而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态度行事,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强制性顺从。
假如一个一向比较懒散的人来到了军队中服役,他本身的生活习惯肯定与军队中要求的习惯是不相适的,可是军队严格的纪律使得他不得不按照军队中的习惯做事。
那么问题出现了,在他强制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中,他对于不得不改变的事情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我们对这个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他不得不做一件本身不情愿的事情时,他的内心会承受压力。
在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寻找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一种情况是他找到了外部的理由并足以支撑他的行为,一种情况是他没有这样的外部理由或理由不够充分,无法使其内心的压力得以缓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前者,个体承担的压力被外界的理由消除,个体对于不一致行为的态度不会发生改变;而对于后者,压力无处释放,他对于不一致行为的态度将会发生改变。
这可以理解为人们进化而来的一种保护机制。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如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一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
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有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高于行为,对于行为有指导作用。
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
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这种“扑朔迷离”的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
例如说,当我们想在某个方面改变自己时,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去做就行了。
对于“不好”的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
如在一些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的时候,写那篇论文、打那个电话、见那个人等等,尽管非常不情愿那么做,但我们还是能克服自己。
就实际应用来看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
这时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有一句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不然,除了态度,还是有很多决定因素,就像行为,长久的一个行为会决定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也会让他做出相应的行为。
生活中,态度和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态度,把控好自己的行为,才能做一个成功的人。